沒有最佳海洋環流模式的地球,在遠距離觀測者的眼中是何模樣?

2020-11-26 騰訊網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在剛剛過去的這十年時間裡,對於一定範圍內系外行星的研究,科學家們所掌握的探索技術已相對成熟,實現了從確認目標行星存在、到分析其組成部分的轉變。對於我們這些居住在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只要是位於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都可以將其籠統地稱為系外行星。並且,這些系外行星中的一部分,甚至擁有比地球更有利的海洋環流模式,簡而言之,這些系外世界或許比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更能支持生命的多樣性。倘若此時處於另一顆星球的先進物種,也正在對我們的地球進行研究,那麼,地球在這些地外生命的眼中會是什麼樣子,它是否也是一顆奇怪的行星?

比地球更有利的環流模式

迄今為止,地球仍是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儘管科學家們已發現的系外行星數以千計。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浩瀚的宇宙中沒有其他支持生命的星球,畢竟人類目前可探索宇宙的範圍並沒有達到極限。並且,科學家們還在新的研究中發現,儘管在我們地球上生活的生物形態多種多樣,但並不一定是宇宙中最引人注目的行星。對於地球上的海洋生命而言,光合作用和深海中的養分同等重要,正是海洋中的上升流將養分從深海帶到了有陽光照射的海域。科學家們可由此推論出了一種更有利的海洋環流模式下,即海洋中存在的上升流越多,能夠補給的營養也就越充足,因而能夠實現更多的生物活動。

目前,在對系外行星的探索中,科學家們將目標主要對準那些位於所謂的可居住區域上的行星,因為它們往往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顆星球擁有液態海洋的潛力。但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事實,由於每顆星球的全球流通模式不同,所以,並不是所有擁有海洋的行星都適合生命居住,尤其是海洋中的上升流,這種流通模式便是海洋生命演化的關鍵。這個過程可以描述為:海洋表面因為受到風的影響而開始湧動,在此期間所產生的上升流,將深海中營養豐富的水推向了更接近陽光的海域,而那些需要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在這裡生活。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需要營養素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從而為那些更大的生物提供食物來源,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食物鏈中的各個部分。

當然,處於食物鏈中的成員最終都會死亡,它們分解之後的有機殘骸會再次沉入海底,並在另外的上升流中被捕獲,以再次為其他生命提供食物。上升流就像是造就了一個高效的水下回收系統,多種生物更傾向於在靠近海岸的區域茁壯成長,而那些位於可居住區域的系外行星也不會例外,那些具有更多海洋上升流的行星,便有可能更利於支持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們在進一步的研究過程中還發現,大陸的存在、更慢的旋轉速率,以及更高的大氣密度會導致產生的上升流速率更高。這樣的結果進一步暗示了,我們的地球可能並不是宇宙中最適合生命居住的地方,這是人類對系外行星海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步,成為了我們在系外行星上尋找生命的條件之一。

地外生命眼中的地球模樣

正如文始提到的那樣,倘若其他星球上足夠先進的物種正在對我們的地球進行研究,那麼,那些站在遠處的觀察者會構建出一幅怎樣的地球形態?儘管,就目前提出的系外行星可居住性標準而言,我們並不確定這些條件是否足夠或必須,再加上現有觀測技術有限,幾乎難以做到對大多數系外行星進行直接成像,尤其是在對類地行星的探索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地球成為了宇宙中我們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行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遠距離上對地球進行觀測,以給予可居住系外行星的更多關鍵提示。比如,地球上擁有三個不同階段的水循環,便是其最重要的氣候元素之一,如果系外行星的大氣中也同樣具有冰粒雲、冷凝水和水蒸氣,那麼這些條件都可以被認為是具有可居住性的潛在跡象。

事實上,要了解行星的可居住性,識別該行星的雲和表面特徵尤為重要,科學家們通過深空氣候觀測站衛星對地球進行了拍攝,以確定遠方觀測者眼中地球的模樣,耗時2年、每間隔68到110分鐘拍攝一次,並在此過程中捕獲的地球大氣反光擁有多個波長。隨後,研究人員將圖像組合為一個反射光譜,並將其整合到了地球的磁碟之上。通過對新曲線和原始圖像的比較,研究人員發現陸地和雲層對應的曲線參數,在將地球的旋轉時間調整為24小時以後,該輪廓圖便由此產生了。其中黑線主要對應的大陸海岸線,是一種表面特徵參數的表現形式,其中以綠色著色的區域則分別代表了南極、南美、北美、亞洲和非洲,而那些間隔之間的部分則代表的是地球上的海洋,紅色的部分表示較淺,而藍色的部分則表示較深。

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這些類型的表示,將其應用在系外行星的光曲線研究上,以評估該行星是否具有冰蓋、雲和海洋,因為這些都是成為可居住行星的重要元素。在此項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們對光線曲線的分析,對系外行星的氣候系統和地質特徵的分析都具有裡程碑性的意義。對於地球而言,光線的主要變化都集中在海洋、陸地和雲,而這些條件都是地球生命得以繁衍的重要基礎。所以,當一顆地外行星也同樣具有這些特徵的時候,那麼這顆類地行星就很可能具有支持生命的條件,當科學家們有了更多對於大氣條件和地表特徵的研究經驗之後,便能更加確定對於生命而言,可居住的系外行星到底是什麼樣子。

地球是一個奇怪的星球嗎?

在宇宙中,與太陽類似的恆星軌道周圍,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到底有罕見,大概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它可能是我們目前已知行星中最奇怪的存在之一。儘管和地球尺寸範圍相當的行星並不少見,但若還需具有繞太陽類似的距離運行,那麼這個數值範圍就開始急劇縮小,就目前已在其他恆星軌道上確認的數千顆行星而言,似乎沒有哪一個星球可以比我們的地球更加特別。當然,這可能與我們現階段尋找同類星球時存在的技術問題有關,目前我們主要是通過陰影和擺動兩種方式對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進行搜索。所謂的擺動,指的其實就是徑向速度,主要是跟蹤其微妙的前後運動變化。而所謂的尋找陰影,實則是當行星穿過其恆星面時的一個被稱為過境的交叉點。

這兩種情況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質量更大行星會比相對更小的行星容易探測到一些。比如,在過境這種方式中,質量較大的行星可以產生一個更大的陰影,並伴隨著恆星光線的減小。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存在這樣一個基本情況,該空間中的紅矮星數量會比與太陽類似的恆星更常見,因為我們所發現的小巖石行星,往往都是圍繞著附近的紅矮星運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其餘數十億太陽一般的恆星,就沒有了自己的空間,它們同樣可以擁有大量的可居住行星在其周圍環繞。而我們太陽系的奇怪之處,並不是到地球就停止了,那些位於更近軌道上的巖石世界和更遠的巨型氣體行星,都是我們目前尚未檢測到的東西。

比如太陽系中的木星,其繞太陽運行一次需要耗費12年的時間,但在其他恆星的周圍,這種長軌道上的木星型行星卻相對比較少見。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特徵,才掃清了地球成為可居住行星的障礙,這樣的巨行星可以通過強烈的引力,覆蓋那些可能撞擊到地球的巖石碎片。我們目前所發現的行星系統,看上去與我們的太陽系並不具有相似性,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確定宇宙中環境和大小都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存頻率。現在的我們,仍然處於、甚至將長期處於黑暗之中,那些與太陽類似的恆星周圍,或許存在著豐富的類地行星,可能它們才是整個銀河系中真正古怪而神秘的存在,只是這一切的問題都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揭曉答案。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外星球的海洋環流,可能是外星生命的關鍵!
    ,這項研究開始評估海洋環流對營養循環、生物生產力以及系外行星上潛在生命的可探測性影響。環流模式會對海洋生命生存能力產生戲劇性的影響,地球上海洋中的大部分生命存在於頂層,頂層接收陽光以支持光合作用的有機體,並與大氣交換氣體。隨著死亡的有機體被重力拉下,這種混合層不斷地將營養物質流失到海洋的更深、更靜的區域。
  • 研究表明:N光年外星球上的海洋環流,可能是外星生命的關鍵
    ,這項研究開始評估海洋環流對營養循環、生物生產力以及系外行星上潛在生命的可探測性影響。環流模式會對海洋生命生存能力產生戲劇性的影響,地球上海洋中的大部分生命存在於頂層,頂層接收陽光以支持光合作用的有機體,並與大氣交換氣體。隨著死亡的有機體被重力拉下,這種混合層不斷地將營養物質流失到海洋的更深、更靜的區域。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在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的背景下,地球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非常快速的增暖。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儲熱器,海洋將表層長期增暖的額外熱量大量地轉移到深層海洋。大尺度海洋環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對海洋熱量和質量進行著再分配,是塑造地球海洋環境的基本動力過程之一。對全球海洋環流變化的準確評估是理解地球氣候系統變化和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的一個關鍵。
  • 美科學家觀測:過去30年來太平洋環流速度放慢
    南方網訊 美國科學家觀測發現,過去三十年來,南北兩半球的亞熱帶太平洋海域與赤道太平洋海域之間的環流速度有所放慢。但這一現象與地球氣候變化之間有何關係目前尚不能確定。   在亞熱帶太平洋海域,較冷的水在100米至1000米深處流向赤道,在赤道海域浮上水面,然後從表面折返亞熱帶海域,形成兩個大的環流。
  • 地球上觀測夜空的最佳地點
    地球上有一個地方,這裡的夜空比其他地方的更加深邃遼闊。在南極洲一個主要研究站的研究人員對星星的清晰度進行了測量,發現它超出了目前天文觀測的最優值。這一結果或許並不意外,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就有點小失望了。冰穹A(Dome A)是南極洲極地高原上最高的冰穹。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坐落在這塊最寒冷大陸的中央,距離海洋1200公裡,註定天寒地凍。
  • ...自主發展的海洋環流模式LICOM獲得第一屆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
    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海洋模式研發團隊,包括王鵬飛、林鵬飛、姜金榮、劉海龍等專家、學者和多名研究生。  2020年3月啟動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大獎賽,旨在突破計算機軟體環境與學科應用方面的瓶頸,充分發揮超級計算對於科學發現以及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大賽由曙光公司協辦和技術支持,目標計算平臺與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相同。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朱晨玉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首次使用北大西洋以外的氣候變量 (南大西洋鹽度「堆積」)建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變化的指標,對於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重要意義。
  • 極冰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
    大氣環流也是如此,赤道附近的熱帶是大氣加熱的熱源,極地附近高緯度地區是大氣冷卻的冷源,大氣循環就是兩者之間的熱力環流系統。只不過大氣循環不是在靜止的水鍋裡,而是在旋轉地球上的環流系統。   如果把水鍋仿照地球自轉那樣旋轉起來,氣流就不再徑直在鍋心與周邊之間流動,而是水流的方向發生偏轉,這個作用力叫做地球自轉偏向力。
  • 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離這裡最近的人不在地球上,在「天上」
    尼莫點,也叫「尼莫角」(Point Nemo),被稱為「地球上無法接近的海洋極點」,或者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地球上距離陸地最遠的一個點」。尼莫點的具體位置在南太平洋,具體的地理坐標是48°52.6′S 123°23.6′W,使用谷歌地圖,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地圖軟體,都可以在地圖上直觀看到這個點。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由於人類不顧大自然的警告,超負荷地開發地球資源,加劇了全球變暖,最終導致氣候的突變,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紀,整個北半球陷入了龍捲風、暴雨、暴風雪、海嘯等各種災難之中。  影片中描述的情景雖然駭人聽聞,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情景是有相當科學根據的,也是可能出現的。
  • 地球環流模式已經改變!科學家警告:海洋正在經歷萬年不遇的災變
    答案一定不是曾被稱為地球霸主的恐龍,也不是不知所蹤的亞特蘭蒂斯人,而是海洋,是水流。地球最初存在時就是一個水球,海洋見證了地球的誕生以及成長,可以被稱為「地球老大哥」了,但是科學家們對深海化石分析研究發現,如今海洋環流的改變正在導致萬年不遇的大西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究竟因何產生呢?
  • 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
    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宇宙中的眾多星體中,唯獨地球人類了解的不少,至少知道地球由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構成。與其說它是一顆星球,不如說是一顆水球,被海洋覆蓋著。例如大氣汙染、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讓科學家猝不及防,再一次讓人類認識到地球環境的變化。地球早已失去蔚藍色的模樣,變得灰濛濛的一片。尤其是氣溫的巨變,全國各地都有體現,南北極地區變化最明顯,冰川的消融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周圍地區直接被淹沒,不敢設想未來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2億年後的地球是何模樣?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
  • 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在軌飛行示意圖 [資料圖片]  新華網莫斯科3月17日電(記者 聶雲鵬)俄羅斯航天兵新聞局局長佐洛圖欣17日宣布,俄羅斯當日用「轟鳴」運載火箭將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  據俄媒體報導,莫斯科時間17日17時21分(北京時間17日22時21分),一枚「轟鳴」運載火箭攜帶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從俄羅斯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升空。預計經過91分鐘後,火箭將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是歐洲航天局研製的最先進的探測衛星之一,它重約1噸,使用壽命為10年。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20世紀80年代,現代溫躍層理論建立,包括位渦均一化理論和通風溫躍層理論,強調大洋主溫躍層之下,除西邊界流回流區和通風溫躍層以外,難以驅動海洋環流,存在靜止不動的陰影區,與實際海洋觀測不符。
  • 科研人員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北極海冰消退可影響大西洋海洋環流系統
    7月31日,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研究稱,北極海冰不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被動響應器,在數十年的時間尺度上,海冰也可以主動影響世界最大的海洋環流系統之一——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
  • 海洋上升流或是尋找地外生命的重要參照,這樣的星球比地球更宜居
    因為,如果一顆行星有水循環,那麼它絕不僅僅是只有一點水,而是有一個巨大的水系統,比如海洋。當然,這樣的理論並不稀奇,誰都知道有水的天體更有可能孕育生命。不過,這次研究的重點比這個要更細緻,他們關注的是一種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循環模式。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就是星空的盡頭?事情遠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
    假如你擁有一臺超大功率的天文望遠鏡,它能夠捕捉從最遙遠的天體發出的、經過了長途跋涉而來到你眼中的光,那麼,你最遠能看到哪裡?你可能會簡單地認為這取決於一個條件,那就是望遠鏡的性能,口徑越大集光能力越強,就能看到更遠的更暗淡的天體。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我們最遠能看到多遠,真正的答案取決於宇宙有多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