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一些坊間測試的結果深信不疑,了解一下巴納姆效應

2021-01-09 一個人的七宗罪

先來看一段測試後的評價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以上的描述是典型的的巴納姆語句。

「根據你選擇什麼口味的食物來揭示你的性格」,

「史上最準的心理測驗-道題了解你」

翻開報紙、雜誌,打開網絡,我們隨處可見類似有著極具誘惑性標題的所謂「人格測驗」。很顯然它們不具備科學測驗應該具備的科學、有效等指標,因此我們姑且稱它們為「坊間人格測驗」。不過它們所提供的解釋卻令不少人深信不疑並嘖嘖稱奇。

坊間人格測驗既然不科學,又怎麼能夠生成讓人覺得與自己性格特點相符合的描述呢?原來,這其中利用到了人們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即我們會傾向於把一般化的描述看成是對自己人格的準確總結,稱為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大學生施測了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幾天之後研究者交給他們每人一份列印好的結果報告,然後讓他們評價報告的準確性,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說報告上的描述與自己的情況非常貼切,而事實上他們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份精心偽造的報告( Forer,1949)。

看看以下描述,是不是覺得很像你呢?

◇有時你是外向的,易動感情、善於交際;而另一些時候你又是內向的,小心謹慎且保守令你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而感到自豪,在沒有充分的證據時,你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見。

◇在有壓力或緊張的情況下,你會體驗到自我懷疑感。

◇儘管你很愛你父母,但有時你並不同意他們的觀點。

事實上這些陳述籠統且似是而非,它們可能適用於每個人,這就是坊間人格測驗看起來很「準」的原因。同理,算命先生、江湖術士在施展騙術時也常常借用這一心理效應,他們可以通過人的外表和反應尋找出線索,以此斷言他們能看透人心並預測未來。

總之,坊間人格測驗或許可以拿來娛樂,但僅此而已。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接受科學檢驗的人格測驗會是更好的選擇。

例如以下: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陳會昌氣質量表、艾克森個性問卷等具有科學性的調查問卷

相關焦點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於是巴納姆效應也通常被叫成《弗拉效應》與此同時還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又做了一個更加深入的實驗,就是他們真的給那些學生認真地做了一次人格測試,但最後交到他們手裡的報告有兩份,一份是真實測試報告,一份是統一版本的測試報告,結果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那份統一發的測試報告最貼近自己的人格。這是為什麼呢?那又是一份什麼報告呢?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這才是你相信星座和測試的原因
    很多人都喜歡做一些性格小測試的題目,或者是看一些星座的分析,並且覺得這些描述真的非常的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這個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 科普 |巴納姆效應
    很多人都喜歡做一些性格小測試的題目,或者是看一些星座的分析,並且覺得這些描述真的非常的符合自己。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
  • 我們的情感都會中了巴納姆效應的毒
    如果你是一個相信星座佔卜的人,就說明巴納姆效應對你產生影響,它們都是從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收集出一些廣泛的內容結論,它們適用於任何人。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被認為主觀驗證的結果。主觀驗證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去相信。我們總能收集到各種各樣的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大腦中的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空間,這也為什麼我們的打扮需要與眾不同。與人交往中,如何利用巴納姆效應拉進雙方的情感距離呢?
  •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心理學:如何成長自己,避免巴納姆效應帶來的暗示結果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來形容一個人時,他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暗示,並認為這些話是在說自己——哪怕這些話其實與他毫無關係。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巴納姆效應:是星座顯靈?還是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如果覺得這就是對自己的描述,恭喜,你並不了解你自己。這是心理學家經常使用的材料,基本套上每個人身上都能適用。這也是心理學中巴納姆效應的體現。一、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更偏向於相信一種概括性、籠統性的性格特徵描述,簡單的說,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 闢謠:「巴納姆效應」不只是自欺欺人,合理利用可以幫你完善自我
    「巴納姆效應」的產生在心理學中,「巴納姆效應」被解釋為是由「主觀驗證」作用引起產生的。主觀驗證是指人們自身主觀願意相信。一般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會搜集能夠支持自己的一切證據。即便是不相干的事情,也能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建立起一個邏輯,進而證實支持自己的設想。
  • 星象佔卜的背後,是被忽視的巴納姆效應
    在對星象佔卜、性格分析等人格測試近乎痴迷的背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忽視的事實——巴納姆效應。什麼是巴納姆效應人們通常都會認為,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可以非常準確地揭示自己的性格特點。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發現了這種心理學現象,後來心理學家們以巴納姆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是一位著名的雜技師,他說自己廣受歡迎的原因是:他的節目裡包含了很多讓人喜歡的元素,每個人都會在他的節目裡發現自己喜歡的內容)。
  • 巴納姆效應|心理學告訴你,別再相信「星座說」
    《生活大爆炸》中角色謝爾頓巴納姆效應揭示「星座說」為什麼看上去「很準」在了解巴納姆效應之前,先來看一段對人格的描述:「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事實也確實如此,福勒對學生進行了人格測試,他給所有學生看的「個人分析」都是上面這段籠統、一般的人格描述,研究結果是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段描述與自己本身的性格契合。
  • 「巴納姆效應」為你揭秘
    那麼被公司領導批評之後,為什麼會產生諸多不同的反應呢?產生這一系列的不同反應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及時止損,提高自己的職場效益與職場權利呢?一起來看一下吧!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有一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巴納姆效應」的作用,用了一段籠統,幾乎適合任何人的一些話來讓大學生判斷這些話是不是適合自己,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學生都覺得這些話說的就是自己。那麼,看完上圖,你認為他是在說你嗎?其實,這是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容易讓人迷失而不自知。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並沒有發揮出來,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都知道並多數可以克服它們,有時候你也會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時表現外向,親切,而有時內向,謹慎、防備心重。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邊顯得從容,但內心焦慮不安。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聊天的時候,我們都想表現的善解人意,可是我們畢竟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你是什麼樣的人我怎麼會第一時間知道呢?不過有個心理學上的研究可以幫助你,在並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也能迅速的表示出善解人意的一面。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
  • 看巴納姆效應怎樣測試
    我們經常能在各個地方看到關於出生時間決定性格的說法,而人們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大概的關於人格的描述,認為這個說法跟自己的認識很一樣,因此會根據它的描述來認知自己,進而確定自己的性格特徵。這樣的一種表現我們就稱為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它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一系列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 【十_巴納姆效應】概括性的真理對誰都適用
    1948年,心理學家弗拉做了一個實驗,他給一些志願者做人格測驗,分析志願者的人格。實驗完成後,弗拉用類似測星座的小冊子裡抄同一段話給那些志願者,結果有90%的志願者說這段話跟自己相符,那這些志願者的性格真的那麼巧合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弗拉給志願者的話裡有:「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等一系列模稜兩可的廢話,也因為這些廢話讓人覺得這就是在講自己。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
  • 星座、屬相、新年籤為何引共鳴,這是「巴納姆效應」在起作用
    每到新年來臨時,網絡上都會掀起關於佔星、生肖運程又或者「新年籤」的熱潮,我們往往會感覺這些「運程」都是為自己量身定做,這與有名的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不謀而合。心理學家很負責地告訴你,恰當的「心理暗示」確實能令自己變得更加樂觀積極。
  • ——不客觀認知自己背後隱藏的巴納姆效應
    小A剛入職場沒多久,最近碰到了一些「水逆」的事情,就被朋友介紹了一位星座大師,大師要了小A的相關資料,幫他算了一下,告訴他,他應該是一個工作勤勤懇懇,待人和氣,有時會據理力爭有時又會老好人,最近應該不太順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