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段測試後的評價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以上的描述是典型的的巴納姆語句。
「根據你選擇什麼口味的食物來揭示你的性格」,
「史上最準的心理測驗-道題了解你」
翻開報紙、雜誌,打開網絡,我們隨處可見類似有著極具誘惑性標題的所謂「人格測驗」。很顯然它們不具備科學測驗應該具備的科學、有效等指標,因此我們姑且稱它們為「坊間人格測驗」。不過它們所提供的解釋卻令不少人深信不疑並嘖嘖稱奇。
坊間人格測驗既然不科學,又怎麼能夠生成讓人覺得與自己性格特點相符合的描述呢?原來,這其中利用到了人們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即我們會傾向於把一般化的描述看成是對自己人格的準確總結,稱為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大學生施測了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幾天之後研究者交給他們每人一份列印好的結果報告,然後讓他們評價報告的準確性,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說報告上的描述與自己的情況非常貼切,而事實上他們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份精心偽造的報告( Forer,1949)。
看看以下描述,是不是覺得很像你呢?
◇有時你是外向的,易動感情、善於交際;而另一些時候你又是內向的,小心謹慎且保守令你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而感到自豪,在沒有充分的證據時,你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見。
◇在有壓力或緊張的情況下,你會體驗到自我懷疑感。
◇儘管你很愛你父母,但有時你並不同意他們的觀點。
事實上這些陳述籠統且似是而非,它們可能適用於每個人,這就是坊間人格測驗看起來很「準」的原因。同理,算命先生、江湖術士在施展騙術時也常常借用這一心理效應,他們可以通過人的外表和反應尋找出線索,以此斷言他們能看透人心並預測未來。
總之,坊間人格測驗或許可以拿來娛樂,但僅此而已。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接受科學檢驗的人格測驗會是更好的選擇。
例如以下: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陳會昌氣質量表、艾克森個性問卷等具有科學性的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