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淡水魚的必需脂肪酸魚類中最早查明EFA需求量和缺乏症的是虹鱒
在添加15%和30%澱粉的試驗組也發現有類似的代謝方式,因此,在攝取添加碳水化合物飼料的試驗組中,可通過貯藏或分解利用碳水化合物、調節代謝能抑制血糖值的增加,估計鯉魚能適應添加50%澱粉的飼料[5]。攝取20%以下碳水化合物添加飼料的飾魚與鯉魚有類似的代謝方式,這暗示了鱗魚也能適應於低碳水化合物飼料。另外,在40%添加組的飾魚中,發現幾種酶活性以及耐糖性顯著下降,這說明了過多攝取碳水化合物後的代謝障礙[5,15]。
很多報告指出,投餵添加碳水化合物飼料,可使肝臟的體重比、糖原和脂肪增加,但也有不少相反的報告。產生這一矛盾結果的原因可能也是由於上述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的種間差異引起,估計與攝取的能量多少也有關係。也就是說,少量攝取脂肪含量少的飼料時,其碳水化合物就消耗於能,而體脂肪和糖原的積貯可能比較少,相反,當攝取大量的能時,可能兩者都大量積貯,肝臟的體重比也增大。
另外在養殖魚的肝臟中出現的大量脂肪和糖原有時還因停止攝餌而減少,可認為這並不是哺乳動物的脂肪肝和高糖原症似的病狀。這種肝臟變化對魚的健康影響尚不明,還有待今後研究。另外,攝取另一個能源—一脂質的籮魚與攝取碳水化合物魚的代謝方式顯著不同,其體脂肪多、糖原少、各種酶的活性都較低,因此,在其魚體中,有更多的脂質作為能源貯藏起來以待利用;在參與脂質代謝的同時,估計還能抑制糖代謝酶、胺基酸分解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
其節約機制,如同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質能更多地被用於能源那樣,在相應參與糖代謝和脂質代謝的同時,能抑制胺基酸分解和新生糖而減少排洩氮,使飼料蛋白質有效地積貯在魚體中。因此,魚類和哺乳動物的代謝調節中,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但是,魚類對於飼料變化的反應速度慢,且對應的幅度也小。這一傾向在肉食性魚類中或水溫低時尤其明顯。
按不同魚種、不同生長階段研究代謝調節方法和機能不僅在生化方面有趣,還成為有助於改善營養要求和飼料的基礎資料。脂質有關養魚飼料脂質作用的研究開展得較遲,但是,眾所周知,近年來只用無脂肪飼料,玉米油、大豆油作脂質源的飼料則阻礙正常的發育。即使是魚類,也要有必需脂肪酸(這下簡略為EFA),於是就脂質的營養價開展了質方面的研究。另外,魚類通常屬肉食性,利用碳水化合物作能源的能力偏低的種類較多,所以,脂質是十分重要的能源,希望脂質對於蛋白質有節約效果。
脂質有作為EFA的來源和能源的二大作用,近年來都是從這兩方面研究脂質的營養價的,正在逐步弄清適合於各種魚類的脂質最佳添加量。魚類的必需脂肪酸早已指出,魚也與哺乳動物一樣,需要某種EFA(]。也就是說,乙酸鹽幾乎不能吸入亞油酸(18:206)1),由此看來,魚類不能合成18:206,對魚類來說,也存在EFA問題。在觀察魚肝臟切片的乙酸鹽-1-14C中的脂肪酸合成的實驗中,魚類的Ca0和C2:聚烯酸是由外因性的親酸引導出來的。
除進行上述有關脂肪酸代謝的研究外,還通過飼育實驗:研究了魚的EFA的必要性。有報告指出,大鱗大麻哈魚稚魚體內缺乏18:206會導致阻礙生長並引起皮膚褪色;而缺乏18:303僅導致生長減緩;18:303與體色無關。虹蹲在無脂肪飼料飼育時生長下降,添加不同脂肪後,其添加效果為高度不飽和酸>18:3003>18:206。雖然以上已查明EFA在魚類中的必要性,但是,研究EFA的需求量以及不同魚種對EFA的不同要求還是最近的事情。淡水魚的必需脂肪酸魚類中最早查明EFA需求量和缺乏症的是虹鱒。
根據Cast ell等[4-0],若用缺乏EFA的飼料飼育虹蹲,則生長差,飼料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引起鰭糜爛、心肌炎症、休克症!D、增加生理鹽水中的線拉體膨潤度、降低血液血紅蛋白含量以及增加肌肉水分含量等。而對於改善飼育魚的生長、防止EFA缺乏症,則18:303比18:206的效果好。由此看來,在虹簿中18:303完成了人和高等動物中18:206所起的重要作用。
飼料中脂質對魚體組織的影響,磷脂質比中性脂質更顯著。用無脂肪或EFA缺乏的飼料,則20:309增加;18:206和18:303則抑制三烯酸的生成。投餵無脂肪飼料時,組織中的花生四烯酸(20:406)和22:506的含量增高;投餵EFA缺乏的飼料,則22:603的含量增高。從上述事實來看,魚類也有與哺乳動物同樣的脂肪酸代謝途徑。因為在虹縛中投餵18:303時最終的o3系列脂肪酸是22:603,所以Castel1提倡使用脂質中的20:309/22:603代替哺乳動物中用於EFA豐富度指標的,體組織的兩種脂肪酸20:3o9/20:406的比。
作者認為:小編覺得在投餵飼料中含有0.7%以上18:303餌料的虹側中,這一比值在0。4以下,給以這類值的飼料作為補充o3脂肪酸需求量。
本文由百家號:小李帶你了解三農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