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政策評估的計量經濟學:問題、前沿與展望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階段和發展關鍵時期。在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對國家與地方出臺的各項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予以正確評估,以便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對政策適時微調,為制定新政策與配套措施提供借鑑。政策評估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 of policy evaluation)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前沿分支之一,它將自然試驗的思想與結構模型相結合,通過發展識別估計各種因果效應的統計推斷方法,為科學評估政策的有效性與利弊得失提供方法論支持。

經濟系統的高度複雜性、有限理性個體的自選擇行為以及可獲得數據的局限性,使得評價一項政策或一次重大事件的影響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容易。利用大容量的微觀數據評估一項政策的難點主要在於以下三方面。

第一,數據缺失問題。假設政府準備實施一項旨在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提升生產率的政策。假如可以同時觀測到同一家企業在該政策實施前的生產率Y0以及政策實施後的生產率Y1,那麼二者之差無疑度量了政策對該企業的淨效應。但是,現實中我們一般只能觀測到個體在已實現狀態下的結果,即Y=DY1+(1-DY0),其中D=1表示個體參與了政策,D=0表示個體未參與政策。這意味著無法識別單個企業的政策效應。以上問題被稱為政策評估的根本問題。為了克服它,經濟學家需要在一定假設下,利用已知數據預測個體在未知處理狀態下出現的反事實結果。

第二,混雜因素(confounder)的幹擾問題。在政策評估的許多問題中,簡單地將事件發生前後的結果做差分,得到的估計量往往同時混合了政策效應之外其他幹擾因素的影響。例如,需要評估國家某一重大經濟刺激政策對某一地區GDP的拉動作用。簡單地將該地區在政策實施前後的GDP相減後得到的數值,至少混合了以下三個因素的作用:一是該重大經濟刺激政策對GDP的作用;二是與該重大政策同時發生的,其他中小規模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三是即使沒有任何經濟政策,該地區自然的經濟增長。為了從各種混雜因素中剝離出所要研究政策的淨效應,計量經濟學常用的方法是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以及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

第三,不可觀察的個體異質性。這是微觀數據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政策評估中,不可觀察異質性主要帶來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個人在決定是否參與政策時,不可觀察的個人偏好以及對政策後果的理性預期與結果方程中的擾動項產生相關,導致政策不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自然試驗,因而具有內生性。這種由不可觀測變量導致的內生性無法由PSM加以消除,經常需要工具變量的介入。這為識別與估計政策效應帶來了難度。其次,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發現,即使控制了所有觀測變量,政策對個體的影響依然因人而異。近年來,計量經濟學家開始轉向對政策分布/分位數處理效應的識別與估計,這一趨勢體現了對政策評估中不可觀察異質性的關注與重視。

數據缺失等問題導致政策效應一般不能在個體層面得到識別。常用的度量政策效應的參數包括平均處理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ATE),它是個體處理效應在整個人群上的期望值,反映了政策效應對所有人的平均值。除此以外,還有處理組平均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 ATET),它是個體處理效應在處理組人群上的期望,反映了政策效應在受到政策影響那部分個體中的平均值。無論ATE還是ATET,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單一參數簡潔刻畫政策對某個感興趣群體的平均效應。

近年來,研究者在利用處理效應模型評估經濟政策時,越來越重視分析政策的分位數處理效應(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 QTE)與分布處理效應(distributional treatment effect, DTE),而不僅僅著眼於ATE。出現這種趨勢,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對因變量分布尾端人群的影響程度往往不同於對因變量分布中段人群的影響;另一方面,眾多有關社會福利、平等性問題的回答都有賴於研究者了解政策效應在整個受眾人群中的分布情況。以中國在1999年起實行的大學擴招政策為例。在短短幾年內,中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時代。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普通高等院校年招生規模突破700萬大關,居世界第一。長久以來,對高等教育擴張的討論焦點之一就是擴招政策是否真的有助於減少收入不平等,增進社會公平。如果只估計由大學擴招引起的教育回報率變化的ATE,那麼充其量只能了解到這一政策提升了人們的平均工資,但是難以知道政策如何影響不同時期人們的工資分布,從而無法回答有關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問題。為了回答有關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可以通過估計在擴招政策實施不同時期的QTE/DTE,幫助理解政策帶來的異質性影響。

利用PSM識別政策效應依賴於較強的條件外生性假設。條件外生性是指當控制了一組可觀測的變量X後,D和(Y1,Y0)互相獨立的情形。在實際中,個體在決定D的取值時,其決策過程依賴於一些研究者無法觀測到的,包括個人能力、稟賦和風險偏好等因素。同時這些因素反過來影響(Y1,Y0)。例如,在研究接受高等教育對個人工資提升作用的過程中,D=1表示讀了大學,D=0表示未讀大學。不可觀察的個人能力通過學習成績來決定這個人是否能夠考進大學。與此同時,個人能力也與其在勞動力市場的表現密切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控制了可觀測的個體特徵,D和(Y1,Y0)仍然相關。此時需要工具變量的介入才能一致地估計出讀大學對工資的淨效應。

當某一政策實施以後,儘管可以同時觀察到處理組中政策前後的變化,但這個變化同時包含了政策的處理效應和不可觀測的時間趨勢的變化。如果假設時間趨勢在處理組和對照組的變化是相同的,那麼可以採取兩次差分的方式,將共同的時間趨勢剔除出去,從而得到平均處理效應的估計值。這就是DID方法的思想。DID的主要優勢在於計算簡便,可以接受某種形式的選擇性誤差,但主要問題在於,處理組和對照組之間必須保持相同時間趨勢的假設有時不符合現實,且較難檢驗。

當是否接受政策影響的概率成為一個非連續函數時,斷點回歸(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成為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估計「準實驗」政策處理效應的方法。當選擇變量與是否接受處理效應的關係是確定時,經濟學家通常使用精確斷點回歸(sharp RDD)。當選擇變量與是否接受處理效應存在隨機關係時,即是否接受處理效應的同時受到一些不可觀測的選擇變量影響時,通常使用模糊斷點回歸(fuzzy RDD),這是一個類似於兩步法處理工具變量的估計方法。

近幾年來,微觀計量經濟學在政策評估方面取得較快發展。由於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這一領域也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大數據背景下的政策評估計量經濟學不僅符合經濟學術發展的前沿,而且能夠滿足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大致來看,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同時也是政策評估計量經濟學發展的領軍人物,曾明確提出政策幹預的微觀計量評估的三大任務:一是評估已實施政策的效應;二是預測已實施政策在新環境、新人群中將要產生的效應;三是預測尚未實施的新政策在新的環境中將要產生的效應。現有關於政策評估的大部分研究只關注第一點。鑑於政策制定者經常需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對政策做出及時微調,並制定新的政策與相關配套措施,上述第二、三項任務將是未來該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第二,更加注重對異質性政策效應的識別、估計和推斷。已有能夠反映政策效應異質性的參數包括分位數處理效應與分布處理效應。實際上,分位數處理效應還可以分成條件分位數處理效應與無條件分位數處理效應,兩者在名稱上接近,但是識別與估計的步驟相去甚遠。另外,儘管DID方法已經成為政策評估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用此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只關注ATE類型參數的識別和估計。如何在DID模型中反映出政策異質性效應並加以識別,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第三,目前大部分處理效應模型呈現出以下特點:只適用於單截面數據,或者兩期數據(例如DID);政策變量多為0/1取值變量。將已有結果拓展到利用多期面板數據進行政策評估、連續取值的政策變量的評估,以及動態處理效應模型將是未來可以研究的方向。動態處理效應模型是指一個政策分兩階段實施,人們可以在第二階段開始前根據第一階段實現的結果自由選擇是否繼續參與下一階段的政策,此時第一階段的結果將會影響個人是否參與第二階段的決策。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亞虹 張徵宇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計量經濟學助力公共政策優化
    計量經濟學在科學決策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政策實施前的政策設計和政策實施後的政策評估中。在政策實施前,為了避免盲目決策,應儘可能對政策目標、政策範圍、政策內容以及政策可能面臨的幹擾和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在以事實(數據)為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考慮和科學分析。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政策的實際效果往往受制於具體現實情況。
  • ...失業率已經下降到任何一個特定的計量經濟學估計的長期自然水平...
    【美聯儲克拉裡達就經濟前景發表講話】大規模資產購買正在為美國經濟復甦提供實質性支持;重申通脹未持續達到2%之前不會加息;美聯儲將繼續監測事態發展,並評估資產購買如何才能最好地支持實現其目標;
  •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報告—海南省生態補償政策
    海南省是中國唯一全域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轉移支付的省份,同時建立起了以流域、森林、海洋等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體系。評估海南省的生態補償政策,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這項具有本國特色的政策以及中國在推動本國綠色經濟方面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 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項目啟動
    近日,一項由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資助、中歐城市溫室氣體減排項目(URGENCHE)授權的新研究項目得到公布,該項目將對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這項耗資350萬歐元的三年計劃將由英國埃克斯特大學牽頭,來自八個國家17個機構的專家參與,重點研究環境政策對於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各方面的影響。
  • 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上海交通大學安超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綜述性文章「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從海嘯生成、傳播、反演和預警等方面對地震海嘯研究和預警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2018年自考《計量經濟學》習題集一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2018年自考《計量經濟學》習題集一第一章緒論一、單項選擇題1、變量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兩大類,它們是【 】A 函數關係和相關關係 B 線性相關關係和非線性相關關係C 正相關關係和負相關關係 D 簡單相關關係和複雜相關關係2、相關關係是指【 】A
  • 雙重差分方法的研究動態及其在公共政策評估中的應用
    政策評估不僅包括重大決策出臺前的可行性論證與環境、經濟等各方面的風險評估,也包括對政策實施效果和社會影響的評估。對政策效果科學、準確地評估有助於正確制定、執行和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科學性,從而有助於實現政策運行和決策,更好地配置政策資源,提高政府正確履行職責的能力和水平。因果效應和政策效果評估是經濟學關注的核心問題,其難點在於經濟事件與經濟政策的內生性問題,以及虛擬事實的不可觀測性。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作為首批入選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 的青年學者,生物學家、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將帶來生命科學領域的 「巡山報告」, 他計劃深入挖掘生命科學領域新發現、新思想背後的來龍去脈,全面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影響,將這個項目打造成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瞭望未來的燈塔, 為各個利益相關方,包括科學家、政策制定者、科研資助者、媒體和公眾,提供公共議事的基礎和意見交鋒的平臺,見證這個領域的長期健康發展
  • 領略全世界最前沿科學問題研究進展
    為紀念創刊125周年,《科學》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其中包含25個最突出的重點問題以及其他100個生命科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的難題。  現在,距離這125個重要科學問題的提出已經過去了15年,人類在科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持續攻關。本報邀請專家學者就其中一些與氣象有關的科學問題展開論述,分析當前最新研究進展,展望未來研究路徑。
  •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20, 42(6): 608-622.在數學及其交叉、物理及其交叉、化學及其交叉、納米科技方面,世界主要國家部署戰略、計劃,對基礎前沿交叉領域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 從0到1:一個外行的計量經濟學進階之路!
    然而問題來了,雖然我學了那麼多門統計課,然而由於教授我統計課老師的專業背景不一樣(有2個是數學專業出身),而且有的更多的是將背後的數學公式推導,重在實現背後的講解,軟體實現涉及的相對較少。同時,在上機課講解軟體實現的時候,只說了怎麼勾選一些選項,怎麼解讀結果,而為什麼不勾選另一些選項等問題則可能因為時間關係沒有鋪開講。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王珏 包存寬/中國環境報 2018-03-27 10:46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2020-04-28 11:11:59 來源:河南日報  |  作者:王天宇一、新冠疫情對國內外宏觀經濟的衝擊按照世衛組織和醫學權威專家的評估,「全球感染高峰尚未到來」,新冠疫情控制最少也要持續半年,且極有可能延續到年底。疫情防控不僅直接影響居民家庭消費的需求端,也直接衝擊了企業生產運營的供給端。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和人員來往中斷。
  • 專題:科技評價—實踐與展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2期發布
    ,其在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激勵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建立合理公正的科技評價體系也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適逢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刊》特邀請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李曉軒研究員組織相關專家,針對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國家財政績效評估和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關鍵問題進行闡述分析,以期為完善我國科技評價方法和體系、滿足國家科技評價管理急需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中所提出的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予以了廣泛關注,其學術觸角主要涉獵如下倫理學前沿問題。 經濟生活領域的倫理學前沿問題     集中在國際經濟倫理、金融倫理、經濟危機的倫理應對、財富倫理四個方面。國際經濟倫理問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而引發學者關注的問題。
  • 「前沿熱點」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團隊:燃煤電廠白色煙羽消除技術現狀與展望
    針對溼法脫硫後溼煙氣排放引起的白色煙羽問題,國內部分省市(如上海、河北、山西、浙江等)相繼出臺政策,要求通過調節煙氣出口溫度或溼度來消除煙羽。隨著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的推進,白色煙羽將是電廠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環境問題。若能有效解決溼法脫硫後飽和溼煙氣排放形成的白色煙羽問題,不僅能實現電廠近零排放,加速推進灰霾治理,而且還能回收煙氣中的水分,預計年節水量可達幾十億t 。
  • 張旭教授談全球疼痛研究發展前沿以及基礎與臨床接軌的展望—新聞...
  • 國泰君安2021年度策略之政策展望:潮落之後期待兼容並包的春天
    2021年貨幣政策展望:隨著經濟指標出現邊際改善,貨幣政策將為經濟持續修復預留空間。我們認為,2021年貨幣政策趨於邊際收緊,在經濟增速因低基數而走高的階段進行預調。總體上,2020年財政政策有三點核心增量:一是中央財政赤字佔GDP的比率由2019年的2.8%提高到不低於3.6%;二是1萬億的抗疫特別國債;三是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從2019年的2.15萬億上升到2020年的3.75萬億。展望2021年,伴隨國內經濟修復,疫情期間的寬鬆政策將陸續退出,財政政策亦將回歸常態化。
  • 中外學者聯合識別「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沿問題
    由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引導的、來自20個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首次開展BRI水平掃描工作,確定了11個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產生巨大影響、但尚未被決策者或學術界普遍了解的前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