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 FeSe超導體向列相光電子能譜的精密觀測揭示存在未知對稱破缺的證據

2020-08-30 中科院物理所

FeSe 超導體具有簡單的晶體結構,在低溫下不具有反鐵磁長程序, 但在90K以下進入向列序態,在超導溫度(Tc)9K以下呈現出超導和向列序共存的狀態。因此,FeSe超導體是研究鐵基超導體中向列相相關物理以及超導機理的理想體系。FeSe的眾多衍生物,如插層FeSe、KxFe2-ySe2、 (Li,Fe)OHFeSe和單層FeSe/SrTiO3等,表現出豐富的物理特性及高超導轉變溫度,其中單層FeSe/SrTiO3的超導轉變溫度可能在65K以上。對FeSe超導體本徵電子結構的研究,不僅對理解其物理性質和超導機理至關重要,而且是研究其它衍生物的基礎。十多年來,對FeSe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為止,理論和實驗研究者都普遍認為,FeSe超導體在向列序態,布裡淵區中心附近只存在一個空穴型費米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興江研究組的李聰、趙林副研究員等,與物理所吳賢新博士、王樂博士、石友國研究員、胡江平研究員和向濤院士等合作,利用最新一代基於時間飛行能量分析器的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結合理論計算,發現了FeSe超導體全新的費米面結構,揭示了FeSe 中存在向列序之外未知對稱破缺的證據。

利用新一代雷射光電子能譜的高解析度和動量空間一次面探測的優勢,結合採用不同偏振的雷射對軌道的選擇性,他們在FeSe超導體中首次在布裡淵區中心附近直接觀察到兩個空穴型費米面結構,內圈費米面主要由dxz軌道組成,而外圈費米面則由dxz軌道和dyz軌道組成(圖1)。對能帶結構的測量發現,在布裡淵區中心的三支能帶都表現出能帶劈裂(圖2)。進一步理論分析表明,如果只考慮向列序和軌道雜化,不可能產生實驗觀察到的雙費米面結構和相應的能帶劈裂現象。這些結果表明,FeSe超導體中存在向列序之外的新的有序態,這種隱藏序通過破缺空間反演或時間反演對稱性,消除自旋簡併,來實現觀察到的雙費米面結構及能帶劈裂(圖3)。

向列序下 FeSe 超導體全新費米面結構和能帶劈裂的發現,要求重新檢查之前與 FeSe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結果,為研究FeSe超導體的物性和超導機理提供了新的關鍵信息,進一步促進對向列序下 FeSe 超導體中隱藏序起源的相關研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Physical Review X上,Cong Li et al.,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n Additional 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Nematic State of FeSe Superconductor, Phys. Rev. X 10, 031033 (2020).

上述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x/pdf/10.1103/PhysRevX.10.031033

圖1. 單疇 FeSe 在布裡淵區中心雙空穴費米面結構的發現

圖2. 單疇 FeSe 沿高對稱方向的能帶劈裂及其軌道屬性

圖3. 考慮空間反演或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計算的 FeSe 費米面和能帶結構及其與實驗測量結果的對比

編輯:小林綠子

1.

相關焦點

  • 進展|FeSe超導體向列相光電子能譜的精密觀測揭示存在未知對稱破缺...
    對FeSe超導體本徵電子結構的研究,不僅對理解其物理性質和超導機理至關重要,而且是研究其它衍生物的基礎。十多年來,對FeSe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為止,理論和實驗研究者都普遍認為,FeSe超導體在向列序態,布裡淵區中心附近只存在一個空穴型費米面。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中自旋向列相的中子散射研究獲重要進展
    物理學研究中把從高對稱性到低對稱性的變化稱之為對稱性破缺。例如四重對稱(旋轉90°後重合)的正方形拉伸後成為二重對稱(旋轉180°後重合)的長方形。在凝聚態物質中,材料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組態也將發生類似的對稱性破缺,從而形成新的結構形態或電子相,理解這些電子態的微觀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核心課題。
  • Science Bulletin:PbTaSe2拓撲表面態的向列超導電性
    超導相變通常與規範對稱性破缺相關,而其他類型對稱性破缺的出現,往往會誘導一些非常規超導電性,例如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和晶格旋轉對稱性破缺。 最近,來自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與日本東京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工業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合作,報導了在具有六角晶格結構的拓撲材料PbTaSe2的超導態中,觀測到電阻上臨界場和點接觸譜中具有的二重對稱現象。
  •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輕子或存在對稱性破缺
    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它們具有相同的特性但卻攜帶著相反的電荷,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反電子(也稱為正電子)。人們長期認為在由反物質構成的鏡像世界中,反粒子應該具有與粒子相同的行為,但從1960年代開始人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打破了這種粒子與反粒子間的鏡像對稱性[1,2]。在《自然》雜誌中,T2K協作項目報告了可能在輕子中存在這種對稱性破缺[3]。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後的第二類高溫超導體,其超導機理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絕大多數鐵基超導體具有位於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和位於布裡淵區頂角的電子型費米面。一種普遍的超導機理(費米面「嵌套」)認為,電子在電子型與空穴型費米面之間的散射,是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配對和超導電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BCS超導理論對金屬或合金等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機理給出了完美的解釋。對BCS超導理論決定性的實驗驗證,特別是揭示傳統超導體中電子配對是通過交換聲子作為媒介而實現,則來自於隧道能譜實驗對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確定。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提供了指認導致電子配對的相互作用或媒介的關鍵指紋特徵,其實驗確定成為理解超導機理的關鍵。
  • 對稱、反對稱、對稱破缺
    四、 物質世界存在反對稱物質     前面討論過太極圖,現在討論物質世界也存在「陰陽對稱」、「正反對稱」和「有無相生」。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正負電荷數相等,原子呈中性。設想將原子中的正負電荷對換,即原子核帶負電荷,而周圍的電子帶正電荷,這樣的原子有可能存在嗎?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因此,外爾費米子的出現需要打破空間反演對稱或時間反演對稱。在凝聚態固體中,前者對應著非中心對稱體系,而後者則對應著自旋極化的磁性體系。在磁性外爾體系中,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由系統磁性保證,並可受外磁場控制,易於通過溫度或磁場實現對拓撲態的操控和調製。
  • 依舊沒有找到洛倫茲對稱性破缺的證據
    即使有些現象早已經被嚴格的驗證了許多遍,但我們總是會不斷地把實驗或觀測推向極限。例如,最近科學家在洛倫茲對稱性進行的一項實驗。1905年,愛因斯坦在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一個是相對性原理,一個是光速不變原理。在過去的100多年中,狹義相對論經受了所有實驗的考驗。從本質上說,狹義相對論是一種關於自然界時空對稱性的理論。
  • 自發對稱破缺與南部—戈德斯通定理,開啟了希格斯機制的大門!
    對稱性破缺主要分為自發對稱破缺與明顯對稱性破缺兩種。假若在物理系統的拉格朗日量裡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違反某種對稱性的項目,此導致系統的物理行為不具備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為明顯對稱性破缺。如上圖所示,假設在墨西哥帽(sombrero)的帽頂有一個圓球。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則是探測材料電子結構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實驗手段。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興江研究組和其他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系統,對鐵基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及超導能隙對稱性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鐵基超導體發現後不久,他們率先研究了鐵基超導體的能帶結構和費米面。
  • 新的測量結果揭示了新發現的超導體中難以捉摸的粒子的證據
    現在,由物理學家Vidya Madhavan領導的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團隊與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馬裡蘭大學,波士頓學院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工具在不尋常類型的超導體鈾二碲化物(UTe 2)的內部工作中處於同等地位。他們的測量揭示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這種材料可能是數十年來一直躲避物理學家的奇異準粒子的天然歸宿。
  • 終於證明:存在雙密度波的物質狀態,實現高溫超導體或許不遠了!
    「高Tc」超導體微觀電子結構的細節,可以揭示不同的相(物質狀態)是如何與超導競爭或相互作用的,在這種狀態下,相同電荷的電子以某種方式克服了排斥力,配對並自由流動。現在,在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高Tc超導體的科學家們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存在一種被稱為雙密度波的物質狀態,大約50年前由理論家首次預測,在他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一種著名的鉍基氧化銅超導體中,這一相與超導電性共存。
  • 杜江峰院士團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項目組通過將金剛石中一個氮-空位缺陷中的電子自旋作為系統比特,一個核自旋作為輔助比特,實現了宇稱時間對稱哈密頓量,進而通過調節哈密頓量的參數,觀測到對稱性破缺相變過程。該研究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為進一步探索非厄米哈密頓量奇異物理特性奠定了重要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 海森堡模型能譜研究獲進展
    所謂動力學性質,主要是指譜學行為,如關聯電子系統中的準粒子(quasiparticle)能譜,如量子磁學系統中的自旋波磁振子(magnon)能譜。這類能量、動量依賴的譜函數,可以告訴人們量子多體系統的本質信息,且與現代凝聚態物理學的實驗手段直接相關。
  • 15、大一統方程解:中微子的類型及其正反對稱破缺
    當對立基本粒子能量下降到10^12eV時產生對稱破缺,冷縮並且相變出8種非對稱性的矛盾統一的基本關係子,並由此調和出正電子、中微子、反中微子和負電子各自二重態的矛盾調和子,或稱輕子。4階 10^-11秒 簡單統一場:九種對立結構配對子與九種複合力單子自我相互結合,生成81種對立統一的基本統一場子。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任何超導體都只不過是材料中某個特定的對稱即電磁規範不變性發生了自發破缺。高溫超導體是這樣,我們更加熟悉的、BCS 理論研究的超導體也是這樣。這裡的對稱群就是二維旋轉群。這些旋轉作用在二維矢量上,該矢量的兩個分量分別是電子場(electron field)的實部和虛部。電子場是量子力學算符,在物質的量子場論中消滅電子。
  • 美科學家發現贗能隙「搶走」了高溫超導體中的電子
    這項研究由史丹福大學和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科研人員主導,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科學家在氧化銅超導體的能譜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困惑的能隙,並將之稱為贗能隙。這種贗能隙看起來很像超導體中的電子留下的能隙,但是它是在十分溫和的溫度下出現,這種溫度下不可能實現超導性。它是超導行為的導入階段?
  • 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超導庫玻對直接證據
    眾所周知,超導態的載流子是由兩個電子構成的庫玻對。根據庫玻對中兩個電子自旋的取向不同,庫玻對又被分成自旋單態(自旋反對稱)和自旋三態(自旋對稱)兩種模式。目前發現的絕大多數超導體具有自旋單態電子配對形式。在傳統的BCS超導理論中,兩個動量相反、自旋相反的電子通過原子晶格的幫助而形成庫玻對。這些庫玻對發生類玻色凝聚,形成宏觀尺度量子相干效應,從而實現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因為具有這些特別的性質,可以開發出很多重要的應用,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團隊在有機離子插層的二維層狀鐵硒基高溫超導體中揭示了由二維超導漲落導致的「贗能隙」現象,為研究鐵基超導材料中的高溫超導機理提供了關鍵性的實驗證據。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28日以「Preformed Cooper Pairs in Layered FeSe-Based Superconductors」為題在線發表於物理學知名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