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反對稱、對稱破缺

2021-01-14 中考網

人們在發現宇宙和大自然的和諧美的現象和規律時總會感到興奮,讚嘆「天道崇美」;見到精美的藝術品時,也會有愉悅感。這種感覺因人而異,但又有共性。除心理因素外,還有客觀共性。筆者在《中華文人和科學人的審美》(《科學中國人》2005.1)一文中給出「表1 人的審美與美學要素」,其中「美學要素」就是客觀共性,例如,在該表的最後一行中有:比例、對稱、節奏、有序排列、明暗、色彩、簡潔、和諧搭配、自相似等。筆者已對其中的「比例」寫了一篇文章,以《天道崇美•人性好美——美妙的黃金分割及發現DNA雙螺旋50周年》為題,刊登在《科學中國人》2003年第4期。另有一文《數學迭代的形像美》(《科學中國人》2004.7)涉及「自相似」、「比例」、「對稱」等美學要素。

    本文擬對另一個重要美學要素「對稱」以及「反對稱和對稱破缺」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對稱有虛實之分,實的對稱可以用物理學對稱操作討論;虛的對稱是概念性的,如左旋、右旋,手性等。對稱又有正反之分,反對稱是在對稱之上加相反的東西;正反對稱都有虛實之分。

    對稱的科學概念是:物體相同部分有規律的重複。「對稱」已有H•外爾的《對稱》[1] 和《完美的對稱——富勒烯的意外發現》[2] 等書。

    「對稱」和「反對稱」對理解宇宙、大自然、藝術、文化、社會等都有意義,再加上「對稱破缺」的概念,就會對和諧的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有更好的理解。所謂「反對稱」,就是在「對稱」的概念上加上相反的東西。例如我國的陰陽魚,即在白色上加上黑色,成為反對稱互補的魚。(後面有討論)

    一、 對稱

    對稱是重要的美學要素,又分結構對稱、功能對稱、裝飾對稱等。對動物來說,結構對稱是生存的需要,進化的結果。為了生存,左右結構必定對稱,才能跑得快,飛得起來。功能對稱是在結構對稱的基礎上疊加的功能,如左右眼圖像的立體感和距離感,使它能夠準確捕捉食物;左右耳的聲音疊加,使它能躲避來犯之敵。

    常見的蝴蝶的左右翅膀的結構是對稱的,而且翅膀上的圖紋與顏色也是左右對稱的;但在中、南美洲,有不少蝴蝶翅膀的圖紋與顏色是左右不對稱的。這不影響它們的飛行,因為這是裝飾性的不對稱。

    對對稱的理解,藝術家、工程師、科學家的理解會有很大的不同。

    (1) 人體的對稱美和立體感

    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一個輝煌時代,包括15世紀的後二十五年和16世紀的前三四十年,義大利畫家把人物作為主題,至於樹木、田野和建築物,只是附屬品。米開朗琪羅曾說過:「那些東西只是丟給才質遜色的畫家,讓他們得些消遣和甜頭,而藝術的真正對象是人物。」[3] 把他的話再擴大,「人是研究自然、藝術、社會的主體,也是被研究的對象。」

    人體美滿足黃金分割律在《天道崇美•人性好美——美妙的黃金分割及發現DNA雙螺旋50周年》一文中已有討論。人體的另一個特點是左右結構對稱美。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所謂左右對稱,實際上是左右鏡像對稱。可以想像將直立的人從中間加一雙面鏡把人分成左右兩半,那麼左手的鏡像能與右手重合。人的左右兩半也各能與鏡中之像重合。如左右不對稱,便成殘疾,如小兒麻痺症患者,行動就很困難。

    人體除結構對稱之外,還有功能對稱。人的左右眼和左右腦具有對稱性,如圖1所示。當外界光學圖像經過眼角膜、前房水、晶狀體(透鏡)、玻璃體在視網膜上成倒像,並由視網膜中的錐細胞(感受光亮和顏色)和杆細胞(暗視覺)接收,再由視覺神經傳入大腦。左、右眼靠鼻子一側的視網膜的信息經交*傳入相反一側的半個大腦,而靠太陽穴(顳)側的視網膜信息不經交*而進入本方的大腦(見圖1,引自《世紀輝煌》[4])。然後經形成視覺組織(視束),繼續傳向外側膝狀體;再經由外側膝狀體發出的(稱為視放射體的)纖維,最後到達大腦皮層的視覺區;經大腦處理,使人看到眼前的實體景物。

    當兩隻眼睛同時看同一物體時,由於兩眼有一定的橫向距離,使兩眼視網膜上的圖像略有差別,經大腦處理使人具有立體感。加上時間概念,使人看出外界運動的速度、加速度和方向。使人能把飛來的桌球打回去。由於有對稱結構的雙眼,才能有立體感的功能,才能欣賞美景。

    由於兩耳對稱生長於頭部兩側,使人有感受立體聲的功能,可以覺察到音源傳來的方向.對動物來說,雙眼和雙耳的立體功能的確非常重要。對稱功能是生存競爭的需要,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2) 蝴蝶的結構對稱和彩色圖案

    蝴蝶是人類喜愛的昆蟲,有左右對稱的闊大翅膀,而且圖案美麗,色彩豐富,喜歡白天在花叢飛舞。它要飛,就得有左右對稱的結構;翅膀大,又很薄很輕,很節能。翅膀的花紋圖案和色彩,一般也是左右對稱的。我國民間把鴛鴦和蝴蝶當作愛情的象徵,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生前未能成婚配,死後化成蝴蝶。我國有人把美鳳蝶的一種命名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如圖2所示(《科學中國人》2003.4封底)。蝴蝶雙翅的彩色圖案是裝飾性的,如不對稱也不影響它的結構功能;因此,中南美洲的蝴蝶有許多是彩色圖案不對稱的。

    蝴蝶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懷,美麗的「蝴蝶泉」也就風光不會再現。

    (3) 貝殼的對稱

    貝殼是蛤蜊和各種螺等軟體動物的硬殼。它們不僅展示了美,而且還使人去探究這種形式美的形成。正如人類的房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歷史時期變化很大一樣,軟體動物的貝殼也刻上地球上的地點和時間的特徵。螺殼具有螺旋外形,必然有左旋和右旋(手性)之分。《科學時報》2005年3月10日刊登了「右旋白螺」一文,並有一張照片(見圖3)。從照片來看,似乎標題有錯,應為「左旋白螺」。按照《貝殼的自然史》[5] 第24頁的說法:「多數貝殼採集者最先都會注意到螺殼通常是右手螺旋(right-handed),或右旋(dextral)。如果將貝殼的殼尖朝上,殼口對著觀察者,那麼殼口在觀察者的右方。而左手螺旋(left-handed)貝殼的唇是在左方。」按此定義,圖3應為左旋。這隻白螺是清朝嘉慶皇帝應琉球國中山王之孫的請求,派遣趙文楷為正使隨身帶「鎮海之物」白螺,去琉球襲封王爵。(乾隆五十九年(1794),琉球國中山王尚穆逝世,他的世子早逝,世孫尚溫於1798年遣史渡海,請清廷按照典例派遣使臣前去襲封王爵。)此白螺有一銀質護板,刻有「大清乾隆年制」漢、滿、蒙、藏四種文字,並嵌寶石八,象徵八卦。外加雲錦五重,各一色,取五行相生之意。該文還說:「一般螺紋多是左旋,右旋者很少,因此右旋白旋多被視為至寶,俗稱定風珠。」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左右螺旋的定義正好相反?因為中國觀察者站在白螺位置上看,而西方人對著白螺看。這樣,左、右的叫法正好相反。

    在螺類中,為什麼右旋佔絕對優勢呢?《貝殼的自然史》書中第45頁說:「貝殼幾何引起學者的注意已經有200年了;然而,我們對構造規則如何在生理水平發揮作用,以及形態學上的進化變化如何發生,還知之甚少。」

    我國南海有豐富的貝殼資源,三亞市就有貝殼博物館,而且市場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出售。2003年初,筆者從三亞市帶回一對平躺的左右對稱的大鸚鵡螺,如圖4所示。它們與常見的維形螺不一樣,其造型像「鸚鵡」,頭部為黑色,嘴向裡埋藏。此螺本身呈左右鏡像對稱,在對稱面上可以看到順時針或逆時針的螺旋輪廓線。圖4顯示兩隻螺的左右旋對稱性。

    (4) 物理學中的對稱

    在物理學,特別是晶體學中,對稱有嚴格的定義。光有相同部分並不一定是對稱,對稱是有規律的重複。晶體中的原子的數目很大而且有嚴格的空間排列,因此只畫部分的原子排列圖像為代表。如對此圖像進行操作,如操作後的圖像與原圖像無法區分,則稱之為對稱。這類操作可以是平移、旋轉、鏡像和它們的複合,而操作所得的對稱被稱為: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像對稱等。其中鏡像對稱已在前面有所介紹。通常晶體中的原子排列有其周期性,可用有三個坐標軸的晶胞單元來體現。沿每坐標軸平移一單元,平移後的圖像與原圖無法區分(即完全重合),這種操作可繼續下去,這就是平移對稱。如在原子排布空間取一根直線為旋轉軸,當轉至360°/n(n為正整數)時,此空間排布與原排布完全重合,表示符合對稱操作。繼續操作,應可重複n次,稱作n次對或n重對稱。如雪花有六重對稱。[6]在晶體中,既要滿足五重對稱,又要滿足平移對稱是不可能的。在生物界,五重對稱的花很多,因為它不須滿足平移對稱。1984年在Al-Mn合金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研究中首次發現了五次對稱。我國郭可信院士等發現及研究Ti-Ni準晶的五次對稱性,獲得我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對稱現象的背後有極為深刻的內涵。1918年艾米諾特發現每一個準確對稱性都對應一個守恆定律。例如,時間的選擇是對稱的,即在任何時刻開始計時,都觀察到同樣的物理規律,那麼能量是守恆的;如果物理學對於空間坐標的選擇是對稱的,即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選擇為坐標的原點,那麼動量是守恆的;等等。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一個理論說,並不是所有對稱性都被自然遵守的,有時不尊重左和右的對稱性。(見「門外美談」,冼鼎昌,《科學時報》2005.2.7)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原理」,推翻了宇稱守恆定律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紀念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50周年,筆者寫了一篇紀念文章發表在《科學中國人》(2003.4)。[7]為了便於討論,將沃森和克裡克的模型及其投影和五角星勳章都複製於圖5。該模型說明DNA雙螺旋是右旋的,直徑為2納米,螺距(0至10)為3.4納米。如將雙螺旋模型以對稱線為軸逆時針方向旋轉36°,再向上平移0.34納米,即可與原模型重合;如此,可重複10次。可見該模型具有十重對稱。這從五角星勳章圖也可看得清楚。

   (5) 彩陶和銅製品的對稱

    遠古陶器約在11000年前出現,彩陶出現在8000年前到4000年前,正好對應於女媧伏羲和炎黃五帝兩個時期。[8]彩陶作為日用器具外,還是最早的禮器,因而受到重視。彩陶的顏料是礦物粉末。給陶器上加「彩」,這不僅是美學的需要,更是觀念的要求,從文化/觀念/藝術的統一上,出現了一個彩陶的輝煌時期。經過2000年的發展,約6000年前,即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出現了真正的輝煌,既表現為藝術的極致,又表現為觀念的成熟,出現了許多技術發明。黃帝設立了「陶正」,負責專門生產,釜、甑、碗、碟等造型都由此發明。堯的兒子朱丹就是彩陶的鮮豔顏色來命名的。

    出土的彩陶的精品很多,圖6是其精彩造型示例(引自《中國造型藝術》[9])。由圖6可見,它們都有旋轉對稱軸;當時的製造者已經知道用能轉動的器物上用溼陶土做出旋轉對稱的坯子,並在上面刻印花紋,塗上礦石顏料,而後燒製成器皿。此法沿用至今,但技術上有很大改進。如果安裝上壺把和壺嘴,即破壞了旋轉對稱。要美觀,壺把和壺嘴要安裝在鏡像對稱面上,其造型仍要在結構上維持鏡像對稱。按需要要求,在坯子上製作圖案、題詞和上彩料,以增加其祭祀要求或增加其藝術欣賞性。

    我國的青銅文化約在4000年前興起,承接著彩陶的衰落,主導從夏朝到春秋的三代王朝,約15個世紀。商周朝代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戰爭,除了兵器,祭祀的禮器和象徵權威的青銅器最受重視。由於失蠟法技術的發明,青銅器的藝術水平達輝煌的頂點。其造型美學特點是採用旋轉對稱和鏡像對稱。在青銅器的裝飾圖案中存在①重演彩陶抽象過程;②完全抽象化的圖飾,如饕餮;③是抽象與具像並存。

    「運動生姿態,姿態出韻律」,萬象運動的自然節律同作者的心靈和諧一致,是韻律產生的基礎,也是美感的源泉。現舉一個精品示例。圖7(引自[9])示出在旋轉對稱造型基礎上的銅壺裝飾畫面,稱為《宴樂漁獵攻戰紋》。它打動人心使人神移目轉的不是描寫的宴樂、狩獵、採桑或戰鬥,而是那些優美動人、簡練單純形象符號構成的整齊、有節奏感的,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韻味;使人隨銅壺的轉動,無開頭無結尾循環欣賞。

    (6) 建築的對稱

    從有人類出現起,人類總會找個自然條件較好的棲息地,以利於繁衍生息和集體活動。隨著發展,從洞穴到簡陋的房子,再到較講究的住宅、廟宇、宮殿等建築,而且要求具有美感。其對稱是主要的概念。這裡只從對稱角度談些重要的建築例子。

    (A) 世界上最大的對稱建築群

    這個建築群在北京。它有縱貫南北的中軸線,建築物按此線依次對稱排列,呈現王家氣魄,體現狀嚴雄偉的氣氛。在此線上有個「至尊點」,此點是在紫禁城「金鑾殿」內的明清兩朝皇帝的座位。他坐北朝南,此點之南為「前」,之後為「後」。前有午門、天安門、前門等。前門之左有「崇文門」,右有「宣武門」。文武百官上朝時亦按左文右武,有序排列在兩廂。此「至尊點」在時間上有個分界點,此點是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至尊點」移至此處。凡重大的國家盛典和閱兵式,國家主席均站在此點上。

    在我國歷史上素有「天圓地方」之說,天壇祈年殿的建築充分體現了「天圓」的和諧構思(見圖8)。此殿有三層圓頂,表示「天有三階」,採用深藍色的琉璃瓦與藍天相配,甚為融洽、美觀。祈年殿建在有三層漢白玉石圓欄杆的祈年壇上,殿的基礎還有三層不明顯的臺階,因此共有九個按同一對稱軸線上下排列的同心圓。此建築還有正方的圍牆,代表「地『方』」。整個建築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給人以無窮遐想。

    (B) 世界上最高的對稱雙塔

    此建築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是馬來西亞標誌性建築,雙塔高452米,具有金屬結構的宏偉現代氣息(見圖9)。兩塔之間有一過道相通,遊客到此止步。這張照片是筆者應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席的邀請,參加「華文教育50周年紀念」活動(2004.12.11)並在新紀元學院發表「論科學美」演講之後,到吉隆坡參觀時拍攝的。

    (C) 世界上建築時間最長的對稱建築

    德國科隆大教堂是筆者見過的建造時間最長的建築。它從1248年開始,以後陸續修建,直至1880年最後建成,歷時630多年。該教堂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物本身佔6000多平方米,前有一長方形廣場。建築物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正門有兩座與門牆相聯的雙尖塔,塔高161米,像兩把鋒利的劍直插雲霄。雙塔內藏有五口大鐘,最大的重約24噸。整個教堂還有許多尖塔。這個歌特式建築,外觀十分巍峨,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筆者於1989年到科隆參加國際會議。有人告訴我,到科隆就要看看科隆大教堂的夜景。圖10是從科隆教堂背後左側拍攝的教堂晚間全景。筆者有幸接連兩個晚上到教堂廣場右側最遠拐角中餐館二樓靠窗的位置,正好能看到教堂全景,要點酒菜,從天未黑直到天黑燈光亮起,欣賞和領略雙尖塔直刺黝黑蒼穹的神秘景致。這雙塔是集科技、藝術、宗教於一體的建築,是信徒的心靈與上帝交流的地方,是使人對宗教產生神秘虔誠的地方。

    二、 最完美的對稱和反對稱

    (1) 最完美的對稱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已從數學研究中發現和諧之美,稱一切立體圖形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現在用物理學中對稱操作來證明,它們是最完美的。對幾何球形來說,通過球心的任何直線都可以成為旋轉對稱軸,轉動到任何角度都可以和原圖重合。任何通過球心的平面,都是把球分成兩半的鏡像對稱面。這就證明球是最完美的對稱。同樣,在圓所在的平面,通過圓心豎一根對稱軸,按此軸旋轉至任何角度,都與原圖重合,就像沒有轉過一樣;含對稱軸的任何平面都是鏡像對稱面。可見,圓是平面中最完美的對稱。

    《完美的對稱—富勒烯的意外發現》一書描述的是碳60(即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小球)發現過程。1985年,斯莫利、克魯託和柯爾發現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穩定地以球的形狀存在,因而獲得1996年化學諾貝爾獎。這種碳60分子可以用足球(用12塊黑色正五邊形和20塊白色正六邊形縫製的,而且黑色被白色隔開)模型來描述。黑色皮的角上有一個碳原子,共六十個。縫合的地方就算是碳的力鍵。對它的許多優秀的特性已做了一些研究,但許多特性和應用尚待開發。

    (2) 最完美的反對稱

    從物理學的概念,本文提出:「反對稱是在對稱操作的基礎上,加上二元(如黑白)互換操作,使操作前後兩圖完全重合。」 從日常生活來看,白晝與黑夜是相反的二元;正數與負數、中國傳統文化的陰和陽、天和地、男和女等也是相反的二元,如令其中一元為0,另一元為1,就可視為二進位的兩單元。在平面圖形中什麼是最完美的反稱呢?筆者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俗稱陰陽魚)(如圖11)是最完美的反對稱。這種反對稱圖與圓有關係。從圖11可以看出,它是由一個大圓、兩個以半徑為直徑的小半圓和兩個小圓組成,有一半面積塗成黑色,另一半保留白色。黑色代表陰,白色代表陽。依照傳統,圖中左邊的陰陽魚按逆時針方向遊動稱為正面,而右邊鏡像對稱的順時針方向遊動的陰陽魚為反面。對正面陰陽魚來說,以大圓心為中心,在該平面內按逆時針方向轉動180°,再進行黑白對換操作,便可使操作前後兩圖完全重合。可見太極圖是最完美的反對稱。

    三、 中華文化中的反對稱太極圖與八卦

     要了解中華文化,先要了解「道」、「太極圖」和「龍」;三者最精練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8] 什麼是「道」,用哲學語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用普通語言:「道是宇宙和社會運行法則和規律」。中華之道,從圖形來說,就是太極圖。前面已經討論過,它是最完美的反對稱。此圖的起源已無法考證,它在新石器時代彩陶圖案(《中國造型藝術》第58頁)和5000多年前長江中遊屈家嶺文化彩陶圖案(《中國藝術:歷程與文化》第16頁),已可看出它的脈絡。學者們從各方面去尋找它的發展史,其中與天文觀察掛鈎最引人注目。該書說明了「立杆測影」復原成太極圖的方法。

    太極圖可以用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負(包涵)陰而抱陽,衝氣(衝虛而無形的氣)以為和(和諧、統一)」來說明。從太極圖可以體會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原則;①太極圖是中國的天道:黑為陰,白為陽,一陰一陽謂之道。負陰抱陽,首尾相銜,無始無終,周而復始,無所不包,流轉生動,相反相成,如日月相替,晝夜相繼,其循環是由陰陽互動所推動。②白可視為「無」,黑可視為「有」,太極圖又有:有無相生,一虛一實,實為體,虛為用,中國的器皿、建築均體現此種思維特點,也是中華美學和藝術的特點。③太極圖俗稱陰陽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用魚眼表示)是中華哲學的特色。太極圖也表明由「圓」到「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境界,對中華的文學、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另一個用陰陽概念創造的圖形是八卦圖。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伏羲氏「仰則觀天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周易•繫辭下》)。於是有中心的太極圖與四周的八卦紋式組合在一起,正像雙魚落網底,顯然是和原始人的漁獵活動有關。它巧妙地象徵天地、陰陽、男女、虛實、正負等對立的統一、發展和變化,充滿了樸素的辨證觀點。

    八卦圖又稱「先天圖」,它由上、中、下三個橫道組成,每橫道可以是中間不斷的陽爻(—)和中央斷開的陰爻(_ _),故有八種排列。如將八卦上下重疊,共有六個橫道,則有六十四種排列,稱為六十四卦。《易經》對六十四卦用陰陽學說作了解釋。如全部均為陽,稱幹下幹上,表示好上加好,是第一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全部為陰,稱坤下坤上,是第二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餘各卦各有名稱和解說。(「自強不息,載物厚德」成為清華大學校訓)《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份組成;《易經》形成於殷周之際,用陰陽學說對六十四卦作出解說,是佔卜的工具書;《易傳》是由後人對《易經》研究的詮釋。但從孔子開始把《易徑》看作是一部哲學著作。

    近幾年,國內出現《周易》的討論熱。例如,李申寫的《從二進位看《周易》與現代科學的關係》[10] 一文中介紹數學家萊布尼茨的「二進位」論文與白晉神父於1701.11.4日寄的「先天圖」的關係.萊布尼茨給白晉的信中說:「這個易圖可以認為是現存科學之最古老的紀念物,然而依我之見,這種科學雖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但數千年來卻無人了解它的意義,這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它卻與我的新數學完全一致。」 事實上,我國歷史上有陰陽互換法則,但卻沒有發展成:「陽陽相遇得陰而生陽(加法),陽陽相遇得陽(乘法),陰陽相遇得陽(加法),陰陽相遇得陰(乘法),陰陰相遇得陰而不能生陽(加法和乘法)」的二進位算術運算法則。為什麼不能產生這種算術運算規則,還有待研究。

    中華文化中的反對稱,除太極圖外,還有許多;例如楹聯、對聯.漢字有四聲:平、上、去、入(或陰平、陽平、上、去)。將「上、去、入」歸入仄聲,利用平與仄即成反對稱。楹聯或對聯由四字以上組成,字數不限,但要求字數相等和對仗,而且有新意。楹聯與書法結合,成為寺廟、宮殿、廳堂文化的組成部分。民俗在過年和結婚時都要貼紅對聯,增加喜慶,具有中國特色.楹聯由詩詞演變而來,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四、 物質世界存在反對稱物質

    前面討論過太極圖,現在討論物質世界也存在「陰陽對稱」、「正反對稱」和「有無相生」。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正負電荷數相等,原子呈中性。設想將原子中的正負電荷對換,即原子核帶負電荷,而周圍的電子帶正電荷,這樣的原子有可能存在嗎?如果是可能的,則這種反對稱原子可稱為反物質。科學需要證據,科學家要尋找證據、尋找規律。上世紀的科技史證明的確存在這種反對稱物質。

    (1)物質世界存在「正反對換」和反物質

    我們習慣於利用電子,發展高新技術。有沒有帶正電荷的電子呢?1928年,物理學家狄拉克建立了描寫相對論性電子行為的方程,此方程「無中生有」地指出為什麼電子有自旋,而且自旋量子數為1/2而不是整數;得出負能量值的解,並提出「反粒子」理論(1931)來解釋。1932年8月2日C•D•安德森使用雲霧室從宇宙射線中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這是人類第一次證實自然界的確有反粒子存在。圖12(引自[4])左下方示出他首次拍攝到的正電子軌跡,右上示出在強磁場作用下,電子與正電子對的運動軌跡,呈相反的螺旋形。此工作獲1936諾貝爾物理獎。狄拉克因其方程和其它理論工作而獲1933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年E•C•塞格爾和O•錢伯倫合作用高能加速器研究並發現了質子的反粒子--反質子(反質子與質子的差別只是由正電荷變成負電荷),因而獲諾貝爾物理獎。原子核中還有中子,中子沒有電荷,沒有正負電荷對換。但反中子經過衰變後就變成一個反質子,而不是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因此反質子和反中子可以組成反原子核。1956年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反中子。1964年找到由一個反質子和一個反中子組成的反氘核。20世紀60年代前後相繼發現了一系列反粒子。其中,1959年我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參加蘇聯聯合研究,發現了反西格瑪反超子。1974年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和裡希德分別發現了大質量的電中性介子,從而證明了夸克的存在;於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如果用儀器將反質子減速,而且讓它們有機會與正電子相遇,就可能形成反氫原子。1998年初和年底,歐洲和美國的科研機構先後宣布他們製造出9個和7個反氫原子,這是人類探索反物質的一大進步。

    (2)物質世界存在「有無相生」

    物質世界存在「有中生無」和「無中生有」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從圖12可以看出,宇宙射線的軌跡突然終止,而產生電子-正電子對軌跡。可見電子和正電子都是新生的。這就說明有「無中生有」。

    科學家已經觀察到: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時會出現物質消失,科學家稱之謂「湮滅」或「湮沒」,而且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種「有無相生」的科學規律是由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的質能關係式E=mc2,預言質量和能量有互換可能。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包括狹義相對論在內的五篇論文,因而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2005年是「奇蹟年」的一百周年。2004年聯合國決定把2005年定為「世界物理年」,進行紀念。

    1932年以前,我國物理學家趙忠堯在英國探索反粒子研究,安德森參加此項工作;趙先生離開後,安德森拍出正電子軌跡的照片而得獎。當正電子與負電子相遇後會出現「湮滅」,趙先生是觀察此現象的第一人。

    反物質粒子和正物質粒子相遇會產生湮滅,變為光子和介子,釋放巨大能量。一個質子和一個反質子湮滅時釋放大約1800兆電子伏的能量;而在熱核聚變(如氫彈)中,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發生反應形成氘核(有部分質量損耗)時,釋放2兆電子伏的能量。在石油資源短缺的今天,人們看到未來能源的希望之所在。

    (3)物質細分和正負物質構成的統一美

    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的尺寸約在十分之一納米;原子核的尺寸約10飛米(千分之一納米為1皮米,千分之一皮米為1飛米)。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約1飛米。質子和中子由6種夸克組成,誇無的尺寸小於千分之1飛米。科學家現已找到全部6種夸克的存在。現在的了解,物質是由6種夸克和6種輕子等基本粒子組成。它們都存在反粒子。夸克由什麼組成,現在還不知道。

    科學的對稱(包括反對稱)美在這些發現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統一美給人以渾然一體、和諧一致的美感。科學的統一美是大自然和諧統一的本質在科學中的體現。在大自然中,各種不相同和對立的現象通過種種關係被聯繫在一起,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環環相扣,配合有致,呈現出和諧統一的壯麗圖景。

    五、 對稱破缺 

    對稱破缺對大自然和社會及生產都有重要意義。這種破缺有絕對和相對二種。一般都是相對的破缺,即一方佔極大多數。

    (1)社會中的對稱破缺

    工業生產需要工具機,工具機都有轉動。轉動有兩個對稱方向:順時針和逆時針。在加工時只能選擇一個方向,而且要求全世界統一。這就是,為了大生產,必定要求對稱破缺。如在車床加工時,有平移運動,就會出現螺旋線。螺旋線有手性,分左旋和右旋。以螺絲釘為例,要求生產標準化,要依號碼規定螺杆直徑、螺旋方向和螺距。這樣的螺絲釘和螺絲母才能互換、通用。反之,如允許左旋又允許右旋,必定造成混亂。可見人為的對稱破缺是工業生產的客觀要求,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某些非生產的實用家用電器,如微波爐,兩種旋轉方向就無必要加以限制。

    馬路上的汽車既可以靠右邊走,也可以靠左邊走。但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只能規定靠一邊走;中國大陸規定靠「右」走,香港則靠「左」走。這種對稱破缺是交通安全順暢的社會需要。

    (2)地球上生物DNA的對稱破缺 

    所有螺旋都有左旋和右旋之分,即有手性。在地球上生物的進化出現對稱破缺。這種被缺大多屬於相對破缺。例如前面談過的左旋白螺,數量極少,很難發現,但並不是絕對沒有。又如DNA雙螺旋採用現代大規模生產的標準規則,即它們都是右旋(也有極個別生物的DNA採用左旋),而且直徑均為2納米,螺距為3.4納米。這是多麼奇妙的選擇!但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雖有人作過理論探討,但還沒有公認的解釋。

    (3)物質的對稱破缺 

    前面討論過物質粒子遇到反物質粒會產生湮滅。在同一小空間內就不會同時存在物質與反物質。我們見到的物質世界是一個對稱破缺的世界,也就是正物質世界。對稱破缺是宇宙和大自然和諧運轉的法則。

    六、 結束語

    對稱是美的,是重要的美學要素。反對稱也是美的。太極圖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反對稱圖。物質也有反對稱,物質和反物質構成統一和諧的美感,壯麗的圖景。正如先賢所指出,唯物主義的學者要了解一點科學前沿的進展,與時俱進。對稱的破缺對宇宙、物質世界、社會、生產、生活的和諧都是重要的規律,有重要意義。

    從對稱和反對稱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

    ★科學上最重要的對稱圖是沃森和克裡克發現的右旋DNA雙螺旋模型,它具有十重對稱(以對稱軸按逆時針方向旋轉36°再向上平移0.34納米,操作前後兩圖不可區分;可重複操作十次)。(圖5)

    ★科學上最重要的反對稱圖是安德森拍攝的正電子軌跡照片(圖12)。

    ★文化上最完整的反對稱圖是中國的太極圖(圖11),對中華文化具有深遠影響。

    ★世界上最大的對稱建築群在北京,它有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最具中華文化思想的建築是圓形對稱的北京祈年殿(圖8)。

    ★最具西方文化思想、集科技、藝術、宗教於一體的、用石材建成對稱雙塔建築是德國科隆大教堂(圖10)。


參考書和文獻
[1]《對稱》,H•外爾 著,馮承天 陸繼宗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 《完美的對稱—富勒烯的意外發現》,J•巴戈特 著,李濤 曹志良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3]《藝術哲學》H•丹納 著,張偉 譯,北京出版社,2004,第4頁。
[4]《世紀輝煌--諾貝爾科學獎百年回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
[5]《貝殼的自然史》,H•J•弗爾邁伊 著,陳再忠 劉利平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6]《雪花•冰花•納米花》,吳全德,《科學中國人》2004.12。
[7]《天道崇美•人道好美—美妙的黃金分割及發現DNA雙螺旋50周年》,吳全德,《科學中國人》2003.4。
[8]《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張法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中國造型藝術》,蘇連第 李慧娟 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10]「從二進位看《周易》與現代科學的關係」,李申,《中國圖書評論》,2005.4。

圖片說明:
圖1 人的雙眼和左右腦的對稱
圖2 關鳳蝶—梁山伯與祝英臺
圖3 左旋白螺
圖4 對稱的大鸚鵡螺
圖5 DNA雙螺旋模型和五角星勳章
圖6 精美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
圖7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
圖8 北京祈年殿
圖9 吉隆坡雙塔
圖10 科隆大教堂雙塔夜景
圖11 反對稱太極圖(左一正面,右一反面)
圖12 安德森拍攝的正-負電子對軌跡

相關焦點

  •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輕子或存在對稱性破缺
    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它們具有相同的特性但卻攜帶著相反的電荷,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反電子(也稱為正電子)。人們長期認為在由反物質構成的鏡像世界中,反粒子應該具有與粒子相同的行為,但從1960年代開始人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打破了這種粒子與反粒子間的鏡像對稱性[1,2]。在《自然》雜誌中,T2K協作項目報告了可能在輕子中存在這種對稱性破缺[3]。
  • 自發對稱破缺與南部—戈德斯通定理,開啟了希格斯機制的大門!
    隨著對對稱性破缺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南部-戈德斯通定理的發現,物理學家們發現在規範理論中零質量的南部-戈德斯通粒子能為零質量的矢量規範粒子提供縱向分量,從而賦予它們以質量。上文中反覆出現一個詞,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就是「自發性對稱破缺」,所以這個詞背後的內容,我們必須知道。那什麼叫自發對稱破缺?
  • 對稱破缺——凝聚態中的物理美
    所以,物質從液態到固態,對稱性降低,也就是破缺了,從連續的平移對稱性減少成了離散的平移對稱性。或叫做:固態破缺了液態的連續平移對稱性,即晶體是液體的任意平移對稱性破缺的產物。相比於液體,晶體的粒子密度出現了空間上的周期調製,因而更加有序,而從無到有的周期調製的變化,便可以表徵物質從液體結晶為固體時的相變。
  • 15、大一統方程解:中微子的類型及其正反對稱破缺
    當對立基本粒子能量下降到10^12eV時產生對稱破缺,冷縮並且相變出8種非對稱性的矛盾統一的基本關係子,並由此調和出正電子、中微子、反中微子和負電子各自二重態的矛盾調和子,或稱輕子。4階 10^-11秒 簡單統一場:九種對立結構配對子與九種複合力單子自我相互結合,生成81種對立統一的基本統一場子。
  • 宇稱-時間反對稱與非互易雷射傳輸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湖南師範大學景輝教授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浙江大學李鷹研究員以及日本理化學所Franco Nori教授,提出了一種通過操縱線性光學腔機械轉動、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自發破缺的方案
  • 對稱破缺——美妙思想來自凝聚態物理 | 量子群英傳
    他把從高對稱到低的對稱過程叫做「對稱破缺」。相應的,反過來的相變則意味著「對稱恢復」。然而,如何判斷對稱性的「高低」呢?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有時候我們會將「對稱性」與「有序性」等同起來,但事實上這兩個概念的「高低」程度正好相反。越有序的結構,對稱性反而越低。以下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明。
  • 假如失去對稱 宇宙將會怎樣
    楊、李二人的發現說明在微觀物理的弱相互作用中,系統的運動並不對稱,即會發生對稱破缺。那「對稱破缺」是什麼?它對物理學會產生什麼影響?  3位粒子物理學家馳騁的高深領域,也不難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如果說對稱性反映自然界的統一性,那「對稱破缺」就反映了其多樣性。
  • 超對稱理論的崛起與衰落
    (©  Rhys Taylor, Cardiff University)宇宙的年齡可以一直追溯回138億年,而可觀測的宇宙直徑大約為920億光年,這其中充滿了普通物質(由物質構成,而不是由反物質構成),暗物質和暗能量。另一方面,我們對微觀尺度的了解也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然而,Bender 和 Boettcher在1998年指出,厄密性並非本徵值為實數的必要條件,對於滿足宇稱-時間對稱性(PT對稱性)的非厄密哈密頓量,在發生對稱性破缺之前其本徵值全部為實數,發生對稱破缺之後其本徵值將出現虛數。對稱性從非破缺到破缺的過程即為相變,類似於從水變成冰的過程,水的狀態從液態變成了固態。
  • 於淥院士:對稱破缺的物理「美」在何處方​【雲裡·悟理-第30課】
    對稱破缺它為什麼那麼難理解呢?簡單來描述這個過程,量子力學裡有一個概念是希爾伯特空間,通過數學家的研究知道如果討論的體系是有限體系的話就只有一個希爾伯特空間,不同的變化、不同的狀態都只是一個坐標變換,但是到了這個無窮維的空間以後,就會有無窮多種的希爾伯特空間,那麼對稱破缺的相變是從一個希爾伯特空間到另外一個希爾伯特空間的躍變。
  • 30頁手算解決物理學爭論——相變、對稱性破缺與時間晶體
    自發對稱性破缺能夠神奇地導致許多新材料出現。所謂「對稱性」,就是在如空間、時間、能量等相應的方向上,物質的結構、性質以及物理定律不變。當對稱性破缺時,物質就會產生一系列物態、導熱性、導電性、應力特徵等方面變化。
  • 依舊沒有找到洛倫茲對稱性破缺的證據
    如果洛倫茲對稱性被破壞了,那麼相對論就需要修正。大多數科學家都同意廣義相對論和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並不是最終的理論。在眾多統一理論中,比如弦理論、圈量子引力和非對易量子場論中,都預言了洛倫茲對稱性的微小的破缺。因此對洛倫茲不變性的精確檢驗會指向一條通往正確的統一理論模型的道路。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紅平和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尤力展開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對稱性破缺動態保全原子誘導電偶極矩方向的方案。通常情況下,原子抗交叉能級間的能隙比較大,對應的非絕熱Landau-Zener隧穿時間非常短,在原子的外場操控過程中量子態依然遵循絕熱演化規律,原子的電偶極矩無法保持固定方向,不利於原子間的偶極動力學操控。
  • 進展|FeSe超導體向列相光電子能譜的精密觀測揭示存在未知對稱破缺...
    FeSe 超導體具有簡單的晶體結構,在低溫下不具有反鐵磁長程序, 但在90K以下進入向列序態,在超導溫度(Tc)9K以下呈現出超導和向列序共存的狀態。因此,FeSe超導體是研究鐵基超導體中向列相相關物理以及超導機理的理想體系。
  • 超對稱入門
    因此超對稱唯象模型是超出標準模型新物理模型的主流方向,也是正在運行的大強子對撞機(LHC)以及未來更高能量對撞機探測的重要目標。方興未艾的暗物質理論和實驗探測也把超對稱理論做為其研究的首要目標之一。因此超對稱理論基礎的教學對於理論物理的前沿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進展 | FeSe超導體向列相光電子能譜的精密觀測揭示存在未知對稱破缺的證據
    FeSe 超導體具有簡單的晶體結構,在低溫下不具有反鐵磁長程序, 但在90K以下進入向列序態,在超導溫度(Tc)9K以下呈現出超導和向列序共存的狀態。因此,FeSe超導體是研究鐵基超導體中向列相相關物理以及超導機理的理想體系。
  • 杜江峰院士團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項目組通過將金剛石中一個氮-空位缺陷中的電子自旋作為系統比特,一個核自旋作為輔助比特,實現了宇稱時間對稱哈密頓量,進而通過調節哈密頓量的參數,觀測到對稱性破缺相變過程。該研究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為進一步探索非厄米哈密頓量奇異物理特性奠定了重要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 基於宇稱-時間對稱的單縱模光纖雷射器
    由於PT對稱機理在模式選擇方面具有顯著特性,使得其近年來在光學系統和光電系統中被廣泛研究。一個PT對稱系統通常是由兩個交叉耦合的空間子系統實現的,這兩個子系統被設計成具有相同的幾何形狀和互補的增益和損失係數。在PT對稱系統中,當PT對稱破缺時,主模和邊模之間的增益差明顯增強,從而使單模振蕩成為可能。
  • 宇稱時間對稱性聲學
    若H=PTHPT,我們稱該哈密頓算符為宇稱時間對稱算符。經典量子力學中,哈密頓算符一般要求為厄米算符,其滿足宇稱時間對稱性且本徵值為實數(可觀測量)。1998年,Bender 和Boettcher 研究了非厄米哈密頓算符宇稱時間對稱性和本徵譜之間的關係,指出非厄米—算符本徵值在宇稱時間對稱性下亦可為實數,並進一步發現非厄米—哈密頓算符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會導致本徵值由實數變為複數。
  • 中國科大實現宇稱 - 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傳感和宇稱 - 時間(PT)對稱系統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研究組首次實現了 PT 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8.86 倍。該研究成果 2020 年 12 月 10 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