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患者骨質疏鬆的相關因素包括維生素D缺乏,高甲狀旁腺功能,腎功能障礙,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皮質激素使用病史等。這些脆性骨折相關因素的研究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現階段人們對骨質疏鬆的認識,並促使臨床醫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相對標準化的預防治療體系。
近日,加拿大學者就對脆性骨折病人維生素D水平及其他骨質疏鬆的相關繼發性因素進行了一項血液標本檢測研究,將相關結論發表在JOT上。
研究納入人群為男性,年齡大於50歲,或者女性,年齡大於40,近期發生過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定義:從站立位高度或更低摔倒而發生的骨折);部分非典型的骨折在得到骨科醫生確認後也納入研究。從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共399例患者納入研究。入選病例接受骨質疏鬆專科醫生的檢查,並完成以下指標檢測:骨密度(BMD),血液指標如維生素D,白蛋白,鹼性磷酸酶等。
研究結果顯示,共308例患者完成了血液學指標的檢測,其骨折情況如表1所示。未完成血液指標檢測的患者原因分布如表2。
表1:完成血液指標檢測的患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
表2:未完成血液指標檢測的患者原因分布
在308例完成檢測的患者中,有41例(13%)的患者在進行血液檢測前已經確診為骨質疏鬆,並在接受抗骨質疏鬆治療。接受治療的藥物如表3所示。
表3:檢測前接受抗骨質疏鬆治療的患者服藥情況
對病人的血液學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共269例患者記錄了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平均血清維生素D水平為男性69.0nmol/l,女性75.4nmol/l,總體中位數值為54nmol/l(圖1)。
圖1: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分布
血液檢測結果數據如圖2及表5所示。以下八個因素只有約50-74%在正常範圍內:CRP(30%升高),ESR(43%升高),男性睪酮(25%降低),生物活性睪酮(40%下降),N端肽(30%下降)。
圖2:血液學檢測相關數據統計
表5:血液學檢測相關數據統計
作者在文章的討論部分指出,本研究的維生素D平均水平為73.4nmol/l,以75nmol/l為維生素D含量的劃分標準,約54%的脆性骨折患者有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已有較多研究提示維生素D缺乏和老年患者脆性骨折的發生率有顯著相關性,在本研究中未發現維生素D 的含量和季節相關性。
約有1/3的患者有除維生素D缺乏以外的其他繼發性原因造成骨質疏鬆。在98例發生脆性骨折的患者中共發現除維生素D 之外的125個和骨質丟失相關的因素,最常見的幾個因素為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卵巢發育不成熟,吸菸,酗酒,腎功能不全等,該研究結果和以往研究的結論相類似。
研究者認為對正常人群進行常規的骨質疏鬆篩查並非一個必要的程序,但同時建議,對所有發生脆性骨折患者,進行骨質疏鬆篩查,並常規進行維生素D和鈣劑的抗骨質疏鬆治療,具體篩查的指標數據如表6所示。
表6:骨質疏鬆病人篩查治療
【編者按】關於骨質疏鬆原因相關研究的文章已經非常多,各種因素都有報導,本文中提到的各種相關因素在之前的研究中均有報導。該研究的主要亮點在於對患者血液標本的其他指標進行了檢測,發現了一些可能是骨質疏鬆相關的指標,如血沉,CRP等,但事實上研究者最後著重討論了維生素D的相關情況,而未就哪些指標對診斷骨質疏鬆是有幫助的作出明確的解答,所以本文的實際應用價值見人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