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朝廷裡有一隻小白兔,死時帶走了幾千人,乾隆卻誇他是完人

2020-12-06 漢周讀書

1644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獻出了山海關,清軍大舉南下。

大明王朝許多平時義正辭嚴冠冕堂皇的官員紛紛屈膝跪倒迎接多爾袞,投靠了滿清,導致了中原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的覆滅。

然而也並不是每一個人的膝蓋都是彎曲的。

其中就有一位,自始至終都是態度堅決的抵抗派,並且最終也用行動詮釋了絕不屈服的精神,在他被清軍俘虜之後,還提出了一個讓人聞之動顏的要求,就連百年後,他的敵人也對他讚譽有加。

01

這個人是一個書生,叫做黃道周。

黃道周生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祖上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桂州刺史黃岸。

但是到了黃道周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家裡比較貧寒,然而黃道周自幼聰敏且好學,11歲即【善文章】,14歲遊學廣東博羅,被稱為「閩海才子」(黃道周是福建人),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學問為人敬仰,然而黃道周卻不願意做官,25歲的時候帶著老母親遷居到漳浦縣城,並一直隱居在此教書。

天啟二年(1622)年,黃道周出山,參加了當年的科考,一舉得中,進入翰林院,當時的翰林院工作作風散漫,所有人上班都是無所事事,黃道周深惡痛絕,於是寫下了一篇《矯輕警惰文》,從此之後翰林院的狀況大大好轉,也因此黃道周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黃道周通曉天文地理,工書善畫,先後曾經在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等書院講學,世人尊稱為石齋先生。

他所涉及領域之廣泛,學問之精深,《明史》曾經有一句評價:

【學貫古今,所至學者雲集。】

黃道周書法鑑賞

02

然而,黃道周最令人稱道的也許並不是他的學問,而是他的錚錚鐵骨!

崇禎年間,因為受到袁崇煥的牽連,大學士錢龍錫也被皇上定為了死罪,當時朝中大臣沒有一個敢站出來為錢龍錫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了崇禎而引來殺身之禍。

但是黃道周站出來了,直接跟崇禎說【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

「你特麼的動不動就殺一個朝中大臣,你玩兒呢,你知不知道這樣對於國家來說的傷害有多大? 」

崇禎本身就是脾氣暴躁的人,一聽黃道周這話,當時就怒了:

你特麼啥意思?我是皇上還是你?勞資咋治理國家用你教?你給我說清楚。

黃道周既然敢站出來,還怕你什麼皇帝老子?

當時就發表了現場演講,強調自己只是憑著一個臣子應該有的良心為國家為社稷著想。

可是崇禎可不管你這一套。

殺了那多人都沒有人敢吭聲,你黃道周算個雞毛啊,還敢跟我叫板?給我滾蛋吧你,思想有多遠就給我滾多遠吧。

黃道周說:讓我滾蛋可以,但是錢龍錫就是不能殺。

最終在黃道周的再三堅持下,錢龍錫躲過一死,但是黃道周也因此得罪了皇上被罷官。

直到四年後,朝中大臣被殺的殺關的關,已經沒有什麼人了,就算暫時還在職的由於懼怕朝中喜怒無常的性格,也是個個噤若寒蟬明哲保身,黃道周才又被推薦出來回到朝廷。

不過這一次的復出,黃道周並沒有學會閉嘴,反倒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明末農民戰爭和清軍入關

03

當時的天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

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作亂,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疲於應付。

1638年,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先跟清軍議和,把李自成等人收拾了之後在去跟清軍死磕。

黃道周一聽這個缺德主意就冒火了:

這不是賣國賊嗎?這不是喪權辱國麼?我們怎麼能去跟外敵議和?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勵精圖治,內憂外患一同消滅啊!

其實當時崇禎皇帝的心裡還真是傾向於楊嗣昌的提議的,因為他已經心力交瘁,實在是應付不來了,只是因為礙於祖訓又顧忌著大明王朝的臉面不敢答應和談的。

現在好不容易楊嗣昌把他的心裡話說出來了,誰知道又被黃道周這貨把楊嗣昌罵了個狗血噴頭,崇禎心裡的那個惱火呀:

你特麼啥玩意兒啊,咋啥事兒都有你?

你這一生的學問,我看就靠你那張破嘴吧?

《明史》:【一生學問只辦的一張佞口。】

黃道周一聽皇上這樣罵他,也發飆了,顧不上啥君臣禮儀,直接就說崇禎忠邪不分,實在是沒有治理天下的能耐,並且說了一句讓崇禎無法反駁的話:

【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饞謅面諛者為忠乎?】

崇禎啞口無言,但是自此皇上也算把黃道周給恨透了,連貶六級,調到江西去當了個芝麻官,再後來又有人曾經舉薦黃道周,崇禎二話不說將舉薦他的人直接發配充軍了。

這場辯論之後,朝堂之上也再無人敢提起和談的事兒。

04

大明王朝終究還是沒有躲過覆滅的命運,明朝滅亡之後,黃道周在弘光政權裡繼續服務,只可惜弘光政權也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玩兒完了。

黃道周又回到福建進入到隆武帝的內閣,隆武帝還是比較奮發圖強的一個皇帝,也比較信任黃道周,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但是很可惜,隆武帝當時內有驕橫跋扈的鄭芝龍操控,外有魯王的牽掣,一身抱負也施展不開。

黃道周心急如焚,為了儘快打開南明小王朝的局面,手中無兵又無權的黃道周毅然變賣了自己的所有家產,組織了一支幾千人的隊伍北上抗擊清軍,而這隻隊伍僅僅有十來匹馬和一個月的糧草而已。

出發之前,夫人蔡氏長嘆:道州死得其所了。

明知螳臂趟車,明知此去必死,還奮然前往,真英雄也。

只是那時候,明朝的正規軍尚且抵擋不住清軍的鐵蹄,節節敗退,黃道周組織的這一支隊伍又如何能與風頭正勁的清軍抗衡呢?

很快,黃道周的隊伍就被擊敗了,黃道周也被俘了。

清軍派洪承疇來勸他投降,黃道周蔑視的看著洪承疇,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將史可法和洪承疇相比,洪承疇羞愧難當,上疏請求免了黃道周的死刑,清廷不準。

黃道周在獄中堅決不吃清軍的食物,絕食十二天,期間他的妻子蔡氏曾經來信:

【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放心去吧,家裡一切都好。

讀史至此,不僅淚崩。

黃道周繪畫

05

隆武二年(1646)三月五日,行刑的日子到了,黃道周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並給家人留下了遺言:

【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捨命不渝】。

跟隨他多年的老僕人在旁邊痛哭流涕,黃道周安慰他說:

沒什麼好哭的,我是為正義而死,這是盡忠啊,你有什麼好悲傷的?

【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

去往刑場的路上,走到東華門的時候,黃道周停下了腳步,跟劊子手說:

就讓我死在這裡吧,這裡離高皇帝的寢陵比較近,不用去別的地方了。

接著黃道周向南方跪拜,撕破衣服,咬破手指,留下一封血書家人: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臨刑前黃道周大呼:

【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

據說,黃道周頭被砍下來之後,身體仍然久久沒有倒下。

【頭已斷而身兀立不僕】

消息傳到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諡號「忠烈」,贈「文明伯」,並且下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閩忠」廟,另外在漳浦立了一個「報忠」廟。

差不多一百年後,乾隆即位,編纂《貳臣傳》那些為清兵入關而盡心盡力的降臣們,紛紛被紀錄進去,遺臭萬年。

但是對於黃道周,乾隆卻讚不絕口,誇他【不愧一代完人】,並且改諡號為「忠端」。

06

顧誠在《南明史》中說:黃非棟梁之材,「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

老王深以為然,比如1638年離明朝滅亡只有6年了,楊嗣昌、陳新甲、方一藻有家喪,崇禎帝「奪情」起用,黃就天天罵人家不守孝道!

當時李自成 張獻忠已經把國家搞空了,清也有議和的想法,黃就天天叫這是賣國,卻拿不出一點正確的策略,現在很多人假設明朝議和或遷都到南京,有崇禎在,還有機會的…

最後他自己隨著帶著家丁殉國,精神絕對是要提倡的,不過治世更需要的是才華,史書上對黃治理能力諱莫如深…

乾隆誇他初衷非常簡單,弄一個標杆給大臣學,這時候入關穩定了,需要這些;誇歸誇,諡號卻非常普通,「忠端」意思就是忠誠端正,反過來就是沒啥實際能力,這件事對比乾隆給袁崇煥封神就可見了。

很多大公司就有這種小白兔,天天拿著高大上的理論懟人,對公司力挽狂瀾的事卻沒見做出來,不過是熬到公司和自己一起掛掉而已…

相關焦點

  • 雖慘死獄中,崇禎乾隆仍讚嘆不已
    在大家不熟悉他是誰的情況之下,就讓我們看看我們熟悉的人對他的評價,以便我們接下來加深對他的了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這樣評價他。蒲松齡:公生為河嶽,沒為日星,何必長生乃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為公悼惜;餘謂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 一聖賢,解者必不議予說之傎也。那麼他是誰?他就是楊漣。
  • 與崇禎是堂親,朱由崧憑什麼能登上帝位,建立弘光小朝廷呢?
    與崇禎是堂親,朱由崧憑什麼能登上帝位,建立弘光小朝廷呢?看過明朝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京城被攻破了以後,最後一個明朝皇帝在自殺了,就這樣結束了一個王朝,後來就在這一年的五月的時候,另一個王朝成立了,就是朱由崧登上王位之後建立的南宋,他和崇禎的關係是堂親。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財政上,明朝的皇帝們都不是啥大方人,一個個摳摳搜搜,國庫裡囤積許多銀子,就是捨不得花在國家、百姓和官員上,特別是官員的工資俸祿,在明朝是非常的低,隨便一個小商人的月工資,都比一個三品大員工資高。這樣的工資制度,皇帝們都還覺得挺正確,就不能給官員這麼高工資,給你了地位,還想要錢,做夢去吧!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這是他在人世間最後一次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句話雖然有推諉之嫌,但是結合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也難怪崇禎發出如此感慨。然後他希望李自成可以拿自己的屍首做文章,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也看出崇禎也算一個好皇帝了。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其實功績可圈可點。他剷除魏忠賢等閹黨,生活上十分節儉,並且勵精圖治,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相信明朝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變化。
  • 蝴蝶效應:崇禎帝怎麼就想到裁撤驛站?原因和這個人有關
    因為在魏晉時代,家鄉的勢力是自己在朝廷裡發展的基本盤。而在明清時代,官員老了都得回到老家去養老。因此,對於官僚來說,自己畢竟有老的一天,因此需要考慮在家鄉的建設。此外,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官員在家鄉多半有一定的房屋田產,這些財富需要人照看,並且,在家鄉生活的生活成本,要比在京城便宜太多。因此,這才有了很多京城的官僚,選擇讓家人在老家生活。
  • 雍正臨死前囑咐乾隆不要殺這個人,為何乾隆不聽?上位就將他處死
    雍正去世後,將位子傳給了乾隆,年少的乾隆就表現出是個有能力的君王。他儘管年少,對事物卻頗有見解,在他掌握了處理國務的思路和程序後,很快就通過智謀,將原先被權臣控制的軍國大權奪回手中,還誅殺了前朝勢力過大的重臣。這些事情他事先經過縝密安排,執行起來時又相當聰明果斷。經過他的權力回籠,散落的皇權又重新回到少年皇帝的手中。從此朝中大臣都不敢小覷這個少年天子。
  • 鄭崇儉:明朝最可憐的總督,沒打過敗仗,卻被崇禎帝處死
    明末是一個遍地狼煙的動亂年代,也是漢家兒郎們相互廝殺的悲劇年代,大明朝廷在鎮壓國內流民的過程中耗盡了最後一絲元氣,最終給北方少數民族撿了個便宜。辛苦上位辛勤工作007十多年的崇禎皇帝是個悲劇,好端端地當著郵差卻不幸被裁員走上造反之路的李自成也是個悲劇,更有無數被這兩人給直接或者間接幹掉的大明官員,對他們而言,通通都是悲劇。
  • 乾隆嘲笑劉墉長相,劉墉吟出一首詩後,乾隆的耳朵都羞紅了!
    他年僅二十多歲,熟讀詩書,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底兒的人暗暗嘆服;有些不學無術的紈衿舉子,卻無中生有地編造出許多謠言來。有的說劉家以重禮買通了監考官偷梁換柱作了弊;有的說劉家官大以勢壓人等等。這些謠言像長了翅膀飛進宮裡,弄得乾隆也犯了嘀咕,於是諭令次日早朝要御試劉墉。
  • 崇禎十二年紫禁城中「九蓮菩薩顯聖」事件,背後真相讓人一聲嘆息
    李太后出身平民之家,最初不過是隆慶帝身邊的一個婢女,在講究門第出身的古代,李太后常因為這一點被人背地裡鄙視。為了塑造自己的尊嚴和形象,李太后導演了一出「造神」行動。
  • 嘉慶用事實說明,殺了他是巨大的損失!
    嘉慶用事實說明,殺了他是巨大的損失!想必大家都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小時候看這部劇,特別喜歡裡面的紀曉嵐,又聰明又能幹,深得皇上喜歡。對於和珅卻討厭至極,他就是一個拍馬屁的奴才,此外還特別黑心貪財,奇怪為什麼乾隆帝不殺掉和珅呢?長大以後再看這部劇,發現內有大智慧。你知道為什麼乾隆帝不殺和珅嗎?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一個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後面。在船隻行使於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縴,拉一天 「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百姓並不想要這份工資,拉到一半往往連夜逃跑。
  • 崇禎繼位,很多天啟末年罷官辭官的官員復出任職!
    崇禎繼位,很多天啟末年罷官辭官的官員復出任職,孫傳庭依然故我,不為所動。直到崇禎八年,才回到吏部任驗封司郎中,不久轉任正四品的順天府丞(北京市唯一的副市長)。 當時陝西農民軍發展迅猛,陝西巡撫甘學闊怯懦無能,朝廷打算將其免職,吏部正在物色接任人選。
  • 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子樹」,到底有多慘?為何戴了200年鐵鏈
    崇禎皇帝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特殊一個亡國皇帝,歷史上大部分亡國皇帝不是昏君就是傀儡,而崇禎皇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在治國和軍事上都有所作為,只是因為明朝先輩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崇禎拼盡全力都沒能填平,最終無奈的背上了亡國皇帝的稱號。
  • 朱三太子:一個神奇的名字,康熙被騷擾一生,乾隆也不得安寧
    凡是與他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不過,事有例外。有個人成了他的陰影,他無處不在,四處興風作浪。每每成功鎮壓,不久之後又重現江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早在順治時期,朱三太子就已經冒頭了。順治八年,一個賣茶葉的被人舉報是太子,雖沒有查出證據,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直接斬掉;順治十二年,江西又冒出個朱三太子,私通海盜準備謀反被抓,一查此人名為朱周,和崇禎帝也沒關係,因罪名成立又被斬首。到了康熙年間,"朱三太子"們越來越能折騰了。康熙十二年,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在康熙眼皮底下又建了一個朝廷。
  •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後,他的女眷們命運怎樣?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因為他的皇兄天啟帝英年早逝,於是17歲的朱由檢登基,並建號崇禎。有人說崇禎這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一生。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明亡後,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後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京城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
  • 揭秘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聽我細細道來
    有誰還記得那個最悲情的夜晚,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選擇自縊而死?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朱由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皇帝,而且為社稷而死的君王,用頭髮遮住自己的臉,悲辱地吊死在歪脖子槐樹上,那個畫面也太悲傷,讓我不忍心去看,即使這樣,它還是有讓我有抑制不住的想去了解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為何到如此悲壯的時刻呢?
  • 他很可能不是人
    儘管如此,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在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順治、康熙和雍正。那麼,這個「朱三太子」究竟是誰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話怎講呢?
  • 讓康熙雍正都膽戰心驚的朱三太子到底有多少能力?吳三桂都服從他
    再者說滿清當時也沒什麼文化,畢竟是關外進來的,對漢人傳統的文化不甚熟悉,所以康熙非常用功學習漢人文化,他也需要漢臣為朝廷效力,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對漢人多加防備,重用滿人來壓制漢人,害怕漢人的勢力坐大。不過他們擔心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的,明朝在民間依然有很高的威望,經常有人打著大明皇族後裔的旗號在民間秘密結社,而且這些人似乎殺不光,剛殺了一波又出來一波。
  • 二年級看圖寫話作文:小白兔下雨打蘑菇傘
    媽媽抱起了跳跳,連連誇跳跳聰明。他們一起帶著這把美麗的蘑菇傘回到了家。篇四:小白兔下雨打蘑菇傘看圖寫話二年級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大地穿上了碧綠的新衣服,花朵五彩繽紛,風景如畫。小兔心裡想:「這麼好的天氣,做什麼能比散步更好呢。」於是,他開心地一邊散步,一邊看著美麗的風景。突然,一片烏雲飄了過來,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