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幾何中的動點軌跡問題

2020-11-26 騰訊網

這類問題在高考中並不常見,或者說在高考中出現得並不明顯,但在用空間向量求二面角時偶爾會遇到一種題目,即需要用到的點並不是一個確定的點,而是在一個面上的動點,且這個點還滿足一些特定的值或平面幾何關係,此時需要根據條件確定出動點所在的軌跡,在每年高考前的模擬題中也會遇到這種題目,若在選填中,則一般位於壓軸或次壓軸位置,求幾何體中動點的軌跡或者與軌跡求值相關的問題,在解析幾何中滿足條件的動點都會有特定的軌跡,動點絕不是亂點,在幾何體中依舊如此。

這種題目做法和平面幾何求軌跡方程類似,因為點在面內(非平面),所求的軌跡一般有四種,即線段型,平面型,二次曲線型,球型,這四種情況沒有過於明顯的界限,知道就好,下列題目中就不再分門別類的去敘述了。

立體幾何中與動點軌跡有關的題目歸根到底還是對點線面關係的認知,其中更多涉及了平行和垂直的一些證明方法,在此類問題中要麼很容易的看出動點符合什麼樣的軌跡(定義),要麼通過計算(建系)求出具體的軌跡表達式,和解析幾何中的軌跡問題並沒有太大區別。

題目中可以找到與AM垂直且包含OP的平面,這樣動點P的軌跡就知道了,從O點向底面作垂線,垂足為O',連接BO',可知AM⊥平面OO'B,即可得知P的軌跡。

與上題類似,需要找到一個與BD1垂直且包含AP的平面,根據三垂線定理可知BD1⊥AC,BD1⊥AB1,所以BD1⊥平面ACB1,平面ACB1與有側面的交線為B1C,所以點P的軌跡為線段B1C

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是把雙動點中的一個看做定點,分別來求,本題目也是這樣,先把P,Q兩點中的一個當做是特殊定點,例如先把P看做定點,Q為動點,若點P為B點,此時Q點在A1C1運動,PB的中點軌跡即為三角形BA1C1的中位線,中位線的兩個端點分別位於平面A1B和平面BC1上,當點P為D點,此時的軌跡為三角形DA1C1的中位線,同理當點P為動點,Q為定點時也是如此,綜上點M的軌跡圖形為菱形,即上圖中紅線和藍線所圍成的菱形,面積為24,過程不再給出。

題目是十幾年前的老題,考查的是空間幾何中最基礎的點線面的關係,求幾何體內動點的軌跡轉化到其中一個面上來,點P到C1D1的距離即點P到C1的距離,因此題目為動點P到定點C1的距離等於動點P到直線BC的距離,可知點P的軌跡為拋物線,但並不是完整的一個拋物線,而是其中的一小段。

如上圖所示,建系設點即可,點P所在的曲線為雙曲線,題目很簡單,過程就不再給出,在題目中與動點有關的幾何體通常都是規則幾何體,可以通過建系來處理。

這種題目可變形之後出在立體幾何大題的第一問中,問是否存在這樣的點F使得滿足線面平行,若直接證明線面平行,在平面D1AE中找不到與A1F平行的線,因此線面平行可轉化為面面平行,將A1F置於一個平面內,使這個平面與D1AE平行即可,難度不大,但很有代表性。

題目和第五題類似,線線垂直轉化為線面垂直,把PE放到一個面內證明定直線AC與之垂直,本題目中的解法是先找到一個明顯與AC垂直的平面SBD,再找一個過PE且與平面SBD平行的平面,間接來證,其實也沒有必要,AC與BD垂直,因此需要找CD的中點可得到AC⊥EG,再根據三垂線定理確定出SC的中點即可。

本題目用到了上次推送中正四面體的常用性質,這也是解題的關鍵,根據角度求出由動點P引發的兩條線段長度比值為定值,根據定值的大小可判斷出符合橢圓的定理(第二定義)。

與上題類似,本題目中也要用到正四面體中的常用結論,若正四面體的稜長為a,則對稜中點的連線即為對稜的公垂線,且長度為a/√2,本題目用到的思想和最後一個題目有關,若x,y軸上各有一動點,且兩動點長度為定值,則兩動點中點的軌跡為以中點為圓心,以兩動點長度的一半為半徑的圓,把兩條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對稜放到正方體中,公垂線和動直線EF的長度為定值,找出中點,利用中位線可得到OP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接下來只需確定OP的長度為定值即可,題目很不錯。

本題目中提到了線面角,首先根據垂直關係找出線面角的平面角,這兩個平面角恰好在兩個直角三角形中,利用角度相等可得到動點M和兩個定點B,C之間線段的比例關係,根據阿波羅尼斯圓可確定出軌跡為一個圓,建系設點後可得出點M的軌跡方程,進而求得圓弧的長度。

M,Q為直線和平面內的兩動點,但始終滿足MD⊥DQ,且知道MQ的長度為2,因此在直角三角形MDQ中,DP=1,因此點P位於以D為球心,1為半徑的球面上,若題目加一個問題,求動點P的軌跡與以D為頂點的正方體三個面所圍成的幾何體的體積,此時圍成的幾何體為八分之一的球體,可聯想成把西瓜分成兩半之後再橫豎各一刀,就會出現三個兩兩垂直的面。

總的來說,與幾何體有關的動點軌跡問題還是常見於高二同步課中,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很低,處理此類問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立體幾何中的點線面垂直平行異面的關係,找到與包含未知點的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係或不等關係即可,總體來說難度不大,如果找不出,直接建系來處理即可。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曹老師的高中數學課

公眾號ID:damoedu

相關焦點

  • (乾貨)初中數學專題講座:幾何最值問題
    今天我們來系統地講一下初中數學專題:幾何最值問題。幾何最值問題是一種常見的數學題型,但卻有很多的學生對這種題感到無從下手,事實上,只要掌握了方法,這種題並不難。當問題僅涉及平面圖形時(平面幾何或解析幾何),其基本方法主要有兩種:1、(形)直觀地觀察圖形,看所求的量在何時取得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
  • 動點軌跡的常見幾種形式
    因為我也不會,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條件,就知道要去求軌跡。本文中的A,B,C,D等均是定點,P,Q等均是動點。第一種:定義。它是橢圓嗎,它不是,是要討論的,如果這個4>AB那P的軌跡自然就是個橢圓。如果這個4=AB那P軌跡就是線段AB。如果這個4<AB,那根本不存在這樣的P點。對於高中來說,可能第一種情況更多!以上這兩個就是簡單地告訴大家,根據幾何圖形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動點的軌跡。
  • 求動點軌跡問題,利用函數求解法,高考必會題目
    求動點軌跡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板塊,並且這類題目常常有很多的圖形變換形式,要我們求圓上或者圓內外各個動點的運動軌跡的題目更是屢見不鮮,這類型題目十分綜合,難度也非常大,常常還可以作為載體,穿插著考我們一些三角函數和解析幾何的知識,所以這塊內容常常是高考的熱門考點,這類型題目的計算量也比較大
  • 一道題幫你分析中考數學——幾何動點中的最值問題
    本來以為會出面積的最值問題,哪裡知道考試時卻是線段的最值問題。所以,不少考生非常頭疼,最值問題最是崩潰!其實,學習最值問題時,一定要先弄懂最值問題的基本原理。千變萬化的題目一直都離不開三個基本原理。原理一、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原理二、垂線段最短!原理三、函數在取值範圍中的最大最小值!下面,以一道幾何題目分析這幾個原理!
  • 初中數學中考難點:九年級數學上冊圓及幾何動點最值問題考點解讀
    第30課壓軸題:應用弧長面積公式研究運動軌跡或掃過的面積問題,關鍵是藉助等面積轉移進行割補法處理將不規則圖形化成規則圖形.第31課壓軸題:利用弧長公式解決中考數學平面幾何動點軌跡路徑長問題,確定圓心和半徑是關鍵.第32課藉助規則圖形(扇形、三角形、四邊形)面積及割補法求不規則圖形面積,遼寧、四川省中考題講解,.
  •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動點的軌跡》範文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動點的軌跡》範文 http://www.hteacher.net2013-10-23 16:57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中考難點:說愛動點幾何最值問題不容易,細說之解題思維模型
    最值問題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類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它貫穿初中數學的始終,是中考的熱點問題。它主要考察學生對平時所學的內容的綜合運用,尤其動點幾何最值問題是中考熱點壓軸問題。幾何動點最值類題型之所以能成為中考數學壓軸題的常考題型,除了題型複雜、知識點多外,更主要是能很好考查一個人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的能力,如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方程思想、數學建模思想、函數思想、轉化思想、分類討論法、數形結合法等等。幾何動點問題主要是以幾何知識為載體,突出了對幾何基本圖形掌握情況的考查、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的考查。
  •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動點的軌跡》
    平 面 動 點的 軌 跡 說 課 稿杜重成 福州第三中學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 與動點運動軌跡有關的路徑長問題的解題剖析
    歡迎來到百家號「米粉老師說數學」,初中幾何壓軸題型當中,點的運動路徑問題估計是最後一個專題,初三下學完《圓》章節之後,數學題中就會出現這些題型。點的運動軌跡問題,顧名思義,指的是求動點在自身運動或隨著圖形運動的路程,由於點的運動位置不確定,要刻畫並求出它的運動路徑,是解決這類題型的一大難點,今天,我們就如何確定動點的運動路線特點及求解方法做出交流與探討,與大家一起分享。
  • 中考數學壓軸題,幾何圖形上的動點問題
    其實不然,因為幾何圖形上的動點問題也是常考的題型之一。下面就分享幾道往年的中考壓軸題,這些題特殊幾何圖形上的動點問題。2010年廣東省考以矩形為背景的動點問題。如圖(1),(2)所示,矩形ABCD的邊長AB=6,BC=4,點F在DC上,DF=2.動點M、N分別從點D、B同時出發,沿射線DA、線段BA向點A的方向運動(點M可運動到DA的延長線上),當動點N運動到點A時,M、N兩點同時停止運動.連接FM、MN、FN,當F、N、M不在同一直線時,可得△FMN,過△FMN三邊的中點作△PQW.設動點M、N的速度都是1個單位/秒,M、N運動的時間為x秒.試解答下列問題
  • 初中數學函數之幾何圖形中的動點問題判斷函數圖像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學科的知識點,主要是對初中三年各學科知識點的梳理和細化,幫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識脈絡,熟悉答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9年初中數學函數之幾何圖形中的動點問題判斷函數圖像》,僅供參考!
  • 中考難點:動點軌跡與路徑最值問題綜合難題,壓箱新寶貝值得收藏
    對初中生來說,「軌跡」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但在高中數學中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於軌跡問題滲透著集合、運動和數形結合等重要思想,具有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技能要求高等特點,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考壓軸題中.這類題型與通常給出圖形的幾何證明與計算題不同,需要經歷一個「據性索圖」的推理過程。
  • 學霸分享丨高中數學「求解動點軌跡方程」七種解法(講解+變式)
    求動點的軌跡方程,是學習解析幾何的基礎,也是高考的常考點之一。直接法 如果動點運動的條件就是一些幾何量的等量關係(幾何、三角或者向量表達式等),這些條件簡單明確,易於表述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軌跡方程,這種方法稱之為直接法。
  • 軌跡方程
    連平中學 江海民新課標新高考對曲線與方程一節內容作出刪減,出於解析幾何中一般的曲線與方程可以會意,後面圓錐曲線的學習中也可以理解到解析幾何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表示曲線的方程,通過曲線的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
  • 尋覓正方形旋轉過程中動點形成的軌跡(八年級數學)
    尋覓正方形旋轉過程中動點形成的軌跡(八年級數學)旋轉變換與平移、軸對稱一道,被稱為初中平面幾何三大變換,在八年級數學下冊學習正方形之後,結合旋轉變換,對學生審題看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其中動點的運動路徑,也稱軌跡,它的探尋也是八年級數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仍然需要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有深刻的認知
  • 初中數學一次函數,圖像動點問題,從不缺席考試的貴客
    一次函數的動點類型題是一個難點問題,各類考試在壓軸題部分非常常見。解決動點問題要有「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解題思路,把握動點的運動軌跡,在動點的「運動」過程中分析圖形的變化情況;需要搞明白動點的運動階段,對應的取值範圍,各階段動點圖形的特點;從而求出函數表達式的變化。
  • 高中數學:動點軌跡方程求解方法總結,假期學習必備!
    在高中數學中的軌跡,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凡在軌跡上的點都符合給定的條件都叫做軌跡的純粹性。而不在軌跡上的點都不符合給定的條件,也就是符合給定條件的點必在軌跡上,這叫做軌跡的完備性。軌跡方程就是與幾何軌跡對應的代數描述。符合一定條件的動點所形成的圖形,或者說,符合一定條件的點的全體所組成的集合,叫做滿足該條件的點的軌跡。在這裡重點要掌握常用求軌跡方法,難點是軌跡的定型及其純粹性和完備性的討論。
  • 解析歷年中考數學壓軸題,尋找2019年中考動點軌跡問題的解題良方
    拿初中數學中動點的軌跡問題來說,它不能是拋物線型,也不可能是雙曲線型,更不可能是奇形怪狀;因為若是這些情形,我們初中生是無法求出其路徑長的。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確初中數學中的軌跡問題只有兩種情況:線段和圓弧。下面就以原文中的兩道例題來闡明動點的軌跡問題的解題策略。
  • 高中數學中求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
    2、定義法:運用解析幾何中一些常見的定義(如圓錐曲線的定義),可從曲線定義出發直接寫出軌跡方程,或從曲線定義出發建立關係式,從而求出軌跡方程;3、幾何法:利用平面幾何或解析幾何的知識分析圖形性質,發現動點的運動規律和動點滿足的條件
  • 求解動點軌跡方程的常用五種方法!!!
    直譯法如果動點運動的條件就是一些幾何量的等量關係,這些條件簡單明確,易於表述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軌跡方程,這種方法稱之為直譯法。例題:動點P到兩個定點A(-3,0)和B(3,0)的距離之比等於2,即│PA│: │PB│=2:1,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