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近110億人民幣,重達3.6萬噸,設計壽命為100年,這個龐然大物就是車諾比4號機組的新「石棺」。讓我們先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視頻時長為1分50秒,建議WIFI觀看)
用於封堵被損毀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的水泥「石棺」已經有30年了,目前正在老化,因此,烏克蘭和歐洲國家一起,開始著手建造一個新「石棺」。據WNN網站消息,新"石棺"(New Safe Confinement)關鍵系統安裝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這個一年前建成的巨大的拱形結構,預計將於2018年上半年正式「服役」。
新"石棺"高110米,長257米,寬164米,大小與巴黎聖母院或者兩架波音747飛機相當,在國際社會的參與下建成。負責這項工程的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EBRD)說,這個拱形防護罩是人類所建造的最大的陸上可移動結構。法國人給它裝備了非常精密的遠距離操控系統和吊裝設備。藉助它們,不久後就能開始拆卸舊"石棺"。最重要的是,新保護罩能將核輻射影響降到最低。
以下是新石棺的建造過程:
2007年9月
項目合同籤訂。建設成本估計為14億美元,項目時間為五年,預計工期53個月,包括18個月的規劃和設計研究。
2011年4月
部分項目裡程碑,包括打樁等基礎設施和籌備工作完成。
2013年5月
東拱的金屬拱結構接近完工(註:整個結構由東、西向兩個拱形組成)。
2014年4月
東拱在鐵軌上向東移動了112米,留出了建造西拱的區域。
這個龐然大物是如何就位的,請看視頻:
(視頻時長為3分33秒,建議WIFI觀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車諾比周邊地區一度被視為「禁區」,這個「禁區」也似乎正在被重新利用起來。2016年,烏克蘭政府通過了一項法案,宣布重新開放這片廢地以用於商業開發,並計劃在這片曾發生過全球最嚴重核災難的地區建設1GW太陽能發電站。
此後,許多國際知名開發商表達了對該項目的興趣。隨後,烏克蘭與法國能源巨頭Engie商討此事,並由法國政府牽頭開展了一次可行性調查。
據烏克蘭新聞機構Liga報導,開發公司Rodina於11月啟動了車諾比禁區內首個光伏電站的建造工作。當時的報導稱:「目前,技術設備正運往建造廠區,金屬結構的壓載塊安裝正在進行當中,圍欄杆下的板材已完成安裝,架立金屬結構、變電站壓載塊地基的安裝等準備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在建造階段,將有3762塊太陽能組件安裝在該項目內——項目的宣傳發電規模為1MW。此太陽能安裝項目已經在2017年四季度實現了商業運行。雖然這座電站只是1GW目標中的一小部分,卻有著重要意義——因為這標誌著車諾比「禁區」的開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EA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內容不錯就點讚評論一下吧!
歡迎加入電氣應用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