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算術——內在美和人的好奇心的驅動

2021-02-20 Deligne的腦殘粉
模算術作為數學家的主要關心對象至少已經有 250 年了, 而且它仍是當前研究中的一個非常活躍的論題. 在本文中,我將會解釋什麼是模算術,說明它為什麼對數學家們重要,並且討論一下最近的一些突破。

什麼是模算術

對模算術的研究,在它幾乎全部歷史中,都由它的內在美和人類的好奇心所驅動. 但是,作為那些標誌著人類知識進步的意外新發現之一, 過去半個世紀裡, 模算術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了重要應用. 今天,模算術理論 (如:Reed—Solomon 糾錯碼) 是 DVD 存儲方式或者衛星無損傳輸大量數據的依據. 更進一步, 例如保證我們銀行交易安全的加密 (cryptographic) 碼同樣和模算術理論有緊密的聯繫.你可以將通常的算術看成是對沿著 「數線」 延伸的點的操作. 為了做 3 加 5, 你從 0 開始,向右數 3,接著再向右數 5, 得到 8. 為了做 3 乘以 5, 你從 0 開始,向右數 5 次 3 就得到 15. 這類操作應該從小學就被大家所熟悉.

在模算術裡,人們把整數排列在一個圓周上而不是沿著一條無限長的直線,就像小時排列在時鐘上. 從一開始人們就需要決定我們的時鐘上有多少 「小時 』. 它可以是任意的數, 不一定是 12. 作為第一次說明,讓我們假定我們的鐘表上有 7 「小時」 —— 我們說我們在做 模 7 算術. 為了做 3 加 5 模 7, 你從 0 開始,順時針數 3,然後再順時針數 5 ,得到 1.為了做 3 乘以 5 模 7, 你從 0 開始, 順時針數 5 次 3, 又得到 1. 我們可以寫成                   

                                                模 7 的時鐘

就如我們上面提到的, 7 是沒有什麼特殊的.我們可以把任意多個 「小時」 放在我們的時鐘上和做模任意整數的算術. 我們通常的時鐘可以用來做模 12 的算術. 如果你去看一場從 11 點開始的兩小時長的電影,那麼你將在 1 點看完. 這說明了在模12 算術中的下述等式 


這可以看作是對我們通常的算術的慣用變體 ,而且讀者可以合理地想這會不會不僅僅是好奇而已.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信服這點 . 一個重要的觀察是,在通常的算術裡任何算術等式在任何整數模算術中也是成立的. 這可以通過如下觀察得到:在通常的數線圍著模鐘的表面環繞,這就把通常的算術轉化了模算術.

為什麼關心模算術

為了說明數學家關心模算術的一個主要原因,讓我從一個最古老的數學問題開始:找 Pythagoras (畢達哥拉斯)三數組,即找方程的整數解. 由 Pythagoras 定理(即勾股定理),這相當於找所有的邊是整數的直角三角形. 譬如

3800多年前巴比倫的泥板 Plimpton 322 列了一些 Pythagoras 三數組. 該數組的第 2 列列舉了  

用現代的記號, Plimpton 322 列的是以下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一些解的非常複雜,但我們卻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生成的. 是通過反覆實驗還是巴比倫人知道一個算法?
能肯定的是 1500 年後,希臘人知道了一個能夠生成這個方程所有整數解的算法. 我們知道這個是因為歐幾裡得在他著名的《幾何原本》的第 10 卷中解釋了這個方法. 用現代的代數記號,歐幾裡得證明了方程  本原解是指: 

互反律

回憶一下,一個素數是一個只能被 1 和它本身整除且大於 1 的整數. 例如 2,3,5,7,11,13,17,19 都是素數,但 15 就不是了,它可以被 3 和 5 整除. 每個正整數都可以被唯一地(不考慮順序)寫成素數的乘積. 某種意義上,素數有些像原子,其他所有的整數都可以由它們合成.早在1800多年前,中國的《孫子算經》記載了一個現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的命題. 這個定理給出一個非常有效的算法,該算法將研究一個多項式方程模  二次互反律. 這也被認為是高斯最喜歡的定理,在他的一生中,他經常返回去思考它,並且給出了 8 個不同的證明. 它陳述如下:

如果 p 是一個素數,則一個整數 n 模 p 的平方根的個數僅僅依賴於 p 模 4n.

表面上看來,這似乎並不驚人,但我想強調的是,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說明為什麼解方程

高斯的定理也提供了一個決定一個整數模一個素數 p 的平方根的個數的有效方法. 例如,人們可以問在模素數 20131011 的算術中 3 有多少一個平方根. 理論上,你可以驗證 20132011 種可能並且得到答案,但是(不用計算機)這會花很長時間. 另一方面, 
令人震驚的是在 1954 年,Martin Eichler (艾克勒)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前成員) 發現了一個未包含在 Artin 的定理裡的全新互反律. (這類互反律通常所謂 「非交換的」.) 更精確地 ,他發現了二元方程  

例如,你看到  


同時,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 Robert Langlands (朗蘭茲) (高等研究院數學學部的榮譽退休教授) 超常地洞察到 Eichler,谷山和志村的想法是一個大得多的藍圖中的一小部分.他能夠提出對最終的互反律的猜想 —— 對以往發展的一個巨大的推廣,適用於任意多變量的任何次數 的任何數量的方程. 在過去的 10 年裡,用 Wiles 引進的想法,在Langlands 的互反猜想上有很多的進展,但更多的仍待解決.
所有非交換互反律都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解的個數的公式是由彎曲空間的對稱性 —— 在解代數方程和幾何對稱之間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聯繫 —— 給出來的. 在志村-谷山互反律的情形,相關的對稱是 「雙曲平面」 的對稱.雙曲平面可以被想像成一個 (無邊界的) 圓盤, 但是帶了一個特別的距離.對於接近圓盤中心的兩點, 他們的 「雙曲」 距離和通常的距離近似, 但在靠近邊界的時候距離是急速扭曲的.在 Escher (埃舍爾) ) 的一些木刻中描述了雙曲平面和它的對稱性,就好像下面這張圖.在雙曲世界裡,Escher 的圖案中的所有魚被認為有相同的大小 .

進一步的問題

我將以討論關於最近有所發展的模算術的一個進一步的問題來結束本文 .我們可以用尋求當素數變化時模素數解的個數的統計行為,去代替尋求一條能預測當模變化的素數 p 的時候一個方程的解的個數的法則. 追溯到單變元二次方程這一簡單情形, Lejeune Dirichlet(狄利克雷) 在 1837 年證明了:對一個固定的非完全平方的整數 m ,方程 
1949 年,Weil 提出將 Hasse 的界推廣到任意多變量任意次的任意多個方程的猜想.這個著名的猜想引起了算術代數幾何的革命. Weil 的猜想最終被 Pierre Deligne (德利涅) 在 1974 年證明了.
回到方程  

對於  Sato-Tate 密度定理最近已經被 (Laurent Clozel 和 Michael Harris (哈裡斯) ,都是高等研究院前成員;以及 Nicholas Shepherd—Barron 和本文作者) 證明,不僅僅是對這個方程,而是對所有的二元三次方程.證明結合了 Diriehlet 和 Frobenius 的論證和一個無窮列的 Langlands 的互反律的新情形. 當然,應該有任意多個變量任意次的任意多個方程的密度定理,但是這些仍然是非常猜想性的.故事仍在繼續 …


相關焦點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原標題: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 吳國盛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阿拉伯人本來沒有多少數學,但他們在吸收了印度和希臘人的數學成就之後,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數學特別是代數。花拉子模是阿拉伯數學的開創者。◆  ◆  ◆  ◆  ◆  花拉子模原名伊本·穆薩,約790年生于波斯北部的花拉子模,約850年去世。後人為表示對他的尊重,用他的出生地稱呼他。
  • 雜說好奇心與學術創造力
    好奇心對於人的學識發育成長和學術創造力的形成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參見「決定聰明程度的四個要素:三個組分加一個催化劑」),不過好奇心的來源本身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就是說好奇心本身很值得研究。我認為好奇心的來源,一方面固然有天生的智力因素,因為幾乎所有有一定觀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大腦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包括普通哺乳動物),但智力程度不同的物種其好奇心的範圍和境界有極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好奇心又並不是簡單由天生智力來決定的(若是在同一物種,尤其是人與人之間來比較的話),而是會在後天,因其教育、生活經歷、生活氛圍、學習氛圍等因素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分化。
  • 快尋找神奇的內在動機
    」許多成功的科學家並沒有最好的天賦,但他們卻是那些始終被好奇心驅使的人,他們總是設法想知道答案是什麼。肖洛對科學創造力的觀點,強調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對於創造性工作,真正激勵工作的,是因為工作本身很有趣,包括令人興奮、令人滿意和充滿挑戰性。
  • 文化傳承——社區衛生「戰疫」的最強內在驅動
    「戰疫」時期,14億中國人民展現出「非凡的團結行動力」,其中無疑有靜水流深的文化驅動,而這也正是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成為最美「逆行者」的根本原因。疫情防控工作中,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每一次作為、每一種聲音、每一個文字、每一張影像……一點一滴交織繾綣而成的職工文化,成為醫務人員堅定投入持久戰的內在驅動,更凝聚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 算術基本定理
    算術基本定理:       每個大於1的正整數均可唯一地寫為素數的乘積。
  • 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與天地對話:好奇心驅動,無問西東
    與天地對話:好奇心驅動,無問西東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希望更多年輕人仰望星空「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燦爛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法則。」而從2015年LIGO(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證明引力波存在,到2019年4月公布的黑洞照片,曲高和寡的天文漸被拉入公眾視野中,像沾上了煙火氣的神靈。 天文,到底有何魔力可以迷倒眾生?天文愛好者,該以何種方式仰望星空?天文學家和他們的生活,是如《星際穿越》般跌宕起伏,還是整日湮沒在觀測與數據當中?
  • 0的算術平方根 0的算術平方根是什麼
    0的算術平方根還是0。一個非負數x的平方等於a,即x²=a,因為0是非負數,所以0也有算術平方根。由0²=0x0=0,可知0的算術平方根還是0。  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區別  正數的平方根有兩個,它們為相反數
  • 算術向代數的發展---一道小學四年級數學題有感
    周末輔導孩子數學作業,發現一道題目,如下:已知有甲和乙兩自然數,甲和乙之差為207,當把甲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後,甲乙相等,求甲和乙分別是多少?對於這道題,相信大家都會解,解法多樣,有算術的方法,也有代數的方法。在這裡我主要是想通過這道題,從思維的角度分享一下算術向代數的發展。
  • 相同大腦區域促使人們產生好奇心和飢餓感
    事實上,人們一直試圖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信息,這種好奇心可能類似於獲得食物等更具體的獎勵衝動,科學家並未忘記這一點。為了研究好奇心和飢餓感驅動機制的相似性,英國雷丁大學Kou Murayama領導的研究人員最新設計一項實驗,來比較大腦是如何處理對食物和知識的渴求,以及人們為了滿足這些渴求願意承擔的風險。
  • Python語言教程算術運算與算術表達式的介紹
    Python語言教程算術運算與算術表達式的介紹 Python語言教程在算術運算符與算術的表達方式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知識。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看看Python語言教程中的相關信息。
  •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
    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慧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創新和好奇心的故事。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是如此重要,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創新的秘訣之一是先人一步,好奇心幫助科學家刨根問底、永不停留。假如別人已經踏出了一條上山的道路,科學家被好奇心驅使著,總想試試更快更好的道路,想去更多的山頭看看風景。
  • 算術先知:彼得·舒爾茨
    然而,這個22歲的研究生發現了一種法涉及到數論和幾何之間的廣泛聯繫方法,迴避了證明中最複雜部分。「一個這麼年輕的人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成果,這實在是太驚豔了,」 波士頓大學34歲的數論學家韋恩斯坦如是說。「這實在是讓人敬佩。」波恩大學的數學家們早已意識到他超凡的數學思維,他們也在僅僅兩年後就任命舒爾茨為正式的教授。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人民論壇)
    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穫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 人擇原理和數學之美起作用的內在機理,突然理解了畢達哥拉斯
    以前也看到一篇國外科學家(好像還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寫的文章,說理解宇宙定律不要看它內容怎樣,只需看方程是否具有數學之美即可,不美的就不會是真理(當然是相對真理)。我在《頂級物理學家的數學推論:信息決定物質》一文中說到,今天的物理學家在探索虛無真空的時候,認為弦還不是基本單元(就是超弦理論中的弦的概念),而是「量子比特」的有序排列組合構成了弦。
  • A-level數學詞彙分類整理——算術與代數篇
    再來一波,A-level數學算數與代數詞彙哦~~【算術與代數篇】abscissa, axis橫軸addition加法algebra代數algebraic formula代數公式arithmetic算術lower (upper) bound下(上)界minus sign減號mixed fraction帶分數module模
  • 算術不是數學啟蒙,請幫助孩子愛上真正的數學,現在開始還不晚!
    有專家做過一項統計,大概有40%以上的人是不喜歡數學的,甚至提起數學就充滿厭惡和恐懼;可是又有一部分人一生痴迷數學,認為數學才是美的代言,是科學之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極端的情況呢,其實數學的魅力是毋庸置疑且深不可測的,不喜歡數學的人主要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數學。他們對數學的記憶停留在了枯燥的公式和繁瑣的定理中,因此對數學產生了很深的誤會。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那麼,從出生開始,到自我意識的覺醒,一直驅動著我的是什麼呢?名利,財富還是其他,都不是,財務自由大概能排在三以後,名聲呢,一直沒怎麼關注過,那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一直向上呢?還得繼續挖掘,接下來看看作者的高論吧~「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
  • 初一數學——算術平方根
    2、掌握性質-算術平方根有什麼性質?3、基本計算-怎樣求算術平方根?4、算術平方根的估算與大小比較.算術平方根是平方根的一種,當x是非負數時,x就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此處敘述與課本有所不同,以課本為準,把0直接並進來個人認為更便於理解)。也可以給算術平方根賦予幾何意義,已知正方形的面積,邊長就是面積的算術平方根。
  • 好奇心是邁向求知的第一步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對此,我給予的答案是,首先要保持好奇心。為什麼要保持好奇心呢?這不僅是因為好奇心能促使人們邁向求知的第一步,還因為要發現包括物理在內的各類科學奧秘,往往都需要強大的好奇心來做支撐。我們常會發現到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們容易好奇心爆棚,在我看來這份好奇心是彌足珍貴的,正是有了好奇心的推動,孩子們願意去不斷學習、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