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小麥產量提升4倍,救了無數人,獲得諾獎,為何袁隆平沒得?

2020-11-02 史話人物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直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大明星。因為他在水稻上的研究成果,將億萬任的溫飽問題解決,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但是,擁有著至高榮耀的袁隆平,為何會和諾貝爾獎無緣?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很疑惑的事情。

袁隆平出生在1930年,現在已經90歲高齡了,但是還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研究崗位上。從1960年開始,袁隆平便開始投身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在1960年的時候,袁隆平在自己任教學校的一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長得有些不一樣的水稻,於是,便引發了袁隆平的好奇心。

在那之後,袁隆平便對這株水稻「特殊」對待起來,後來,在這株水稻成熟之後,他便開始試著種植,最後發現,這株水稻種出來因為是天然授粉的,所以後來孕育出來的品種,品質相當的好。於是,袁隆平開始對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研究。

在袁隆平的實驗中,其實也經歷過很多的失敗,但是,他都積極樂觀的面對著,也沒放棄。在那麼久的研究中,袁隆平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將雜交水稻研發出來了,到達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在當時,中國很多的地方都面臨著饑荒的問題,而袁隆平在這上面的研究,對於當時國內的現狀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在那之後,這項研究成果也推向了世界各地。不過,袁隆平在水稻上的研發,並沒有止步於水稻的產量。近年,袁隆平所帶領的團隊,還研製出了「海水稻」,這種水稻,是可以在鹽鹼地進行種植的,因此,很多因為土壤而種植不了莊稼的地區,自此也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那為何,袁隆平未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呢?

關於諾貝爾獎,其實也是有一定的獲獎要求的。在諾貝爾獎的獲獎規則,明確規定,取得諾貝爾 獎項的人,必須是在科學界有開創意義的科學家。所謂的「開創」意義,其實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是最開始的研究者。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屠呦呦,在2015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就是因為她是最先發現青蒿素的人。

關於雜交水稻,最開始被提出是在上世紀,由美國的農學家 Henry Beachell首次提出來。為此,當時他還憑藉著這一項科研成果,獲得了1996年的「世界糧食大獎」。只是,他並沒有將雜交水稻研發得特別成功,只是一直在實驗的階段罷了。

所以,袁隆平雖說是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上有所建樹,但是,由於他不是第一個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的,所以,也就不符合諾貝爾獎項的獲得標準。不過,不管袁隆平老先生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在大家的心裡,袁隆平老先生早就已經是我們心中的偉人,他所做的一切,並不是一個諾貝爾獎就可以衡量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袁隆平院士,解決世界難題,為何無緣諾貝爾獎?
    作為農學領域泰鬥,袁隆平院士的貢獻遠遠超越了這一學科,也不局限於中國。而是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畢竟人口激增,環境破壞,耕地減少,提高糧食產量是關鍵。無論是共和國勳章所體現出的分量,還是一系列頭銜所彰顯的地位,都讓我們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對於世界的影響。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中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在中國,袁隆平是個家喻戶曉的大名人,是很多農民心目中的「米菩薩」。公開的資料顯示,他和他的科研團隊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使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
  • 供養全世界的男人:避免世界性饑荒,拯救近10億人的生命
    與飢餓威脅做鬥爭的不光是在當下,50年前也有一個人憑藉對避免世界性饑荒的貢獻,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致辭中說,他是世界上拯救過最多性命的人。他工作的實驗室為了挽留他,甚至還表示願意將他工資提高一倍,但是他完全不為所動,毅然選擇拋棄安逸,勇敢地挑起與飢餓鬥爭的重擔。 圖:諾曼·布勞格和他的妻子(在獲得諾獎後) 在墨西哥,布勞格一待就是十六年。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未來超級水稻:若新品種成功或使產量提升50%...
    與會者興奮地發現:根據研究進度時間表,幾乎可以肯定,三年之內能夠實現雙細胞碳4(C4)水稻的代謝原型,其不再僅僅是個「計劃」。  四年前,這些科研團隊組成了「國際C4水稻聯盟」(下稱C4聯盟),希望將玉米(2445,2.00,0.08%)中的高效光合作用機制,安裝進水稻中,以提升水稻產量。這個新品種水稻被稱為C4水稻。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兩次獲諾獎8倍獎金的科學大獎後回國,他的成功是一個選擇的傳奇
    兩次獲8倍諾獎獎金的科技大獎一年一度諾獎頒獎周結束,今年中國沒有獲獎,但是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氣餒。諾獎其實只是眾多科技科學獎勵的其中一個,而且諾獎也並非獎金最高。美國就有一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先鋒獎,這個獎項的單人獎金達到單人獲得諾獎獎金的8倍。諾獎自然科學獎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萬人民幣,也就是大約30萬美金。而美國國立衛生院先鋒獎則是連續5年,每年50萬美金,共250萬美金。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獎時,已經是85歲了。科學家的快樂,應該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終造福百姓,自己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很顯然,屠呦呦的快樂和鬥志,不是最終獲得了諾獎,而是自己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人的家庭,令到無數人可以看見更加美好的世界。
  • 糧食產量最高的三省,大半個中國都吃他們的糧食,養活無數人
    國內糧食生產量最高的3個省:大部分中國吃他們的糧食,養很多人,民以食為天,任何時代糧食都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之一,生活在這樣強大和平的時代,我很高興,至少我們沒有經歷歷史上的饑荒和災害,我作為屈指可數的農業大國,農業耕作的歷史和規模在世界前列,每年可以生產幾億噸糧食,不僅自給自足,還可以出口。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北京交大教授王元豐:諾獎已經過時!認真看了內容,非常有道理
    這兩天,諾獎的消息充斥著整個網絡,美國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成為今年諾獎最大贏家。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所謂的「公知」藉此攻擊我國,認為我國科研能力低下,科學體制不行,甚至嚴重到教育和人種,真的是惡毒至極。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基因編輯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 當代神農袁隆平,一個讓中國人吃飽的男人,為何卻進不了中科院?
    提起袁隆平老先生,那咱們中國人都得豎大拇指,作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解決了咱們中國人餓肚子的難題。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他的雜交水稻,或許很多人連肚子都還吃不飽,更遑論去其他的事情了。所以,袁隆平對於咱們國家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堪稱當代神農氏。這樣一位人物,理應享有最高的榮譽。
  • 印度優秀科學家數不勝數,然而至今只有八人獲得諾獎,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印度在科技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優秀的科學家數不勝數,但是截至今日只有八名印度人獲得過諾獎,其他印度科學家同樣優秀甚至高人一等,為何不能榮獲如此高的獎項呢?其中何不可告人的秘密?1.他是第一個演示30GHz至300GHz頻譜之間毫米波長無線電通信的人,這些毫米波現已成為5G技術的骨幹。除此之外,他的研究成果還為雷達,無線電太空望遠鏡,碰撞預警系統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這過程中,它從未獲得一分錢。2.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沒得B肝,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 諾獎回顧
    與沒有疫苗時相比,高發國家,如中國的B肝病毒感染率也已經從16.3%下降到1.4%。1976年,布倫伯格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這篇是關於他的故事,也是科學發現挽救生命的故事。無論是在尋常街巷、還是天安門廣場,一個中年禿頂的美國人都能吸引許多好奇的眼光。這是1977年,中國剛從文革中復甦、百廢待興。路上見不到幾輛汽車,頂多是穿行而過的自行車。之前一年布倫伯格獲得諾獎後,中國政府同意他來交流。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袁隆平是上周六在家中休息時接到獲獎電話通知的,此前一天,正是袁隆平88歲生日。與他電話連線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駱利群在通知袁隆平獲獎時,自然也沒忘順祝袁老生日快樂。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他嘔心瀝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從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到影響全世界,他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大獎和稱號不為人熟知,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他讓人很欽佩。(圖片來自東方IC)他獲得了如下榮譽稱號: ▪1979年12月國務院授予袁隆平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9年被評為中國先進工作者。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鮑林30歲時便榮獲美國化學學會理論化學獎,那時一位資歷較深的同事就預言他將獲得諾貝爾獎。結果,1954年鮑林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貢獻在於闡釋化學鍵的本質,並將其應用於解釋複雜物質的結構。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繼居裡夫人後又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