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開學第四講——集合,讓您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2020-12-01 虹野看教育

集合,讓您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文/虹野

大學微積分第一節課都會講的一個概念:集合。這部分內容由於在中學學過了,一般老師和學生都不是很重視,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數學之後無法使用。這裡不得不再次強調集合的重要性。

集合不僅僅在數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個人類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集合論的基礎是由德國數學家康託爾(Cantor, 1845一1918) 在19世紀70年代奠定的, 經過一大批卓越的數學家半個世紀的努力,到20世紀20年代已確立了其在現代數學理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可以說,當今數學各個分支的幾乎所有結果都構築在嚴格的集合論理論上。康託爾的集合論被譽為「是人類純粹智力活動的最高成就之一」,「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集合論帶給我們的變化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裡本人只是談些自己粗淺的看法。

集合論在數學中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再多說,因為以後我們看到的書籍可能都是用集合語言編寫的,但是這些數學語言再「翻譯」成日常語言卻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當數學應用到其他領域的時候,這種翻譯恰恰是難點。這種難點也是我曾經在前面說過的,你按照什麼樣的方式輸入知識,將來也才可能按照這種方式提取信息。如果我們沒有按照集合的方式對其他學科進行梳理,將來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肯定會遇到麻煩。

這裡要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集合,將會使您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同樣一個事物、群體、對象,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寫給大學新生的 簡易微積分
    我本人愚鈍,曾被卡在微積分的入門階段長達兩年之久,遲遲無法理解導數與積分之間的關係。後來在兩年時間裡我不以考試為目的,每有空閒時間,就拿出那本雖然勉強及格卻沒有真正學懂的《醫用高等數學教材》反覆研究。終於有一天,我聯想到小學時0.99999...
  • 不一樣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微積分理論
    運動的物體或者不斷變化的物體,它的運動轉態和規律比起在靜止和勻速環境下要變得更加複雜和深奧,所以不得不學習一些新的策略來解決這一現狀,所以時代的發展造就了微積分的產生,但如何運用它,快速突出微積分的的一些重要屬性將是一個好主意。
  • 學習微積分,就是這麼簡單。
    微積分學會微積分,就是這麼簡單開學已經一個多月啦!大一的小可愛也都逐漸適應了大學生活。大學時代「噩夢」高數也露出了它的魔鬼式微笑。不少大一同學覺得微積分真的太難了,根本聽不懂。其實微積分並沒有那麼可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如何學習微積分吧!
  • 新學期開學「第一講」 聽聽溫州這些校長怎麼說?
    2018-03-06 14:24 | 溫州都市報3月5日,溫州市中小學春季新學期正式開學。在新的起跑線上,一起來聽聽校長們的開學「第一講」,教誨聲聲在耳,祝福情深意長。最後,以朗讀者中董卿的一句話做結:「人生有六個字」,前面三個字是「不害怕」,後面三個字是「不後悔」。溫州市第十九中學校長周琦:屏幕裡的東西再逼真也是假的我希望同學們要有寬廣的視野。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埋頭讀書固然重要,抬頭看路也為必然。
  • 如何給小學生講一點微積分?
    徹底嚴格地講清楚不太現實,但是從思想上做一些啟蒙還是可以的
  • 微積分研究對象是微分和積分?錯了,都不是,是它
    微積分研究對象是微分和積分?錯了,都不是,是它文/虹野很多人在中學都學習過微積分,認為微分就是求導公式、積分就是求面積,簡單的把微積分當作微分學和積分學。從數學的結構上來說這樣認為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問題就比較大了,即便是學習者把微積分的公式記得滾瓜爛熟依然無法理解微積分的意義和價值。關於微積分無用論的說法存在已久,此時我們需要知道微積分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微積分的研究對象是我們早就熟悉的「函數」,微積分可以說是研究函數的「可微性」和「可積性」。
  • 【微積分基本定理】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 14
    第 17 章 微積分基本定理(The Fundamental Theorems of Calculus)17.1 用其他函數的積分來表示的函數考慮積分
  • 這座房子的靈感來自微積分,曲線無處不在
    「積分之屋」建在山林中雪天時的樣子這樣設計正是受了微積分的啟發。詹姆斯·斯圖爾特一生的激情所在、他的最大成就,化作曲線凝聚在這座婉轉流動的建築之中。這座別墅被命名為「積分之屋(Integral House)」,向數學,也向微積分致敬。斯圖爾特喜歡曲線,因為它們有趣。「與曲線相反的是什麼?直線。多無聊啊!所有的線條都是一樣的外形,一樣地筆直!」
  • 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牛頓到底做了什麼?
    後人在萊布尼茨的手稿中發現他曾經抄錄牛頓關於流數術的論文的段落,並將其內容改用他發明的微積分符號表示。這個發現似乎對萊布尼茨不利。但是,我們無法確定的是,萊布尼茨是什麼時候抄錄的?如果是在他創建微積分之前,從某位英國數學家那裡看到牛頓的手稿時抄錄的,那當然可以做為萊布尼茨剽竊的鐵證。但是他也可能是在牛頓在1704年發表該論文時才抄錄的,此時他本人的有關論文早已發表多年了。
  • 美國11歲小神童上大學 5歲會做初級微積分
    據《世界日報》報導,一位11歲的小神童成為美國得州基督教大學 (TCU)歷來年紀最小的學生。就像一般11歲的小男孩一樣,卡森·惠友 (Carson Huey-You)喜歡打電玩、看電影,與弟弟打鬧。他也會用鋼琴彈奏古典音樂,會講中文,更熱愛量子物理學。
  • 翻譯微積分——寫在前面的話
    很多人把微積分學習當做多做題目,真的去做題目的時候才發現,根本不知道如何根據題目信息選擇合適的定理、公式,拿著書(只要不是原題)不會做微積分題目現象並不罕見。這種情況下,微積分就顯得非常困難了。其實不管是微積分學習還是以後其他科目的學習,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來說,大都需要「語言智能」、「邏輯智能」和「空間智能」的參與。
  • 公開課 AP微積分難點3-利用微分求導數
    微積分課程的三大基本功:求極限,求導數,求積分。在導數這一部分,高中階段普遍使用導數規則來求(這不廢話麼!不然用啥求?)。第一行是導數,第二行是微分,第三行和第四行就是導數和微分的關係。再看微分的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
  • 微積分進入高一教材 今秋我省將全面實施課改
    2006-7-7 7:38:22晨報訊 今年秋天遼寧省將全面實施課改,高一學生使用的新教材中將出現微積分內容。  該教材的主編高存明表示,「新增的微積分等內容,原來是在大學數學教材中才出現的,對於學生來說負擔加重了。」  據悉,新課標保留了原教材的內容,同時增加了集合與邏輯、向量、微積分、概率統計四項內容。
  • 微積分爺爺: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他做過微積分連環畫,出過微積分讀物,有過多次微積分普及講座,開過微積分博客,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微積分爺爺」。但他也有著深深的無奈,「每次我都滿腔熱情地去(做講座),被潑冷水地回。」中國青年報:您在上世紀90年代曾出過一本《畫中漫遊微積分——著名科學家談微積分》,您怎麼會想到要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做科普?
  • 科普:微積分是個啥?
    上次李電匠講了相對論,雖然不是那麼嚴謹,但是大的內容還是對的。我覺得,如果一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從源頭搞清楚,這就等於沒有學。
  • 函數、圖像和直線-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01
    第一章 函數、圖像和直線[遇見數學] 基於風靡美國《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一書所製作圖解系列, 內容章節安排完全按照此書推進, 提供更多的圖像和動畫來讓讀者體會微積分的無窮魅力, 建議配合原書來學習. 還請各位老師和讀者多多指導, 方便我們進一步改進. 1.1 函數定義函數是將一個對象轉化為另一個對象的規則.
  • 最近我深入地研究了微積分、線性代數和高等數學發現,「微積分」都...
    1、最近我深入地研究了微積分、線性代數和高等數學發現, 「微積分」都是第一聲,「線性代數」都是第四聲,「高等數學」四聲都有,數學真是好奇妙啊。。。2、媽媽說我:你都二十八了,還不找對象,我二十八的時候你都滿地跑了!我……然後我站起來跑了一圈:媽媽您看!您快60了,我還滿地跑呢!
  • 你也能懂的微積分
    但是,為了讓更多人,尤其是中學生也能理解這「最美的公式」,長尾君還是預設不懂微積分的人也能看懂文章,於是在文章裡也只是非常簡單地提了一些必要的微積分。現在麥克斯韋方程組講完了,我們再來好好聊一聊微積分。微積分有多重要相信大家多多少少心裡都有點數,搞數學的不會微積分就跟中學生不會「加減乘除」一樣,基本上啥都幹不了。
  • 微積分發展史,充滿爭端的過程,到底是誰最先發明了微積分?
    在這一時期豐富的科學成果中,最輝煌的莫過於微積分的創建。微積分的出現成為整個數學史,乃至科學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微積分像兩百年後的量子力學一樣,有相似的特徵:首先,從孕育到創建成,都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量子力學以不同形式出現,微積分也以純幾何推理,或以純代數的不同方式出現;由於出現的方式不同,兩個學科的伊始都是一對「孿生兄弟」,都形成彼此不斷爭吵的兩個學派,過後又都被證明,這兩個體系具有完全一樣的本質。
  • 微積分發展史,充滿爭端的過程,到底是誰最先發明了微積分?
    微積分像兩百年後的量子力學一樣,有相似的特徵:首先,從孕育到創建成,都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量子力學以不同形式出現,微積分也以純幾何推理,或以純代數的不同方式出現;由於出現的方式不同,兩個學科的伊始都是一對「孿生兄弟」,都形成彼此不斷爭吵的兩個學派,過後又都被證明,這兩個體系具有完全一樣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