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喜歡吃炸竹蟲。昆明再往南,騰衝或者西雙版納的市集上,常有一種白色的小蟲子,即竹蟲,又被稱作竹姐,或者筍蛆。它實際上是鱗翅目螟蛾科下一種蛾子的幼蟲。雖然幼蟲很像細長的蛆,但螟蛾的成年個體,實際上也是非常漂亮的蟲子。
螟蛾科昆蟲是鱗翅目裡的一個大家族,很多種類都是農作物最為常見的害蟲。它們的名字常常都是XX螟,比如生活在玉米上的玉米螟。九十年代的市縣級電視臺的農藥廣告,讓我記住了兩個名字:二化螟,三化螟。
這種昆蟲和蝴蝶一樣,身上都是細細的鱗片,因此手碰上去,會掉粉。而且碰到之後,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傳遍全身,身體發麻,東北人稱為膈應人。
實際上,這種鱗片的細微結構非常豐富,每一個鱗片只有幾個微米大小,而這種微米大小的鱗片上,又有一排排的小格子,每一個小格子裡面還有小格子,最終每個格子只有幾十個或者幾百個納米大小。正因為這些小格子的寬度和不同波段的光的波長一致,從而使得這些鱗片吸收了特定波長的光,最終顯示出非常奇特的色彩。這種產生色彩的原理被稱作結構色。
回到竹蟲,實際上竹蟲的分布非常廣泛,幾乎中國南方都有,從浙江一直到雲南邊境,都有這種蟲子。它們在竹林間飛舞,會吸取竹子的養分,最終導致竹子枯死。
雖然竹蟲分布廣泛,卻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吃這種蟲子。最為常見的吃法就是油炸,對於大多數蟲子而言,通行的做法就是油炸。由於是高蛋白,油炸過後十分酥脆爽口。另外,清炒、油燜和椒鹽也都比較常見。
如果你從來沒有吃過蟲子做出來的美食,而別人有極力勸你嘗試一下,廣告詞往往是蟲子富含蛋白質,非常營養。有一次去雲南,主人請大家吃竹蟲,一位朋友比較抗拒,問我:「高蛋白有啥用?」 確實,現在人哪裡還缺啥營養,高蛋白也好,富含維生素也罷,這個本身不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還是圖個新鮮感,去挑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