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羅」送來的清風:追求極致!
從非洲駐外歸來之後,我轉換部門,進入了攝影部,開始投到大羅同志門下,學習攝影。
「大羅」是大家對羅更前的暱稱,我進入攝影部時,他從事新聞攝影已經超過20年,並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而他帶給我的那陣清風至今依然是我不斷追求但總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追求極致!
我到攝影部體育組後的第一次出差是大羅帶著我,拍攝上海黃金國際田聯大獎賽。那天夜裡比賽結束後,在賓館房間裡,大羅和我一起研究我拍攝的照片一直到凌晨三四點。幾乎是一張一張地為我分析:這一張好在哪裡,這一張有什麼不足,哪個細節影響了照片質量,哪個細節讓照片添彩——從內容主題到形式手法,從畫質、構圖、色溫到照片中的一個不顯眼的元素——他試圖讓我明白,一張好的照片應該是主題與形式的統一,以及照片裡各個元素相互作用並展現出來的某種力量!
從那天開始,大羅的一個觀點逐漸地深入到我的內心,並成為我進行體育新聞攝影拍攝的努力方向:一個體育新聞攝影師就是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運用攝影的各種藝術手段,把屬於你的那個瞬間拍得最好!簡言之,在一個體育比賽中,一個攝影師不可能出現在所有的角度和位置上,當某一個瞬間出現時,他只能呆在一個位置上,但他必須把出現在自己眼前的那個瞬間拍到最好——追求極致,這是體育新聞攝影師最高的藝術追求,因為對於一張攝影作品而言,絕妙與好之間、好與普通之間常常就是差之毫厘!體育新聞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它不可能完美,但如果沒有對極致的追求,它就不能稱之為藝術!
就這樣,追求極致成為我在體育新聞攝影方面一直努力的方向,雖「身不能至」,但是一直「心嚮往之」。
五、「小波姐」送來的清風:從自己的身邊開始拍攝。
而當我在追求這個目標時,另一位前輩也適時地「扇動翅膀」,為我送來另外的一陣清風。這位前輩就是陳小波:新華社攝影部的領銜編輯,被我親切地稱呼為「小波姐」!
作為攝影界名滿天下的著名編輯,小波姐的很多觀點都令人耳目一心,而深入我內心的則是:「一個好的攝影師應該在自己生活的50米範圍內,發現好的題材,並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作為一個攝影師,我們常常羨慕「遠的美」:戰爭、災難、突發性事件……這些波瀾壯闊的題材幾乎能撥動所有攝影師的心弦,想要前僕後繼地趕到現場立刻開始創作。但說實話,這樣的題材確實只屬於極少數的攝影師。所以,我們更需要環顧四周,看看自己熟視無睹的東西,去發現「近的幽」;當你在夢中看見自己像一個戰地記者那樣浴血奮戰時,何妨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在醒來的時候拿起相機,就從自己的身邊開始拍攝,因為,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正是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之下,我拍攝了迄今為止最讓我的同事們感到愉悅並通過他們的四處傳播而廣為人知的照片:「我們的大院」系列!而我,也從這樣不斷的日常拍攝中,掌握了更多的攝影技巧和表現手法,積累了更多的拍攝經驗,也更多地感受到小波姐的良苦用心!
積累、專注、激情、追求極致、從自己的身邊開始拍攝……這是我身邊的老師和前輩們「扇動」自己的「翅膀」送到我心中的清風。實際上,那些「扇動翅膀」的人們不僅僅包括李耐因、王新營、吳錫俊、羅更前、陳小波……這是一個長長的名單,名單中的許多老師和前輩依然在我身邊和我一起工作,正是他們「扇動翅膀」帶起的氣流,在我身邊不斷升騰,把我帶到新中國70周年華誕的天安門廣場中央,也把我帶到許許多多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現場!我天生駑鈍,沒有「水擊三千裡」的能力與才華,但這些老師和前輩們的幫助、扶持卻讓我能夠「摶扶搖而上」,達到我夢想中都不敢奢望的境界。他們的努力也不斷提醒我,現在還不是回憶往事的時候,新的徵程已經開啟,我的記者生涯每一天都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