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運動速度的糾葛

2021-01-16 宇宙新思維

普通人的日常體驗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這樣的直接感覺:力產生運動,力大運動速度快,力小運動速度慢,力與運動速度緊密相關。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產生這種感覺是很自然的。在自然界除了日月星辰是在運動以外,一切幾乎都是靜止的,但是當用力推一下桌子,桌子移動了,若不再用力,桌子又不動了。這說明力可以產生速度,有了速度,就有了運動;天上飛的小鳥,地下奔跑的動物,還有人的生產生活運動,都是有力作用在上面,就是拂動的一草一木也是因為風力在作用,沒有力就不會運動。再看一輛馬車,兩匹馬拉馬車具備一定的速度,如果換成四匹馬拉,馬車的速度要快得多。由此又說明,力大速度快,力小速度慢。

上述結論不要說我們一個普通人(如果他從來沒有學過物理)憑著直覺,認為是正確的,就是公元前古希臘偉大的學者亞裡斯多德在他寫的《力學》中,也發現了這條「規律」,

他寫道:

「推一個物體的力不再去推它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靜止。」

然而這個結論是錯誤的,直覺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掩蓋,由於有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存在,使我們產生了這種錯覺。

牛頓力學的創立和它的思想

伽利略在他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這樣精闢地寫道:一個運動物體假如有了某種速度以後,只要沒有增加或減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會始終保持這種速度。

伽利略的結論與亞裡斯多德的結論顯然是針鋒相對的:亞裡斯多德認為力與速度緊密相連的,而伽利略認為力與速度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也就是後來牛頓所發展的思想,形成牛頓力學的基礎。

應該說伽利略和牛頓居然能夠從現實世界中「超脫」出來,在一個完全理想的真空環境中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這是很不簡單的。這種衝破現實的開創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現在對於稍為學過一點物理的人來說,都能理智的認為:力並不產生速度,力只與加速度有關。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非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在無外力作用時始終保持它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大家都很虔誠地認為牛頓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都是千真萬確的。

那麼現在我們又要再來打一個問號:牛頓定律果真放之四海而皆準嗎?

比如說世界上有沒有一個物體在無外力作用時始終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呢?你一定會說有,你會舉例說一草一木一石,如果沒有外力,它們保持著靜止,太陽月亮星星,始終是在不停的運轉。

然而我要說,這些例子並不說明問題。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因此一草一木一石,怎麼能說他們是靜止的呢?但是如果說他們是運動的(或許說他們在另一個坐標系統中是運動的),那麼使他們運動的外力是什麼呢?再說太陽月亮星星固然是在不停的運轉,但它們並不是勻速直線運動,而是沿著橢圓的軌道,在軌道上的速率也不是恆定的,它們按照克卜勒定律在變化。況且這種橢圓運動是受著相互之間的引力支配著。於是,在地球上找不到一個真空環境,在太空中即使有了真空環境(實際上太空中也不存在),卻又找不到一個能說明無外力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例子,牛頓慣性定律是超脫出現實、在完全理想真空環境下的假定,是無法真正進行驗證的。由此牛頓定律自身又產生了新的矛盾。

提出這個矛盾當然不足以大驚小怪,也並不是完全否定牛頓定律。但是從這樣一個側面觸及到牛頓定律的缺陷。為了解除這個疑難,必須引用現代物理的概念和相對論力學的原理。

相關焦點

  • 初中物理——運動和力
    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運動和力在我們的生活中都非常常見,正是因為常見,所以就存在一些固化的想法和認識,下面我們一起做一個運動和力方面的知識的梳理。一、力的作用效果力對物體有兩種作用效果,一種時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另一種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
  • 中學物理之力和運動的關係總結
    中學物理力學部分單獨力的相關知識已經基本介紹完成,運動的相關知識也在上一篇中詳細介紹。本篇介紹物體受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物體受力是其運動狀態改變的根本原因,受力不同,運動表現也不同。這裡要提前介紹的一點是,物體運動可以根據運動軌跡劃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 中考物理總複習,力和運動的關係,力的示意圖萬能畫法
    運動和力這部分在中考試題中,近6年平均佔7分,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用心去理解掌握。主要以填空、選擇、實驗題的形式考查,考查的重點是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慣性的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等,力的示意圖考查頻率較高。
  • 力與運動的關係,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如果將右邊的斜面水平放置,由於鋼珠無法達到原先的高度,鋼珠將永遠運動下去。通過這個實驗,伽利略認為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笛卡爾後來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並做出了補充,認為如果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不僅會永遠運動下去,而且還會以同一速度沿直線運動。
  • 中考物理知識點:物體的運動和力
    物體的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 2020年中考物理輔導—力和運動(2)
    2.如何求速度(v)、路程(s)和時間(t)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這種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 新初三物理預習筆記精選:運動和力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二、運動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單位是:m/s;km/h。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物質,運動和力的辯證】
    當能量之間,質量之間,質量與能量之間有所接觸之後,就會形成力,在力的基礎上又會產生運動。因為能量和質量是有大小和性質的,所以由能量和質量組成的各種相應接觸而形成的力就有大小和方向,在力的基礎上形成的運動也有速度的大小和運動的方向。
  • 光的速度快還是力的速度快?
    先來說說力的概念,現代科學更願意把「力」稱為「相互作用」,因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力都是相互的。根據量子力學,力是通過交換特定粒子來實現相互作用的。到目前為止人們發現自然界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即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
  • 易錯清單 | 力與運動專項
    從近幾年中考來看,對本部分的考查呈現如下趨勢:1.本專題中考題題型一般為填空題、選擇題、作圖題和實驗題.2.考試內容為力的概念、力的測量、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和慣性等內容.重力、摩擦力、慣性、力與運動的關係為中考熱點.
  • 「名師在線」「運動和力」中的幾個不一定
    因此,物體的速度越大時,運動狀態就越難改變,其慣性就越大;反之物體速度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其慣性就越小。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試想,如果速度大時慣性大,速度小時慣性就小,那麼當物體靜止,即運動速度為零時,慣性不就不存在了嗎?這就與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的說法相矛盾了。實際上,同一輛汽車以不同的速度行駛到停下來時,其運動狀態的改變是不同的。
  • 物理基礎要點:直線運動、力和物體的平衡、牛頓運動定律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小於路程,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粗略描述.②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質點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瞬時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精確描述.
  • 初二物理運動和力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測試題   班級姓名得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只有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具有慣性D、物體的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 2021年中考物理易錯點:運動和力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易錯點:運動和力,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物質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2.相對於參照物,物體的位置改變了,即物體運動了。   3.參照物的選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體不能選作參照物。
  • 中考物理奇蹟般地錯誤總結——力和運動
    今天解答學生常犯錯「力和運動」章節題如下:一、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深刻理解掌握——1.看到「靜止」和「勻速」,即「受力平衡」,此時「合外力為零」,運動狀態不變,也就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變。(所以,下題中的AC錯!)2.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但不能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慣性才能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 初中物理小練習--運動和力--摩擦力
    溫馨提示:建議橫屏閱讀或電腦閱讀「本練習內容是初中物理摩擦力基礎知識和應用練習題,自主學習自主練習
  • 科學看世界——力與運動
    力分為推力和拉力,它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原來的運動狀態。有些力,要在物體相互接觸時才表現出來,比如踢足球時的力。還有些力,在一定的距離之內就能表現出來,比如引力與磁力。力總是成對出現,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線相互作用的物體間的力,我們稱之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比如,我們在推牆時,牆也在頂著我們。自然界中的力主要分為:重力、電磁力、核力、強核力。
  • 力與運動,熱和光,時間與能量解密
    力力分為推力和拉力,它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原來的運動狀態。有些力只有在物體接觸時,才可以表現出來。例如,運動員踢足球的力、運動員舉重、物體自由落下。而有一些力要在物體相互接觸時才可以表現出來,例如,引力和磁力。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用一直線相互作用的物體間的力,稱之為作用力或反作用力。
  • 初二物理下冊學案:8-1 知識點1 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
    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實驗現象:去掉木板上的棉布,運動的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設想:如果小車運動時不受阻力,它將永遠運動下去.注意:(1)每次實驗,都要使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保證小車在滑下斜面的時候具有相同的速度.
  • 初中物理力與運動知識點複習大綱
    我們初中階段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他主要闡述了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力與運動的相關知識點。一、牛頓第一定律。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伽利略斜坡實驗: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4)伽利略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須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作用,如果不受阻力,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