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越矮,餐後血糖越高?

2020-11-27 澎湃新聞

原創 怡然自得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千算萬算沒想到,身高竟然……

「好孕來」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好運來,懷孕的女性在經歷一系列強烈的妊娠反應後,還可能要承受某些妊娠期併發症。

2020年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年會(EASD 2020)中一項報導再次讓妊娠期女性陷入話題中心——身高或許是孕婦餐後血糖水平的重要決定因素。

妊娠糖尿病(GDM)是懷孕期較常見的併發症。

指妊娠期首次出現或發現的糖代謝異常,大部分與懷孕以後的生理變化或遺傳因素等有很大關係,其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高趨勢。

GDM往往在產檢中發現糖代謝異常(空腹血糖≥5.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一小時血糖≥10mmol/L或OGTT兩小時血糖≥8.5 mmol/L)。

其中任何一項高出參考值就可以診斷為GDM。

懷孕後體內激素的變化促發胰島素抵抗,此外高齡,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分娩史,多囊卵巢症候群,孕婦本人低出生體重等都是GDM發病的高危因素。

我們一起來看看來自塞梅爾韋斯大學內科的Mark Marton Svebis教授是怎麼說的!

身高差異確實和餐後血糖有關!

之前的研究已經證實,身高與餐後血糖值呈負相關,而非空腹血糖值(FPG)。同樣,身高與GDM的發病風險呈負相關,而有GDM病史的婦女要比健康婦女平均矮1.1cm。

婦女身高越高,GDM風險會降低大約66%。

經過多因素Meta分析,身高每增加5cm,就會降低23%的GDM風險(OR 0.77,95%CI 0.73-0.78)。

這種相關性在亞洲人中最明顯,在非洲西班牙裔黑人婦女中最不明顯,然而在之前匈牙利人的隊列研究中未被發現。

所以,Mark Marton Svebis教授及其團隊著手在一個更大樣本的匈牙利人隊列中研究身高與GDM風險的相關性,以及是否身高相關的血糖值會影響GDM的診斷。

相關研究的摘要截圖

用研究數據說話!

研究納入孕期女性的平均年齡為29.6±5.6歲,平均體重指數(BMI)為26.5±6.4 kg/m2,平均身高為165±7cm。

所有研究對象來自2009年至2018年間匈牙利西部地區的GDM篩查數據,在預約的同時記錄了GDM的危險因素。用一般線性模型法(GLM)對採集到的數據如FPG、餐後1小時及餐後2小時血糖水平進行統計分析。以身高、FPG、BMI、高血壓史、巨大兒、糖尿病家族史作為自變量,以Logistic線性回歸法評估GDM的風險。同時用卡方檢驗法比較了用原始方法和用身高校正的OGTT血糖水平用於診斷GDM的效果。

相關研究的數據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在未調整的模型中,身高與餐後1小時、餐後2小時血糖呈負相關(-0.11,SE 0.03mmol/L/10cm vs. -0.20,SE 0.02mmol/L/10cm)。

即使在調整空腹血糖、BMI和其他危險因素後,身高仍然是餐後血糖的獨立決定因素(-0.14,SE 0.03mmol/L/10cm vs. -0.22,SE 0.02mmol/L/10cm)。

此外,即使在多重調整模型中,高個子女性患GDM的風險也較低(OR 0.80,95%CI 0.70-0.91)。相反,無論是校正身高還是未校正的葡萄糖值(kappa=0.986,SE 0.002)對GDM的診斷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身高越矮!餐後血糖越高!

我們發現,在匈牙利人隊列中,孕婦OGTT時的身高與餐後血糖值呈負相關,與FPG呈正相關。

雖然該研究結果對孕婦診斷GDM的影響很小,但對於極端身高、血糖值接近臨界點的孕期女性,了解這種影響具有臨床價值。

總結

GDM是孕期婦女比較常見的併發症,其發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

目前,國內外仍缺乏身高因素對血糖影響的相應研究,但也不排除身高對糖耐量的影響,進一步研究身高與糖耐量異常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更好地預防GDM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Birlouez-Aragon, I., Saavedra, G., Tessier, F.J., Galinier, A., Ait-Ameur, L., Lacoste, F., Niamba, C.N., Alt, N., Somoza, V. and Lecerf, J.M., 2010. A diet based on high-heat-treated foods promotes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1(5), pp.1220-1226.

2. Liu, G., Zong, G., Wu, K., Hu, Y., Li, Y., Willett, W.C., Eisenberg, D.M., Hu, F.B. and Sun, Q., 2018. Meat cooking meth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Diabetes care, 41(5), pp.1049-1060.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怡然自得

審核 | 主治醫師 徐乃佳

責任編輯丨泡芙

原創聲明

本文原創,轉載需聯繫授權

-End-

原標題:《身高越矮,餐後血糖越高?!| EASD 202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後血糖,區別在哪裡?多數人分不清楚
    對於檢測糖尿病常用的幾個指標,如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後血糖等就更加的不了解,不明白各自代表的意義,甚至經常出現混淆。在解釋這幾個概念之前,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糖尿病最常見的症狀,對這幾種症狀了解,即使不明白這些概念,也容易判斷出來自己跟糖尿病是否有關係。
  • 為何歷史上歐洲人越長越高而亞洲人越長越矮?智商相反,原因何在
    知識淵博的讀者們第一次讓我知道原來那時歐洲人的平均身高還不到1.65米,在此,向那些對我的文章作出指點和斧正的讀者表示真心地感謝。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後,翻越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身高發展史,我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為何亞洲人越長越矮,而歐洲人越長越高呢?
  •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哪個升高更嚴重?
    餐後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後2小時血糖,從吃第一口飯計時2個小時測得的血糖。 餐後血糖與空腹血糖不同,進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進食後,食物經過腸道,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對於胰島功能完好的健康人來說,雖然進食後血糖上升,但是由於胰島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範圍。
  • 個子越高越涼快?想哭,居然連太陽也搞身高歧視!
    簡單來說,就是身高不同,感受的冷暖也是不同的。怎麼個相關聯法?難道是個子越高,在夏天就會覺得越熱?畢竟就像這位同學說的,高的人離太陽更近。箇中原理也不難解釋。真的是因為我貪嘴好吃嗎?
  • 男人身高越高壽命越短!?矮個子有長壽抗癌基因
    原標題:男人個頭越高壽命越短?結果令人驚訝 不少男生遺憾自己的個頭不夠高大,其實,矮個兒自有優勢。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矮個男性可能擁有一種與長壽相關的基因。夏威夷大學約翰·伯恩斯醫學院的威爾科克斯教授和同事們研究了8000多名日本裔美國人近50年的健康信息後得出上述結果。
  • 從循證證據看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
    早在糖尿病發病之初,餐後血糖已顯著升高。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餐後血糖還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此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多次更新餐後血糖管理指南以強調餐後血糖管理的重要性。以下結合國內外循證證據對餐後血糖的管理進行簡要闡述。
  • 餐後血糖高,不願吃藥,那麼如何通過飲食和運動降下來?
    隨著血糖檢測次數的增多,很多人驚奇的發現自己的餐後血糖很高,這中間有糖尿病人,也有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健康的人,還有一部分是空腹血糖高,但是從來也沒有檢查過餐後血糖的人。在糖尿病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高的比例達到了50%,而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餐後血糖高的比例達到了75%血糖高,還不想吃藥,那麼解鈴還須繫鈴人,選擇食物就非常重要食物選擇主食定量,粗細搭配,定時定量進餐
  • 連續幾天空腹血糖6.7上下,餐後血糖都正常,咋回事?要治療嗎?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張先生連續幾天測空腹血糖都在6.7mmol/L上下,但測餐後2小時血糖都在正常範圍內,吃了飯血糖不高,沒吃飯血糖卻升高了,他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需要治療嗎?首先可以肯定地說,這樣血糖不正常,是需要採取幹預措施的。
  • 餐後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有什麼影響?血糖飆升將會引起糖化波動大
    飯後血糖被稱為餐後血糖,相反飯前血糖,被稱為餐前血糖。通常,餐後10-15分鐘血糖開始升高,一個小時後達到峰值。但是,這些只是大概的指導原則,因為餐後葡萄糖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吃的食物類型。對於沒有糖尿病的人,由於胰島素的作用,進食後約1-2小時血糖會恢復到正常範圍。而且,他們的血糖水平通常不會上升到糖尿病患者的水平,因為在進食時胰島素會立即輸送到他們的循環系統中。對HbA1c的影響過去,餐後血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改變。
  • 什麼時候測量血糖最準確?空腹和餐後血糖哪個更重要?醫生告訴您
    毫不誇張地說,血糖升高在很多心內科醫生眼裡是冠心病危險因素的No.1!正確的血糖監測是診斷糖尿病、評估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方法。很多心臟病患者就診時會說自己在家也偶爾測過血糖,可無論高也好低也罷,醫生並不會完全「相信」。因為測量血糖的「門道兒」很多,這種不規律的血糖監測誤差太大!按照血糖監測的時間不同,分為: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隨機血糖。
  • 有糖尿病的人餐後血糖穩不穩,可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做判斷
    測空腹血糖這是大多數有糖尿病的人最常檢測的血糖,它反映的是人在一整夜休息後基礎的血糖水平,也是一天中血糖的基線水平,全天血糖會在此基礎上上下波動,正常人的餐後2小時血糖與空腹血糖的差值不會超過2mmol/L,有糖尿病的人因為自身血糖調節功能障礙差值會增大,經過幹預治療後最大差值也不應超過4.6mmol/L。
  • 小夥舉鐵後身高縮水2cm!健身會讓我們越練越矮嗎?
    小夥舉鐵後身高縮水2cm!健身會讓我們越練越矮嗎? 在每次舉鐵後,你的身高總會縮短一點 國外的盧卡斯就曾做過一個小實驗 起床後,他測量了自己的身高
  • Diabetes: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餐後血糖調控的新機制
    進食後以葡萄糖為主的血糖急速上升,而血糖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則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特徵,同時餐後的高血糖也是糖尿病病人罹患心血管併發症的主要原因。機體有多種機制參與了餐後血糖的調控,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機體外周組織對血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肝臟是機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同時也是一個血糖的感受器官。
  • 餐前空腹血糖,判斷可靠嗎?
    體檢時常用的血糖指標有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等。空腹血糖一般是指在早晨的6~7點左右空腹時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些人在8點以後到醫院檢查空腹血糖,其實這個時候的血糖已經失去了早餐前空腹的意義。
  • 根據3種人群判斷:餐後血糖10mmol/L高還是不高?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餐後血糖控制更有助於糖化血紅蛋白達標,長期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明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餐後血糖控制好。有朋友私信諮詢:吃了飯後血糖明顯升高了,餐後2小時血糖10.0mmol/L,這算高嗎?
  • 父親餐前血糖15.5,餐後26.3,75天幫他血糖達標,關鍵做好這點
    最終結果出來了:餐前血糖15.5 mmol/L,餐後血糖26.3 mmol/L,糖化血紅蛋白9.0%。 醫生說:「基本能判斷是患上糖尿病了,血糖太高,需要打胰島素控制。」我回頭望了望父親,平時挺注意儀表的他,正在抓著頭頂有些雜亂的頭髮。
  • 身高變矮 是脊柱發出的呼救信號
    年紀大了身高變矮,可不是「駝背」那麼簡單。這很有可能是脊柱發出的最後求救:提示你骨頭正在變「脆」,甚至已經出現了脊椎骨折。  身高「縮水」 腰酸背疼 快查查骨密度  骨質疏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也是引發患者殘疾和早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世界範圍內,骨質疏鬆症每年會引起890萬例骨折。當骨骼本身出現質量問題而變得非常脆弱時,即使非常輕微的外力也可能造成骨折,一聲咳嗽引發的椎體骨折不是危言聳聽。  「我覺得身高變矮、駝背真正的原因是骨質疏鬆症。
  • 糖尿病患者餐前一杯水,餐後血糖能降低幾個點?醫生給你答案
    但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喝水也有很多講究,喝多了對降血糖有好處,有利於身體健康;如果喝錯了反而會讓血糖升高,給身體健康帶來很多危害。糖尿病患者大多是在餐後容易出現血糖升高的問題,而且血糖值難以控制,很不穩定,很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很多人都提倡糖尿病患者餐前喝一杯水,稱這樣有利於降血糖,這是真的嗎?糖尿病患者餐前一杯水,餐後血糖能降低幾個點?
  • 糖尿病人餐前喝一杯水,餐後血糖或許就能降低幾點,可以一試
    對於我們來說喝水是一件非常簡單而又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患有糖尿病的小夥伴們來說,喝水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並且講究也是非常多的,多喝水不僅可以幫助降低血糖對身體還好,但是如果喝錯了卻會使血糖增高,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 血糖空腹為7.8,餐後為15.8,是不是嚴重偏高了?醫生這麼說
    來自網友疑問:空腹血糖7.8,餐後血糖15.8,血糖嚴重偏高了麼?醫生解答你好!血糖肯定是偏高的,嚴不嚴重要看具體人群和具體情況。具體人群人群不一樣,血糖標準不一樣,請對號入座:普通成人標準,空腹3.9~6.1mmol/L;餐後5.0~7.2mmol/L老年人標準可適當放寬,空腹5.0~7.2mmol/L;睡前5.0~8.3mmol/L在不影響孩子正常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兒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