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可以確認,火星就是太陽系內最適合人類移居的地外星球了,雖然目前看起來,它的環境依舊非常惡劣。
那麼假如人類未來真的無可選擇而移居火星呢?理論上該怎麼操作才能使得火星看起來越來越像地球呢?
火星的大氣密度僅有地球的1%不到,所以建造火星的第一要做的就是建造火星的大氣,而建造大氣需要考慮的就是避免剛弄出來的大氣被太陽風吹走,所以,火星的磁場建造幾乎就是未來的必然了,因為如果沒有這個磁場的存在,未來火星上的許多項目將難以展開。
火星上的初步大氣層建立起來後,火星地面的大氣壓強將會達到地球的2%左右,但這是的大氣依舊還是非常的稀薄,不過到達這個量之後確實沒必要在繼續建造大氣層了,因為這一步之後,火星大氣可以容納足夠的熱量,然後這熱量將會融化火星上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
周而復始的,二氧化碳會越融越多,然後火星大氣的濃度自然也就越來濃了,而當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溶解得差不多的時候,那時候的火星大氣壓估計就可以達到地球的20%到40%了。
火星的大氣建造是這樣,那麼大氣組成已經生態的建造呢?
在生態建造方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基地型的小型生態圈了,這樣常見的生態圈,在未來幻想中常見的就是一個在透明圓頂下生長的類地生物群系。可以使得基地儘可能的自給自足,以便工作人員可以全職留在那裡,儘可能像早期派到火星上的機器人那樣,可長期的留在火星上指導工作。
同時,在柯伊伯帶弄來一些含有大量氨氣的彗星。氨是NH₃,可用作肥料,也可以分解,用氫來作燃料,而氮則排放到火星大氣中進一步增大大氣的密度。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未來可能會在在火星條件下生存的地衣。當火星大氣壓力達到地球5%時就可以將它們移植過去,並大量分散於火星地表,而它們可能就是第一批自然生長的火星物種了。
同時,隨著火星大氣變得越來厚,更多的地衣,甚至是藻類和其他簡單的生物都逐漸的可以存活下來,並慢慢分解表面物質進入到火星的土壤中。
當大氣壓力達到地球壓力的三分之二,如果氮含量足夠高,大氣沒有毒性,那個時候也就可以逐漸的將基地裡面的一些生存環境要求相對較高的棚內植物放養到外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