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儲能新策略:Li-CO2電池反應機理探析

2020-11-27 OFweek維科網

圖3:採用多孔碳正極的充放電過程表徵

(A) Li-CO2電池在100 mA/g下限容放電至1.0 mAh並限壓充電至4.5 V的恆流充放電曲線。

(B) 在不同充放電狀態下的非原位FTIR光譜。清楚顯示不同狀態下Li2CO3和Li2O的形成/分解。

(C) 正極放電至0.6 mAh(B點)對應的碳酸鹽量下CO2的生成速率。藍色箭頭表示注入H2SO4分解Li2CO3。餅圖表示CO2產量及存在的Li2CO3的比例。

(D-F) CO2和O2在充電過程生成速率的DEMS結果。D、E分別表示放電至B點後500、2000 mA/g的電流密度。F表示放電至C點後500 mA/g的電流密度。

圖4:採用釕基正極實現可再充電/可逆的Li-CO2電化學過程表徵及示意圖

(A) 採用Ru基正極的Li-CO2電池的恆流充放電曲線。虛線為對照組:採用Au基正極的充電曲線。

(B) Ru基正極在充電過程的原位拉曼光譜。碳的拉曼峰逐漸減弱。

(C-D) 分別是恆流放電後Ru基和Au基正極在3.0-4.5 V電位窗口內10 mV/s下的線性電位掃描曲線。同時給出了Li2CO3和碳的G峰隨容量變化的拉曼峰強。

(E) 通過Li-CO2電化學技術實現儲能系統(可逆過程)和CO2固定策略(不可逆過程)的示意圖。

【小結】

該工作採用原位/非原位結合的光譜技術研究了非質子Li-CO2電池的電化學過程機理,闡述靈活可控的CO2固定和儲能策略。

【團隊介紹】

周豪慎:南京大學教授,國家「****」特聘專家,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兼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 首席研究員,筑波大學 特聘教授。從事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空氣電池,鋰硫電池,鋰液流電池和固態電池的研究和開發。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5篇); Angew. Chem. Int. Ed.(13篇); Energy Environment Sci.(23篇); Adv. Mater.(16篇); Adv. Energy Mater.(13篇); JACS(5篇); Nano Letter;ACS Nano;Adv. Fun. Mater.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超400 篇,引超20000 次,H因子75。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董全峰團隊&陳嘉嘉團隊Chem:鋰硫電池Li2Sn的作用機理研究及性能提升策略
    鋰硫電池Li2Sn的作用機理研究及性能提升策略作者:雷傑1,劉婷1,陳嘉嘉*,鄭明森,張強,毛秉偉,董全峰*單位:廈門大學文末附:廈門大學董全峰課題組博士後招聘信息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多電子反應的二次電池體系,鋰硫(Li-S)電池已取得眾多頗有價值的進展,包括對於硫載體材料和鋰負極材料的開發、對硫氧化還原反應的機理探究等。
  • Li/Na-CO2/Rushi Liu/ACS AMI:對比研究Ru@CNT在鋰-二氧化碳和鈉-二氧化碳電池中作為正極催化劑
    ,這是因為它採用了一種極具吸引力的策略,即在利用二氧化碳的同時仍能提供高比能量密度。在此,使用Ru/碳納米管(CNT)作為陰極材料來比較Li−CO2和Na−CO2電池的機理、穩定性、過電位和能量密度。論證了鈉-二氧化碳電池作為一種可行的儲能技術的潛力。
  • EES綜述:用於鋅空氣電池的雜原子摻雜碳催化劑:進展、機理和機遇
    鋅空氣電池由於其低成本,安全性,生態友好性和高比能量密度而被認為是下一代清潔和可持續儲能技術的有前途的候選者之一。在鋅空氣電池中,空氣催化劑會加速緩慢的氧氣電催化作用,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整個電池的性能。
  • 儲能電池熱失控和熱失控擴散發生機理
    導致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很多,包括電池、電氣設備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包括系統保護措施設計的不完備,PCS和BMS以及EMS等系統之間的控制及保護功能協調性差等,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運行和維護管理不當等均也是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針對儲能系統的起火、爆炸等事故發生的原因,電池本身的熱失控,以及電池模塊和系統的熱失控擴散,是行業目前關注的焦點。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科學家發現固碳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8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日研究人員9日報告說,他們在研究鋰空氣電池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為緩解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這項研究由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兼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周豪慎領導,論文當天在美國細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雜誌上發表。
  • 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碳基儲能論壇將於11月17-20日在上海舉辦
    上海2020年9月23日 /美通社/ -- 由DT新材料主辦的「Carbontech 2020-碳基儲能論壇」將於11月17日-20日在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舉辦,屆時,碳基儲能行業300+行業嘉賓齊聚上海,打造儲能領域年終盛典。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Nature Energy最新綜述:CO2還原的影響因素及反應機理
    由於儲能所用的分子載體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度的靈活性,將可再生電力儲存在化學鍵(「電燃料」)中是極具前景的一種途徑。雖然氫氣是最佳的儲能分子載體,但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基燃料的電化學研究在最近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興趣。目前,碳基燃料的合成正處於復興時代。與電解水制氫相比,二氧化碳的電解技術尚未成熟。
  • 燕大ACS Nano: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ChemSusChem:納米碳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清華大學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躍鋼教授團隊在ChemSusChem期刊發文對高活性單原子催化劑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文章重點探討了金屬單原子及其碳載體對多硫化物轉化反應的催化作用機制,並對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前景和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展望。
  • 膨脹負極的力學強化:「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 | 成會明點評楊全紅...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消費電子器件便攜性要求的提高,以及電動汽車使用空間的限制,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正面臨「空間焦慮」,即體積能量密度已成為鋰離子電池發展的當務之急。高(質量、體積)比容量的矽基負極是最有潛力部分取代商用石墨的新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在嵌鋰過程中會發生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固態電解質界面(SEI)破裂、電極粉化等問題,使得容量迅速衰減。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論文總結了GDY的化學結構、合成策略、基本化學物理性質及其儲能機理的相關理論分析。此外,從GDY的結構改性與相應的電化學性能改善相互促進的角度,系統地探討了GDY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並對GDY在儲能裝置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綜合評價。GDY基材料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雙離子電池由於具有高工作電壓、低成本、環保易回收等優勢,使其在儲能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科學家研究的熱點。雙離子電池一般採用石墨類正極材料,充放電時進行陰離子的可逆嵌入/脫嵌反應。
  • 鉛炭電池為什麼會比鉛酸電池重
    鉛碳電池 傳統鉛酸電池的最大問題在於在大電流,長時間服役後出現的負極的硫酸鹽化效應,使得材料發生失效,容量驟降。與此同時,大家都看過不少關於電池進步的大新聞,比如充電7秒之類,實際上這些新聞講的都是充電速度本質上就很快的超級電容,而非電池。這樣不難看出:鉛酸電池的短板(快充放),恰恰是電容機理比較擅長應對的情況。
  • 科學家研發出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的新型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炳(第一單位通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振聲(共同通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基於陰離子雜化策略新型電池
  • 張會剛: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原理
    能源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能源存儲技術在促進能源安全生產消費,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新業態發展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從固體領域熟悉的費米能級和化學領域常用的化學勢出發,解釋了電池電壓產生的熱力學基礎,對單相反應和兩相反應給出了數學模型(如圖3)。在理想的插層熱力學之外,還介紹了電滯回線產生的原子尺度機理,方便學生理解電壓曲線變化的機理。
  • 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儲能電池微納超結構碳新進展碳材料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31 09:19:14 閱讀:439 摘要通過結構納米化、複合化、有序化設計和功能導向組裝, 實現了碳材料跨越「納-微-宏」的多層次孔道、多尺度網絡、多組分界面的可調可控,構建系列多功能精確耦合的微納超結構碳材料。
  • 山東大學在二維儲能材料及器件(能源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山東大學材料學院碳納米材料工程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碳納米中心)在儲能材料及器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