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問題裡面不存在個體公平 | 104

2021-02-25 職場平頭哥

【結構性問題】

上學時候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穩定性好於四邊形,施加同樣的力,四邊形就是比三角形容易崩壞。

這就是結構性問題。

如果你的期望是穩定,那麼四邊形這個結構就不是你理想的選擇。

對於個人來說,認清楚身處的結構,弄明白這個結構會帶來的種種必然結果,承認這是結構而非單個要素的問題,是擺脫困境的第一步。

 

這個話題起因是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分清應然與實然,才能解決問題】

世界上當然應該有公平,而且為人做事都要講道理。如果一個人都不相信這些,那麼也就沒必要去討論任何合理性了,只要不講理,拳頭越大就越有理。

但這只是【應然】,也就是「suppose to be」,它與眼前所遇到的事情,也就是【實然】,中間可能還隔著十萬八千裡。

多勞多得任人唯賢是應然,任人唯親是實然。

尊重人、給人應有的利益是應然,為了自身以及小團體利益見他別人是實然。

應然就是每個人相信的價值觀,認為世界運轉的合理方式,而實然則很可能是當前出現在你身邊的,小環境的客觀事實。

這二者並不只是對與錯的關係,因為上過幼兒園的人都能判斷出對錯。

對錯判斷出來之後,理解當前所處環境出現了結構性問題,才能面對和解決實際,也就是實然的問題。

 

【實然背後的客觀規律】

任何人在職場,首先就是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是無論何種結構都不會變的客觀規律。

好的結構,會鼓勵人儘可能把工作做好,然後去獎勵這些人,讓他們獲得利益。

但不好的結構,哪怕口頭上說著「效益很重要」之類的話,實際上對於一個人來說,工作做得怎麼樣不那麼重要,有沒有站對隊,有沒有表現出服從性,是不是自己人才是更重要的。

在這樣的職場,領導的首要利益就是維持自己的控制,一個幹活60分狗腿100分的人,遠比一個幹活100分狗腿60分的人價值大。前者不僅聽話安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拉來做一些灰色邊緣的事情;而後者,除了幹活,並沒有這些附加價值,甚至還可能有倒戈的隱患。

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已經和個性人品關係不大了。這就是結構性問題的可怕之處,只要你進入這個結構,你就得服從這個結構的特點。

 

【當你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有結構性問題】

根本上有3條路:

①   服從這個結構:

既然領導只對自己人好,那就想辦法讓領導把自己當成自己人。不再抱有「我工作做得好就應該獲得尊重」這樣應然的想法,遵從這個職場「服從性就是比工作能力更重要」的遊戲規則。妥協不可恥而且的確有用。而且工作能力強且一向被認為是「低情商不會來事」的人,如果表現出謙遜甚至熱情,反而會獲得更多加分。

②   離開這個結構:

如果自認的確沒辦法做到妥協,那建議還是儘可能離開這個結構。因為這個結構的規則對你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就好像扔了一條魚去陸地賽跑,你的長項和成果並不會被認可,而這種狀況下你的能力和抱負也不可能有太多機會施展開。

③   改變這個結構:

這是最難的,幾乎不可能。因為需要你玩轉目前這套規則,然後爬到能夠有影響力改變和制定規則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結構。

知道這個號的大部分內容都不適合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請定向小窗發給需要的人。

很多困境和苦惱都是因為信息不透明。

讓我們一起打破它。

相關焦點

  • 經濟和社會的公平和不公平
    人作為勞動資本,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經濟競爭中就會拉大距離。這種距離最終會以分配,即勞動所得的差別表現出來,有時候這種差別是非常大的。從社會角度看,經濟領域體現效率的過程就在創造著不平等,不公平。 社會中的公平主要是人在觀念上追求的平等。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結構性存款是什麼意思?結構性存款與理財產品的區別
    結構性存款熱潮  結構性存款,一個已經存在20多年的銀行產品,近期以來成為金融市場關注的熱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突破8.3萬億元,同比增長50%。緣何大熱?實際中,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且有不錯的收益,但是,在微觀操作方面,也存在一定模糊地帶,比如,各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會計計量和統計口徑存在偏差,部分銀行衍生產品投資的合規性,以及市場存在「假結構」問題。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因此,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為主要構成的國民教育體系,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教育管辦評分離,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
  • 如何實現算法中的公平性
    本文分析了算法歧視的致因,側重於數據問題給出了公平性的定義,介紹了統計均等等度量指標。文章也指出,各種算法公平性定義指標法都有其優缺點,並無法就公平性達成共識。因此,算法公平性並不能直觀看成一種數學或計算機科學問題。本文的目的是使廣大讀者切身理解根植於機器學習算法中的不公平性。為此,作者力圖以易於理解的方式闡釋概念,避免使用數學表達。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閱讀本文受益。
  • 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的公平性研究
    在這一背景下,教育質量監測特別是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的公平性問題也日益成為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關注的焦點。雖然與傳統的學業成就性測驗相比,教育質量監測屬於低利害測驗,測驗結果對個體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公平性仍然是教育質量監測工具值得優先考慮的關鍵事項。因為它決定著能否全面客觀地收集到監測對象的真實信息,最終實現監測促進教育質量提高和均衡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的目的[1]。
  • ...個體管理心理學 之六、知覺與個體決策 & 七、激勵理論
    首先,該理論說明了對工作的滿意感和不滿意感不是單一連續體的兩個極端,當中至少包含了兩個狀態:沒有不滿意與沒有滿意。「 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 而「不滿意」的對立面應該是「沒有不滿意」。其次,它強調有些工作因素能夠引起對工作的滿意感,赫茨伯格稱之為「激勵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則只能防止不滿意感的產生,赫茨伯格稱之為「保健因素」。
  • 實行階梯搖號更能實現公平與效率
    搖號購車、搖號購房、搖號上學,社會已進入了一個「搖號時代」,不過從實踐看,在搖號配置公共資源的體系下,同樣需要通過結構性調整來更好地體現公平與效率。但搖號中籤又有很大的運氣因素,在總概率之上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差異性,同時參與的時間有長有短、爭取資格的次序有先有後,這種狀況如同一個中間大、兩頭尖的球體,處於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相似的概率,但兩端則一高一低,高概率者極易獲得中籤機會,低概率者反覆參與都難以如願,不讓低概率者成為「被忽視的沉沒者」,就需要通過搖號方式重新配置,提高他們相對的中籤概率,在與其他後來者的競爭中能夠「先人一步
  • 紡服專業人才緊張「紡錘形」結構性失衡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礙。現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幹部人事制度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以幹部身份和戶籍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統籌管理不協調,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政策不平衡,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業與機關事業之間流動仍然存在障礙,畢業生身份轉換困難,就業渠道不暢通,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矛盾。
  • 智庫聲音|劉世錦:「雙循環」應發掘「1+3+2」結構性潛能
    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於宏觀刺激政策。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結構性潛能逐步消退後,「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劉世錦提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
  • 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
  • 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
  • 不,它應該更多關注個體存在
    理性主義哲學主張普遍性高於特殊性,個體的人之所以是一個人,是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具有人的普遍性的人。克爾凱郭爾說:「作為特殊性的單一個體高於普遍性,這一點在普遍性之前得到了確證,但它並不作為普遍性的附屬物,而是作為比普遍性更高的東西。」不能只看到森林,而看不到一棵棵活生生的樹。現代人迷失於人群之中,離開了人群就茫然無措。
  • 什麼是結構性牛市?如何把握結構性牛市?
    所謂結構性牛市,主要強調的是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的資產重估帶來的牛市,如往年業績表現出色的有色金屬、金融、地產等。其依據是:績優藍籌股漲,績差股跌;高價股有價值,低價股無價值;股市存在「二八現象」。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大氣汙染治理要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
    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全省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大會精神解讀(三)□記者 馬彥銘「強化治本之策,集中力量抓好根治大氣汙染的重點工作在充分調研、摸清底數的前提下,會議分析了我省大氣汙染存在的六方面結構性問題。從產業發展看,我省工業企業排放量佔全省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的六成以上,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源頭。因此,治理大氣汙染,必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能源消費中,煤炭佔我省一次能源消費的86%左右。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所以,正統結構主義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將永恆存在的結構置於社會真空中,也在於它忽視了社會行動者如何創造、改造和利用這些結構,為自己的隨機行動尋找道德上的託辭。吉登斯把這個過程作為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的核心,但他不同於布迪厄,不願意用詳細的民族志來說明問題。我在本章先提出導言中討論過的「激進中間立場」,然後建議在民族志脈絡中,部分還原這些對完美永恆形式的策略性運用。
  •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居世界第85 公平問題最大問題
    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發展不均衡問題。  「不均衡的人類發展是中國凸現的國情,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這些因素對可持續的人類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代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說。  馬和勵表示,希望此份報告能夠為正在制定的「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把垃圾問題歸結於焚燒不公平
    這幾年,在垃圾焚燒廠問題的宣傳上,因為個別人的偏執或者片面看法,抓住一點無限放大,在社會上引起了負面效應。同時,在垃圾焚燒廠選址問題的爭議上,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有利益在裡面。那麼,垃圾焚燒廠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影響?客觀來說,離垃圾焚燒廠越近的居民,吸入的二噁英越多,對此,已有相關調查數據作出佐證。
  • 鴿子為什麼不存在近親繁殖的問題?
    養鴿人為了確保鴿子的血統純正,所以鴿子中的「母子配」和「婦女配」的情況也並不罕見,而這種具有血統和情緣關係的不同個體進行的交配行為,在生物學上就被稱為近親繁殖。當人為進行鴿子配對的時候,當然也會繁育一些問題鴿子,而它們的命運就是直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