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同行業其他上市公司動輒翻倍的狂飆突進,新華醫療顯得有些落寞。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黃仲平
作為一家有著77年歷史的老牌國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一馬當先,開足了馬力,全力保障戰「疫」物資持續供應。在大年初六,也就是1月30日,新華醫療就已經向疫區發送洗手消毒液24萬餘瓶,表面消毒溼巾50多萬片,空氣消毒器2450臺。關鍵時刻,新華醫療盡顯企業的責任擔當。
然而,在感動之餘,回望2020年新華醫療的發展,似乎有些令人惋惜,雖然較疫情爆發前股價有所增長,但相比同行業其他上市公司動輒翻倍的狂飆突進,新華醫療顯得有些落寞。如此有擔當的老牌國企為何不受市場認可?
新華醫療捐贈的醫療設備
上市10周年面臨增長困境
2002年9月,新華醫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集醫療器械、製藥裝備的科研、生產、銷售、醫療服務、商貿物流各領域一體的國內領先的健康產業集團,2018年度全球醫療器械公司100強榜單排名第47位。
新華醫療的主營業務分為醫療器械、製藥裝備、醫療服務和醫療商貿四大業務板塊。產品主要有:醫用滅菌設備、清洗消毒設備、滅菌耗材、消毒供應中心工程、非PVC大輸液全自動生產線、製藥滅菌設備、自動輸送系統、過程控制管理系統、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模擬機、治療計劃系統、多葉光柵和後裝治療機等。
2020年前三季度,新華醫療營收65.3億元,同比增長3.4%;淨利潤2.1億元,下降73.5%。淨利潤下滑較大的原因是2019年度,公司出售了蘇州長光華醫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8.2%的股權;公司全資子公司華佗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轉讓了威士達醫療有限公司60%的股權,公司投資收益增幅較大。剔除該因素影響後,公司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約175.22%。
也就是說,2019年新華醫療賣了兩個公司,補貼了一些利潤。
但是,與同是醫療器械行業龍頭企業邁瑞醫療前三季度19.1億元的利潤比起來,新華醫療就顯得有些悽涼了,要知道邁瑞醫療前三季度的營收才55億元。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兩者毛利率之差,邁瑞醫療三大產品線的平均毛利率達到了60%以上,而新華醫療四大主營業務的平均毛利率,根據其2019年年報,才區區20%。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新華醫療毛利率如此之低?
責任感比利潤重
在新華醫療的展覽室裡,各式各樣的手術剪刀掛了滿滿一牆,足有兩三百把。「其中簡單的一把14尖直手術剪,工藝流程也要74道。如今,醫療器械行業生產基礎醫療器械的廠家少之又少。機器運轉消耗、勞動力、倉儲物流等成本算下來,企業完全是虧本。」新華醫療副總經理楊兆旭說,保障最基礎醫療器械的供應,就是保障老百姓看病不漲價的基礎。從1943年起,新華醫療就堅持生產各類廉價又好用的基礎醫療器械,「初心」始終如初。
新華醫療展覽室基礎器械
想必,新華醫療骨子裡的紅色基因帶來的責任感,是其毛利率如此之低的原因之一。
新華醫療研製的大孔徑螺旋CT,目前全球只有新華醫療和國外某公司可以生產,它推出以後,國外產品的價格馬上從700萬元降到400萬元以下。
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是生物製藥領域的核心設備,它的技術難點是設備運行時要全維度無泡供氧,還又不能有攪拌剪切力對活體細胞造成破壞,原來從國外進口需要1500萬元。新華醫療研製成功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取得了4項發明專利,售價不到國外品牌的一半。
可替代玻璃包裝的塑料安瓿三合一灌裝機,以前全球只有德國羅姆來格與美國威樂兩家企業能夠生產,自打新華醫療產品上市後,同類型洋品牌設備被迫大幅降價,但價格還比新華醫療高5倍多。
旨在降低民眾醫療負擔的新華醫療,沒有愧對紅色國企的金色招牌。但是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為廣大投資者帶來收益也是其本職工作,為此,新華醫療也沒少努力。只是,經過十年的努力,不僅沒有取得優秀的成績,反而為其帶來多年的拖累。
新華醫療研製的大孔徑螺旋CT
從買買買到賣賣賣
《每日財報》翻閱新華醫療歷年年報發現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其子公司、孫公司實在數不過來。根據其2020年半年報顯示,新華醫療擁有合併財務報表範圍81家子公司,其中子公司35家,孫公司46家。
其併購主要從2010年開始,總市值從2010年4月初的24億開始增長。
2010年4月併購新華奇林軟體;2010年5月併購上海泰美;2011年6月併購天清生物;2011年12月併購中德牙科;2012年併購博迅生物;2012年開始收購三家醫院;2013年併購遠躍藥機;2014年收購成都英德、威士達、安恆光電……
2015年,新華醫療納入合併範圍的子公司有38家,子公司下屬單位43 家,合計達81家。正是通過不斷的併購,新華醫療資產規模得以迅速「促肥」。2012年末時,總資產還僅為33.8億元,而到了2015年末,總資產規模已經接近100億元。然而在不斷併購的同時,背後的風險也在逐步暴露中。
新華醫療併購歷程
危機的爆發主要從新華醫療併購遠躍藥機和成都英德開始,併購時均與當時的交易對方籤署了對賭協議。然而,遠躍藥機在2016年剛過了業績承諾期後業績便大幅下滑,當年僅實現淨利潤1227萬元;此外,成都英德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虧損了5057.8萬元,低於業績承諾。
2017年,遠躍藥機和成都英德業績依然不達預期,其中遠躍藥機僅實現利潤1236.1萬元,成都英德繼續虧損4593.5萬元,拖累了當年新華醫療的業績表現,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大幅虧損了1.36億元。
其後的2018年和2019年,遠躍藥機和成都英德業績依然未見好轉,持續虧損。其中遠躍藥機在這兩年中淨利潤分別虧損了8029萬元和1.58億元,而成都英德則分別虧損了6444萬元和9477萬元。
按照當時籤署的對賭協議,成都英德在業績承諾年度期間實際淨利潤數如未達到承諾淨利潤數,則隋湧等9名自然人應向新華醫療進行現金補償,可事實上該公司業績未達標後,隋湧等9人遲遲不履行業績補償義務。不得已,上市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其2020年半年報顯示,隋湧等9名自然人相關股權已凍結,合計4964.5萬元。
早期的接連不斷高溢價併購,在讓新華醫療實現快速擴張的同時,給其資金鍊帶來不小的壓力。然而,隨著經營業績表現越來越差,短期借款也越來越高。
為了避免退市和緩解資金壓力,自2017年開始,新華醫療開始頻繁處置資產,2017年12月,出售淄博眾康醫藥60%股權;轉讓長沙弘成55%的股權;2018年7月,出售蘇州長光華醫8.2%的股權;2018年8月,出售上海方承58%的股權;2019年1月起,先後轉讓威士達醫療60%股權、以增資方式出讓山東文登整骨煙臺醫院60%股權、公開掛牌出售新華執信51%的股權。
從2015年之前的買買買模式,到最近幾年的賣賣賣模式,新華醫療在回答投資者的提問時解釋道,最近這幾年新華醫療陸續對收購的公司進行消化,把重心放在資產整合上。類似的動作後面應該還會有,因為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較多,還是存在一些業績不佳、跟公司主營業務關係不太關聯的子公司,轉讓的這些公司對上市公司的利潤影響並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賣賣賣模式還沒完。
這樣的解釋,市場不知道是否能夠信服?《每日財報》還將繼續跟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