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7月12日金昌訊 (本網記者 任磊) 「在今年的蘭洽會上,我們帶去的兩車鐵鍋、鐵壺,很快便銷售一空,成為了金昌館裡的搶手貨。」金鐵集團金昌鎰康科技鑄業有限公司銷售部總經理王勇向記者介紹。
金鐵集團坐落於金昌市永昌縣,從1958年發現鐵礦建立東大山鐵礦,到今天,這個擁有60年歷史的老牌國企為甘肅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除了鐵礦資源豐富,東大山鐵礦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品質優勢。「我們東大山鐵礦生產的優質生鐵,硫、磷含量比較低,沒有其他的有毒有害雜質,所以被俗稱為咱們鑄造行業的『人參鐵』。」金昌鎰康科技鑄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藺得松說。
然而,世事難料。近幾年來,國內鋼鐵產能過剩,鋼鐵價格下跌,鋼鐵企業面臨大面積虧損。高品質的「人參鐵」賣不到白菜價,面對這種局面,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金鐵集團作出主動關停過剩產能、走發展高端民用鑄造產業之路的決定。
王勇說:「在生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周邊有很多群眾在用我們的生鐵自鑄鐵鍋,有一些企業也在購買我們的生鐵鑄造鐵鍋。我們手裡有著別人沒有的優質資源,卻端著金飯碗討飯吃。」
金鐵集團2號高爐,年產生鐵60萬噸,被譽為金鐵集團的生命線,全廠75%的生鐵出自這座高爐,隨著國家去產能政策的實施,這座高爐被關停封存。2015年11月,金昌鎰康科技鑄業有限公司成立,以精品鍋具研發項目為突破口,啟動了2萬噸高端耐磨鑄鐵件項目一期工程。
看著高爐的關停,金鐵集團職工王雪堂說:「那個時候,我感到心裡非常沉重,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找準了新的發展方向,我也從一個普通的爐前工,重體力勞動者轉變成一個精品鍋具打磨、精整的技術工人,為我們有新的目標而感到高興,也感覺有盼頭。」
產品研發的道路並不順利,為節約成本,金鐵集團利用原有的廢棄廠房和廠區作為新項目的生產車間。設備採購、安裝和調試,都儘可能通過修舊利廢,自己加工改造來完成。面對外界的技術封鎖,金鐵集團自主創新創造,突破技術難關,經過一次次的失敗和重來,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內,就打通了壓鑄、打磨、滲氮、氧化等16道工序的所有技術瓶頸。
記者了解到,如今,金鐵集團已經有100多名工人從冶煉一線轉崗到了鍋具鑄造崗位。一件件純手工打磨的精品鍋逐漸得到市場認可,金鐵集團產品轉型升級戰略首戰告捷。
下一步,金鐵集團將繼續堅持改革創新,實施精品戰略,全力打造「金鎰康」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努力建設國內重要的高端民用鑄鐵件生產基地,著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