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讓人聞之色變。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約有一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鐘便有七人得癌。
但癌症一定是絕症嗎?很多時候,醫學讓我們覺得癌症其實沒那麼可怕。如果將抗癌比作一場戰爭,人類已與之持續戰鬥數百年。現階段,我們手握的武器越來越多:從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再到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免疫療法,不斷突破的研究成果讓癌症在成為慢性病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身患癌症,早已不再和死亡劃上等號。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逾百萬癌症患者都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求醫,找尋治病的希望。也是在這裡,根據中國患者的獨特病理特徵,一份份帶著「復旦腫瘤」烙印的癌症診療共識發布。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質量不斷在提高,對於癌症,我們也有必要更新一下認識:雖然目前距離徹底攻克癌症還有距離,但好消息是,新曙光已在不斷閃現。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此,我們特別挑選一些典型癌種,介紹治癌的最新進展。
「惡黑」最容易被忽視,將形成診療規範化標準
要說哪種癌症容易被忽視,惡性黑色素瘤絕對排得上號。
作為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形態便是體表的「黑痣」。痣,大家都有,怎麼會是癌?人們的輕視,使得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人數以每年3%到5%的速度增長,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有近萬例新發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僅65%。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惡性黑色素瘤診治中心主任、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陳勇介紹,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病人多以肢端型病灶為主,即六成以上病人發病位置集中於掌指、足底或甲下,且多數病人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
「目前我國患者在就診時,收治的科室較為分散,骨軟外科、普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均有涉及。」陳勇說,不同學科採用的治療策略存在差異,此外,臨床上對「惡黑」的診斷,如淋巴結清掃範圍、病理活檢辦法等,也不盡規範。
以我國最常見的肢端型惡性黑色素瘤為例。目前常規的前哨淋巴結活檢或標準的區域淋巴結清掃術式仍未在全國普遍開展,許多病人因未「徹底清掃淋巴結」而留下復發隱患。
在此背景下,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牽頭主編的《皮膚及肢端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於今年初正式發布。基於我國瘤種特點,《共識》將皮膚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過程中各環節的細節和規範化標準形成一套「模板」,旨在為從事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領域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參考,確保「惡黑」手術的徹底性和規範性。
陳勇特別提醒,儘管人體身上大多數色斑和黑痣均為良性,但不可掉以輕心,可套用「ABCDE」公式自查,當黑痣出現不對稱(Asymmetry)、邊界不清晰(Border)、顏色深淺不一(Color)、直徑超過5毫米(Diameter)、短期內變化較大(Elevation)等症狀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切忌隨意到美容醫院點痣。
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我國,食管癌治療有了「上海方案」
數據顯示,我國食管癌病例數約佔全球一半,一半患者在發現時已出現淋巴結轉移,且涉及多區域部位。食管癌很兇,全球大部分國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徘徊於10%至30%之間,然而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情況有些不同:食管癌手術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高達63%,其中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達73%。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胸外科主任陳海泉告訴記者,不斷深入臨床的研究,讓胸外科對食管癌這位「對手」的軟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數據顯示,無淋巴結轉移食管癌手術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比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至少高出10%。因此,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食管癌療效的關鍵因素。
通過對國內外最大樣本量的中國人群食管鱗癌數據研究,陳海泉發現,食管癌不同區域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有顯著差異:38%食管鱗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集中於胸腔,29%的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集中於腹腔。與既往認識不同的是,上縱隔範圍內淋巴結也是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的「高發地」,超過18%的患者發生該區域的淋巴結轉移。「這就證明食管外科手術應進行『包含上縱隔範圍在內的徹底兩野淋巴結清掃』」。
有了「標準」,如何規範手術又是一個難題。目前食管癌手術有兩種常見術式:一是「左胸入路」,僅需一個切口操作便捷,缺點是易造成胸腔上縱隔淋巴結清掃範圍不足;二是「右胸入路」,需在右胸和上腹部開兩個手術切口,清掃範圍更大,但不少醫生有「切口多,手術風險大」的顧慮。
兩種術式孰優孰劣,醫學界爭議已久。通過納入30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研究,陳海泉發現,兩者的三年和五年生存率相差達10%以上,右胸入路術式是治療胸內中下段食管癌的最佳術式。此外,團隊還找到了食管癌切除後,食管吻合的最短路徑——胸骨後吻合重建方式。以腫瘤醫院食管癌手術數據為例,該院胸外科年完成食管癌手術約700例,術後總體併發症的發生率僅為29%,其中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僅為4%,遠低於國內外統計數據。
目前,食管癌治療的「上海方案」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外科學年鑑》《美國醫學會雜誌·手術》等權威期刊發表。
最「毒」乳腺癌迎來新療法,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提至86.3%
不知大眾是否還記得《人間世》中那位開著玩笑說要「改造」癌細胞的大學教師閆宏微。人生正穩步邁入黃金時期,卻被一紙診斷徹底扭轉人生:她得了乳腺癌,還是最毒的一種亞型——三陰性乳腺癌。2019年,樂觀開朗的閆宏微永久離開了人世。
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迎來新曙光。日前,一項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領銜的臨床試驗研究成果顯示,在傳統化療基礎上,聯合化療藥物卡培他濱輔助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將從目前的80.4%提升至86.3%,有效降低復發風險41%。
據介紹,在所有乳腺癌中,三陰性乳腺癌佔比15%至20%。臨床實踐中,化療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術後,一般以蒽環類化療藥物和紫杉醇類化療藥物作為基礎輔助化療。可惜的是,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的獨特特性,接受此類傳統化療方案的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仍長期徘徊在80%。
能否找出進階版化療方案?長達五年的研究顯示,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較傳統方案,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從80.4%提高到86.3%,事件風險降低34%,其中復發風險降低41%,遠處轉移風險降低37%,總生存率提高了2.6%。
「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耐受性良好,血液學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並沒有額外增加患者接受治療時不可耐受的副反應。」邵志敏透露,該團隊還公布了一項三陰性乳腺癌採用多基因組學技術予以分型治療的研究成果,繪製出了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基因圖譜。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對聯合卡培他濱方案更為敏感的三陰性亞型,指導後續精準治療策略的實施。
讓前列腺癌由「絕症」逐步變成「慢性病」
在我國,每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數高達五萬多,治療效果和診治規範性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專門針對亞洲人群的診療指南,嚴重影響醫生臨床決策制定。
「亞洲人群與西方人群的前列腺癌發病特點完全不同,要想全面提高我國前列腺癌診治療效、降低死亡率,唯有對症下藥。」去年,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葉定偉牽頭,40多位海內外前列腺癌專家共同參與制定的亞洲人群進展期前列腺癌的診治專家共識(簡稱「上海共識」)正式發布。
根據腫瘤醫院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泌尿外科接診前列腺癌患者超1.6萬人次、接受根治手術治療患者914人,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85%,顯著高於國內平均69.2%的生存率水平。
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團隊首創適用於國人解剖特點的拉鉤,運用關鍵部位「小片刀法」來切除腫瘤,減少併發症,這種方法既適用於開放手術,也能在腹腔鏡微創手術中熟練應用。團隊還積極開展保留膀胱頸、保留性神經和保留尿道的前列腺癌根治術,尿失禁發生率不超過5‰,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在治療效果評價上,生存期和質量是一個天平的兩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葉定偉希望,在科室的不斷努力下,前列腺癌能從「絕症」變成「慢性病」。
目前我國超六成前列腺癌患者就診已是中晚期。事實上,若發現及時並治療得當,早期前列腺癌是可治癒的。如果確診時腫瘤仍僅局限於前列腺內部而未轉移,五年生存率也可達90%以上。
2017年起,由葉定偉牽頭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腫瘤專業委員會前列腺癌學組制定「前列腺癌篩查中國專家共識」。該共識首次提出,年齡大於50周歲、45歲以上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40歲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指標大於1ng/ml的男性為前列腺癌篩查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PSA檢查。
與此同時,前列腺癌精準篩查項目也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全國範圍內已建設12家前列腺癌精準篩查基地、22家前列腺癌精準篩查社區服務站。
本報記者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