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成為慢性病曙光初現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癌症,讓人聞之色變。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約有一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鐘便有七人得癌。

  但癌症一定是絕症嗎?很多時候,醫學讓我們覺得癌症其實沒那麼可怕。如果將抗癌比作一場戰爭,人類已與之持續戰鬥數百年。現階段,我們手握的武器越來越多:從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再到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免疫療法,不斷突破的研究成果讓癌症在成為慢性病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身患癌症,早已不再和死亡劃上等號。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逾百萬癌症患者都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求醫,找尋治病的希望。也是在這裡,根據中國患者的獨特病理特徵,一份份帶著「復旦腫瘤」烙印的癌症診療共識發布。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質量不斷在提高,對於癌症,我們也有必要更新一下認識:雖然目前距離徹底攻克癌症還有距離,但好消息是,新曙光已在不斷閃現。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此,我們特別挑選一些典型癌種,介紹治癌的最新進展。

  「惡黑」最容易被忽視,將形成診療規範化標準

  要說哪種癌症容易被忽視,惡性黑色素瘤絕對排得上號。

  作為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形態便是體表的「黑痣」。痣,大家都有,怎麼會是癌?人們的輕視,使得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人數以每年3%到5%的速度增長,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有近萬例新發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僅65%。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惡性黑色素瘤診治中心主任、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陳勇介紹,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病人多以肢端型病灶為主,即六成以上病人發病位置集中於掌指、足底或甲下,且多數病人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

  「目前我國患者在就診時,收治的科室較為分散,骨軟外科、普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均有涉及。」陳勇說,不同學科採用的治療策略存在差異,此外,臨床上對「惡黑」的診斷,如淋巴結清掃範圍、病理活檢辦法等,也不盡規範。

  以我國最常見的肢端型惡性黑色素瘤為例。目前常規的前哨淋巴結活檢或標準的區域淋巴結清掃術式仍未在全國普遍開展,許多病人因未「徹底清掃淋巴結」而留下復發隱患。

  在此背景下,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牽頭主編的《皮膚及肢端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於今年初正式發布。基於我國瘤種特點,《共識》將皮膚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過程中各環節的細節和規範化標準形成一套「模板」,旨在為從事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領域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參考,確保「惡黑」手術的徹底性和規範性。

  陳勇特別提醒,儘管人體身上大多數色斑和黑痣均為良性,但不可掉以輕心,可套用「ABCDE」公式自查,當黑痣出現不對稱(Asymmetry)、邊界不清晰(Border)、顏色深淺不一(Color)、直徑超過5毫米(Diameter)、短期內變化較大(Elevation)等症狀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切忌隨意到美容醫院點痣。

  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我國,食管癌治療有了「上海方案」

  數據顯示,我國食管癌病例數約佔全球一半,一半患者在發現時已出現淋巴結轉移,且涉及多區域部位。食管癌很兇,全球大部分國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徘徊於10%至30%之間,然而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情況有些不同:食管癌手術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高達63%,其中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達73%。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胸外科主任陳海泉告訴記者,不斷深入臨床的研究,讓胸外科對食管癌這位「對手」的軟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數據顯示,無淋巴結轉移食管癌手術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比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至少高出10%。因此,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食管癌療效的關鍵因素。

  通過對國內外最大樣本量的中國人群食管鱗癌數據研究,陳海泉發現,食管癌不同區域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有顯著差異:38%食管鱗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集中於胸腔,29%的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集中於腹腔。與既往認識不同的是,上縱隔範圍內淋巴結也是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的「高發地」,超過18%的患者發生該區域的淋巴結轉移。「這就證明食管外科手術應進行『包含上縱隔範圍在內的徹底兩野淋巴結清掃』」。

  有了「標準」,如何規範手術又是一個難題。目前食管癌手術有兩種常見術式:一是「左胸入路」,僅需一個切口操作便捷,缺點是易造成胸腔上縱隔淋巴結清掃範圍不足;二是「右胸入路」,需在右胸和上腹部開兩個手術切口,清掃範圍更大,但不少醫生有「切口多,手術風險大」的顧慮。

  兩種術式孰優孰劣,醫學界爭議已久。通過納入30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研究,陳海泉發現,兩者的三年和五年生存率相差達10%以上,右胸入路術式是治療胸內中下段食管癌的最佳術式。此外,團隊還找到了食管癌切除後,食管吻合的最短路徑——胸骨後吻合重建方式。以腫瘤醫院食管癌手術數據為例,該院胸外科年完成食管癌手術約700例,術後總體併發症的發生率僅為29%,其中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僅為4%,遠低於國內外統計數據。

  目前,食管癌治療的「上海方案」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外科學年鑑》《美國醫學會雜誌·手術》等權威期刊發表。

  最「毒」乳腺癌迎來新療法,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提至86.3%

  不知大眾是否還記得《人間世》中那位開著玩笑說要「改造」癌細胞的大學教師閆宏微。人生正穩步邁入黃金時期,卻被一紙診斷徹底扭轉人生:她得了乳腺癌,還是最毒的一種亞型——三陰性乳腺癌。2019年,樂觀開朗的閆宏微永久離開了人世。

  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迎來新曙光。日前,一項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領銜的臨床試驗研究成果顯示,在傳統化療基礎上,聯合化療藥物卡培他濱輔助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將從目前的80.4%提升至86.3%,有效降低復發風險41%。

  據介紹,在所有乳腺癌中,三陰性乳腺癌佔比15%至20%。臨床實踐中,化療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術後,一般以蒽環類化療藥物和紫杉醇類化療藥物作為基礎輔助化療。可惜的是,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的獨特特性,接受此類傳統化療方案的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仍長期徘徊在80%。

  能否找出進階版化療方案?長達五年的研究顯示,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較傳統方案,患者五年無病生存率從80.4%提高到86.3%,事件風險降低34%,其中復發風險降低41%,遠處轉移風險降低37%,總生存率提高了2.6%。

  「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耐受性良好,血液學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並沒有額外增加患者接受治療時不可耐受的副反應。」邵志敏透露,該團隊還公布了一項三陰性乳腺癌採用多基因組學技術予以分型治療的研究成果,繪製出了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基因圖譜。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對聯合卡培他濱方案更為敏感的三陰性亞型,指導後續精準治療策略的實施。

  讓前列腺癌由「絕症」逐步變成「慢性病」

  在我國,每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數高達五萬多,治療效果和診治規範性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專門針對亞洲人群的診療指南,嚴重影響醫生臨床決策制定。

  「亞洲人群與西方人群的前列腺癌發病特點完全不同,要想全面提高我國前列腺癌診治療效、降低死亡率,唯有對症下藥。」去年,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葉定偉牽頭,40多位海內外前列腺癌專家共同參與制定的亞洲人群進展期前列腺癌的診治專家共識(簡稱「上海共識」)正式發布。

  根據腫瘤醫院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泌尿外科接診前列腺癌患者超1.6萬人次、接受根治手術治療患者914人,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85%,顯著高於國內平均69.2%的生存率水平。

  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團隊首創適用於國人解剖特點的拉鉤,運用關鍵部位「小片刀法」來切除腫瘤,減少併發症,這種方法既適用於開放手術,也能在腹腔鏡微創手術中熟練應用。團隊還積極開展保留膀胱頸、保留性神經和保留尿道的前列腺癌根治術,尿失禁發生率不超過5‰,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在治療效果評價上,生存期和質量是一個天平的兩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葉定偉希望,在科室的不斷努力下,前列腺癌能從「絕症」變成「慢性病」。

  目前我國超六成前列腺癌患者就診已是中晚期。事實上,若發現及時並治療得當,早期前列腺癌是可治癒的。如果確診時腫瘤仍僅局限於前列腺內部而未轉移,五年生存率也可達90%以上。

  2017年起,由葉定偉牽頭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腫瘤專業委員會前列腺癌學組制定「前列腺癌篩查中國專家共識」。該共識首次提出,年齡大於50周歲、45歲以上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40歲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指標大於1ng/ml的男性為前列腺癌篩查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PSA檢查。

  與此同時,前列腺癌精準篩查項目也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全國範圍內已建設12家前列腺癌精準篩查基地、22家前列腺癌精準篩查社區服務站。

  本報記者 李晨琰

相關焦點

  • 【全球聽說】B肝新藥讓「功能性治癒」曙光初現?不存在的!
    編者按:近期EASL2020線上會議召開,公布了多個B肝新藥的最新研究結果,不乏有自媒體大號蹭熱點,喊著「功能性治癒」曙光初現的口號吸引關注,肝霖君今天好好來理一理。 02 「功能性治癒」都深入探索階段了 咋還曙光初現? 2015年我國《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就提出了臨床治癒的概念,當時就已經有OSST,NEW SWITCH等研究證實了臨床治癒可實現,且總結了哪些優勢患者能獲得更好的臨床治癒率。曙光初現不是應該在2015年之前麼?
  • 讓絕症成為慢性病?抗癌路上的這些新進展讓人看到曙光
    癌症,讓人聞之色變。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約有一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鐘便有七人得癌。但癌症一定是絕症嗎?很多時候,醫學讓我們覺得癌症其實沒那麼可怕。如果將抗癌比作一場戰爭,人類已與之持續戰鬥數百年。
  • 曙光初現:全國首批教培機構複課時間定了
    前言:近日,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宣布,允許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在4月20日複課,這是全國第一個官方允許開展線下培訓的城市,也是教培行業的第一縷曙光!前不久,江蘇省教育廳也就教培機構何時、如何可以恢復線下業務做出了明確答覆,答覆中指出,教培機構可以提交申請,驗收合格後可以複課。
  • 科學網—為人類最終戰勝癌症展現曙光
  • 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原標題: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中國研發的B肝新藥曙光初現
  • 【親歷】「曙光一號」誕生記
    直到1993年,作為國家「863計劃」重要內容之一的「曙光一號」研發成功,曾經讓科研工作者痛心的「玻璃房子的恥辱」從此成為歷史。隨著「嫦娥三號」在月球成功著陸,作為幕後英雄的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也已經走過了二十載的歷程,其間創造的奇蹟數不勝數。
  • 2019年中國慢性病大會在京舉辦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蘆俊文)9日~10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共同主辦的2019年中國慢性病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開幕式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曉峰主持。
  • 「網際網路+」助力慢性病管理(新知)
    【現象】如何管理好以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既關繫到患者的身體健康,也是長期以來醫療服務的重點難點。近年來,隨著可穿戴設備、慢性病管理APP、在線醫療等網際網路工具和技術的興起,慢性病管理從線下發展到線上,催生出許多新業態、新模式。
  • 國辦:到2025年,慢性病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中新網2月14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今日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環境顯著改善,到2025年,慢性病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規劃提出,完善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統籌等相關政策,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慢性病患者按人頭打包付費。
  • 科學家發明靶向 TGF-β 的「癌症環境免疫療法」,癌症治療或迎新曙光
    以癌症為例,隨著認識的深入,這一疾病領域逐漸擺脫無藥可治的情境,以CAR-T、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療法的出現甚至一度讓人們看到攻克癌症的曙光。 當然,這些療法僅在部分患者身上生效的事實也促使科研人員積極尋找新的腫瘤免疫療法。
  •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出爐
    發布會現場居民平均身高持續增長2015年~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開展了新一輪的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近6億人口,現場調查人數超過60萬,具有國家和省級代表性,根據監測結果編寫形成《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
  • 從《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看健康挑戰
    2015-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開展了新一輪的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近6億人口,現場調查人數超過
  • 維生素行業初現曙光
  • 近九成死亡人數源於慢性病,健康中國行動將對慢性病發起總攻
    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們也叫「非傳染性疾病」),以此為代表的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佔到了總死亡人數的88%,由此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 【Cancer Letters】國家癌症中心:我國最新癌症現狀統計,總體患癌率為5.5%
    《癌症通訊》(Cancer Letters)上首次發布我國居民癌症現患數據。結果顯示,我國5年內診斷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數約為749萬(其中男性患者368萬人,女性患者381萬人),總體5年癌症患病率為556/10萬。與發病率相比,5年患病率更能從整體上反映疾病負擔。2011年,我國5年內患癌且存活人數及患癌率詳見下表。這749萬癌症患者都分別罹患什麼癌症?主要分布在哪個年齡段呢?
  • 慢性病的福音,臭氧治療效果出人意料
    慢病又稱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為代表的、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一組疾病。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但近年來,慢性病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慢性病是目前世界上最難根治的疾病之一。 臭氧有十大醫療功能,有十項治療技術。
  • 從婦科「癌王」到慢性病…
    治療後超6個月復發的癌症被定義為「鉑敏感」,而治療結束後不到6個月復發的癌症被定義為「鉑耐藥」。即使是鉑敏感的患者,復發次數越多,復發間隔越短,再次復發率也越高。 在手術治療方面,初次手術聯合含鉑化療並一線維持治療,正成為新發卵巢癌初始治療的新模式。
  • 三成中小學男生是「小胖墩」 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現低齡化趨勢
    3月18日,北京市政協發布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小胖墩」和「小眼鏡」數量持續攀升,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也現低齡化。對此,市政協提出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體育分值等建議。
  • 每年新增癌症人數超百萬,關於癌症的5個冷知識,希望能夠了解
    不過,這個言論對癌症患者於家庭來說,並不能得到其認同。我們一切關於癌症的想法,只不過是因為自己沒有患癌而已。癌症所經歷的痛苦和折磨,是大家無法想像的。即便是健康人,在聽到癌症時,也會想到巨額花費、疼痛、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