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巖石為食的非洲象
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和亞洲象一樣,非洲象也用它們的鼻子來聞、吃、交流、控制物體、洗澡和喝水。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兩個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來幫助它們控制物體。
-
非洲象的危急時刻
但是,這裡精妙的生態網絡正在被侵蝕。非洲象,作為非洲大陸的基礎物種和整個非洲生態平衡的基石,正因遠東地區對於象牙消費的狂熱而面臨消失的危險。在整個非洲,據估計,此種消費導致每年大約有3萬頭大象的死亡。一些國家遭受的損失特別嚴重,令人痛心。在坦尚尼亞,僅在2009年到2014年之間,就有60%的大象死亡;短短五年,大象的數量從11萬隻銳減到4.3萬隻。
-
非洲象的長牙越來越短甚至消失,這說明了什麼?
實際上道理很簡單,是因為偷獵者的行為充當了自然選擇的幫手,那些象牙越長的成年個體更容易被偷獵,從而生存繁衍下去的機會相對可能就要低一些,長久以往非洲象的牙可能會越來越短,甚至發展到不長牙的情況。正常情況下非洲象的雌雄個體絕大部分都是長牙的,而只有非常少的部分因為基因變異等原因最後沒有牙齒,因為相對來說自然環境並不會明顯的選擇出長牙的象,即使不長牙在自然界中生存也並沒有非常的困難。但是例如驅逐其他野生動物或者清理道路等等還是差了一點的,因為非洲象有的時候也會受到獅子的侵擾,沒有長牙的象,威脅力自然會弱一點。
-
引來非洲象和亞洲象 去長沙生態動物園看象群
長沙動物園經營科科長潘華昨日在相關會議上透露,將引進2隻雌性亞洲象和雌雄非洲象,生態動物園正大門入口設計為大象群。動物園將為大象舉辦隆重的壽宴,歡迎有實力的企事業單位為大象新居——生態動物園新大象館冠名。 2002年10月19日,成年雄性亞洲象「帕買」經過整整8天的長途跋涉,從新疆烏魯木齊冒雨來到星城。
-
突破性研究!科學家能預測氣候變化對地表水溫度和生態的影響
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將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湖泊變暖,以及對諸如鮭魚和鱒魚等冷水物種的潛在威脅。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UKCEH)領導的開拓性研究已經設計出了第一個全球湖泊分類系統,將每個湖泊都放在九個「熱區」之一。
-
研究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朱玲研究認為,蚯蚓能顯著降低黏砂粒有機碳在總有機碳中的比例,增加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蔣雲峰等研究表明,蟎類和彈尾類、線蚓和雙翅目幼蟲等森林土壤動物總個體和類群密度與各凋落物處理C累計釋放率都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然而,廖姝等研究發現,雖然森林土壤動物對不同凋落葉基質的利用存在差異,但總體上森林土壤動物顯著降低了凋落葉可溶性有機碳(DOC)含量,尤其在葉衰期表現更為明顯。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在全球變化背景下,伴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冰凍圈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迫切需要從冰凍圈和生物圈密切的相互作用關係出發,探索應對變化環境的生態系統保護與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維持,冰凍圈生態學學科應運而生,並在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熱潮中得以飛速發展。
-
世界大象日|關於非洲象你應該了解的一些事實
、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當然也是全球3種大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和亞洲象)中的體型之最。如果有足夠安全、健康的棲息地,今天出生的野生非洲象可以活60年以上。位於肯亞邊境的安波塞利(Amboseli)一直被認為是非洲象真正的「大本營」。對這裡的非洲象種群長達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大象正從安波塞利向南遷移到吉力馬札羅山的森林中。如果我們能保持坦尚尼亞Enduimet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開放和可持續運營,我們就既能保護好大象生存的重要土地,也能幫助改善當地社區的生計。
-
Front Neural Circuit:為什麼不同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抗壓能力?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一項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感到被外界壓力折磨得將近癱瘓,老實說,這可能恰好是大腦的正常工作模式通過分析小鼠大腦中與壓力相關的活躍區域,研究者們鎖定了一些特定的腦部結構,在小鼠感到無助時,這些區域的活性將會發生明顯變化。"結果表明,表現出無助狀態的小鼠腦部活動模式與正常小鼠有著明顯的區別,通過分析該大腦區域的功能,能夠找到與人類壓力引起的抑鬱症相關的治療方法"。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研究表明,40年來,長江源區高覆蓋草甸、高覆蓋草原和溼地面積分別減少了13.5%、3.6%和28.9%;黃河源區上述面積也分別減少了23.2%、7.0%和13.6%。相反,低覆蓋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積則不同程度地增加。 這些數據表明了一個結論——江河源區高寒生態系統總體呈持續退化狀態。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盜獵猖獗,非洲象數量急劇減少
英國《泰晤士報》近日報導稱,非洲象牙盜獵依舊猖獗,由於盜獵者總是獵殺象牙長的非洲象,導致不長牙的非洲象佔比增加。研究人員稱,在非洲一些地區,近1/3的雌性非洲象沒有象牙。象牙對於大象來說非常重要,有防衛、覓食、尋偶等多方面的作用。科研人員表示,沒有象牙的大象是「殘疾的」。
-
不同節點身體反應各不同,對照著表現自查下
眾所周知,女性懷孕後,醫生首先會問到的是最後一次月經的時間,因為這樣才能夠推算出孕周及後期的預產期。那麼,我們該如何知道,最後一次月經後再到懷孕需要的時間呢?首先,一起看看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些什麼?不同的節點身體反應可能不同,不妨對照著表現自查下——1、第一個節點:形成受精卵末次月經的時間後第12~14天為排卵期,如果在這段時間成功懷孕,那麼就會形成受精卵,然後在輸卵管內生長、分化。2、第二個節點:著床在末次月經後的第21天,受精卵就會發育為胚胎,進入到子宮內開始「著床」,為自己今後的生長發育找到合適的位置。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植食性昆蟲與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陸生生態系統穩定十分重要。它們之間受溫度、降水和海拔等環境因素影響呈現不同的地區性分異。葉片化石上的取食痕跡記錄了地質時期的動植物關係,通過統計取食痕跡,可反映出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認識地質時期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植食性昆蟲與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陸生生態系統穩定十分重要。它們之間受溫度、降水和海拔等環境因素影響呈現不同的地區性分異。葉片化石上的取食痕跡記錄了地質時期的動植物關係,通過統計取食痕跡,可反映出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認識地質時期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兩棲動物生態毒理學研究獲進展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在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人為或自然因素進入水體,對生活在其中的藻類、魚類、兩棲類等非靶標生物產生潛在的危害。兩棲動物由於複雜的生活史和較高的水體依賴性使得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
-
研究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關鍵性酶
新華社雪梨10月15日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告說,該校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對體液免疫機制至關重要的酶。醫學界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治療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新藥物。 體液免疫即以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達到保護目的的免疫機制,是保護機體免受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
-
奇妙的博物館故事系列二:亞洲象非洲象
亞洲象非洲象 講解員:葉曄 視頻原文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講解員葉曄,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亞洲象和非洲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