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關心這個問題:慢性腎臟病多久會到尿毒症?
說實話,腎臟病並不是一個進展特別迅速的慢性病,相比於一些嚴重的慢性病尤其是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功能的進展速度並不是很快,尤其對一些不很嚴重類型的腎病,病情是容易控制的。
防範尿毒症的發生,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腎功能的進展速度。治療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觀察腎功能的一舉一動,其中有一些指標具有明確的評估價值。
腎功能是好是壞,這些指標一看便知!
血紅蛋白——不能低於100g/L
血紅蛋白指標是腎病進行血常規檢查後重點要關注的指標之一。但由於沒有血肌酐那麼「知名」,常被忽視掉。
血紅蛋白水平降低表明存在貧血。腎病進展到腎功能不全階段後,約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與普通貧血不同,腎性貧血主要是腎功能受損後,腎臟自身生成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也就是生成血液的「原料」匱乏了。此外,腎功能受損嚴重無法刺激脊髓造血,進而加重貧血的發生。
部分患者症狀比較輕,比較常見的症狀主要是頭暈、乏力、面無血色、四肢麻木、心慌氣短等等。貧血發生後需要及時加以糾正,以免血紅蛋白減少,加重腎臟缺血缺氧的狀態。
改善貧血,一是注射促紅生成素,彌補「原料」的缺少,提升血紅蛋白水平,二口服或靜脈注射補充鐵劑,同時配合羅沙司他藥物,有效改善貧血的症狀。注意日常補充一些含鐵高的食物,有也有助於緩解貧血的情況。
血壓值——不能超過130/80mmHg
血壓水平的高低既是影響腎病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評估腎功能穩定性的關鍵指標。腎病中後期高血壓的症狀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與腎臟受損後,無法持續維持體內水、電解質指標平衡相關。
血壓升高的危害就是血管內血液流通變緩,那麼腎臟作為一個血流非常豐富的器官,長時間血液供應不足,對於已經受損的腎細胞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且血壓升高會造成腎小球內的動脈高壓,加速腎小球的纖維化發展,導致腎萎縮。
腎病中後期必須要重視血壓指標的穩定。對於大部分腎友來說,血壓維持在130/80mmHg是最理想的狀態。
有的患者說,血壓實在降不下來,調高一點標準行嗎?當然是不可以。
你跟醫生講條件,血壓可不給腎臟留情面。尤其是年輕的腎病患者,為保證生活質量及病情的穩定,一定要重視血壓的控制。多數腎友需長期堅持服用降壓藥,腎病3期前的患者可以選擇RAS阻斷劑類藥物,對保護腎功能更有益。腎病3期後的患者也可以服用此類藥物,但要注意腎功能的情況,同時聯合其他藥物,降壓更穩定。注意配合低鹽飲食更有益。
尿蛋白值——不超過0.5g為宜
尿蛋白指標一直是不少患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欲除之而後快。一般而言,尿蛋白水平越低,說明流失的蛋白質越少,相對於的腎小球損傷並不是很嚴重,或者腎臟炎症反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尿蛋白水平低也是衡量腎功能穩定的一個關鍵指標。
改善尿蛋白的指標,關鍵一是控制腎臟內的免疫炎症反應,也就是阻止腎臟血液中中很多的免疫複合物「鬧事」,二是重視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尿蛋白降下來容易,但維持穩定還需要長期管理。
相對來說,處於腎病早中期的患者更該重視尿蛋白的治療,如果血肌酐已經超過440,或者腎小球濾過率低於30,降低尿蛋白意義不大,更該重視是前兩項指標。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