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一位患者在微信上留言:
醫生,我激素吃了3個月了,病情還是沒太大緩解,蛋白尿也在1g以上,渾身酸痛,能不能不用激素換其他藥?
相信不只他一個人有過這樣的想法,確診病情後,初次與激素接觸,效果不是很好就想能不能換藥,是不是換藥了病情就能好很多,身體也不會有不舒服了,往往把關注點放錯了。
我們的共同「敵人」應該是腎臟內的炎症、損害腎功能的那些因子,而非激素或其他藥物。即使不服激素,服用其他藥物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其頻繁的換藥,糾結用不用激素,不如努力的學會與自身病情以及激素「和諧相處」。
腎病最終預後是好是壞?不單單受藥物治療的影響,還有這幾點:
病理類型。腎功能恢復的程度,根本上與病理類型相關,本身病理較重,初期階段腎功能受損就很嚴重,治療難度無疑也會增加,恢復的程度也較差。這點主要與先天免疫缺陷相關,無法選擇。
確診情況。確診病理後才更好的制定治療方案,更高效的配合用藥,不確診就盲目治純屬浪費時間、浪費腎功能。因為病理類型無法選擇,才更應該準確查清,剖析得更明白,對治療更有幫助。
全程腎臟的護理工作。要避免尿毒症,腎病需要長期堅持「治療」,並不是指標降了、症狀消除了那麼簡單。有些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比如降壓藥、消炎藥等等,定期複查,保證腎功能的長久穩定。還要配合好的飲食習慣等生活習慣,腎友往往比其他疾病患者更要重視這點。
早點拯救腎功能,有兩件事必須要著重強調下:
明確各項檢查,早查早治療
檢查腎功能的情況,除了B超能直觀看到腎臟的大小,還有尿常規和血液檢查,可以進一步反應出更深的情況。
尿液相關檢查:
尿蛋白
尿蛋白+-號:定性檢查,出現+代表陽性,腎臟可能存在問題,還有進一步檢查。
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0.15g,表明腎功能損傷,一般漏出越多,腎小球受損越嚴重。
尿蛋白尿肌酐比: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替代檢查,相對檢查比較方便,超過30mg要注意。
這三項指標主要判斷腎小球損傷的情況,還有些尿蛋白相關檢查可以反映出腎小管的情況,如尿蛋白電泳、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球蛋白等等。
尿紅細胞
尿紅細胞檢查呈現陽性,如果高倍鏡下超過3個可為鏡下血尿,漏出去破裂可明顯看到肉眼血尿。有些患者單純存在尿紅細胞陽性,但沒有蛋白尿,需要進一步做畸形變形率定位,一般超過80%為腎小球性血尿,腎功能發生損害。
血液相關檢查:
毒素水平相關
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胱抑素C、內生肌酐清除率等等,腎功能不全後,這些指標都要關注。
腎功能相關
腎小球濾過率、電解質水平、免疫十項等等,更深的反應出腎功能情況及免疫力功能。
重視腎臟血流的補充
腎臟剩餘腎小球還能繼續發揮作用,一方面是沒有受到炎症因素的「攻擊」,組織結構未受到破壞。另一方面,血氧供應情況比較好。腎臟本身是血流量豐富的器官,受損後會影響到血液的流通。
保持腎臟正常血流情況,首先要注意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這些直接影響到血管健康的指標,其次要注意避免感染、藥物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腎損傷,造成的急性腎衰竭。
充分檢查能是治療的基礎,知彼知己,早知道腎臟損傷情況才有可能預防腎衰竭,降低尿毒症風險。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