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人類來說,向來是喜歡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會有意義,有樂趣。自然界也一樣,茫茫的大沙漠,一眼望去,除了滿眼黃塵,其他什麼也沒有。而豐富的熱帶雨林則不一樣,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蟲魚鳥獸,各色的景物交織在一起,十分漂亮,引人注目,這樣的自然才是美好的,才是真正吸引人類的地方,才是自然真正的美麗所在。
但是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犯下了很多錯誤,其中不僅給自然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同時,也給人類帶來很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人類對於自然,自然是希望其中的物種越多越好,比如原產巴西的水葫蘆,因為其美麗的外表,被國人引入種植,但水葫蘆進入了我國,因為沒有其他物種的制約,加之環境適宜,其大肆瘋長,不僅造成多數本土原生物種滅亡,就連人類的生活空間也被侵佔。
20世紀初,那時環境生活環境還很惡劣,科學技術也不發達,國內多發瘧疾等蚊蟲傳播的疾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食蚊魚被引入到了國內。食蚊魚原產於美國,第一次是在1911年,食蚊魚被引入到臺灣,但因路途遙遠,到站後僅有100多尾小魚存活,最後因適應當地氣候,隨即在臺灣泛濫開來。第二次是在1924年,菲律賓贈送了一批食蚊魚,我國隨即在上海進行試養。第三次是1926年,老美又送來一批食蚊魚。然後,然後就沒有國家送來食蚊魚了,因為食蚊魚已經適應我國環境,開了大肆生長。
食蚊魚體長在3-4cm,一年能夠繁殖3-4次,並且每次能從肚子裡產出200多尾小魚。這種魚受精孵化過程都在母魚腹中,這樣保證了魚卵到孵化這一過程的安全性,所以,小魚的存活率也會很高。它們主要以蚊蟲的孑孓為食。這裡在科普一下,孑孓(jiejue)就是蚊蟲的卵成長成蛹的一個中間形態,這些小魚看到這些食物,往往會迅速衝上去,直到把自己的肚子吃的鼓鼓的,它們一天可以吃掉2000個孑孓,所以,這種魚也被稱為大肚魚。
但是,大肚魚現在卻一點也不招人喜愛了,不僅沒有一點經濟價值,而且由於其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強,大大擠壓了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四川的青鱂,大概就就是被這種魚給整瀕危了。而且漁民對於這類魚也是十分討厭,有時候一網下去,撈起來很多這種小魚,怎麼辦,價值不高,市場也不好,只有倒掉。
現在大肚魚已經非常泛濫了,大到江河湖泊,小到農村的池塘,河溝,甚至雨後的小水坑,還有城市小區中的人工池。城市中的小孩,也經常會拿起小網兜,不惜打溼了衣褲,網來不少大肚魚,放在瓶裡慢慢把玩,整得身上一遍狼藉。最後他們父母回家,只有對他們慢慢「把玩」了。
在美洲泛濫的小龍蝦,到了中國,如果不進行人工養殖,可能會被吃成瀕危物種。那麼這個大肚魚呢?這麼小的個頭,還不夠塞牙縫,而且魚兒太小,捕撈又十分困難。即使吃貨們想吃,估計也得花上半天功夫才能撈到一小盤吧!所以面對這種小魚,吃貨也得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