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四足魚"化石在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被發現

2020-11-23 人民網

奇異東生魚生態復原圖 古脊椎所Brian Choo繪製

  生物進化史上,從魚類到早期兩棲類動物的演化過程一直不為人所知。近期在雲南發現的一條魚類化石,證明了早在4億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尚在水中的時候,下頜和腦部就已出現進化。這種變化對後來魚類上岸並演化成早期兩棲類動物,十分關鍵。

  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於近日刊登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魚類最先進化的功能

  可能就是適應晝夜節律

  這條最古老的「四足魚」化石發現於雲南省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距今約4.09億年。中科院研究課題組將其命名為「奇異東生魚」,以紀念中國泥盆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

  論文的第一作者盧靜博士介紹:「在生物進化史上,從魚類到早期兩棲類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經過了基幹四足動物的階段。基幹四足動物中的一支登上陸地,衍生出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並最終演化為人類。不過這一階段化石資料奇缺。」也就是說,從魚類到基幹四足動物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哪些進化,此前並不清楚。

  「我們的研究結果是,奇異東生魚的頭部雖然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特徵,但是它的下頜已展示出典型的,甚至是非常進步的四足動物特徵,和其他四足動物支系的魚類很相近了。這表明它的下頜演化速率更快。」

  「更為奇異的是,2007年,我們把它拿到澳大利亞做了一個高精度CT掃描,重新構化出它的腦腔。得到的結果是,它已經具有真正爬上陸地的四足動物的腦腔結構。這一部位,對調節陸上動物的晝夜節律,起著重要作用。」

  也就是說,在上岸之前,魚類的下頜和腦部就已出現進化,並且,本來對日夜變化並不敏感的魚類,最先進化出的功能,很可能就是適應陸地上的晝夜節律。

相關焦點

  • 雲南昭通發現最古老的「四足魚」化石(圖)
    人民網>>文史>>考古博物 雲南昭通發現最古老的「四足魚」化石(圖) 「四足魚」化石發現於雲南省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距今約4.09億年。
  • 最古老四足魚現身 將四足動物演化史提前1千萬年
    (記者 劉冕)最古老的「四足魚」現身我國雲南,該化石將四足動物的演化史又提前了一千萬年。昨日,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學術研究刊物美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迄今最古老的「四足魚」,學名叫做奇異東生魚。
  •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原標題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學術界對於空棘魚類更早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有關問題尚缺少相對明確的答案。迄今為止,早泥盆世唯一的空棘魚記錄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一件不完整的齒骨化石,2006年被命名為始空棘魚(Eoactinistia)。出乎預料的是,這件如此古老的標本竟然保留了巨大的齒骨感覺孔,這是泥盆紀之後的空棘魚才具有的典型特徵。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自然》雜誌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一篇題為「最古老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揭示原始有頜類的特徵組合」的文章。但由於早期化石保存的不完整,多數早泥盆世魚類都是由零散材料拼合到一起進行研究,特徵的解釋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這會直接影響到對演化格局的重建。尤其是當恢復出來的古魚完全不同於過去任何見過的魚類,學術界就會有一定的疑慮和保留。要徹底澄清這些疑慮,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在4億多年前的地層中尋找出一條完整的古魚。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遷移史 2015-11-04 雲南日報 陳雲芬 【字體:大 中 小】
  • 和640萬年前有關,中國昭通又有重大發現
    最近又有重大發現水塘壩發現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化石8月7日、8月28日,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別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出土狀態,吉學平 攝) 近日(10月27),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6月6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報導了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埃迪卡拉紀地層發現的具有附肢的後生動物形成的足跡,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 【中國科學報】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木和森林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現代森林裡有很多我們所熟悉的樹木,但遠古時代的森林是什麼樣子?最早的樹木跟現在的樹木一樣嗎?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木和森林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經過5年多的發現與求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領銜的一支中外科研團隊,利用新疆塔城地區晚泥盆世(距今約3.7億年)地層中最早的矽化木化石,構建出了地球上最古老樹木的生長理論模型。10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該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新疆草原下的神秘世界,這裡長著最古老的森林,距今3.7億歲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幅員遼闊,想要找到一片最古老的森林,十分困難。但好在上天不負有心人,經過我國研究團隊的細心探索,終於找到了我國最古老的森林。 早在2015年時,這片區域就開始出現很多植物化石,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後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徐洪河發現了直徑70釐米的植物莖幹化石。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比人類化石早了16萬年!在非洲以外發現了最古老的人類頭骨
    專家們在希臘的一個洞穴裡發現了一塊古代化石,它可能會永遠改變我們對進化的理解。 在該國南部海岸馬尼半島的阿皮迪瑪洞穴中發現了一塊頭骨。 它是從洞裡的一塊巖石上鑿下來的,在離另一個頭骨只有幾英寸的地方發現了它。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塊古老的骨頭能夠得到證實,那麼它將改寫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成為已知的歐洲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比人類化石早16萬年。
  • 古老的海洋殺手——鯊魚類
    在整個生活史(一個生命體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中,它們的骨骼始終是軟骨質的,堅硬部分通常僅有牙齒和棘刺,大多數的軟骨魚類化石就是從這些東西得知的,偶爾也會有充分鈣化了的顱骨、頜骨和脊椎等保存為化石。  最原始的軟骨魚類以裂口鯊為代表,它們的最完整的化石發現於美國伊利湖南岸晚泥盆世的格利夫蘭黑色頁巖中。有趣的是,現代鯊魚的口通常都是橫裂縫狀的,而裂口鯊的口卻是直裂縫的。
  • 新疆塔城發現的這片國內最古老「森林」,比恐龍出現還早2億年
    國內最古老的森林有多老?它們分布在哪裡?長什麼樣子?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在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一片荒漠草原上發現了大量年代古老的植物化石群,研究團隊通過現代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顯示,這片植物化石群的年代距今已有3.71億年,是國內目前已知最早的森林,它們的形成時間比遠古森林大規模出現的時代(石炭紀)要早1000多萬年,比恐龍出現的時代還要早2億年。枝蕨類植物化石。
  • 中國發現最古老恐龍蛋化石 距今1.97億年
    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刊登文章表示,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境內尋獲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而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解開這種史前生物的進化史。文章描述提到,這顆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是由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Robert Reisz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廣東省陸豐縣境內的一處底層中找到的,其生長年代被認為是在距今1.97億至1.9億年間的侏羅紀早期。同時,研究者們還在同一地層中找到了200多塊骨頭和其種類的蛋殼化石。
  • 最古老花朵化石「南京花」面世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左)、副研究員傅強在整理「南京花」化石。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12月18日,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鑫、副研究員傅強在內的中國、西班牙、澳大利亞三國學者團隊在eLife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距今1.74億年前綻放於侏羅紀早期的「南京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將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
  • 日本從白堊紀後期地層發現最大體積墨魚章魚化石
    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史與歷史博物館(又稱生命之旅博物館)5日宣布,北海道羽幌町約8500萬至8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中發現了墨魚和章魚的下顎部分化石共2件。2件化石均為新的種類,在下顎化石中屬於世界最大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