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包裹,你收到幾個了?
中國最北小店裡的山珍,快的話三天就能送達在海南過冬的老鐵;嚴控成本的義烏老闆,光在包裝上每單就能省下幾毛錢;上億剁手黨在雲監工的直播間裡,被數字物流治好了焦慮;小區裡的快遞員因為變長的雙11,緩解了送貨密度;菜鳥驛站裡有強迫症的小雷,把貨架擺成了「圖書館」……
儘管物流信息會不斷提示我們,包裹到哪兒了,但其實那些字眼,並不能真正為我們還原一個包裹的神奇旅行。當收包裹已經變成再熟悉不過的生活一部分,它的進化史,是一個摻雜著生活氣息、科技智能和快遞末梢的社會化協同。
這次雙11,誕生了22.5億個包裹,每個包裹的足跡裡,都有他們的身影。
最北小店
零下15度,大興安嶺雪紛飛。天還未亮,董菲菲就進山採摘野果了。踩在鋪滿雪的路上,呼哧呼哧聲和靴子踏雪的聲音交雜,寒風在耳畔呼嘯,她形容這是「外地東北人最解鄉愁的聲音「。
天色漸亮,望著兩旁的林海雪景,她開始興奮:家鄉的美景真的值得一看。巡山路上,冰凍路面上冒出一頭外出覓食的黑熊,她嚇了一跳,稍做鎮定後,依舊不忘推薦:興安經典打卡景點,勝似魔界。
董菲菲今年38歲,大興安嶺呼中區人,當了20多年的山大王,最愛巡山。12年前,她在網上開店,將山中珍奇野味銷到大江南北。買家收到包裹,查閱發現發貨地離中國最北小鎮漠河僅3個多小時車程,於是她有了一個「中國最北小店巡山女大王「的稱號。
今年雙11,董菲菲準備了榛菇、蔓越莓幹、野生覆盆子、大興安嶺野生冷水魚、野生山丁子幹、大松子等山中美食,為外地人送去家鄉的味道。
這些天來,店裡平均每天有100多個訂單,她一個人做客服、打包、發貨。前些年,最困擾她的就是發貨了,那時附近沒有快遞點,冰天雪地裡,她和母親拖著自行車,一個掌車把一個扶著後座貨物,走好久才能到郵政局。
為了方便發貨,她和家人搬到了離大山3個小時車程遠的地方居住。隨著圓通、韻達、順豐等快遞在當地設立站點,快遞員上門取貨,她的生意輕鬆了許多。
合作的圓通快遞員楊哥最近也連軸轉。趕上雙11,小店發貨量增加。通常,包裹需要3天左右到江浙滬,6天才能到達海南省,為了不讓買家著急,他和同事們早上6、7點就起床上門收件,中午在站點匆忙吃飯,下午接著收件。
楊哥年近五旬,是一名有兩年經驗的資深快遞老哥,也是店裡合作最久的快遞員之一。這幾年,當地網店越來越多,快遞員也多了。在冰天雪地中奔波時,快遞員也沒少羨慕別人在熱炕上不受罪,但是通過努力,他們也能獲得一份收入維持生活。
這次雙11大概能為董菲菲帶來10多萬元銷售額。這對於她來說,不是筆小數目。「小時候家鄉大約有5萬人,如今只剩1萬多人了。我喜歡與大山為伴,希望做好生意,故鄉越來越熱鬧。」
拒絕過度包裝
快遞包裹如何才能選擇最合適的包裝?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義烏商人李華,直到今年雙11前夕,他才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多年來,李華一直從事家居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早年主要做批發時,產品都是統一裝箱,大批量運走,他從來不用為包裝發愁。但自從做了電商之後,散件的打包卻始終讓他頭痛不已。
他的商品中,不僅有體積比較大的塑料桌椅,也有中等體積的塑料臉盆、垃圾桶,還有數量更多體積更小的衣架、封口夾、各種樣式的盒子,而且不少訂單都會一次性購買多種商品,「打包工人單單是在選擇合適的快遞箱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少。」
李華還注意到,為了方便打包,增加效率,倉庫裡的不少打包工人,會下意識地選擇體積更大的紙箱子,不僅浪費空間,還會產生大量的填充物。而且,使用大箱子同時還會增加運輸成本。他當時就意識到,「這部分的成本,太費了。」
但傳統的打包,靠的是倉庫人員的經驗,「我不太相信經驗」,李華說。
不相信個人經驗的,還有菜鳥這一群年輕海歸算法工程師,他們自主研發了一套「裝箱算法」。通俗地講,這套算法會根據某個店鋪銷售的商品體積、重量以及某些特性,為商家推薦最合適的箱型和裝箱方案。
讓每一件商品,都能裝入到最合適的箱子中,從源頭上,幫助商家和快遞公司節約包材使用以及倉儲配送空間,平均減少15%的包材使用,僅在菜鳥倉內,過去一年就「瘦身」了2.9億個包裹。更少的包裹,對應的是更低的物流成本,經過「瘦身」後的物流成本,每一單能夠省下3毛錢。
「如果訂單裡有垃圾桶,這個系統還會建議打包工人,將其他比較小的商品,裝到桶裡之後再打包,很聰明很有意思。」李華說。並且,這一技術已經面向全行業開放,將成為綠色物流的基礎設施。
全民圍觀傳送帶
「快遞卡在傳送帶上了,真想過去幫它撥一下。」
11月1日零點,雙11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首次開啟全球快遞直播,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包括物流倉中的智慧機器人、橫跨歐亞大陸的中歐班列、遠洋巨輪、以及白雪皚皚的邊疆村落。
凌晨1點半,陝西的網友「彩虹天堂」剛剛搶購完雙11,就開始期盼自己下單的東西什麼時候能送到,焦慮的心情令她遲遲無法入睡。
她打開了機器人倉庫的現場直播,發現有幾千萬人正在觀看,一時發出驚嘆:「看著這些高科技分揀機器人還是挺稀奇的。」像她一樣,同時在線的幾千萬網友都很好奇,機器人配送快遞到底是怎樣的高科技。
截至11月11日11時30分,這場直播吸引了1億人次觀看,網友們凌晨3點還在評論區互動:「機器人沒電了還會自己回去充電!」「199號機器人去哪了?是不是在偷懶?」
這臺編號199的機器人,因為上班「摸魚」屢次被主管抓,瞬間成了快遞界的小網紅,網友們時不時地發評論調侃「看他偷懶的樣子,像極了我上班時忙裡偷閒的摸魚,機器人也是打工人呀!」 有網友還研究起機器人的分揀路線,觀察分揀員的工作模式,甚至因為一件快遞卡在了傳送帶上而急得直刷屏。
「從雙11開始之前,菜鳥就想到了用全球快遞直播的方式展現雙11物流」,菜鳥網絡小二孫翔說,「主要原因是看到今年很多媒體平臺也都在嘗試慢直播,發現受眾對這一方式的接受程度還挺強的。很多用戶對快遞背後的一切都不了解,甚至連快遞配送各個環節是如何運作的也不清楚。所以希望用直播的方式呈現雙11物流的真實現場,也讓購物者能夠感知現代數字物流的進步,看到自己購買的包裹在流水線上真實的樣子,以及中國經濟流動直觀的展現。」
他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熬夜觀看機器人搬貨,「第一天就有800萬人在線觀看,連續直播12天,累計觀看人次超過了1億,「接下來該揭秘更多物流現場了。」
孫翔所說的神秘場景是菜鳥驛站的無人車快遞配送。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的一些校園和社區,無人車送貨均已常態化運營。浙大校園內,機器人「小蠻驢」和菜鳥小G也一刻不歇地奔跑在配送的路上。
無數個快遞末梢
杭州西湖區的一個居民小區門口,楊戩信穿著紅黑相間的順豐制服,坐在一堆碼成了山的紙箱旁,低頭打著電話。
他身邊停著一輛小三輪。以前,他送快遞,用的是自己的二手電動車。這兩天,天貓雙11的快遞下來了,單量暴增,這個小三輪,是他特地找朋友借來用幾天的。
「又沒通。」他忍不住吐槽,一邊拿起手邊其他快遞,一邊接著說:「這個人我已經記住他了,每次送快遞,都要打好久的電話。」
快速發洩完負面情緒,他又開始打下一個電話。每次電話接通,他都會試探性地問一句:「我在你小區門口,你方便下來拿一下嗎?」
「但很少有人願意下來拿,最後總歸是我們一個個送上去。」
楊戩信和無數快遞員一樣,是這場購物狂歡節的末尾階段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
他算了算自己在天貓雙11期間的任務量:三個小區,每個小區一晚最少200個快遞,其中70%能在當晚派送完,剩下的人要麼不在家,要麼已經太晚了,送不了。
晚上8點,借著小區門口水果店的燈光,楊戩信將打過電話,要求送上門的包裹撥到一旁,又把剩下的部分整理好。等他跑來跑去,把包裹都送上門,已經是40分鐘後。
楊戩信匆忙啃了幾口麵包,把剩下的快遞搬到快遞櫃前。他要把剩下的快遞都裝進柜子裡,「站點已經堆滿了,不能帶回去。」
還剩下幾十個包裹,可空著的柜子不到十個。楊戩信能做的只有等,他一邊給包裹主人發簡訊,讓他們儘早下來拿快遞。一邊盯著附近,看有沒有人來拿快遞。每空出一個柜子,他就能裝一個包裹。
去年,楊戩信是另外一個公司的快遞員。天貓雙11後的一個星期,他基本沒回過家。「有一天晚上,我和別家公司的快遞員,在一個小區的快遞櫃前守了一夜,為了佔位子。」
「今年還算好的。」他估算了下,按照目前的進度,今晚12點前就能收工。「這和今年雙11分成兩撥,有點關係。」
有「強迫症」的驛站
福州十裡江灣小區的物業隔壁有個菜鳥驛站,這裡沒有想像中快遞滿滿,無處下腳的後雙11景象,所有包裹碼放地整整齊齊,仿佛進入了一個微型的倉儲式購物超市,貨架的收納能力被發揮到了極致。
來取件的一位阿姨,進門十幾秒就找到了自己的快遞,放在門口的取件機上一掃,「取件成功!」一個包裹被成功認領。
「我有強迫症,必需把包裹都按照大小、形式,分門別類擺好。」菜鳥驛站站長雷李雲是個95後小夥兒,30平方米的站點裡放著9個六層快遞架,最上層是長條的包裹,第二層是小盒子,第三層是大一點的盒子,中間三層放袋子,最底下放大箱子,所有快遞單朝外,方便業主取件,7號貨架會放一些比較貴重的包裹,整個驛站清清爽爽,遠遠望去還以為是個圖書館。
這種強迫症,始於他還在上大學時候做校園菜鳥驛站的經歷,當年因為做得好,還得了校園創業大獎。
今年天貓雙11從11月1日就開始了,整個物流的周期被拉長,從3號開始,驛站就進入收件高峰,「每天都有一千多單,4號那天有1600多個包裹。」為了不破壞驛站的「陣型」,雷李雲嚴格遵循「一個蘿蔔一個坑」,貨架被擺得嚴絲密縫。
小小的驛站,平時在雷李雲高超的收納技巧下,從來沒有出現過放不下的情況。因為住戶大多是上班族,所以取件高峰在晚上6到8點之間,雷李雲也基本每天9點開門,晚上9點關門,不過雙11期間,很多快遞員都在連夜送件,晚上10點11點還經常過來投遞,「我已經在站點睡了好幾晚啦,快遞員都跟我很熟了,他們知道我開著門,就會儘量把當天的件都送完,這樣第二天可以減少點工作量。」
來取件的戶主,從進門到出門,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分鐘,牆上貼著各種指示,貨架上也有清晰的指引,「他們老說我排得太整齊了,都不好意思破壞陣型」。
不過雷李雲說他生活裡倒是沒什麼強迫症,「家裡比較亂,沒有驛站這麼整齊啦,這樣做主要還是為了提升大家取件的效率,讓大家體驗更好。」
畢竟早一點收到包裹,可以早一點獲得拆包裹的喜悅。物流進化史,不正是為了這個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