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印度經濟的全面快速增長,為世界所關注,並同被譽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但是,長期以來在一般中國人眼裡,印度依然是貧窮落後的國家,經濟發展也還是遠遠不如中國。先入之見往往並不代表事物的真相:印度的信息技術目前正以30%的高增長率向前發展,其軟體出口已達世界軟體的20%強;印度的外匯儲備又創新高,達到1400億美元……近來,國際輿論熱評印度發展,認為過去龐大卻遲緩的印度「象」正在蛻變為雄心勃勃且行動敏捷的印度「虎」。那麼,印度的經濟究竟如何?印度能崛起成為世界級大國嗎?
「軟環境」提供發展潛力
當人們進行中印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時,往往產生一個共識,中國和印度的崛起,走的是兩條各自不同的路。不少國際輿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且中國目前政治和社會穩定,發展模式靠製造業驅動,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外資的大量湧入等等,故印度經濟的發展是無法與中國相比的,中國經濟的領先地位將會繼續保持下去,印度人要趕上中國人是不可能的。況且,目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差距也太大。
不過,我們若冷靜立體地審視分析研究印度經濟發展的內外因素與環境後,我們也可以看到印度經濟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印度的政治體制,為印度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長期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而印度人民民主與法律意識的形成,法律制度的齊全,減少了不必要的人為因素的幹擾和破壞。
其次,印度私營企業勢力大大強於中國,而且具有不少成熟的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世界級公司和財團。在世界著名的經濟雜誌《福布斯》和《遠東經濟評論》的評比中,中國大陸公司榜上無名,而印度有10多家公司榜上有名。
再次,印度的金融系統比較健全,而且管理體制國際化程度高。另外,印度銀行的壞帳遠比中國銀行低,印度的股票市場也比中國成熟得多。
第四,印度的軟體明顯優於中國,甚至連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也認為,21世紀世界軟體超級大國將是印度。美國《財富》雜誌所列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有300多家使用的軟體都是印度軟體公司提供的。
第五,印度的國際化人才多。眾所周知,一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科技人才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的狀況。印度不但高校數量多,而且世界知名的學校也不少,其學生普遍的質量也比較高,尤其是理工科學校,其優秀的畢業生可以與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法國綜合技術大學的畢業生相比。
第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成為印度社會的良好風氣。在現今的印度社會裡,知識分子不但受到人們的尊重,而且他們的工資和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是最高的。
總而言之,所有這些有利於印度經濟發展的「軟環境」,是印度人民經過了獨立50多年來在全體國民的奮鬥實踐中得來的。印度的經濟經過改革還是得到了較快的增長,並且還將持續地增長下去。所以,也有國際輿論認為,通過更有組織和更自主的發展,印度可能更有發展後勁。
老問題仍是「絆腳石」
印度在崛起的道路上邁進,也存在著諸多的矛盾與問題。這些矛盾與問題一旦爆發,或者由於政府處理不當,都將成為印度崛起道路上的重重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印度是個宗教國家,宗教教派間的矛盾與衝突,始終是印度經濟發展進程中最大的攔路虎。
其次,印度有三億多窮人,而且目前貧富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拉大的跡象。再加上失業人口遠遠多於中國,如果不能解決窮人的生活與居住問題,由貧富不均引起的社會矛盾將始終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大隱患。
再次,印度的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經濟效益不佳。目前關於國企改革在執政黨內部產生分歧,這對國企改革又帶來了重重的困難。印度國有企業在經濟領域佔有約50%左右的比重,如果國企改革搞不好,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會受阻。
第四,印度人口眾多,由於宗教和封建陋習影響,計劃生育沒有取得良好成效,如今印度的人口已超過10億。自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忽視了對農業的改革和糧食生產,農業問題又一次凸顯出來,若再不注重農業生產,印度將面臨「第二次糧荒」。
第五,印度的基礎設施老化,設備陳舊,且又缺電少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今天印度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六,沉重的財政赤字已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目前,中央與邦政府的財政赤字仍在不斷擴大,難以看到有下降跡象。2003—2004年度財政赤字總額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財政赤字預算主要用於各級政府的日常開支、公務員薪金和舊債的還本付息,很少用於生產性投資項目。如果印度仍不能有效地克服財政赤字的攀升,那麼它將會嚴重影響印度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
總之,印度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需要印度人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更大的努力和奉獻。(來源:解放日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吳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