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團隊發現重要成因

2020-11-04 金臺資訊

天津日報

湖泊富營養化和有害藻華頻繁暴發是當前全球範圍面臨的重大水環境問題。近期,由天津大學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該項研究成果「汙水處理設施快速提升導致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氮磷計量失衡」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項研究可以為制定符合水生態需求的城市汙水處理排放標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研究團隊調查了我國46個主要湖泊營養狀態歷史變化特徵發現,從2005年以來,我國湖泊營養物輸入量已經實現從「普遍增加」到「局部下降」的轉變、城市生活源排放量下降顯著(尤其是在東部湖區)。團隊還同時發現,部分人為排放源中氮元素相對於磷元素開始出現過剩、氮磷元素計量比嚴重失衡,尤其在城市生活汙水排放中,由於氮、磷在汙水處理去除效率差異導致出水中氮磷元素比相比十年前增加近2倍。這一研究成果表明,符合水生態需求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不僅應該考慮除氮、除磷功能,同時應該警惕汙水處理前後元素比例失衡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記者 姜凝)

相關焦點

  • 藻類氮磷「膳食失衡」 天大團隊發現重要成因
    近期,由天津大學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該項研究成果「汙水處理設施快速提升導致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氮磷計量失衡」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項研究可以為制定符合水生態需求的城市汙水處理排放標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藻類氮磷「膳食失衡」天大團隊發現重要成因
    近期,由天津大學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該項研究成果「汙水處理設施快速提升導致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氮磷計量失衡」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項研究可以為制定符合水生態需求的城市汙水處理排放標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天大團隊研究發現城鎮汙水排放疑為藻類氮磷「膳食」失衡重要原因
    【天大團隊研究發現城鎮汙水排放疑為藻類氮磷「膳食」失衡重要原因】近期,由天津大學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 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將為治療癌症提供新途徑 2017-02-27 科技日報 顧鋼 【字體:大 中 小】
  • 天大常青 日新又新
    據此,天大「腦語者」團隊年輕的領軍人明東,為即將升空的子母星取名「天維-天斡」,這意味著中國人將開啟人類在太空以人腦控制衛星探索深空的全新時代。這項由天大團隊領銜的中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工程,跟深海空間站、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並稱「中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四大試點工程。
  • 天大常青 日新又新
    據此,天大「腦語者」團隊年輕的領軍人明東,為即將升空的子母星取名「天維-天斡」,這意味著中國人將開啟人類在太空以人腦控制衛星探索深空的全新時代。這項由天大團隊領銜的中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工程,跟深海空間站、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並稱「中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四大試點工程。
  • 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但地球上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大都單獨存在,也沒有證據顯示存在二者成因相連的現象,因此科學家一直未能找到「地幔柱假說」的證據。要想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洋底高原和海山鏈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實際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夏威夷海山鏈以外,西太平洋還有一個卡洛琳海山鏈。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彰顯天大之美 《天大風物(第一輯)》出版發行
    本站訊(記者 朱寶琳)天大之美,美在校園,美在育人,美在精神。天津大學始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不斷提升。日前,天津大學《天大風物(第一輯)》一書正式出版發行,該書集中梳理和展現了以衛津路校區為主的學校建築風物所蘊含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解碼校園文化符號,讓校園建築、人文景觀「活起來」、「講故事」。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極光是在高緯度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通常是電子)和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極光的出現通常呈現有規律的明暗,這種現象被稱為脈動極光,它的具體成因一直是個謎。
  • 【校報特稿】記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天大校友和天大醫學部海河...
    天大校友積極參與該項目設計及建設,貢獻了「天大」力量,展示了「天大」擔當。路上,他還在考慮火神山醫院的相關技術問題:模塊化設計、倉儲設備物資如何利用等……第二天上午,葉建首次來到工地,他發現場地地形起伏變化太大,便馬上聯繫設計人員,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調整場地設計標高,在得到設計人員確認後馬上付諸實施,僅此一項,節約土方開挖量約5萬立方米。
  • 科技| 「新仙女木」事件又有新發現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揭示其機制與成因
    在氣候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仙女木」事件又有新發現。日前,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發表重要論文《「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與結構及其指示的氣候機制》,揭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成因及影響氣候變化的機制。 「新仙女木」事件是發生在距今12900—11600年前的一次氣候快速變冷事件,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和人類發展進程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首次設「天大專輯」 揚「天大實力」
    本站訊 (通訊員 高寧)為向國內外同行介紹我校在材料化學研究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我校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牽頭、推動下,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雜誌邀請胡文平、李振、李立強三位教授擔任客座編輯,於今年開設「天津大學材料化學專輯」,共收錄、發表了來自我校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理學院、材料學院、化工學院研究團隊的
  • 北京大學王仁民團隊發現太古宙古洋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2月13日,北京大學舉辦學術座談會,來自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四十餘位專家,針對北京大學教授王仁民發現太古宙古洋殼及與太古代熱俯衝有關的贊岐巖類巖漿活動的定義和成因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 天大化工學子研製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比賽金獎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天大化工學院學生團隊研發出的成果——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並於不久前獲得了2015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金獎及該賽事「最佳能源工程」單項獎。天大化工學院團隊第一次將複雜的混菌體系概念應用到微生物燃料電池中,並且得到了較為高效穩定的電輸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