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勘測表明亞馬孫河長度或增近百公裡—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曼塔羅河是從秘魯中部穿過的一條長河,科學家們現在認為它才是亞馬遜河的源頭。

 

《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的一項報告

稱,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將曼塔羅河確定為亞馬孫河的源頭。研究人員James Contos和他的團隊藉助GPS追蹤數據和衛星影像,發現曼塔羅河大約比阿普裡馬克河長10%。

 

曼羅塔河自東北方向流向東南方向,從秘魯中心區域的曼羅塔山谷穿過。研究人員宣稱,從1971年起阿普裡馬克河就被誤認為是亞馬孫河的起源。如果他們研究結論正確的話,這項發現將為亞馬孫河的長度增加75到92公裡(亞馬孫河目前長度為6437公裡)。

 

但是科學家們是否接受他們的結果,將取決於他們對一條河流源頭的定義。亞馬孫河的源頭有可能被定義為地表水常年流動的流域最遙遠的地點。一些地質學家爭辯稱,曼塔羅河不可能是亞馬孫河的源頭,因為每年它都有5個月的乾涸期。

 

《國家地理》雜誌的地理學家Juan Valdés聲稱,流水對於確定河流的真正源頭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18世紀,秘魯北部的馬拉尼翁河一直都被認為是亞馬孫河的源頭。這是因為這條河流相比於其它流入亞馬孫河的支流來說,有著最大量的流水。

 

阿普裡馬克河的下遊支流烏卡亞利河也曾經被稱作亞馬孫河的源頭,因為它是流入亞馬孫河中最長的支流。而在1971年,《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個團隊將Mismi河確定為亞馬孫河的源頭。

 

隨後在2000年,《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個後續探險隊將Ticlla Cocha湖確認為亞馬孫河的源頭,而且將阿普裡馬克河確認為亞馬孫河上遊最長的延伸。因此雖然最新的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但是亞馬孫河源頭之謎仍然尚未揭開。 (過客/編譯)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剛果河長度及水量都不及亞馬孫河,為何其水能資源卻遠超亞馬孫河
    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上都修建有水電站,尼羅河上有亞斯文大壩,長江上有三峽大壩,亞馬孫河流域上有150多座水電站,密西西比河幹流上有超過46座水電站,剛果河上有英加系列水電站等。其中位於赤道附近的亞馬孫河(長度世界第一)和剛果河(長度世界第十),因為其流域範圍內降水豐富,是世界上水量第一,第二的河流,我國的長江才排到第三。
  • 剛果河水量只有亞馬孫河的五分之一,為何水能資源卻遠超亞馬孫河
    (長度世界第二)和剛果河(長度世界第十),因為其流域範圍內降水豐富,是世界上水量第一,第二的河流,我國的長江才排到第三。亞馬孫河平均流量為20.9萬立方米/秒,而剛果河的平均流量為4.1萬立方米/秒,也就是說第一亞馬孫河其水流量是第二剛果河的五倍(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啊,我國的長江口年平均流量才3.4萬立方米/秒)。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但最新研究顯示,它還是睿智的母親。對在多個大陸發現的巨齒鯊牙齒的分析表明,這些龐大的生物通常會用育兒所提高幼鯊的生存機會,就像一些現代鯊魚所做的那樣。 美國伊利諾州德保羅大學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Kenshu Shimada說,這提供了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不過,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 亞馬孫河到底有多可怕?為什麼人們不敢在亞馬孫河中遊泳?
    這就是著名的亞馬孫河,它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及支流最多的河流。 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法並無定論,關於亞馬孫河的長度便有著諸多不同說法,其中之一即為我們最常聽到的6400
  • 63年前,中國人在長江建造超級工程,為何亞馬孫河如今還看不到?
    按照慣常的排序,全球最長的河流分別是位於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又稱亞馬遜河),以及位於中國中部的長江。自古以來,很多人集中在河流旁邊定居,這是因為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水。不過也產生一個問題,兩岸的人們如何溝通呢?三國時期,曹操和孫權劃江而治,水軍不強的曹操,最終在赤壁被孫權和劉備聯合擊敗,三分天下從此形成,這就是長江帶來的威力。
  • 到底尼羅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還是亞馬孫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
    不過,很多地理學家對此存在異議,認為烏卡亞利河是呈南北縱貫,與亞馬孫河主幹流向幾乎為一直角,只能算是亞馬孫河的一條支流。所以,地理學權成們一致認為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長河流,尼羅河最長。不過,地理學家們並未放棄對亞馬孫河的研究,運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
  • 科學菌:為什麼至今仍沒有一座橋敢跨越亞馬孫河?
    眾所周知,尼羅河是全世界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有6670公裡,儘管「亞馬孫河和尼羅河誰最長」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亞馬孫河會比尼羅河的長度更長,但這個贊成這個結論的地理學界人士相對更少。所以,目前亞馬孫河和尼羅河世界排名分別是第二和第一,而尼羅河在降水量瘋漲的時候也有定期泛濫的問題。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有證據表明塑料微纖維會危害浮遊動物。
  • 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作者註:亞馬孫河,在以前的中學地理教材都稱作亞馬遜河,本文採用新名。)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段的東側,涓涓細流順著山脈東麓古老巖石的表面向北流,在秘魯伊基託斯市以北轉而向東,一路上它匯聚了上千條支流,日夜不息地傾入大西洋。它就是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 爭論了那麼長時間,亞馬孫河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亞馬孫河位於南美洲北部,穿過濃密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公認的流量、流域面積和支流數量最多的河流。不過,對於河流長度來說,傳統上認為它只能屈居第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692平方公裡,幾乎是排行第二剛果河的兩倍,接近我國長江的4倍。
  • 為了破解亞馬孫河源頭之謎,四國科學家組成探險隊,從入海口出發
    為了破解亞馬孫河源頭之謎,四國科學家組成探險隊,從入海口出發拉丁美洲有兩大足以讓當地人自豪的景觀,一個是安第斯山,一個是亞馬孫河。然而,亞馬孫河的謎中之謎,卻是它那撲朔迷離的源頭。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科學家、探險家歷盡千難萬險,先後找到了幾個不同的源頭,但結論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 納波河,全長1705千米,是亞馬孫河左岸第一條較大的支流
    亞馬孫河支流眾多,其中長度超過1600千米的主支流就有7條,它們分別是馬臘尼翁河、烏卡亞利河、納波河、內格羅河、馬代臘河、塔帕若斯河、欣古河。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七條主要支流的基本情況:馬臘尼翁河,公認為是亞馬孫河源頭,全長1600千米,發源於秘魯西部安第斯山脈。它先是向西北流,再轉折向東流,上遊穿過安第斯山深谷,之後經過高地叢林形成了一系列急流瀑布,然後河水再向東流,經過炎熱、人口稀少的雨林區,在瑙塔下遊與烏卡亞利河匯流,形成亞馬孫河。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此前,我國數據集解析度不高,時間長度較短。在太陽能應用領域,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需要從國外專業服務機構購買,給我國地表過程研究及太陽能應用帶來障礙。」唐文君說。為此,自2018年起,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開始籌劃製作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馬東東 供圖)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
  • 走向亞馬孫河之源——看「德爺」如何徵服亞馬孫
    德爺並非突然間就成了荒野達人,這位英軍退役軍官的荒野之途始於2008年的一次亞馬孫河之旅。許多旅行者和探險家都走過亞馬孫河,但從西向東、披荊斬棘,忍受雨林的溽熱、昆蟲的騷擾、大型掠食動物的威脅和熱帶疾病的折磨,自急湍和部落原住民的追殺中一路向前,消耗10部高畫質攝像機、6雙靴子、3部全球定位設備,從秘魯經哥倫比亞、巴西一直走到法屬蓋亞那的亞馬孫河三角洲,徒步行完7000公裡亞馬孫河流域全程的,德爺應當是第一人。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世界河流之王——亞馬孫河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亞馬孫河無論是從流域面積、河網密度,還是從水量來說當之無愧都是世界最大的河流,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河流之王」。它浩浩蕩蕩蜿蜒流淌在南美大地上,滋潤著近7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大地。拉美人民自豪地說:安第斯山是我們的矛,亞馬孫河是我們的盾。巴西人稱亞馬孫河是「河海」。
  • 巴西8百多萬平方公裡,為何亞馬孫河沿岸人口少?
    咱們都知道,平原地區適合住人,何況亞馬孫平原還有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以及大大小小的支流,飲用水不成問題。但是,亞馬孫平原不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這裡地近赤道。亞馬孫河距離赤道非常近,氣候非常熱。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名詞——熱帶雨林。所謂熱帶,指的就是赤道。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 「魚人」要70天縱遊亞馬孫河 最怕「殺手魚」奪命
    2月1日,斯特爾又將展開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他打算用70天時間,獨自一人遊完世界上第二長河流———南美洲亞馬孫河。然而,由於亞馬孫河變幻莫測危機四伏,一旦出現意外他極可能被河中五花八門的「殺手魚」奪走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