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及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2021-01-08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及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摘要:當廣宇方程中的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當廣宇方程中的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的計算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二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也就是說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第二方程是廣宇方程的兩個極端狀態,廣宇方程可以覆蓋2個蘭切斯特方程。蘭切斯特法則只能計算命中率趨近於0和趨近於1時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並且不能計算在戰鬥中間某個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而廣宇方程則可以計算命中率從0到1這個完整區間內,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還可以計算任意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廣宇方程不僅可以完美覆蓋蘭切斯特法則,還可以真實的反應兩隊的實時作戰情況(如圖2-18所示)。

圖2-18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當殺傷率趨近於1時,也就是1發子彈打死一個人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法則第一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也和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分別把X0=9,Y0=6,a=b=1/3分別帶入廣宇方程、蘭切斯特法則和蘭切斯特方程,可以使用MATLAB的limit函數求極限,廣宇方程的計算A隊最後的剩餘人數為3人。

其中

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3人。

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3人。

也就是說,當殺傷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及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的關係推導過程

蘭切斯特法則,第一法則為E=mv,當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m相同時,可以得到勝利一方的勝利人數為:

失敗一方的人數為0,即被全部消滅。

第一法則為E=mvv,當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m相同時,可以得到勝利一方的勝利人數為:

失敗一方的人數為0,即被全部消滅。

蘭切斯特第一方程的解為: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的解為:

當A軍和B軍的殺傷率相同時,即a=b時,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得到:

廣宇方程如下:

當兩隊的殺傷率相同時,即a=b時,可以簡化得到

我們假設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或者命中率相同,是為了方便計算。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第一法則之間的關係。

當A軍和B軍戰鬥到最後時,其中假設a=b,

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廣宇方程由於計算複雜,我們使用MATLAB進行計算,並且給出計算過程。我們首先計算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之間的關係。

由於A軍消滅B軍的時間為T,此時B軍全軍覆滅,即y=0,而A軍的剩餘數量可以通過上述方程計算出。在x的方程中,將T帶入x的方程,得到

可以看到關於A軍剩餘人數的方程中已經沒有命中率a了,也就是A軍的剩餘數量只和兩軍的初始兵力X0和Y0相關,這是和現實不符的。比如A軍9人和B軍6人戰鬥,命中率是1/3(即3槍打死一個敵人)和1/2,A軍剩餘的數量是不一樣的,而上述方程計算得的的結果是命中率趨於0時得到的結果。

在MATLAB中輸入如下函數:

syms a x y;

Xn=(x/2+y/2)*exp(-1/2*log((x+y)/(x-y)))+ (x/2-y/2)*exp(1/2*log((x+y)/(x-y)))

得到:

Xn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輸入簡化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x + y)/((x + y)/(x - y))^(1/2)

化簡得到:

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最終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下邊我們來推導廣宇方程,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表達式相同,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表達式相同,下邊我們來推導。

由於

所以

同理得到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求a趨近於0時的極限:

syms a;

k1=limit(((1+a)^(1/(log((1-a)/(1+a))))),a,0)

得到:

k1 =exp(-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k2=limit(((1-a)^(1/(log((1-a)/(1+a))))),a,0)

得到:

k2 =exp(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syms x y;

b=log((x-y)/(x+y))

Xn=(x/2-y/2)*exp(-b/2)+ (x/2+y/2)*exp(b/2)

得到:

Xn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 (x - y)/((x - y)/(x + y))^(1/2)

化簡得到:

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驗證一下Yn是否為0。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Yn=(y/2- x/2)*exp(-b/2)+ (x/2+y/2)*exp(b/2)

得到:

Yn =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Yn)

得到:

Yn = 0

我們來計算當廣宇方程中命中率趨近於1時的情況。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求a趨近於1時的極限:

syms a;

k1=limit(((1+a)^(1/(log((1-a)/(1+a))))),a,1)

得到:

k1 = 1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k2=limit(((1-a)^(1/(log((1-a)/(1+a))))),a,1)

得到:

k2 = exp(1)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syms x y;

b=log((x-y)/(x+y))

Xn=(x/2-y/2)*1^(b)+ (x/2+y/2)*exp(b)

得到:

Xn = x/2 - y/2 + ((x/2 + y/2)*(x - y))/(x + y)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 x - y

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最終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驗證一下Yn此時是否為0。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Yn=(y/2- x/2)*1^(b)+ (x/2+y/2)*exp(b)

得到:

Yn = y/2 - x/2 + ((x/2 + y/2)*(x - y))/(x + y)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Yn)

得到:

Yn = 0

結論:所以,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蘭切斯特法則只能計算命中率趨近於0和趨近於1時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並且不能計算在戰鬥中間某個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而廣宇方程則可以計算命中率從0到1這個完整區間內,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還可以計算任意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廣宇方程不僅可以完美覆蓋蘭切斯特法則,還可以真實的反應兩隊的實時作戰情況。

當殺傷率趨近於0時,也就是需要無窮多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法則第二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也和蘭切斯第二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6.7082人。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計

算的A隊最後剩餘6.7082人。

也就是說,蘭切斯特第二法則和第二方程是殺傷率趨近於0的極端形式,武器性能越差,結果越趨近於蘭切斯特第二法則。實際應用中,廣宇方程比蘭切斯特第二法則更能準確地表達現實的戰鬥情況。

在團戰遊戲和戰鬥模擬中,遞歸方程可以準確反映戰鬥情況,比微分方程計算的結果更加準確。系統的輸入包括對戰雙方的初始人數X0和Y0,殺傷率a和b。也可以增加武器性能和命中率,A隊的殺傷率a=A×k,其中A表示武器性能,k表示命中率,B隊的殺傷率b=B×h。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輸入的系統,包括雙方初始人數,雙方初始武器性能和命中率。假設1架機槍的命中率是0.5,性能是0.8,那麼殺傷率就是0.8*0.5=0.4,;而如果一架狙擊步槍的性能是0.6,命中率是0.8,那麼它的殺傷率就是0.6*0.8=0.48。提高武器性能和提高命中率都可以提高殺傷率。武器性能和命中率的取值範圍均大於0,小於1(如圖2-19所示)。

圖2-19 六輸入的戰鬥模型

在各種團戰遊戲和戰鬥模擬中,如果有援軍在某一時刻加入,計算當時兩軍的剩餘人數,然後將援軍人數加入,就可以繼續進行模擬計算了。

摘自《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相關焦點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係數與根的關係運用
    直接開平方法體現了降次思想,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來解。在一元二次方程aⅹ2+bⅹ+C=0(a≠0)中,若a,c異號,則方程一定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判別式通常用希臘字母△表示,即△=b2-4ac。
  • 2020初中數學知識點:一元一次方程
    用式子形式表示為:如果a=b,那麼a±c=b±c   (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結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為:如果a=b,那麼ac=bc;如果a=b(c≠0),那麼ac=bc   三、移項法則: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後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 伯努利方程是動量方程還是能量方程
    從那些推導中可明顯看出伯努裡方程是一個能量方程。不過,在一些論壇的討論中,有時也能看到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把它當作一個動量方程來推導或理解。發這個帖子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說說自己的理解為什麼伯努裡方程不能作為動量方程來理解。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個例子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對一類偏微分方程[一階擬線性偏微分方程(組)]進行求解。
  • 薛丁格方程及薛丁格的貓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薛丁格方程及薛丁格的貓。薛丁格方程埃爾溫·薛丁格為量子力學作出了最寶貴的貢獻。他在意識到粒子表現出波動性後,提出了一個波動方程來描述亞原子粒子的運動。
  • 小學數學之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1.教學目標: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2.教學重點: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3.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根據上圖,說說各圖中的等量關係,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上面的三個等量關係。
  • 事業單位數量關係:不定方程很簡單
    在各種考試中,數量關係都是老大難的問題,一是時間不夠來不及做,二是不能掌握更加簡潔的解題方式,導致效率低下,其實數量關係很多題目都可以用我們從小就會的方程法解決,但是有一類方程卻難倒了很多的考生
  • 變分法——歐拉-拉格朗日方程
    然後通過鏈式法則表示出ds/dα:然後根據"變分法基本引理"(參見變分法基本引理)就可以導出歐拉-拉格朗日方程啦:需要注意的是,歐拉方程是泛函極值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在處理實際泛函極值問題時,一般不去考慮充分條件,而是從實際問題的性質出發,間接地判斷泛函極值的存在性,直接使用歐拉方程求出極值曲線【往期精選】●1+1/2+...+1/n  ,可能是整數嗎?
  • 微分方程05 一階線性方程01
    叫做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因為方程對於未知函數 不同形式的微分方程解法不會像求導函數那樣具有有限固定的法則可依據,很多類微分方程問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孤島,歷經無數數學家的努力,很多微分方程或其中的某些特殊形式獲得了解析解, 而還有一些方程在現代計算機的幫助下獲得良好的數值解法。
  • 人教版七上數學——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屬於整式方程,與整式方程對應的是分式方程,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二、為什麼要學習一元一次方程?通過小學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一道應用題的解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算術解法要求必須理清題中各種關係,找出其中規律,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往往很難下手。方程解法則可以把題目中的未知量當成已知量來用,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更容易列出算式,所以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方程往往會佔有很大優勢。除了解題優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程體現了「代數」的思想。
  • 二元方程與平面曲線的關係
    二元方程的一對解可看作平面坐標系上的一個點,通常情況下,一個二元方程有無數對解,這些解在平面坐標系中的表現形式為無數個點的集合或軌跡,這些點形成的圖形一般是一條曲線。曲線上的每個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都有一個絕對坐標,因此曲線可用x與y的關係等式表示。當y可用x表示出來時,即y=g(x),可將曲線看作y關於x的函數圖像,因此函數圖像僅僅是平面曲線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如果y很難用x表示出來,那麼曲線可用等式f(x,y)=0表示,其中f(x,y)是關於未知變量x、y的表達式。
  •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說課稿
    一、說教材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是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傳冊第二十一章21.2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別式之後引入的。它深化了兩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是今後繼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的主要工具,是方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17中考備考:初中數學知識點總結-一元一次方程
    四、去括號法則   1. 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後各項的符號與原括號內相應各項的符號相同.   2. 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後各項的符號與原括號內相應各項的符號改變.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驟   1. 去分母(方程兩邊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2.
  • 一元一次方程貴?方程之美
    方程是美的,最近卻鬧出了不小的笑話,上熱搜了。「一元一次方程太貴了」,「還是一元三次方程便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方程,談談方程之美。一、等式、幾元幾次很多同學從小學就開始接觸到方程了,但是列方程解方程還是不怎麼熟悉。
  • 中考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
    應網友要求,寫一篇有關解方程和移項的文章,那我們今天就講講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相關的知識點。圖1知識回顧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 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次且等式的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 高一數學,直線和圓的方程,和初中直線方程是否相同
    高一數學必修二,學到直線和圓的方程章節的時候,我都會暗自驚喜,心想:終於學到了和初中關係比較密切的知識點了,然而,回頭看同學們做題才發現,根本沒必要驚喜。函數說難,可以理解,怎麼到了直線方程,還再把錯誤延續呢?
  • 2015初中數學知識點:一元一次方程
    一、方程的有關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x,未知數x的指數都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軌跡方程
    連平中學 江海民新課標新高考對曲線與方程一節內容作出刪減,出於解析幾何中一般的曲線與方程可以會意,後面圓錐曲線的學習中也可以理解到解析幾何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表示曲線的方程,通過曲線的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
  • 從黃昆方程到極化激元——黃昆方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個真實的故事是,當黃昆方程的論文投稿時,審稿人認為該文只是重新證明了著名的Lynddan-Sache-Teller關係[8],即縱光學波頻率 ωl和橫光學波頻率 ωt之間的關係:   其中 ε∞和 ε分別為高頻(頻率遠高於聲子頻率)和靜態(ω=0)的介電常數。審稿人堅稱黃昆的論文只是LST關係的另一種證明而拒稿。
  • 圓的方程
    2、圓的方程  (1)標準方程,圓心,半徑為r;  (2)一般方程  當時,方程表示圓,此時圓心為,半徑為  當時,表示一個點;當時,方程不表示任何圖形.3、高中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相離,相切,相交三種情況:  (1)設直線,圓,圓心到l的距離為,則有;;  (2)過圓外一點的切線:①k不存在,驗證是否成立②k存在,設點斜式方程,用圓心到該直線距離=半徑,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兩解】  (3)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圓(x-a)2+(y-b
  • 《數學提高》圓的標準方程和一般方程
    標準方程圓半徑的長度定出圓周的大小,圓心的位置確定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果已知:(1)圓半徑長R;(2)中心A的坐標(a,b),則圓的大小及其在平面上關於坐標軸的位置就已確定(如下圖)。根據圖形的幾何尺寸與坐標的聯繫可以得出圓的標準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