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江:川藏鐵路上的「藍色巖羊」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本刊記者 徐吉鵬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8期

文/本刊記者 徐吉鵬

「置身於歷史的波瀾壯闊,更能真切地感受眼前這份事業的重量;大自然的蒼莽神奇,是人類探索前進的永恆動力。」第二十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之一的王杜江對這句話感受頗深。

2018年10月,作為川藏鐵路勘察設計技術隊長兼地質組長,時年32歲的王杜江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8歲、全部由碩士研究生組成的「青年突擊隊」踏上了青藏高原,在一本青藏鐵路紀實作品的扉頁上,王杜江寫下了這句話。而他所謂頗具重量的「事業」,就是要完成三代鐵路人半個多世紀夢寐以求的渴望——打通由川入藏的鐵路通道。

王杜江在巴曲峽谷中一處崖壁上量取巖層產狀

三代人的鐵路夢

2006年7月1日,一條連接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的鐵路全線通車。作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鐵路建設創下多項世界工程紀錄,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我國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和目前唯一一條進藏鐵路。這條天路的勘察設計單位就是王杜江供職的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除青藏線外,我國還有四條規劃建設中的進藏通道:川藏鐵路、滇藏鐵路、新藏鐵路與甘藏鐵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川藏鐵路建設就一直是幾代鐵路人心中的夢想。然而囿於技術與資金方面的困難,這條「早已看準、遲早要建」的鐵路遲遲難以提上日程。

眾所周知,青藏鐵路的修建攻克了三大世界性難題: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代鐵路人在研究了半個世紀、攻克了凍土技術之後,青藏鐵路建設方才步入正軌。川藏鐵路的建設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地形上講,青藏線整體在高原面上行進,相對平坦、平緩,而川藏和滇藏鐵路建設都涉及橫斷山系,中間有好幾條山脈平行排列,這是最大的問題和難點。甚至有西方人曾說,有橫斷山系在那裡,中國人的川藏、滇藏線肯定搞不通。」川藏鐵路面臨著更複雜的、全世界都罕見的地理地貌和地質環境,決定了其修建難度同樣是世界級的。

2019 年 9 月,王杜江(右三)帶領的一支川藏鐵路勘察設計青年突擊隊登頂餓窮拉山

川藏鐵路全線要跨越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川西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底區等5個地貌單元,因而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巨大的高差。這一區域內地形高低起伏,鐵路建設就像反覆坐過山車,「其中一個急促的過山,要在水平距離五十公裡內垂直爬升兩公裡的高度,這在鐵路建設中是很罕見的坡度。」

此外,在線路工程方面,川藏鐵路必須依靠長大深埋隧道群工程連接起來,尤其是從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的中段工程,這一區域,正處地殼構造運動非常活躍的青藏高原邊緣帶,線路工程受控於眾多的世界性地質難題,隧道建設不得不面對地殼穩定性差、活動斷裂、高地應力、高地溫、高原型巖溶、放射性、有害氣體等重重地質難題,同時,還存在大型滑坡、泥石流、冰湖潰決等鏈生性地表災害風險。

王杜江和青年突擊隊員們,正是要克服重重困難,查清地質難題,為川藏鐵路橫斷山系中的選線和工程設計進行勘測工作。面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以前的很多建設經驗,在這裡根本派不上用場,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腳到」才能「眼到」「心到」

鐵路建設,地質先行。從最初選線,到方案優化和工程設計,再到施工,地質工作都是基礎性的,而且貫穿始終。地質工作出現任何偏差,對於整個工程與建設方案都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2012年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畢業後,王杜江進入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從事鐵路地質工作。八年間,他曾接連擔任包頭環線、關中城際鐵路、廣佛江珠城際鐵路、延安至榆林高鐵等多地區、多類型國家重點項目的地質專業負責人,出色完成了各項勘測、設計任務,積累了豐富的勘測經驗,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本領,可謂名副其實的青年地質老兵。此次為川藏鐵路中段選線,王杜江深感責任之重。

項目開始前,對於青藏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王杜江曾抱有浪漫化想像,然而初入青藏高原,他和一些隊員便一度出現明顯的高原反應,頭痛、沒有食慾,這令他對這片土地頓時產生深深的敬畏。

王杜江所負責的這一區段,怒江勢如奔雷,兩岸陡壁懸聳入雲,雪後無數塌方、落石將狹窄的碎石路徹底堵塞,大部分人到這裡只能望崖興嘆,絕不會興起攀爬的念頭,勘察用的無人機也在怒江峽谷初次航拍中因信號中斷而下落不明。在這片近乎無人區的怒江峽谷中,縱然有些小道,一般也是巖羊或者其他動物走出來的。王杜江知道,此行將困難重重。

在他看來,雖然目前已經有了很多高新技術設備,比如傾斜攝影、衛星遙感、雷達掃描等,可以用於隔空探測和拍攝,但它們並不能完全取代人力完成精細化調查和取樣,而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許多高山,我們必須要爬,因為一些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必須要『腳到』才能保證『眼到』『心到』。如果我們搞前期調查和地質工作的人到不了那個位置,那做出來的方案就不具有說服力,而且大家心裡也不會踏實。」抱守這樣的信念,王杜江和隊員們在所負責的區段內,凡涉及重大隧道和橋梁工程的,哪怕有再大的困難,也都想盡辦法、應爬盡爬。

絕壁登頂

怒江橋作為項目控制性工程之一,地質勘察資料必須精準。為了查清橋址處工程地質條件,王杜江與團隊沿坡面羊腸道和斷道登高750米至山頂,完成下遊方案片區的地質調查後,夜晚才冒著風雪回到駐地。

一個月後,他再次帶領地質和隧道的突擊隊員向上遊方案的怒江崖壁發起了衝鋒。而這一次,他經歷了至今仍覺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在沒有任何道路的條件下,王杜江與隊員們沿著一條陡峭的泥石流溝向垂直高度800米的崖頂攀登。越向上爬,坡度越陡。距崖頂最後200米時,坡面已經變成了沒有任何植被、碎石也很少的光禿禿的巖壁。這時,攀爬已經變得十分困難了。而且,越往上越陡峭。

要不要繼續?王杜江猶豫了一下。但一想到怒江橋位的重要性,加上已經爬了近三個小時,此刻返回就意味著前功盡棄。王杜江知道,未知的前路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於是讓隊員們停止攀爬,只讓距離最近的一名隊員跟隨自己繼續前行。

那時,王杜江的手中只拿著一把地質錘,戴了一隻手套。兩側是崖壁,中間是一條很窄的布滿跌坎的衝溝,他只能四肢並用,抓住凸出來的巖石,腳在兩側崖壁上硬撐著往上爬行。那裡沒有任何植被和草根可供手去抓,一眼望去,全是紫褐色的巖石。耳邊,怒江的峽谷風肆意怒吼。不時踩到一塊鬆動的巖石,石塊向下掉落時,仿佛能把人的心房撞碎。

「這些年裡,我爬過很多山,但從來沒有像那次一樣,腿抖得非常厲害。每向前爬一點,都要握緊拳頭砸一下腿,砸完以後再接著爬。」王杜江知道,在這種巖壁上,人不能一個動作長時間停留,否則手腿會很酸痛,必須一直保持向上的衝勁兒,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他咬緊牙關、足踩臂撐,用地質錘邊爬邊刨,走一步看三步,用了超過一個半小時,才終於爬完了最後的200米,艱難攀至崖頂。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完全出於本能。」王杜江坦言。

在崖頂完成採樣、記錄、拍照後,他知道不可能原路返回了,便與隊友從山體另一側順著碎石坡溜滑而下,用3個小時才滑到坡底,在步步驚險中完成了怒江橋位的地質調查,掌握了橋位比選的第一手基礎資料,為橋位方案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巖羊是我們在峽谷裡常見的一種動物,登山非常矯健,而且也是成群結隊的。我們那次所走的崖壁,估計也只有巖羊會走了。」自怒江崖頂返回後,時常穿藍色衝鋒衣進行野外勘測的王杜江,被隊友送了一個響亮的外號——「藍色巖羊」:不僅是說他所走的道路,更形容他衝鋒在前、迎難而上的姿態。

特殊的環境決定了特殊的工作方式,一年中像這樣登頂調查、溜坡而下的過程,實則數不勝數。到了夏天,這一區域山頂上的積雪已全部消融,正是開展地質突擊調查的絕好時機,王杜江立即制定調查路線,帶領隊員們從不同方向四次登頂海拔超過5000米的擁巴飛來峰,每次往返用時都超過12個小時,每天徒步登山調查裡程都在10公裡以上。

徒步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後,結合熱紅外遙感、航空物探、三維傾斜攝影等新技術,通過鑽探和實地觀測,突擊隊員們獲取了更為翔實的地層內部參數,為線路方案的選擇和優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男兒壯懷徵四方,何惜百戰臥沙場。熱血成章撼山河,狂瀾拍遍飲瓢觴。」

王杜江,人如其詩。

人解決困難的毅力、能力和忍耐力遠超想像

《中國青年》:一年中,在野外工作的時間有多久?

王杜江:一年在野外進行一線工作的時間,少則半年,多則超過300天,有時各種節假日包括春節,也都在野外和工地上度過。這是這份工作的性質決定的。我們這一行,大家都是如此,長期難以跟家人團聚,感覺對家人有很多虧欠。所以,就更要幹好本職工作。至於陪伴家人,只能等出差回來,或者加班加點之餘,想盡辦法加倍補償。

《中國青年》:你們這支青年突擊隊啃下了幾代鐵路人心心念念的「硬骨頭」,作為技術隊長兼地質組長,你內心做何感想?

王杜江:我感到非常幸運。前後半個多世紀、三代鐵路人,前輩們出於資金和技術限制一直想完成而未完成的夢想,正好在我們這一代手中變為現實。今天,我們的祖國有能力去建設這樣一項世界性工程,所以從個人與時代關係看,我覺得非常幸運。從我自身來看,在我最能幹事業的年齡趕上這樣的大工程,並且擔任這一段的技術隊長,也更覺得幸運。所以,我一定要盡己所能,把能力發揮到極致,就像我剛上高原時寫下的一句話:「置身於歷史的波瀾壯闊,更能真切地感受眼前這份事業的重量;大自然的蒼莽神奇,是人類探索前進的永恆動力。」

《中國青年》:此次從川藏線上下來,你都有怎樣的感悟與收穫?

王杜江:這次歷練,對我來說,是一次全面的升華。你看待事情的眼光會有變化。在青藏高原雄偉宏闊的背景下,它獨特的自然環境,比如一望無際的天空、天上的雄鷹、裸露的地表,都會讓你感到一切都很渺小,置身其中,人的心境也能開闊不少,會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坦然面對了。

同時,青藏高原上生命力的頑強也令人震撼。你會發現,在沒有任何植被的地面上,竟開了很多不知名的花,而且面積非常大;在某些看起來荒無人煙的峽谷裡,進去之後,才發現裡面竟是一片世外桃源,你根本想不到,這裡竟會有人生活。這些經歷都會讓你對生命更加敬畏。

而且,面對和解決困難的心境也得到了升華。此前,我們都沒遇到過這麼艱苦的項目,那裡缺水、少電、沒信號,我們自帶著發電機。最初大家覺得,在這種地方連生存都成問題,怎麼能幹活呢?那裡又沒信號,跟親人通信都很困難,我們晚上有時要驅車幾十公裡去找信號,向外發送工作日報,跟家人報平安。但是當你置身在那個環境下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困難並沒有想像中那樣不可克服,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解決。人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毅力、能力和忍耐力其實要遠遠超出自己的想像。所以,對我們的隊員來講,做完這個項目後再做其他項目,就會感覺容易很多。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王杜江:川藏鐵路上的「藍色巖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川藏鐵路有限公司成立—川藏鐵路2.4億方洞渣將製備機制砂石骨料
    川藏鐵路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將大大加快川藏鐵路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川藏鐵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川藏鐵路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億元:川藏鐵路2.4億方洞渣將製備機制砂石骨料川藏鐵路的建設難度極高,其中,砂石骨料的供給問題更是關鍵一環。
  • 川藏鐵路中間段有望於明年確定線路走向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眉靈)4月2日,記者從在成都召開的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提高進藏高速公路和鐵路橋隧抗災能力的深化戰略研究」中期工作檢查會暨課題三工作會上獲悉,川藏鐵路的最難段、也是中間段,有望於明年確定最終線路走向。
  • 鐵路知乎 | 發現最美鐵路之川藏鐵路NO.2
    導語上期,小編向大家介紹了川藏鐵路成(都)-雅(安)段,成雅鐵路地處平坦的川西平原上,建設難度低,且今年內將通車。那麼從本期開始,川藏鐵路將正式走向「上天」之路!從雅安出發,一路向西,川藏鐵路將深入橫斷山區的核心區域,沿線皆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面對支離破碎的地質條件,築路難度可謂是無法想像的,而這,還僅僅是「上天」難度的開端。
  • 總投資超3600億的川藏鐵路處處彰顯信然空壓機鑽機的英姿
    信然集團在川藏鐵路隧道施工方面提供大量信然潛孔鑽機和信然隧道空壓機的系統解決方案。川藏鐵路與此前的青藏鐵路一樣,其投資建設將會帶動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差距日益加大,且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要加快補齊這個短板,就要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加快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川藏鐵路的建設顯然是一個突破口。
  • 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進展!
    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設計時速200公裡!將開行動車組列車!   川藏鐵路雅安—林芝段調研暨項目階段成果檢查會在成都召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的決策部署,做好工程技術支撐,4月23日-27日,川藏鐵路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組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等6名院士和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 「世紀工程」川藏鐵路雅林段正式開工
    本報訊 日前,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目前世界上在高海拔、大高差、強地震等環境下難度最高的高原鐵路,包含世界最長的高原鐵路隧道、主跨千米級鐵路懸索橋等超級工程。
  • 川藏鐵路康定至林芝段2018年開工 工期7年半
    川藏鐵路走向示意圖  10月14日,記者從中鐵二院獲悉,川藏鐵路康定至林芝段的預可研成果將於本月完成。川藏鐵路分段建設,康定至林芝段是全線的最後一段,也是最長、最難的一段,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2018年開工計劃,建設工期預計7年半。  橋隧佔總線路81% 耗資2166億元  川藏鐵路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線路起於四川省成都市,經雅安、康定,在崗託跨金沙江後進入西藏自治區,經昌都、林芝、山南至終點拉薩市。
  • 山河智能挖掘機助力川藏鐵路建設
    山河智能挖掘機助力川藏鐵路建設 2020-11-12 10:45:00   11月8日,川藏鐵路(
  • 習近平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設川藏鐵路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穩定,對推動西部地區特別是川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川藏鐵路最難段預可研本月完成 預計2018年開工
    川藏鐵路最難段預可研本月完成 預計2018年開工 【字體:大 中 小】   10月14日,記者從中鐵二院獲悉,川藏鐵路康定
  • 川藏鐵路預計2019年三季度末具備開工條件
    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川藏鐵路是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呈東西走向,是青藏鐵路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總投資超2000億。川藏鐵路東起成都,經雅安、康定、理塘到西藏昌都、波密、林芝,最後到拉薩。
  • 川藏鐵路中間段有望明年確定線路走向 將建世界最大跨度最大高度...
    中間段為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林芝  中間段設計行車時速200公裡,部分路段時速160公裡  本報訊(記者 王眉靈)4月2日,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提高進藏高速公路和鐵路橋隧抗災能力的深化戰略研究」中期工作檢查會在成都召開。
  • 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主體完工
    來自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最新消息顯示,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路基主體工程已經順利完工。川藏鐵路從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薩,計劃2026年全線通車,分為三大路段:成康鐵路(成都-康定又分為成雅鐵路/雅康鐵路)、康林鐵路(康定-林芝)、拉林鐵路(拉薩-林芝)。
  • 甘孜州務實推進川藏鐵路建設前期工作
    配合鐵路總公司、川藏鐵路公司和設計單位高質量編制項目計劃,完善報審報批程序,加快要件辦理,確保前期工作做深、做細、做到位,確保實現9月底「兩隧一橋」控制性工程開工建設。二是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建立川藏鐵路推進聯席會議制度,會同川藏鐵路公司、沿線市縣、設計單位,定期召開項目推進協商會議,聚焦關鍵領域、主要問題,深入細化制定工作措施,確保項目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三是依法依規推進徵地拆遷。落實屬地責任,牽頭抓好徵地拆遷工作,配合項目業主按期完成遷改數量調查,及時籤訂徵地拆遷框架協議,解決徵地拆遷中的困難問題。
  • 川藏鐵路建設加速 今年將啟動康定至林芝段前期工作
    1月28日,上遊新聞記者從西藏自治區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獲悉,「十三五」期間西藏將加快川藏鐵路建設。 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快建設拉林鐵路,全力推動建設川藏鐵路,力爭鐵路運營裡程達到1300公裡以上。 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後又一條進藏鐵路。通車後,成都到拉薩的時間將縮短至15個小時。
  • 川藏鐵路雅安-林芝段正式獲批:總投資達3198億元
    9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新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同意新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
  • 川藏鐵路最新消息:拉林段施工完成96%,站房建設開工
    西南地區重要基建項目川藏鐵路近期陸續傳來新進展。「中鐵建工集團」微信公眾號7月30日消息:7月19日,米林站水下混凝土樁試樁成功,標誌著川藏鐵路拉林段站房工程全面開工。川藏鐵路拉林段站房工程開工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鐵建工集團微信公號消息透露:中鐵建工集團承建了川藏鐵路拉林段林芝、朗縣、崗噶、米林四座鐵路站房。其中林芝站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孜熱村,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是川藏鐵路拉林段規模最大的新建站房。施工現場四面雪山環抱,不遠處就是川流不息的尼洋河。
  • 川藏鐵路成雅段預計2018年建成 計劃2025年全線通車
    監測人員對架橋機進行最後的對位和校正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川藏鐵路成雅段建設單位獲悉,川藏鐵路成雅段廟子溝大橋首片T梁已成功架設,標誌著該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川藏鐵路成雅段建設從線下工程到線上工程的轉序。這片梁也是以成蒲鐵路朝陽湖站為起點的川藏鐵路全線第一片架設的橋梁。
  • 造價2700億,穿越凍土、地震、地熱,川藏鐵路為何一定要修?
    但是提到隧道建設,隧道線比重達到84%,隧道總長度為843公裡的天花板鐵路是其中最好的~有助於西藏發展的超級項目也將全面開工。川藏鐵路是什麼?川藏鐵路成都、四川、雅安、康定、林賽、拉薩鐵路,全長1629公裡,建成後從成都、重慶、西安、貴陽等地去拉薩的列車僅需10-13個小時。
  • 「地評線」雪域時評:川藏鐵路建設讓百年夢想照進現實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對推動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增進民族團結髮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川藏鐵路,是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是青藏鐵路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