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威宇宙中,美國隊長拿著一個破盾牌那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擁有幾千年兵器史的中國就沒有一個美國隊長那樣的盾牌呢?甚至連鐵皮盾牌都沒有?
其實,我國應該是最早使用盾牌的國家了,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盾牌,之前在殷墟曾出土過青銅盾牌,可以顯示中國在商朝就已經將青銅器應用於防禦武器上了。
韓非在《韓非子·南面》中寫道:「人主者明能知治,嚴必行之,故雖拂於民心,立其治,說在商君之內外,而鐵殳,重盾而豫戒也。」
也表明春秋時期,人們比較喜歡用重盾,具體材料不清楚,但是商代已經可以將成本昂貴的青銅器打造成盾牌,春秋時期沒有道理不把更廉價的鐵器打造成盾牌。
但是現在出土的鐵製盾牌卻很少見,我認為不是沒有,而是鐵製品愛生鏽不易保存,反倒是不如青銅器保存時間長。
當然,根據大多數史料記載,將鐵器盾牌應用於大型戰爭的紀錄還是很少,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鐵製品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鐵盾在戰場中的可用性。
首先來說,鐵製品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能否大規模應用於戰爭中
要說夏朝有鐵盾,那肯定是不現實的事情,根據現在的考古資料情況來看,西方史學家連夏朝都不承認,更不會承認夏朝時期就有了鐵器,正常來說,中國鐵器的逐漸普及應該是在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當然,這種普及並不是說跟現在的廢鐵一樣,一斤鐵三五毛錢這樣的白菜價,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鐵都是稀有金屬,雖然比青銅造價低,但也不是產量巨大。
中國的鐵器應該說在漢代時期才真正盛行,因為漢代開始用煤來做燃料,大大提高了冶鐵的效率,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發明了灌鋼法,即利用生鐵碳高,熟鐵碳低的特點,將融化的生鐵液灌到熟鐵上以改變碳分,使得生產出來硬度和性能都更好的鋼。
北齊時以灌鋼法鍛造的刀相當鋒利,鐵器開始真正大規模應用於軍事領域,南北朝時期基本淘汰了青銅器在軍事中的用途,到唐朝時期,冷兵器也徹底迎來了全鐵器時代。
根據美國學者郝若貝根據相關資料計算,宋代中國產鐵的數量相當於18世紀歐洲各國產鐵量的總和。
在這樣的產量情況下,能否將鐵製品大規模應用於盾牌製造中呢?
我認為如果硬要造全民鐵盾也能造出來,但是不是那麼容易,這一點可以比照南宋時期,金國金兀朮的「鐵浮屠」部隊上得到驗證,鐵浮屠其實就是連在一起的重裝騎兵,將鐵甲套在戰馬和人的身上,就像古代版坦克一樣衝向敵軍,在鐵浮屠的衝擊下,金國步兵鮮有敵手。
但是組建一支五千人的鐵浮屠就已經要把金國的國庫掏空,可見即使宋代產鐵量再大,也不能這麼揮霍。
將鐵器做成盾牌,或者說把鐵皮包在盾牌上,都是需要大量的鐵器儲備,金人都是重裝騎兵才有資格用鐵浮屠,其他步兵一律沒有,那宋代的時期怎麼可能把鐵用到步兵的盾牌上呢?
其次,鐵盾在戰場上的作用到底如何?
一個國家的兵器其實是與人種、文化、科技、歷史等等因素息息相關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最早的盾牌作用應該是用來防矛的,步兵對衝的產物。
但是從戰國時期開始,騎兵作為一個獨立兵種投入戰爭後,尤其是漢朝馬鐙的應用,更加強化了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後,為了對抗騎兵,農耕文明不得不發明遠距離射擊武器進行防守性攻擊,從唐到宋,弓弩一類殺傷力強,攻擊距離遠的武器成為主戰武器。
這個時候的戰爭已經充滿距離感,傳統步兵逐漸分化為持長兵器的長兵,持刀劍的短兵,以及持弓弩的遠距離射擊手。
真正能夠拿盾牌的人,估計也就是短兵相接的時候才能用到盾,這個時期的盾,絕對不是雙方步兵交接的時候,用盾來擋地方的矛一類的武器,而是為了防止弓箭和飛石。
換句話說,不管是衝鋒也好,還是守城也好,都是步兵舉著盾牌衝,衝到地方陣營真正開始短兵相接的時候,盾牌的作用就已經沒了,可以直接扔掉了。
這樣的話,用鐵製的盾牌和木質的盾牌,兩者的作用是差不多的,而且在衝鋒的時候,更要求速度,鐵皮盾牌因為沉重,反而會浪費士兵的力氣。
可以說,在能夠大規模應用鐵器在製作盾牌的宋代,鐵盾的實用性也不高。
而且盾牌在宋代以後的戰爭中作用越來越低,一方面,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用盾牌來擋火槍,也只是遠距離才行,真正到近距離,火銃的發出的慣性,能把人震飛。
就包括現在,拿防彈盾牌擋近距離的情況下,也架不住AK一類的突擊步槍掃射,一般如果是步槍的話,再厲害的盾牌,也架不住有攻擊性的武器。
另一方面是,宋代之後的戰爭多為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衝突,盾牌的作用微乎其微,基於上面說的,遊牧民族常常以進攻當作防禦,從來沒有防守的習慣,自然對盾牌不上心了。
可以說,在騎兵稱霸的冷熱交替的兵器時代,步兵地位本身就低,傳統持刀槍的步兵在軍隊中的地位下降更重。
儘管盾牌在近代以來的戰爭中,作用越來越小,但也並不代表可以完全忽視,在戚繼光的新式訓練方法中,以11人組成「鴛鴦陣」,其中有兩個人拿盾牌,一個人拿長盾,一個人拿滕盾,長盾抵擋敵軍的攻堅和長槍,藤牌也有刀劍,應用起來更靈活,兩個人的主要作用就是掩護整個小隊的進攻還是撤退。
清軍入關之後,發現用藤製作的盾牌不僅輕便,還擁有一定的韌性和伸縮性,而被廣為採用。
當然,冷熱兵器交替時代已經是盾牌最後能夠發揮的餘熱了,真正等到熱兵器對抗時,盾牌則被徹底淘汰,再也沒有用武之地。
還是那句話,兵器的發展是與人種、文化、科技、歷史等等因素息息相關的,鐵製盾牌雖然看著結實,但是並無用武之地,歷史上沒有也並不奇怪。
但是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創造出的坦克,其實跟鐵製盾牌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把一輛車用厚厚的鐵皮包起來,不就是一個大的盾牌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也曾大量製造坦克,但是法國人更多的將坦克當作移動的堡壘,而沒有當作進攻的武器,結果都被德國人繳獲了,也可以看出,東西在那擺著,也得分誰用。就好比美國隊長拿一個臉盆大小的盾牌就敢上天入地,也是人家本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