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utzfeldt-Jacob病(克雅氏症候群)

2021-01-17 遺傳與疾病論壇

Creutzfeldt-Jacob病,簡稱為CJD;於1920年首先由Creutzfeldt報導。1921~1923年Jacob報導了5例類似病例。1923年被Spielmayer命名為Creutzfeldt-Jacob病。1940年又根據其病理特點命名為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亦稱為亞急性海綿狀腦病。以進行性加重的神經精神症狀為主,如肢體的進行性痙攣性癱瘓、肌萎縮和痴呆症候群,伴錐體外系體徵和舞蹈症性手足徐動樣運動。還可有共濟失調、失明或肌纖維震顫。可見於任何成年期,但通常在40多歲起病。病程呈進行性且發展快,發病後常在1~2年內導致死亡。該病常有染色體家族遺傳傾向。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由正常細胞膜上糖蛋白的突變所引起。正常人的血小板變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後,通過內源性神經毒的作用,引起腦內的神經元凋亡和缺失。有明確的分子生物學基礎。CJD腦萎縮特點是對稱性大腦萎縮。極嚴重病例可有紋狀體、丘腦萎縮,但大腦白質外觀通常正常。

病因學

病因不清楚。系由正常細胞膜上糖蛋白的突變所引起。正常人的血小板變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後,通過內源性神經毒的作用,引起腦內的神經元凋亡和缺失。有明確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在Prion蛋白基因129號密碼子甲硫酸(Methionine)-纈氨酸(Valine)多態性和Prion蛋白兩種類型(1型和2型)的基礎上,已將CJD按不同的分子類型,分為MM1,MM2,MV1,MV2,VV1和VV26種類型,其中MM1和MV1最多,佔70%左右,其次為VV2型,約佔25%。隨著各分子類型的差異,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


疾病病理


1、大體觀:可見不同程度的大腦半球瀰漫性萎縮,腦溝變寬,腦回變窄。剖面除進一步證明腦皮質、底節萎縮外,腦室呈對稱性擴大。腦幹、小腦、脊髓外觀基本正常。CJD腦萎縮特點是對稱性大腦萎縮。極嚴重病例可有紋狀體、丘腦萎縮,但大腦白質外觀通常正常。

2、顯微鏡檢查如下:

①海綿狀變性:主要位於大腦灰質,嚴重者紋狀體、腦幹以及小腦分子層也可出現。大腦灰質深層呈多數小空泡,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有的互相融合。小者直徑僅1~2μm,大者可達50μm,早期僅見於大腦灰質深層,嚴重者可延及大腦灰質全層。這種小空泡往往位於神經細胞或膠質細胞周圍,很少位於神經細胞內。海綿狀變性多與神經細胞脫失、星形膠質細胞增生並存。急性發病、進展迅速者海綿狀變性較慢性發病和進展緩慢者為重。

②神經細胞脫失:大腦灰質神經細胞呈瀰漫性脫失,以第3層和第5層最為明顯,枕葉尤為突出。丘腦背內側核、前核、外側核細胞脫失也相當嚴重。尾狀核、殼核、帶狀核核改變程度與丘腦內側核相似。蒼白球、丘腦下乳頭體改變輕微。海馬Sommer區不受侵犯。多數CJD患者小腦有改變,其中,顆粒層細胞脫失程度重於浦肯野(Purkinje)細胞。小腦諸核細胞正常,偶可見齒狀核輕微改變。病程長者Purkinje細胞可有魚雷形成。腦幹除橋核外均正常。紅核、黑質、網狀核及顱神經核正常。前角細胞可呈現單純性萎縮,染色質溶解或凝集,而前角細胞脫失不明顯。病程越長神經細胞脫失也越嚴重。反之,在迅速死亡或僅僅是腦活檢的病例,很難判定是否有神經細胞脫失,特別是在海綿狀變性不明顯的標本中,尤為困難。

③膠質細胞增生:不論是急性經過或慢性進行性的病例,膠質細胞增生十分突出,以星形膠質細胞為主,病程經過緩慢者尤為突出。但其增生程度並不與神經細胞脫失平行,有時尚可見到肥飽細胞和胞漿不規則的星形膠質細胞,通常看不到小膠質細胞增生、膠質結節和神經細胞被噬現象。

④白質改變:在慢性而病程較長的CJD,往往能看到大腦白質、腦幹、小腦和脊髓的白質纖維髓鞘壞變。內囊纖維通常不被侵犯。海馬傘、穹隆和視神經改變輕微。脊髓後根節、周圍神經質和自主神經均正常。

⑤澱粉樣斑塊:主要見於小腦分子層,其次是齒狀核、頂葉、杏仁核、GOll核、三叉神經脊核和脊髓后角。澱粉樣斑塊中心部由無結構或顆粒狀、大小不等、被PAS著染的物質組成。剛果紅亦可著染。CJD病程短於6個月者,看不到這種斑塊,病程長於15個月的散發性CJD及家族性CJD腦內可見到澱粉斑塊。

3、電鏡檢查:可見神經細胞突起的終末端及突觸間隙不清,突觸小泡明顯減少。界膜狀空泡變性(membrane bound vacuole)。髓鞘變薄、軸漿空化。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其胞漿內可見大量的次級溶酶體,偶可見到Rosenthal纖維。澱粉樣斑塊由7~10nm大小的物質組成,混有10~100nm大小的濃染的顆粒。偶可見到壞變的神經細胞突起和星形膠質細胞突起散在此斑塊內。

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以PrP抗血清為第一抗體,發現與證實PrP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存在與分布,並以此陽性結果區別於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痴呆。


診斷要點


根據亞急性起病,年齡在50歲以上,進行性痴呆,伴有基底節損害的神經系統體徵,腦電圖檢查中見到瀰漫性周期性尖-慢複合波,腦脊液中14-3-3蛋白檢查陽性者當可診斷為典型的CJD。然而,臨床上常需將普通的經典 CJD 與變異型CJD進行鑑別。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經典與變異型有時亦有交叉。例如,經典的MM1,MV1.型表現為起病年齡較大,進展性痴呆病程在5個月左右,有明顯的周期性尖-慢複合波發放的腦電圖改變和雙側基底節的 T2WI,Dw 或flair MRI上的異常信號和腦脊液中14-3-3蛋白陽性。變異性CJD則起病年齡輕,以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起病,病程較長,在1年以上,腦電圖沒有周期性尖-慢複合波,頭顱MRI僅在丘腦後部或島葉或相應皮質異常。因此,有人建議按以下條件診斷為肯定CJD、擬診CJD和可能CJD:

1、2年以內進行性痴呆。

2、肌陣攣、視力改變、小腦症狀、無動性緘默4項中病人佔有其中2項。

3、特徵性腦電圖改變,周期性同步放電。

具備以上3項者可擬診CJD,僅具備第1,2兩項,不具備第3項者診斷可能CJD;如病人接受活檢,發現海綿狀變性和PrP者,則診斷為肯定是CJD。腦蛋白檢測可代替腦電圖特異性改變。

[問診要點]

    1.起病的大致時間,首發症狀是什麼。

    2.在神經症狀出現前有無長時間的失眠、焦慮、抑鬱。      

    3.病前有無反應遲鈍、四肢無力和步態不穩。      

    4.病前有無主訴記憶障礙。

    5.有無肢體癱瘓、肢體震顫及言語障礙。                                                            6.有無痴呆表現,有無幻覺妄想及意識模糊。    

    7.生活自理情況,有無大小便障礙。    

    8.有無神經精神疾病家族史。



臨床表現


散在性CJD分布於世界各地,其發病率約為每100萬人口中,每年可發生1例。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其發生率可有所增加,最高的發病率為百萬分之3.4。最近統計,美國每年可有300例。中國亦有散在發生,最早於1963年由張沅昌教授報導,後由廣州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的病理證實報導。85%的CJD為散發性,15%患者有遺傳傾向。典型的CJD與變異型CJD的臨床及病理改變有所不同。典型病者的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肢體肌張力升高,痴呆或共濟失調。

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初期,主要表現為乏力,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鬱不安,記憶困難等。此期易錯誤診斷為神經症或輕度抑鬱症。有時尚伴有頭痛、頭重、眩暈、視力模糊或共濟失調的神經症狀。

2、中期,亦稱痴呆肌陣攣期。此期記憶障礙尤為突出,常出現患者外出找不到家,迷路,人格改變,直到痴呆。有的患者伴有失語、失認、失行。四肢肌力增高,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徵陽性。有的出現多動或癲癎發作,輕偏癱,視力障礙,小腦性共濟失調,肌強直等。少數病例也可出現肢體肌肉萎縮。此期約2/3病人出現肌陣攣。

3、睌期,呈現尿失禁,無動性緘默或去皮質強直。往往因褥瘡或肺部感染而死亡。CJD病人,85%於發病後1年死亡。少數可於發病後3周以內或長至8年以上死亡



實驗檢查


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數正常,血液生化檢查正常。腦電圖檢查多數病者可見瀰漫性,周期性尖,慢複合波放電,以經典型CJD為突出。腦脊液檢查可以發現14-3-3蛋白陽性,但在腦卒中後亦可有陽性結果。頭顱MRI檢查可見兩側基底節區T2,DW1高信號,以MM1,MV2型最為明顯。

變異型CJD發病年齡輕,往往以精神症狀,行為異常起病,進展較慢,病期為13~14個月。70%以上的患者,在頭顱MRI可見到異常信號,它可分布於丘腦後部、島葉、海馬或頂枕葉,稱為丘腦枕徵(pulvinar),但腦電圖檢查沒有瀰漫性周期性尖-慢複合波的出現。


相關焦點

  • 神經影像:VV2 型克-雅氏病的 MRI 動態變化
    朊蛋白基因 (PRNP) 密碼子 129 纈氨酸純合性散髮型克 - 雅氏病 (sCJD) 是典型的 129VV 基因型 sCJD,無明顯的肌陣攣發作和周期性尖慢複合波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症候群?
    06 十月 星期二 健康謠言 :帕金森病=帕金森症候群? 十月六日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症候群都可以表現為動作遲緩
  • 首次發現血液可傳播克雅氏病
    文獻標題:Detection of Infectivity in Blood of Persons with Variant and 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文獻來源:EID journal 2014 January Volume 20, Number 1克雅氏病
  • 雙手過膝,手指細長——「天才病」——馬凡症候群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新聞:原本有望參加選秀進入NBA的新秀伊賽亞-奧斯汀被診斷出馬凡氏症候群,再也無法參與激烈比賽,籃球生涯徹底終結。那麼什麼是馬凡症候群呢?為什麼馬凡症候群奪去了他的籃球生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天才病」——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又稱為馬方症候群,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該病同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顎等。
  • 類亨廷頓病症候群的臨床表型
    臨床實踐裡,亨廷頓病(Huntington disease,HD)表現的患者中 7% 在 HTT 基因 1 號外顯子上未發現 CAG 重複序列的擴增,我們稱之為類亨廷頓病(Huntington disease like,HDL)症候群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8歲的小男孩亮亮(化名)因,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就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帕金森症候群是指排除帕金森病之外,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症狀和體徵,類似於帕金森病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可以分為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和遺傳變性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美媒稱:新的大腦組織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聯繫。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 「天才病」馬凡症候群,泉州每年接診數例
    指導醫生 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主任 謝江斌■早報記者 林志安不久前,深圳一名近視2000多度的小男孩經基因檢測確診為馬凡症候群,這種被稱為「天才病」的遺傳病引起人們的關注。記者從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了解到,近年來,醫院每年都會接診數例這種近視嚴重的「天才病」患者。一年接診四五例 少見但並不稀少「有這種病的患者,外觀特徵特別明顯,個子比較高、人瘦長、手臂長、手指細長,所以病人一進來,我們很容易判斷有可能是這個病。」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謝江斌介紹說,今年他就曾接診過一名這樣的患者。
  • 反手摸肚臍是有病 什麼是馬凡氏症候群
    反手摸肚臍是有病嗎?反手摸肚臍對於湘潭的陳女士來說是一個簡單到爆的動作。不過,陳女士是「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合併主動脈根部瘤,若瘤體稍有破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馬凡氏症候群被稱為「巨人殺手」,患者除了身高明顯超出常人外,還常常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
  • 軍醫科普:藍趾症候群是什麼病?
    「垃圾腳」是藍趾症候群的俗稱,是動脈硬化斑塊破裂、膽固醇結晶和微血栓脫落所致的肢體終末動脈栓塞的症候群。1976年Karmondy首次報導並命名為膽固醇栓塞症候群(cholesterol emboli syndrome, CES)。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說到阿斯伯格症候群,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別稱「天才病」,或者「孤獨症」。這種病患在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中存在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問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2歲男童近視兩千多度 被診斷為馬凡症候群患者也被稱為「天才病」
    2歲男童近視兩千多度 被診斷為馬凡症候群患者也被稱為「天才病」時間:2020-11-15 11: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歲男童近視兩千多度 被診斷為馬凡症候群患者也被稱為天才病 近日,這名家長帶著孩子求助國內 兒科專家、深圳大學總醫院兒科主任餘加林教授,
  • 什麼是歌舞伎面譜症候群?常見的特徵有哪些?此病發現於哪一年?
    01什麼是歌舞伎面譜症候群?常見的特徵有哪些?發現於哪一年?歌舞伎症候群(KS)。此病最早由兩組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新川、Kuroki等人在1981年發現此病。他們描述了一組具有共同特徵的患者,如骨骼發育異常、皮膚紋理異常、身材矮小和智力遲鈍。
  • 天使症候群,這麼美的名字,卻是屬於孩子的一種病
    原來,劉紫是典型的"快樂木偶症候群"的患者,這個病症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天使症候群」。這是一種由於染色體紊亂造成的表情障礙!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患者的情緒。他們會更容易激動生氣,但讓人遺憾的,他們的情緒不會被人察覺,因為,他始終表現的很快樂,很歡脫。
  •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又稱Edwrds症候群(愛德華症候群),是由於基因組多出一條18號染色體所引起。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1/6000,是僅次於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第2大常見三體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由Edwrds在1960年首次報導,95%的18三體症候群胚胎自發流產。
  • 王振義院士: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高伴Kimura病/腎病症候群
    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院士進行了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的主題報告,小編現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首先,王院士分享了一則罕見病例: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引出本次主題報告的3個重點內容:
  • 戳爺患馬凡氏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有哪些表現?——馬凡氏症候群...
    佳學基因導讀:馬凡氏症候群(Marfan症候群)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又名蜘蛛指(趾)症候群, 俗稱蜘蛛病,這是一種令人惋惜的「天才病」,患者通常擁有異於常人的體型,似乎是上天給予他們的禮物,令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出色;又似乎是對他們開的一個玩笑,這份「禮物」總是被早早「收回」。
  • 帕金森疊加症候群科普
    很多疾病都可以見到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比如帕金森病、運動神經元病、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基底神經節變性等,都可以有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但是,帕金森病是個神經系統的變性病,主要是由於黑質紋狀體多巴胺通路的變性,導致體內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是以運動遲緩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姿勢步態異常,比如小步態、慌張步態,嚴重的病人會有凍結步態,就是走著突然不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