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醫生 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主任 謝江斌
■早報記者 林志安
不久前,深圳一名近視2000多度的小男孩經基因檢測確診為馬凡症候群,這種被稱為「天才病」的遺傳病引起人們的關注。記者從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了解到,近年來,醫院每年都會接診數例這種近視嚴重的「天才病」患者。
一年接診四五例 少見但並不稀少
「有這種病的患者,外觀特徵特別明顯,個子比較高、人瘦長、手臂長、手指細長,所以病人一進來,我們很容易判斷有可能是這個病。」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謝江斌介紹說,今年他就曾接診過一名這樣的患者。
「近年來,我們科室每年都接診過這種病例,多的時候一年有四五例。」謝醫生說,馬凡症候群的發病率0.04‰~0.1‰,少見但並不稀少。科室所接診的患者,多數在2歲到4歲之間,就診時近視度數大多在300度到500度之間,極個別達到1000多度,那已經是很嚴重的了。
據介紹,馬凡症候群影響視力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眼病而造成屈光不正;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晶體脫位,偏離正中間,造成高度散光和屈光不正,還會造成雙影;第三個原因是並發白內障。「如果晶體脫位嚴重,或者白內障嚴重,那就只能做手術;如果晶體脫位範圍比較小,晶體偏離度不是很大,那佩戴眼鏡提高視力就可以了。」謝醫生說,科室近年來的接診情況,真的嚴重到需要馬上做眼部手術的患者倒是不多。
八成患者有心血管畸形 建議長期隨訪動態觀察
謝醫生表示,現在大醫院的產科,在小孩出生時都會做健康檢查,其中就包括眼疾,這樣能早發現先天性病變,但以前比較沒有這個概念,「很多是發現有症狀了再來查,這樣就耽誤了很多患者的早期治療,有的孩子甚至拖到了十二三歲,家長才帶來醫院看。」
「如果有這個病,很小就出現近視,那麼相比其他小孩,以後會發展得更快。」謝醫生介紹,馬凡症候群是遺傳疾病,但基因不一定必然表達,也有可能隔代遺傳,「一旦得了這個病,外觀是很明顯的,家長宜早送醫,因為患者有比視力問題更為危險的病徵。接診到這種患者,我們會建議他去心血管內科做個心臟彩超,看看心臟有沒有問題。」據介紹,約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青春期後常突然死於心律失常、動脈瘤破裂等,「這類患者生活中不適合做一些高強度、重體力的活和激烈運動。」
「病情的進展因人而異,就眼疾而言,有可能3歲的時候來看不需要做手術,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晶體脫離的範圍越來越大,或者並發白內障,也許5歲再來看,就需要做手術了。」謝醫生建議患者3個月到半年複查一次,並且保持心血管內科、眼科的長時間隨訪,動態觀察病情變化。
相關連結 馬凡症候群
馬凡症候群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896年,法國小兒科醫生安東尼·馬凡對一個5歲女孩的診治過程中第一次發現並描述了該病的症狀。這種遺傳疾病會導致人體發育時缺乏一種酶,從而出現先天性缺陷。
患者骨骼畸形最常見,主要表現為四肢細長,蜘蛛指(趾),雙臂平伸指距大於身長,雙手下垂過膝;體形瘦長,頭小而窄長,皮下脂肪少等。眼部問題主要有晶體狀脫位或半脫位、高度近視、白內障、開角型青光眼等。
因為這種病的患者常常身材高大、四肢修長,在一些領域極有優勢,所以也被稱為「天才病」。但由於這種身體特徵,患者中有很多早逝的天才,例如有「小提琴之神」之稱的帕格尼尼,可以用4根手指在4條弦拉出4個八度,這相當於在手掌彎曲狀態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釐米。20世紀80年代與郎平齊名的美國女排主攻手海曼,身材高大,被譽為當時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最終因為馬凡氏症候群引發心血管疾病,死在賽場上,成為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