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可影響心臟,病毒對心臟有明顯趨向性

2020-11-05 星期二門診

來源: ScienceAAAS


七種已知的人類冠狀病毒家族以其對呼吸道而非心臟的影響而聞名。然而,最新的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對心臟具有明顯的趨向性,並可導致心肌炎(心臟炎症)、心臟細胞壞死、模擬心臟病發作、心律失常以及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心肌功能障礙)


上述併發症有時是新冠肺炎(COVID-19)臨床表現的唯一特徵,即使在症狀較輕以及無症狀人群中也都曾發生。


對年輕運動員的心臟受累(包括猝死)的最新發現引起了我們對目前認識的局限性,以及COVID-19心臟表現的潛在高風險隱匿患病率的擔憂。


四種「普通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HCoV-229E、HCoV-NL63、HCoV-OC43和HCoV-HKU1均與心臟異常無關。曾有個別報告稱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由MERS-CoV引起)合併心肌炎,以及有限例數的SARS患者(由SARS-CoV引起)合併心臟疾病病例。因此,SARS-CoV-2的顯著特徵為更廣泛的心臟受累,這也可能是由大流行和數千萬人暴露於該病毒造成。


多元弗林蛋白酶位點可從結構上區分SARS-CoV-2與SARS,該位點被切割後會擴大病毒可感染的細胞類型(趨向性)。該病毒靶向遍布全身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通過其刺突蛋白以及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硫酸乙醯肝素和其他蛋白酶的協同作用促進入胞。心臟是ACE2高表達的眾多器官之一。


此外,SARS-CoV-2對ACE2的親和力明顯高於SARS。從屍檢標本中,已經研究了除肺以外其他器官的趨向性:SARS-CoV-2基因組RNA在肺中最高,而其在心臟、腎臟和肝臟中也有大量存在,並且22例死亡患者中有16例在心臟中檢測到病毒複製。在39例死於COVID-19的患者系列屍檢中,38%的患者心肌中未檢測到病毒,而31%的患者在心臟中有超過1000個拷貝數的高病毒載量。


因此,SARS-CoV-2感染可直接或間接損害心臟(見下文圖)。在體外,SARS-CoV-2表現出感染源自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心肌細胞的驚人能力,從而導致心肌細胞碎片化的獨特形式,並伴隨「收縮機制的完全破壞」。其中的一些發現從患者屍檢標本中得到驗證。在另一項iPSC研究中,SARS-CoV-2感染導致細胞凋亡以及暴露後72小時內停跳。


除了直接感染心肌細胞外,有記錄表明病毒侵入也存在於沿心臟血管和多血管床排列的內皮細胞中。繼發於心臟和內皮細胞(內皮炎)感染的免疫反應只是很多潛在間接作用的一個方面,包括調節血壓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失調和涉及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促炎反應激活,並釋放細胞因子以及血栓前狀態。在多次屍檢和伴卒中的COVID-19年輕患者中,均報告了微血管和大血管中的凝血傾向。


心血管疾病的表現多樣,從心肌細胞有限壞死(造成損傷)到心肌炎,再到心源性休克(一種通常致命的泵血不足)。心臟損傷(可通過血肌鈣蛋白——一種心肌特異性酶的濃度體現)在COVID-19中很常見,在至少五分之一的住院患者中以及超過一半既往有心臟病的患者中發生。這種心肌損傷是院內死亡的危險因素,肌鈣蛋白濃度與死亡風險相關。此外,肌鈣蛋白含量較高的患者體內含有炎症反應增加的標誌物(包括C反應蛋白、白介素6(IL-6)、鐵蛋白、乳酸脫氫酶(LDH)和高計數的中性粒細胞)以及心臟功能障礙(N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


比有限損傷更為令人擔心的是心肌炎:瀰漫性心肌炎,它通常為多種複合損傷,並且損傷引發的炎症反應可穿透人體心臟的三層直至心包(環繞心臟)。與未顯示淋巴細胞浸潤的SARS相關心肌炎不同,這種免疫和炎症反應是屍檢中SARS-CoV-2感染後的典型發現。參與電傳導的心肌細胞受累可導致傳導阻滯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二者均可導致心臟停搏。


除院內心律失常外,有報導稱在COVID-19廣泛傳播的多個地區中,院外心臟驟停和猝死病例增加,例如義大利倫巴第地區比往年增加了77%。因一系列胸痛症狀、心電圖異常以及血液中心臟特異性酶的增加,甚至在16歲男性患兒中已有許多關於心肌炎模擬心臟病的報導。當存在廣泛彌散性心肌損傷時,會發生心力衰竭、急性肺心病(右心衰竭和潛在肺栓塞)以及心源性休克。


COVID-19相關的心臟功能障礙也可由其他原因導致,包括Takotsubo症候群(也稱為應激性心肌病)、內皮炎引起的局部缺血和血栓形成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以及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人們對應激性心肌病潛在機制的了解甚少,但在大流行期間已明顯增加。MIS-C被認為由免疫介導,並表現出一系列心血管特徵,包括血管炎、冠狀動脈瘤和心源性休克。該症候群並非兒童獨有,因為已有見於成人(例如一例45歲男性)的相同臨床特徵的病例報告主題。


最近COVID-19患者接受的系列心臟磁共振成像(MRI)或超聲心動圖檢查提供了一些有關心臟受累的新見解。在100例從COVID-19中康復的患者隊列中,78例存在心臟異常,包括含(18例無症狀的患者中的)12例以及符合心肌炎的60例持續心肌炎症患者。一項超過1200例的大型COVID-19前瞻性隊列中,大多數都有超聲心動圖異常。這引起了人們對心臟受累程度是否超出預期的擔憂,尤其在於至少有30%到40%的SARS-CoV-2感染為無症狀,這些人可能有潛在的心臟病理表現。


損害心臟 SARS-CoV-2病毒感染可以直接和間接引起潛在的致死性心臟損害 GRAPHIC: V. ALTOUNIAN/SCIENCE


迄今為止,已經有4組確診的無症狀感染者接受了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以確定是否存在與COVID-19一致的肺部異常。實際上,有一半無症狀者表現出可見於有症狀患者的肺部CT特徵。但至今對於SARS-CoV-2呈陽性或血清反應陽性但無症狀者的心臟影像研究較少。此外,尚未報導SARS-CoV-2感染後任何器官異常的轉歸或持續的時間進程。鑑於有很高比例的隱性感染,儘管同時有內臟器官損害的證據,我們的認識存在根本性的巨大的漏洞。


與無症狀者相比,大部分人患有長期疾病,通常令人感到虛弱,被稱為長期COVID。其典型症狀包括疲乏、呼吸困難、胸痛和心律異常,這可能有免疫學依據,但尚未確定。


這類患者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血管評估,以確定潛在的造成某些持久症狀的心肌炎或其他心臟異常,例如纖維化。未來患者出現病因不明的心肌病,且SARS-CoV-2抗體呈陽性反應的情況也將不足為奇。但因其高感染率,可能很難將這種心肌病歸咎於病毒,最終可能需要通過活檢鑑別病毒顆粒以支持上述因果關係。


運動員的心臟受累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一名從COVID-19中康復的27歲職業籃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猝死。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數例大學運動員患有心肌炎,包括26例患者中的4例(15%),以及一名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頂級投手。

總的來說,這些健康的年輕人患有輕度COVID-19,但隨後被發現有確定的心臟病理表現。同樣的人口統計群體——健康的年輕人——在感染SARS-CoV-2後最常出現無症狀。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多少運動員患有隱匿性心臟病? 在了解更多情況之前,無論是否有症狀,對SARS-CoV-2檢測呈陽性的運動員進行系統評估,並通過某種形式的心臟成像和心律失常篩查進行適當的幹預,似乎是明智的。


最有趣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有些人在SARS-CoV-2感染後有心臟受累的傾向?在大流行的幾個月中認識到,預期心臟受累將主要發生於重症COVID-19患者。顯然,它比預期的更為常見,但真正的發病率尚不清楚。


確定病因至關重要,無論是個體炎症反應、自身免疫現象還是其他解釋,都需要澄清。除了預防SARS-CoV-2感染之外,避免心血管受累至關重要。從無症狀到致死性,我們對COVID-19顯著的異質性了解甚少。一種新近出現的病毒,在整個人類中廣泛傳播,表現為多種疾病形式,而且常常是隱匿的,這導致解決起來尤為棘手。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新冠病毒可感染心臟細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作為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感染心臟細胞,這表明COVID-19患者的心臟細胞可能會被這種病毒直接感染。這一發現是利用幹細胞技術產生的心肌細胞取得的。
  • Nature|Prrx1a缺失對斑馬魚胚胎心臟偏側性的影響
    Tessadori等認為心臟表型的缺失並不是由於旁系同源物prrx1b或母體提供的prrx1a所補償,因為在prrx1ael558 / el558; prrx1bel491 / el491雙重突變體和從純合突變體母體中獲得的prrx1ael558 / el558胚胎中,心臟環化同樣不受影響。
  • 給心臟「踩上剎車」,新冠肺炎感染並不簡單
    隨著病例數量的增加,新冠肺炎病毒對人體損害的機制也逐步被闡明,露出它的「廬山真面目」。對於心臟來說,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可導致冠心病、心肌損傷、心律失常、心衰、Takotsubo症候群等。近期病例發現,新冠肺炎病毒還可能給心臟「踩上剎車」,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從兩個病例說起!
  • 如何早期識別心臟受損?
    流感導致的心臟損傷不常見,但卻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等嚴重後果。如何早期識別成為救治流感相關心肌損害的關鍵。流感病毒對心臟有哪些影響?流感病毒可引起心臟損傷是明確的,常見併發症包括心肌炎、心包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肌酸激酶升高、心電圖異常,重症病例可出現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後,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相關住院和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雖然流感合併心肌損害的患者並不多,但是危害可不小。美國一項研究對33例流感突發死亡患者進行屍檢,結果發現,其中1/3的患者病理改變為典型的炎症浸潤和心肌壞死,證實患者死亡前發生明確的急性心肌壞死。
  • Prrx1a缺失對斑馬魚胚胎心臟偏側性的影響是由於脫靶效應嗎?
    Tessadori等認為心臟表型的缺失並不是由於旁系同源物prrx1b或母體提供的prrx1a所補償,因為在prrx1ael558 / el558; prrx1bel491 / el491雙重突變體和從純合突變體母體中獲得的prrx1ael558 / el558胚胎中,心臟環化同樣不受影響。
  • 36歲,高血壓6年,從不控制,現在心臟擴大,心臟衰竭,影響壽命
    果不其然,心臟彩超提示心臟擴大,高血壓性心臟病改變,射血分數45%。結合患者症狀,目前心衰診斷明確,心功能4級。心功能一共分為四級:Ⅰ級 患者有心臟病,但體力活動不受限制。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過度疲勞、心悸、氣喘或心絞痛。
  • 心臟累了嗎?警惕!這些症狀說明心臟有事
    早搏的發生率很高,健康人和有心臟疾病的人均可發生,精神壓力大、飲酒、喝咖啡、睡眠差等因素是誘因。早搏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沒有心臟病的早搏是良性的,如果症狀不明顯,對生活沒有影響,可不用治療。但如果是冠心病、高血壓等引起的早搏,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因此,發現早搏還是應該去醫院,讓醫生檢查是否有心臟基礎疾病。
  • 隆回人民醫院開展首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和心臟射頻消融術
    今年57歲的患者戴某,平素自覺身體健康,1年多以前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因為是在上坡上樓時才感覺明顯,休息後可緩解,沒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患者一直沒有重視,近一周來因為家中修房子勞累過度,感覺胸悶、氣促明顯來醫院,體檢時發現心動過緩,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示III度房室傳導阻滯,最長RR間期長達4.5秒,平均心率只有41次/分鐘,有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指徵。
  •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韓國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廣泛存在心臟損傷,患者死亡率同心臟損傷高度相關。韓國啟明大學心臟病學院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研究分析了今年早些時間38例因新冠肺炎感染住院的患者臨床數據,發現每10名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大約有6人發生了心臟損傷。在本研究中,心肌受損、心力衰竭以及心率異常等臨床症狀被定義為「心臟損傷」。研究發現,38個樣本中有22個發生了一項以上的心臟損傷,佔比達到57.9%,其中老年人、男性和有高血壓病史者更容易發生心臟損傷。發生心臟損傷的患者死亡率遠高於未遭受心臟損傷者。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 的治療方案無益處,還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院內死亡的危險。然而,特效藥物的研發多耗時幾年甚至十幾年,使得眼下抗擊病毒的醫治方案有諸多無奈。因此,從已知安全的老藥中篩選出對抗新冠病毒疾病的藥物,成為了一種不錯的策略。
  • 哈佛大學權威專家:COVID-19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引發不同程度的...
    但近日,哈佛大學神經病學權威專家表示,COVID-19不僅會損傷人體的呼吸系統,還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大腦功能損傷。近日,《阿爾茨海默症雜誌》(Th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對COVID-19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綜述,將COVID-19導致的腦損傷分為了三個階段。
  • 俄科學家首次查明心臟纖維化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的科學家全球首次完整研究出心臟纖維化結構特徵對心臟功能的影響。研究作者表示,他們成功明確了破壞與纖維化相關的心臟組織電刺激的規律,這將有助於應對威脅生命的心律不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中。
  • 人類的心臟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斯坦福科學家《細胞》子刊新發現
    :123RF) 最近,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Kitchener Wilson博士與其心血管研究所所長吳慶明(Joseph Wu)教授等科學家合作,揭示了促進心臟變大的一個因素:竟然是默默藏身於我們基因組裡的病毒序列。
  • (收藏)豬的病理解剖 - 心臟和肺臟(大量圖文)
    胸腔打開後,首先檢查心臟,然後肺臟。在心臟中可發現數種不同的病變,但以炎症為主。與其它組織器官相同,炎症可根據滲出物的特徵分類。病變的描述常用的漿液性、纖維素性、壞死性等術語,且與描述病理發展的時間過程的詞聯用,如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特殊類型的炎症有助於診斷某種或某些疾病。偶爾與炎症無關的組織變性或出血性損傷也可見於心臟組織。
  • 人iPSC來源的心臟基質細胞可促進3D心臟微組織成熟
    人iPSC來源的心臟基質細胞可促進3D心臟微組織成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8:21:56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Christine L.
  • 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中文版)
    (IIa,C)心梗後射血分數保留的穩定性冠脈疾病患者血運重建 對於室顫出現之前發生急性心肌缺血的室顫患者,推薦冠脈血運重建減少心臟性猝死風險。(I,B)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 1. 對於心梗後存活患者,可考慮使用胺碘酮緩解室性心律失常症狀,但該藥不影響死亡率。
  • 【易文獻】 歐易客戶發現miRNA調控心臟纖維化的新機制
    激活,影響心臟纖維化,文章發表在Theranostics(IF 8.854)。眾所周知,纖維化是一種病理心臟肥大的標誌,進而發展為心肌病和明顯的心臟衰竭。微小RNA是內源的非編碼的單鏈小RNA,一般為19-22個核苷酸,它可以通過促進目的mRNA的降解以及抑制mRNA的轉錄來調節基因的表達。微小RNA在許多生物過程及其調節多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纖維化。
  • 靜脈注射對老年心臟手術患者術後譫妄的影響
    胸骨切開術、開胸管術和腿部切口處的疼痛未經治療可引起譫妄,但阿片類藥物也可增加這一風險。圍手術期鎮靜和阿片類鎮痛藥物是譫妄的潛在危險因素,可以通過適當的幹預措施加以解決。非甾體抗炎藥和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通常用作輔助止痛藥。由於心臟手術後由於出血和腎臟損傷的風險而避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對乙醯氨基酚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特別有用。
  • 存在心臟問題的重症患者,鎮靜鎮痛藥物選擇有何講究?
    目前理想的鎮痛鎮靜類藥物需要具有以下特點:對循環和呼吸影響小;作用起效快且效果明顯;藥物代謝快、基本無明顯蓄積作用;對肝、腎功能影響小;抗焦慮和順應性遺忘效果優良鎮靜藥物選擇在心臟重症的鎮靜藥物中,最常用的是苯二氮類、丙泊酚和右美託咪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