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水下環境中,常規潛艇的柴油機如何進氣排氣?有幾種系統?

2020-10-18 和風漫談

早期的潛艇大部時間在水面航行,新鮮空氣直接從潛艇進氣管進入艇內,供人員呼吸和柴油機工作。水下航行時則關閉柴油機、關閉進氣管,僅靠蓄電池能量驅動螺旋槳旋轉。

20世紀30年代荷蘭人率先發明了通氣管技術,後來德軍入侵將技術竊為己有。1944年德國人在新型21型潛艇上使用通氣管技術,希望藉此挽回敗局。結果第三帝國沒救成,潛艇卻從此進入嶄新時代,從以往傳統意義上的潛水艦,變成了真正在水下航行的潛艇。通氣管成為提升戰力的革命性裝備,美英蘇聯等國也紛紛跟進。

▲粗大的通氣管

此後很多潛艇上同時裝備2套進排氣設備,一套供水面航行使用,一套在水下十幾米通氣管深度航行使用。兩套系統管道之間有連通的部分,也可以用閥門分隔密閉。

現代潛艇由於水面航行時間很少,通氣管狀態航行時間多,所以常依據通氣管工作環境要求來設計柴油機,以保證通氣管功率。也有潛艇不設置專門的水上進氣系統,只用單一的通氣管兼作水上進氣和水下進氣使用。

▲柴油機與進氣、排氣管路系統

一、水上進排氣系統。

水上進排氣系統由進氣圍欄、膨脹接頭、舌閥、水上排氣口、機艙空氣量調節閥及進排氣管路等部件組成。

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海面空氣由水上進氣道經舌閥、進氣管道進入機艙,柴油機從機艙中吸取空氣工作。廢氣經內舌閥、排氣管、外舌閥和排氣管口排出艇外。

二、水下進排氣系統。

水下進排氣系統由防浪閥、活動空氣筒、固定空氣簡,舌閥、艙內進氣圍壁、機艙空氣量調節閥、排氣膨脹接頭、止回閥和進排氣管道等組成。進氣內舌閥之前的那段管道經常與水上進氣系統共用。

兩套系統的安裝位置不同。水上進、排氣系統通常在艇身上,排氣口位於進氣口之後且儘量遠離,以免排出的廢氣被進氣口重新吸入。水下進、排氣系統在指揮臺圍殼裡面和周邊,也就是著名的通氣管和排氣管。

通氣管結構較複雜,由固定空氣筒和活動空氣筒兩段組成。固定空氣筒與艇身相連,活動空氣筒安裝在固定空氣筒內部,一般由液壓升降機控制伸出回縮。

▲通氣管固定和活動空氣筒

活動通氣管的頂端有防浪浮閥。當海況惡劣波浪較大時,進氣口被海水淹沒,防浪浮閥中的浮子向上浮起使進氣口自動關閉,阻止海水湧入艇內;等波浪過後浮子落下,進氣口再重新打開恢復進氣。這要求通氣管的升起高度要恰到好處,一般以四級海況下浮閥不頻繁開啟為宜。

排氣管結構相對簡單,但卻對潛艇隱身有重大影響。因為柴油機排出的廢氣溫度很高,如果隨意排放會使潛艇周邊的海水溫度迅速升高,形成明顯的紅外輻射信號。

▲用柴油機返航的核潛艇,白色煙霧排氣

現代反潛機和驅逐艦上的紅外探測水平提升很快。理論研究表明,海水溫差超過0.001℃就能滿足紅外探測需求。與海水背景溫差越大,對潛艇紅外探測、識別距離就越遠。現代反潛機上搭載的前視紅外探測儀,甚至能探測到水下40米深處的老式潛艇。

因此,為提高潛艇隱身性,減小紅外探測概率,柴油機排出的高溫廢氣必須要經過冷卻、吸收後再排入海中,以降低對周邊海水溫度的影響。

▲潛艇排氣形成的羽流

冷卻高溫廢氣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空氣冷卻法。將冷空氣引入排氣管,在高溫廢氣和排氣管壁之間形成一層薄冷卻層。通過減少氣體和管壁的熱對流交換降低排氣管溫度,抑制壁面紅外輻射。如英國「支持者」級常規潛艇就採用空氣冷卻方式降低紅外特徵。

②、噴淋冷卻法。向排氣管內噴入海水形成水霧,通過水蒸髮帶走廢氣熱能,使排氣溫度降低,還同時抑制排氣嗓聲。日本「親潮」級常規潛艇通過噴射海水使排氣溫度由500℃降至60℃,效果顯著。

③、對流水冷法。在排氣管外安裝冷卻水套、夾層等設備,通過熱對流交換使排氣溫度降低,在各種艦船上廣泛使用。

④、水下排氣法。將柴油機廢氣排入海水中冷卻吸收。因排氣管內壓力高於周邊海水壓力,所以海水並不會倒灌入艇。

▲AIP中的斯特林發動機系統

當潛艇在水下使用AIP系統潛航時,提供動能的燃料電池、閉式循環柴油機、閉式循環汽輪機、斯特林發動機等也同樣會產生高溫廢氣。這些廢氣中一部分可以增氧後再次循環利用,一部分水蒸氣冷卻回收,另一部分二氧化碳經過降溫和吸收後,最終無氣泡排放溶解於海水中。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另外,潛艇的進排氣系統安全性要求很高,既要通暢高效,也要容易維護操縱,並能有效應對各種緊急情況。若水下航行時進氣管不慎關閉,柴油機將在數分鐘內將艇內空氣消耗一空,造成艇毀人亡的重大事故。所以,潛艇進排氣系統不如魚雷、飛彈那樣耀眼奪目,卻是艇上最關鍵的設備之一。

相關焦點

  • 500千瓦燃料電池,將讓我國潛艇脫胎換骨,水下殺手性能飛躍!
    為了保證隱蔽性,潛艇最好是增加在水下航行的時間,避免浮出水面,這就促使了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的產生。 目前各國先進的常規潛艇基本都裝備了,AIP系統這種系統可以使常規潛艇無需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就能有足夠的動力
  • 日本「蒼龍」級:世界最大最先進常規潛艇(圖)
    近年來,日本該級潛艇以每年1艘的速度陸續下水和服役。蒼龍級潛艇以優異的性能引起部分國家的關注。據悉,澳大利亞政府正在討論從日本購買一批該級潛艇,以取代日益老化的柯林斯級常規動力潛艇。  蒼龍級潛艇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為何能夠贏得澳方的青睞?未來日本潛艇的發展趨勢如何?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 潛艇水下航行時發動機是不是都需要空氣?這一技術由德國人首創!
    並不是所有潛艇的發動機工作都需要空氣!潛艇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核動力潛艇,另一種是常規動力潛艇。(核動力潛艇動力裝置原理)而常規動力潛艇也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我們熟知的柴電潛艇,這類潛艇的工作模式很簡單,水下靠蓄電池供能驅動電動機航行,電池沒電了就上浮至水面用柴油機驅動並順便給電池充電,充滿了就繼續下潛,以此循環往復。
  • 俄羅斯推出食人魚AIP潛艇,用水下燃氣輪機,與其他AIP潛艇不一樣
    P-750B型潛艇屬於俄羅斯「食人魚」型小型潛艇,「食人魚」型潛艇是俄羅斯孔雀石設計局設計的一系列採用閉循環動力系統的小型近海潛艇代號,有P-550、P-650、P-750等多個型號,項目在蘇聯時代就開始,並且在蘇聯解體前已經趨於成熟,本次展出的P-750B型潛艇相比較之前的設計外形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 潛艇長時間待在水下,船員是如何呼吸的?方法還真不少
    由於潛艇作戰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就需要在水下長時間的潛行,這是對潛艇的安全和質量的一個重大考驗,尤其是潛艇內部的氧氣來源,更是關乎到士兵的生命。世界上就曾經發生過一起因為缺氧而導致士兵喪生的事故。當時有一艘載有70名海軍的潛艇在浮出海面進行換氣時,由於事發海域風浪較大,許多海水倒灌進潛艇的通氣口導致排氣系統自動關閉,由於該潛艇設備落後因此船員們並沒有發現異常,而潛艇內的氧氣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被全部耗光,這70名船員就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犧牲了。此次事故也再一次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很多國家開始大力發展潛艇制氧技術。
  • 中國常規潛艇技術來自德國?專家闢謠:八竿子打不著
    中國常規潛艇技術和德國到底有沒有關係?有,也沒有。說有,是因為中國第一款國產潛艇033型仿自蘇聯的R級潛艇,R級潛艇則恰恰仿自德國二戰時期的U21型潛艇。說沒有,是因為中國常規潛艇現在都發展到039系列了,已經完全自成一家了,並且最重要的AIP系統都是走的瑞典路線,和德國沒有任何關係。
  • 全球首艘鋰電潛艇服役,但批量裝備還為時尚早
    以前的蒼龍級潛艇採用了斯特林發動機的AIP動力系統,『凰龍』號潛艇使用鋰電池可以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軍事研究員蘭順正就此表示。常規潛艇最早採用柴電動力,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源,水面航行時使用柴油機,水下航行時使用蓄電池和電動機。由於柴油機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氣,因此只有在水面狀態、半潛狀態和通氣管狀態航行時才能給蓄電池充電。
  • 全球首艘鋰電潛艇服役 但批量裝備還為時尚早
    【來源:科技日報】日本海上自衛隊近日接收了最新一艘蒼龍級常規潛艇「凰龍」號。據報導,「凰龍」號是世界上首艘將鋰電池作為動力的潛艇,這可以讓它在水下潛航時間大幅延長。以前的蒼龍級潛艇採用了斯特林發動機的AIP動力系統,『凰龍』號潛艇使用鋰電池可以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軍事研究員蘭順正就此表示。 常規潛艇最早採用柴電動力,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源,水面航行時使用柴油機,水下航行時使用蓄電池和電動機。由於柴油機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氣,因此只有在水面狀態、半潛狀態和通氣管狀態航行時才能給蓄電池充電。
  • 釋新聞|潛艇被困水下可撐多久?除氧氣外,還有兩因素是關鍵
    17年前,當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因爆炸沉沒於108米深的水下後,艇上尚有20多名艇員倖免於難,躲在艇艉的艙室等待救援。「我們沒有人可以出去。」這是一名艇員在艙室中寫下的臨終遺言。正如美國廣播電視公司21日報導,搜索海域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更大的風力出現。阿根廷海軍發言人20日向外界表示,如果潛艇已經浮在水上,在水和食物充足的情況,潛艇艇員能夠支撐30天。如果潛艇在通氣管狀態下,艇員能夠支撐7天。但是,這一估計已經顯得非常樂觀。
  • 央視曝光中國AIP潛艇內部畫面,十年前就已經媲美德國212潛艇
    央視曝光中國潛艇AIP艙室內況,乾淨整潔媲美德國212潛艇世界最強常規潛艇當然屬德國。早在今年泰國海軍的招標說明大會上,就有一張世界主要常規潛艇性能排名表,德國潛艇高居第一名,元級潛艇外貿版排第二名,這也說明中國近年在潛艇技術上發展不錯,進步巨大。
  • 中國AIP潛艇的動力源泉,詳細解讀斯特林發動機系統
    潛艇AIP系統簡介眾所周知,根據動力系統的不同,潛艇通常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核潛艇採用核能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做到了不依賴大氣而能在水下進行長時間活動,因此發展比較迅速,受到一些國家的推崇,比如美國海軍裝備的全部都是核動力潛艇。但是核潛艇由於技術複雜、造價昂貴、噸位受限等原因,並不能完全取代常規動力潛艇。
  • 原創:我國常規柴電潛艇已裝備AIP技術 與德國214潛艇燃料電池哪家強
    美國因為負擔得起昂貴的核潛艇及對淺水區作戰能力的需求不迫切,所以並無發展AIP推進系統。AIP技術分為三種方案:閉式循環柴油機(CCD)AIP、斯特林發動機(SE)AIP以及燃料電池(FC)AIP。這三種AIP方案都已被各海軍強國分別採用;如英國、荷蘭等已採用CCDAIP方案,瑞典等已採用SEAIP方案,德國已採用FCAIP方案。
  • 超越時代的設計:德國XXI型常規潛艇卻被美軍當靶子
    這艘外觀非常漂亮的潛艇是德國二戰中最先進的XXI型常規潛艇,1944年在漢堡Blohm + Voss造船廠建造。同年10月,加入德國海軍服役,編號為U-2513。但直到戰爭結束,這艘先進的潛艇也沒有獨立作戰。
  • 日本最新潛艇「大鯨」,究竟比「蒼龍」強在哪兒?
    法國為澳大利亞建造的「短鰭梭魚」級AIP潛艇也安裝了泵噴推進器,俄羅斯也準備在下一代常規潛艇上安裝泵噴推進器。泵噴推進技術目前已經成功應用到中小型水面艦艇上,說明其技術已經成熟,應用於大中型常規潛艇也會有技術優勢。「鋰電池系統+柴油機」動力組合成最大亮點「大鯨」號潛艇相比「蒼龍」級最大的技術亮點,還有一個就是「鋰電池系統+柴油機」動力組合。
  • 水下漆黑暗無天日:潛艇兵如何能在潛艇裡堅持生活戰鬥幾個月?
    例如我國的039B常規潛艇,使用斯特林閉式循環發動機做水下航行時,可以不伸出通氣管,連續潛航隱蔽作戰,能夠潛航一個多月無需浮出水面。潛艇兵是個很辛苦的職業,在水下的潛艇中執行作戰任務的士兵,通常要在海上待非常長的時間。
  • 日本蒼龍級潛艇褒貶不一,有何奇特之處?又有什麼優缺點?
    日本非常重視潛艇和水下反潛力量,研發了一系列遠洋作戰的大型獵殺潛艇(SSK)。蒼龍級也這一戰略需求下的產物。 蒼龍級潛艇全長84米,寬9.1米,水上排水量2900噸,水下排水量4200噸,居世界現役常規潛艇排名第一。比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還要大,比德國、瑞典、義大利、荷蘭的一群2000噸左右中型潛艇大很多。
  • 能觀六路 可聽八方,潛艇水下「順風耳」——聲吶系統面面觀
    或許受此影響,一個多月後英國工程師劉易斯尼克森向專利局申請了世界上第一種聲吶探測儀專利,用於探測海中冰山。第一次世界大戰潛艇登上戰爭舞臺,人們對搜尋水下潛艇產生了迫切需求,聲吶也成了搜索潛艇和潛艇探測目標的最佳工具。1920年英國研製出首臺112型艦載聲吶,1922年正式生產。
  • 潛艇上各部位名稱都叫啥?一圖讓你看懂
    潛艇自19世紀逐漸興起,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廣泛應用,現已成為各國海軍建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不僅肩負起攻擊敵方艦艇及陸上目標、長期隱蔽偵察、突破封鎖深入敵方海區突襲等軍事作戰任務,還被用於海洋勘探開採、搜索救援等民事領域,核動力潛艇更是國家二次核打擊力量中最為可靠的「殺手鐧
  • 常規潛艇靠燃料電池挑戰核動力,德國走在前面,打造全球首款新艇
    常規動力潛艇最大的缺點,就是動力不足,在水下連續潛航的時間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都開始發展不依賴空氣的動力系統,又稱:AIP技術,其中技術之一:燃料電池,從技術實際應用的效果上看,現代常規潛艇靠燃料電池挑戰核動力。
  • 中國常規潛艇性能如何?安裝國產AIP系統,測試美日反潛實力
    而也有消息人士稱,該潛艇「可能已經測試了日本和美國的反潛作戰能力。」在前不久,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剛好經過了該海域。這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依然是一個需要重視的情況,畢竟早在8年前一艘同樣是常規動力的潛艇就在演習中擊沉過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母,然後還躲過美國海軍的反潛搜索。而在這次演習之後,美國海軍便耗費巨資從日本和瑞典租借了兩艘常規動力的潛艇,來陪同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進行演練反潛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