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當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因爆炸沉沒於108米深的水下後,艇上尚有20多名艇員倖免於難,躲在艇艉的艙室等待救援。
「我們沒有人可以出去。」這是一名艇員在艙室中寫下的臨終遺言。
沒人希望這一悲劇會在阿根廷的潛艇上重演,但對於一艘喪失動力、坐沉水下的潛艇來說,除了氧氣、補給、溫度這些艇員維持生存必不可缺的條件外,最重要的就是時間。
25,樂觀的數字從上周三失聯至21日,載有44名艇員的阿根廷海軍潛艇「聖胡安」號已經失蹤了近7天。儘管來自美歐多國的艦艇與飛機已在南大西洋搜尋數日,但除了兩次「烏龍」外,相關信息仍近乎一無所獲。
一位失聯艇員的兄弟Carlos Mendoza20日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們(指失聯艇員的親屬們,編者注)試著保持樂觀,但也清楚隨著時間的流逝,好消息越來越不可能出現。
阿根廷國民在海軍基地外對艇員及其家人的祝福與鼓勵如果這艘不幸的潛艇仍有艇員尚存,在救援到達前,他們可以堅持多久呢?
25天,是阿根廷海軍給出的數字。但其前提是,潛艇只是因失去動力漂浮在海面,而且成功挺過令人恐懼的風暴。
距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432公裡的南大西洋,位於地球盛行西風帶,常年風大浪急。在前幾日的搜索當中,海域浪高均在6米以上。再加上這裡是北上的西風漂流所經海區,海水更為冰冷;而從北面來的巴西暖流在附近海域與西風漂流相會,則使海況更顯複雜。正如美國廣播電視公司21日報導,搜索海域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更大的風力出現。
阿根廷海軍發言人20日向外界表示,如果潛艇已經浮在水上,在水和食物充足的情況,潛艇艇員能夠支撐30天。如果潛艇在通氣管狀態下,艇員能夠支撐7天。但是,這一估計已經顯得非常樂觀。
而阿根廷海軍司令加布裡埃爾·加萊亞齊此前明曾確表示,這艘潛艇曾浮出水面,報告其發生了電力故障,並在隨後消失。
「對於一艘出現電力故障的常規潛艇來說,浮出水面航行畢竟是第一選擇。」海軍問題專家石宏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潛艇失聯海域的海況非常惡劣,潛艇作為一種以水下航行為主的兵器,水面航行性能與水面艦艇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浮出水面的『聖胡安』號潛艇是否被惡劣海況掀翻是值得關注的。」
「潛艇很可能已經沉入水下。」海軍專家張曉林持類似的看法,「如果它還在水面,那麼經過長時間的搜尋還沒被發現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電力與心理至關重要如果專家判斷屬實,那麼艇員能夠支撐多久呢?
「聖胡安」號潛艇屬於德國製造的常規動力潛艇,排水量約2000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日曾報導稱,其在正常條件下自持力為90天。
但是,石宏對澎湃新聞指出,這個自持力指標是指潛艇沒有出現技術問題下的數據,這一數字可謂非常樂觀。
潛艇自持力是指潛艇一次裝足按設計要求規定的燃料、淡水、食品、氧氣再生藥板等,中途不加補給,在海上連續活動的最長時間。自持力是衡量艦船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對軍事作戰而言更為重要,自持力的優劣決定軍艦連續作戰、控制海域的能力。
雖然阿根廷官方稱「聖胡安」號潛艇的水和食物足夠支撐近30天,但在水下,氧氣顯然才是最貴重的奢侈品。阿根廷海軍發言人20日也承認,在極端的情況下,失聯潛艇的氧氣只能支持艇員生存兩天。
「
常規潛艇失事後,水下的氧氣來源一般是潛艇上攜帶的氧氣再生藥板和氧氣瓶,再氣藥板產生的氧氣一般可使用500~1500小時,氧氣瓶則為應急用,只能支撐幾小時。」 海軍問題研究人員徐依航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已過了近7天,即約160個小時。再過一周,如果還沒有找到(潛艇)位置,恐怕很難再有希望了。」
石宏則指出,如果存在一些操作失誤,則潛艇的命運恐怕更為堪憂。如潛艇在通氣管狀態下為潛艇充電時,若通氣管上的進氣閥因為技術故障沒有打開,柴油機啟動後大量吸入艇內氧氣,則艇內氧氣含量幾分鐘就會耗光,艇員會因為缺氧窒息死亡。
「此外,電力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生存條件。」 徐依航強調,「食物與水或許可支持30天,但沒電則無法取暖,低溫會把人凍死。」海洋地理的研究顯示,海水在1000米深度內,水溫會隨深度增加發生明顯遞減,而1000米以下的海水則常年保持0攝氏度左右的低溫。而根據搜尋海域的海底地形圖可以發現,其水深多在200米淺水和3000米深水之間。
更糟的是,當潛艇被困於水溫很低、水壓極大的水下時,出於節約能源與氧氣的考慮,潛艇將被迫採取儘可能減小能耗的方式運作——這意味著潛艇兵很可能要在幽暗密閉狹小的空間內,在黑暗、寒冷、孤獨和死亡的威脅中等待救援,這對心理素質和團隊建設也是極大的考驗。
「
潛艇兵可以說是最危險的職業之一,緊急環境下的心理素質訓練是潛艇兵的必備科目。這次事件,肯定是對阿根廷潛艇兵訓練水平的直接考驗。」張曉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