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莊鋪村古遺址
讓莊鋪古遺址,在原欒灣鄉讓莊鋪村,現歸平陰縣安城鎮,是商周時期的居住遺址。
遺址分兩處:一處在村西北,一處在村東。村西北處遺址在山間平原地帶。西臨安欒河,南靠小葦河。遺址原為高7米,直徑50米至70米的橢圓形高臺地,當地俗稱「小灰山」。
20世紀70年代末在搞農田基本建設中被夷為平地,文化層慘遭破壞。現地表仍可見大片灰土和陶器殘片。1981年文物普查時,採集到的遺物中有嶽石文化的泥質灰陶尊形器,繩紋陶罐殘片和磨製石鏟等物。有商周時代的夾砂灰陶鬲足、繩紋紅陶鬲殘片,泥質 黑陶豆等物。
另一處遺址在村東的山坡地帶,距「小灰山」約300米,當地人稱「朱家林」。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
從斷崖上看,文化層堆積厚達2至3米,暴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陶片、墓葬等遺蹟。採集到的遺物有商周時期的夾砂灰陶鬲、灰陶簋、繩紋罐殘片,有戰國時期的泥質灰陶壺、豆等殘片。
1983年一村民在挖地瓜窖時,在深四米處挖到一商代墓葬,出土乳釘紋銅,方鼎一件,銅觚一件及灰陶簋、罍、、尊等多件。現收藏於縣博物館內。
2019年該村全部拆遷,舊貌全改剷平,僅留下一個像屏和莊北水塔樓子
2、望口山渡口古今
望口山渡口,位於平陰縣城東北8公裡處的望口山村西。始建於雍正二年(1723年),興隆於雍正五年(1726年),原為大清河上的古渡口,黃河改道後為黃河渡口,對岸為東阿縣的朱家圈。古為木帆船、人渡,現有鐵殼機動船2隻,木船1隻,每天運送來往車輛百餘輛,行人300 - 500人,即方便了兩岸群眾的交往,又為欒灣鄉的建材外銷開闢了重要銷路。
渡口東的望口山上,建有泰山老母廟,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鄰近村莊的人們,有到泰山老母廟趕山會及登高望遠的習俗。渡口附近的人們或聚於山頭,或散於河沿,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盡情玩樂。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也成瞭望口山渡口最熱鬧的日子。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村任科技隊長等,後調鄉鎮任專職通訊報導員、秘書、民政文書、文化廣播站長和辦事處書記,被抽調縣委寫黨史,又被安城錦水抽調主持寫史志,先後有760多篇作品在省、市、縣發表。是縣作協理事,安城鎮作協副主席等,榮獲省市縣模範先進稱號,曾在濟南日報趵突副刊發表《故鄉的白天鵝》、《故鄉的小河》、《老石屋》等作品,在山東人民出版社發表報告文學《高甲海招財助人》、在作家發表《黃士地上的孺子牛》、《不彎的脊梁,潔白的青松》、《抗日烽火女英雄》、《抗戰英烈鄭天民》等,在湖南《楚風》刊發表《小河》,在濟南市作家協會主辦刊物《一路花香》發表散文《想起了國歌》、小說《梅花》獲玫瑰文學獎、《李存葆在玫瑰之鄉》發表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2019年第3期《泰山文化》發表小說(活宰驢)和(宰牛)同年第五期發表小說《舅姥爺家的皂角樹》,小說《笨人憨老大》、《九猴子》發表在《京西文學》紙刊上,2019年八月所寫報告文學《黃士地上的孺子牛》、《潔白的白松,不彎的脊梁》、《抗日烽火女英雄》、《抗戰英雄鄭天民書記》,先後共發表各類作品千餘篇首,在各類文學平臺發表作品140餘萬字。
2020、11、23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