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灣兩處古遺址:商周時期讓莊鋪、望口山古渡口/尹燕忠

2020-12-06 齊魯壹點

1、讓莊鋪村古遺址

讓莊鋪古遺址,在原欒灣鄉讓莊鋪村,現歸平陰縣安城鎮,是商周時期的居住遺址。

遺址分兩處:一處在村西北,一處在村東。村西北處遺址在山間平原地帶。西臨安欒河,南靠小葦河。遺址原為高7米,直徑50米至70米的橢圓形高臺地,當地俗稱「小灰山」。

20世紀70年代末在搞農田基本建設中被夷為平地,文化層慘遭破壞。現地表仍可見大片灰土和陶器殘片。1981年文物普查時,採集到的遺物中有嶽石文化的泥質灰陶尊形器,繩紋陶罐殘片和磨製石鏟等物。有商周時代的夾砂灰陶鬲足、繩紋紅陶鬲殘片,泥質 黑陶豆等物。

另一處遺址在村東的山坡地帶,距「小灰山」約300米,當地人稱「朱家林」。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

從斷崖上看,文化層堆積厚達2至3米,暴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陶片、墓葬等遺蹟。採集到的遺物有商周時期的夾砂灰陶鬲、灰陶簋、繩紋罐殘片,有戰國時期的泥質灰陶壺、豆等殘片。

1983年一村民在挖地瓜窖時,在深四米處挖到一商代墓葬,出土乳釘紋銅,方鼎一件,銅觚一件及灰陶簋、罍、、尊等多件。現收藏於縣博物館內。

2019年該村全部拆遷,舊貌全改剷平,僅留下一個像屏和莊北水塔樓子

2、望口山渡口古今

望口山渡口,位於平陰縣城東北8公裡處的望口山村西。始建於雍正二年(1723年),興隆於雍正五年(1726年),原為大清河上的古渡口,黃河改道後為黃河渡口,對岸為東阿縣的朱家圈。古為木帆船、人渡,現有鐵殼機動船2隻,木船1隻,每天運送來往車輛百餘輛,行人300 - 500人,即方便了兩岸群眾的交往,又為欒灣鄉的建材外銷開闢了重要銷路。

渡口東的望口山上,建有泰山老母廟,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鄰近村莊的人們,有到泰山老母廟趕山會及登高望遠的習俗。渡口附近的人們或聚於山頭,或散於河沿,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盡情玩樂。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也成瞭望口山渡口最熱鬧的日子。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村任科技隊長等,後調鄉鎮任專職通訊報導員、秘書、民政文書、文化廣播站長和辦事處書記,被抽調縣委寫黨史,又被安城錦水抽調主持寫史志,先後有760多篇作品在省、市、縣發表。是縣作協理事,安城鎮作協副主席等,榮獲省市縣模範先進稱號,曾在濟南日報趵突副刊發表《故鄉的白天鵝》、《故鄉的小河》、《老石屋》等作品,在山東人民出版社發表報告文學《高甲海招財助人》、在作家發表《黃士地上的孺子牛》、《不彎的脊梁,潔白的青松》、《抗日烽火女英雄》、《抗戰英烈鄭天民》等,在湖南《楚風》刊發表《小河》,在濟南市作家協會主辦刊物《一路花香》發表散文《想起了國歌》、小說《梅花》獲玫瑰文學獎、《李存葆在玫瑰之鄉》發表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2019年第3期《泰山文化》發表小說(活宰驢)和(宰牛)同年第五期發表小說《舅姥爺家的皂角樹》,小說《笨人憨老大》、《九猴子》發表在《京西文學》紙刊上,2019年八月所寫報告文學《黃士地上的孺子牛》、《潔白的白松,不彎的脊梁》、《抗日烽火女英雄》、《抗戰英雄鄭天民書記》,先後共發表各類作品千餘篇首,在各類文學平臺發表作品140餘萬字。

2020、11、23日上午

相關焦點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5月29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該所會同樂安縣博物館,組織專業文物工作人員,對昌寧高速紅線範圍樂安縣境內的文物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山碭松山遺址、萬崇鳳形山古墓葬群、萬崇月形山遺址、羅陂松山遺址等古遺址群。該古遺址群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遺址遺蹟面積3500平方米。
  • 四川德陽現3000年前商周遺址 疑是三星堆衛星城
    「通過綿竹和什邡兩處商周遺址的發現,可以初步判斷,三星堆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兩處商周遺址離三星堆半徑最遠也就25公裡,它們實際上就是三星堆的 『城市副中心』。」日前,德陽市文管所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試點時新發現了兩處商周時期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文化面貌一致,為研究三星堆遺址的輻射提供了新資料。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11、蒲津渡遺址與蒲州故城遺址批次:第五批類型:古遺址地址:永濟市 城西約13公裡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蒲津渡為黃河一渡口,河橋始建於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唐開元十二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1988年,經勘探,明確了遺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
  • 吳湖帆:用珍藏商周古銅器換來《剩山圖》
    幾番交涉之後,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遂將家財分作兩份,一份給兩個待閨的女兒,一份授吳湖帆。因有意要吳湖帆繼承家學,故其所有字畫璽鼎多歸湖帆。綜論吳湖帆的藏品之源,除了吳大澂的遺藏,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來源,即其夫人潘靜淑的陪嫁。潘靜淑的祖父潘世恩在道光朝位居宰相之職。潘氏家族歷代嗜古物,富收藏,其所藏青銅器及古籍善本,歷來雄冠江南。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全國第一
    11、蒲津渡遺址與蒲州故城遺址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永濟市 城西約13公裡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 蒲津渡為黃河一渡口,河橋始建於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唐開元十二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寶雞共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數百處,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嶺遺址,據《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學》記載,早期遺存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於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一種文化遺存。 寶雞市現有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五嶽到底指哪五座山?
    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徵,故有「五嶽獨尊」之說。「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古流傳。「重於泰山」、「泰山北鬥」,泰山其實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老子》 在對商周時期藝術文化的研究之上,青銅器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直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信仰和審美。這些原始而莊重的器具 在商周人們的宗教和禮儀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人們在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體現。
  • 天府之國,巴山蜀水,21張圖表解讀四川262處全國文保單位
    位於甘孜州的貢嘎山是四川的最高山,也是四川地理海拔最高點,海拔為7556米。人間瑤池-黃龍,世界自然遺產透過文物國保單位列表看四川文物文化靚點1、古遺址-三星堆四川省現共有古遺址27處。其中新石器時代7處,商周漢晉以來20處。三星堆遺址在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古遺址類全國保護單位。
  • 商周時期四柱形銅器簡介
    從同出的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可知,這些器物屬於西周初年一個史官家族,為周康王時期擔任「作冊」一職的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的屬吏或其後裔嫡族擁有,下限不晚於周穆王時期,詳細考證參見《文物》雜誌1972年6期發表的《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這件調色器為了解西周時期史官書寫工具提供了很大幫助。廣州文物商店曾收藏一件獸形四柱形調色銅器,形制與賀家村這件銅器基本相同。
  • 一件青銅器,兩處古地名,告訴你三千多年前的歷史大事件
    1976年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被選入九大鎮國之寶。利簋的器身、方座上面不僅飾有饕餮紋、蟬紋的圖案,尤其是還有文字記載,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正是這行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因此非常有研究價值。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成都東華門遺址古為兵家必爭地 曾淪為乞丐聚集地
    煤山可不是堆放煤炭的地方,姬勇說,在明蜀王府裡,這片地勢稍高的區域應該是一個假山,亭臺樓閣的皇家後花園。「黃帝吃完了飯,就到這裡逛逛消消食。」但是隨著蜀王府被毀,這座假山也無人照顧慢慢荒蕪,也沒有住家戶進駐,民國時期甚至成為了垃圾山。也許正因為這片區域從明後便沒有大興土木,因此很多歷史遺蹟得以保留。
  • 印象中用來叩門的鋪首銜環,它的功能可不止這點
    鋪首銜環是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的青銅獸面紋。它既有權勢象徵的意義,又有裝飾的價值,主要被表現在青銅器、陶瓷器、漆木器、畫像石、墓門棺槨以及建築的門上。或鑄、或雕、或刻、或制。青州市博物館藏的鋪首銜環,多出土於墓葬之中。
  • 巴蜀古文明--「巫山人」
    巴蜀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較為廣泛,迄今發現的主要遺址有:漢源富林鎮、資陽鯉魚橋、銅梁張二塘、成都羊子山、遂寧起郪口、安嶽龍臺、攀枝花回龍灣、重慶九龍坡、豐都煙墩堡等地點。這些遺址出土的石器類型各異,它說明在四川盆地各處活動的古人類,是不論活動範圍、經濟生活還是文化特徵都不盡相同的原始社會群體。
  • 天台「口」字型古民居-「四方塘路」明清古民居群
    一處地方的建築,體現著一處地方的文化。我們天台的古民居呈口字形,近於北方的四合院,又多了一點錦繡江南的靈秀、纖巧和雅致,閃爍著蘊含著儒、釋、道共輝的天台山文化。網友說天台古民居【範晉均】一處地方體現一處地方的文化,我們天台古民居呈口字形,近於北方四合院,又多了點錦繡江南的靈秀纖巧和雅致,閃爍著儒釋道光輝的天台山文化。
  • 原創對聯61幅,滿船明月漁鄉畫,兩耳清風子夜歌
    對句徵稿出句:蠟梅幾樹知春早(艾曉東)對句:按以下格式在留言處投稿,無須多餘的文字與符號。繪畫作品:吳冠中原創對聯61幅1. 滿船明月漁鄉畫;兩耳清風子夜歌(艾曉東)2.滿船明月漁鄉畫;遍嶺紅楓遊子心(莊雲)46. 滿船明月漁鄉畫;一曲梅花靜夜詩(梁東華)47. 滿船明月漁鄉畫;古驛雪梅騷客詩(李躍文)48. 滿船明月漁鄉畫;兩岸春風故裡情(劉國君)49. 滿船明月漁鄉畫;半網寒星燕島詩(藍雲)50. 滿船明月漁鄉畫;一夜清風夢境幽(鄧夫勤)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