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初: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千年寧鄉花豬的變遷

2021-01-13 聚焦湖湘號

長沙市非遺傳承人、湖南省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述初

消費日報網訊 延續了千年的寧鄉花豬,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瀕臨滅絕,李述初走遍了寧鄉的山山水水,卻也只是找到了7頭種豬,50多頭母豬。面對這一狀況,李述初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決定,畜養寧鄉花豬,讓這一豬種繁榮下去。

寧鄉花豬,傳承於寧鄉區域的千年名豬

李述初透露,寧鄉花豬的歷史淵源深遠。據記者了解,寧鄉羅家衝考古遺址在2016年12月初的考古挖掘中發現陶豬首一枚,表示早在幾千年前的上古部落時代羅家衝聚落的寧鄉先民,已具較高藝術審美觀念,豬已作為一種重要家養動物,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

而寧鄉花豬的名氣也從宋朝開始就傳遍全國,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曾深情回憶:「……草衝的仔豬,宋朝就出了名,暢銷鄰近幾省……」與「榮昌豬」、「太湖豬」、「金華豬」並稱為我國四大名豬。

寧鄉花豬

傳說,明朝正德皇帝南巡至今湖南境內,當地文武百官為接駕之事不敢有絲毫怠慢,在御膳準備方面更是用盡心思。嘗遍天下美味的皇帝在品到寧鄉花豬肉做成的全豬宴後,對其大加讚賞:「如此美味應一日一斤方好。」一句千古佳話,使寧鄉花豬榮升為皇家貢品,每年專供皇室享用。此後五百年裡,寧鄉花豬更打上了深深的皇族烙印,對血統譜系傳承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李述初介紹,寧鄉花豬辨識度極高,皮薄毛稀,後腿高於前驅;大腿欠豐滿,皮膚又褶皺,毛色光澤,額部有白斑,胸腹部下方和四肢為白色,肩腫骨部前方有一白色環帶,其他部位均為黑色覆蓋,故有「獅子頭、銅鑼肚、烏雲蓋雪、銀頸圈」之美稱。

李述初:世代養豬,我只是傳承祖業

非遺傳承人李述初

李述初告訴記者,乾隆60年左右,他家遷徙到寧鄉流沙河一代定居,從那個時候開始,家裡就做寧鄉花豬的生意,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十代了。

據李述初回憶,從乾隆六十年始他的祖輩便開始寧鄉花豬的飼養和買賣,每年除去務農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豬身上,小豬如何飼養、如何餵食、如何提高豬的品質都有一套方式方法,也是祖輩賴以謀生的重要手段。

而李述初自幼深得其爺爺喜愛,在他幼年時代,便和他爺爺一起養花豬,看爺爺如何做花豬販賣生意。他告訴記者,當時被爺爺等花豬販子的行話(切口的意思)所吸引,花豬販子們講價從來不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是用計、則、春、羅、吾、交、化、共、旭、大計等文字來代替。

這些神秘的行話切口讓當時小小的李述初對花豬販子這個行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又是家中長子,在從小教育便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家庭裡,李述初在大學畢業後毅然的回到了寧鄉,然後,依靠著河道挖沙這個行業獲取人生的一桶金。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已經是寧鄉有名的富裕家庭,而這個時候受市場影響,人們對瘦肉需求越來越高,寧鄉花豬因肌肉脂肪含量高,飼養投入大,飼養周期較白豬長兩倍有多,而逐步被市場拋棄,加之新引進的「洋豬」的衝擊,寧鄉花豬一度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就是這麼一種情況下,李述初帶著他踏遍寧鄉山山水水收購的七頭種豬和50餘頭母豬開始創辦了流沙河花豬養殖場。而現在,李述初的湖南省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擁有寧鄉花豬十二萬餘頭,流沙河牧業已經成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開始只是為了保住寧鄉花豬這一傳承千年的物種延續,而現在,李述初則是致力於打造百萬頭、百億級寧鄉花豬商業生態鏈!(記者 詹鵬)

相關焦點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寧鄉文旅與阿里飛豬戰略合作 寧鄉旅遊官方旗艦店上線
    9月29日,寧鄉文旅與阿里飛豬戰略協議籤署儀式舉行。籤約儀式。9月29日,飛豬平臺「寧鄉旅遊官方旗艦店」正式上線運營。紅網時刻9月29日訊(記者 何超)今天,寧鄉文旅與阿里飛豬進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寧鄉景區(點)將免費進駐飛豬寧鄉旅遊官方授權超市,形成線上景區景點介紹、客服、預約、預定和核銷流程。同時,阿里飛豬旅行將全面提供技術支持,進行全系統展示、推介、大數據展示和分析。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歪果仁」與非遺傳承人同臺說學唱演
    非遺走秀《南京雲錦》、舞蹈《洪澤湖漁鼓》、蘇北大鼓《嶽母刺字》、運河沿岸民歌秀《運河碧波千年長》……12月15日下午,「同樂江蘇」大運河非遺分享薈在南京舉辦,來自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外國友人齊聚一堂,12個精心編排的中華非遺節目,講述了外國友人與中華非遺的情緣故事。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今年55歲的姜紀國,是梅溪旱船的「非遺」傳承人。他熱愛旱船表演,1982年正式拜師學藝,能自編自唱,收集了民間旱船歌謠上百首。同時,他還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旱船扎制藝術,1995年起開始授徒。梅溪旱船有很高的民俗學、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和民間藝術史研究價值。旱船的扎制集民間剪紙、手工技藝、繪畫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文化藝術珍品。
  • 抖音紅人:剪影非遺傳承人 7秒成像,立等可取
    在抖音上,就有這樣一位有20萬粉絲的剪影大師,他就是剪影非遺傳承人劉期培。  抖音上的短視頻裡,客人在面前一站定,劉期培就拿起剪刀邊看邊剪,幾秒鐘的時間,一副生動的剪影就完成了,線條流暢,形神兼備,細緻得連鬍鬚、睫毛都看得見。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07-2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展覽|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展覽 |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作品展 2021-01-12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今年44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楊衛斌正在製作木桿秤四代傳承見證木桿秤的發展歷程隨著電子秤的普及,秦渡街道老街上這家木桿秤鋪已經門可羅雀,但楊衛斌始終堅守在鋪裡,秉承著「計量準確、質量可靠」的理念,一孔一星地用心做著每一桿秤。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少兒非遺節目公益演出活動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戲園舉行。非遺傳承人給小演員們講述臉譜文化。這個暑期,除了周一閉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每天都有活動,市民、遊客在參觀常設非遺展覽外,既可以動手體驗非遺項目,又可以觀看非遺有關節目演出,在橘子洲這一「長沙會客廳」遇見非遺,感受非遺魅力。
  • 嶺南「千年奇珍」清香藥材,去潮避汙效果一流
    據國家級非遺傳統香製作技藝(莞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歐介紹,莞香一直以來都是作為朝廷貢品,這就證明它品質的優越。而且在傳統醫藥裡,(莞香)是屬於名貴藥材來使用。國家級非遺傳統香製作技藝(莞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歐:莞香製作技藝最主要的特徵,用「天人合香」作為一個主題。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穿越千年的大理州非遺技藝在蒼山洱海畔與每一位少年邂逅,並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生機。多方聯動,探索非遺教學新模式「非遺傳承人+專職教師」,組建非遺教學新組合。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2017年,教育部出臺《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解決美育教師特別是承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項目教育的教師短缺問題,支持鼓勵各地各校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美育教師,暢通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美育兼職教師通道。
  • 留下揚州美食DNA 淮揚菜非遺傳承人有了「美食檔案」
    姜濤攝通訊員彭偉記者姜濤「隨著揚州成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檔案館加快了淮揚菜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徵集工作。今天,徵集工作處與中國烹飪大師居長龍對接,將其製作的蟹粉獅子頭、雞包翅、揚州炒飯、趴燒整豬頭、宮燈照明珠五件淮揚菜代表作模型徵集進館。」昨天,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樂清4名非遺傳承人上榜
    9月29日,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杭州工藝周)公布了2020年薪傳獎展評活動獲獎名單,其中包括薪傳獎傳統工藝大展(竹木工藝)「金獎」2名、「銀獎」3名、「銅獎」5名、「優秀獎」25名、「優秀組織獎」1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
  • 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林豔 攝 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 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戲曲淵源長 肖向麗的演員夢,一半來自母親。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傳統美食技藝:次塢花餜次塢花餜被納入諸暨市第八批非物質遺產名錄。次塢農家每至節日,就拿出早已選藏的精晚米,研磨成米粉,有的拌入少許艾青,與水摻和,拌成一定的乾濕度,以不粘手為宜。江藻鎮種植蓮藕有近千年的歷史,製作藕粉的傳統也由來已久。古法製作的藕粉,自帶的清香和淡淡的微甜,手工藕粉白裡透著有點紅的,粘稠度更高,有點反光,拿起來看是有點透明的,吃起來口感也更加細膩。黃公糕對於傳統質樸的諸暨人來說,「非遺」黃公糕,那就是一種鄉愁,從小的思念,傳統的味道。
  • 「非遺人」的鬧市與靜巷:因生存而焦慮 因情懷而堅守
    兔子王的傳承人楊峰卻很忙,不到8點到店後,他就樓上樓下地跑著,將物品進行歸類裝箱。跑起來虎虎生風,拿起東西卻小心翼翼——那些都是他一下一下捏出來的。房東給了他3天時間搬離。雖然前一天已忙活了一整天,但屋裡的東西還是滿滿當當。貨架上擺放工整的各式兔子王,被層層包裹,塞進紙箱。楊峰拿著雞毛撣子,挨個掃著家具上的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