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物理學家,大家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是實驗有趣,接下來思想和行為都極其活躍,而作為首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的物理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實驗物理的高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楊振寧在1945年時,榮獲了獎學金並得以出國,他的目的地就是前往美國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順利地成為該校的研究生。
楊振寧在讀研究生期間,他的導師就是著名的科學家恩裡克·費米。費米在1938年曾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專攻物理原子能方面的研究,被譽為「原子能之父」。
楊振寧此時已經確定了博士論文的方向,他希望選擇實驗物理的課題,最終能獲得博士文憑,因為他覺得學成後他必將回國,而只有實驗物理,才可以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奉獻。
於是,恩裡克·費米將楊振寧推薦到了阿里森實驗室,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實驗物理之路。
然而,楊振寧在阿里森實驗室的研究並不順利,因為實驗物理需要動手,而他所擅長的理論物理,只需要動腦。甚至他的博士導師阿里森都會調侃他,阿里森曾說道:「Where is a pang,there is Yang.」也就是說,實驗室的「噼啪」聲響,都是由楊振寧搞出來的。
阿里森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物理學家,他深深知道,動手的實驗物理和動腦的理論物理,完全就是兩回事。楊振寧雖然加倍努力。可是,他發現自己在實驗物理方面,不僅沒有長處,而且還處在一種事倍功半的狀態。比如,實驗室中有一臺加速器,這臺舊的加速器經常出現問題,可是每次它出問題,楊振寧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發現毛病,而其他的同學則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輕易發現問題所在,這些差距,讓楊振寧開始自我懷疑,自己選擇實驗物理的對錯。
楊振寧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雖然一直在實驗室中辛勤的工作和研究,可是他並沒有獲到等額的回報,甚至可以說是收穫甚微。這一天,愛德華·泰勒來到了實驗室,並直言奉勸楊振寧改變方向,轉回自己擅長的理論物理,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
楊振寧知道泰勒教授的建議是很客觀的,也很有道理,可是他已經在實驗室努力了20多個月,他如果放棄,那可就前功盡棄了。但楊振寧是聰明的,也是睿智的,他經過了兩天的深思熟慮後,他還是決定放棄實驗物理,轉而去進行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
楊振寧回到了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後,果然成效甚大,甚至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不久之後,他發表了《論核反應分布與測量問題》論文,成功地取得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楊振寧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進入了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所,準備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這時,他遇到了一位很默契的夥伴,那就是李政道,兩人一見如故,並最終攜手合作,並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就憑藉「不守恆理論」獲得了物理學最大的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由此可見,楊振寧走出了實驗物理的藩籬,對於理論性物理來說,那是一件大好事。而對於楊振寧而言,及時的轉變研究方向,就是掙脫出了「鳥籠」,而飛向了一片廣闊的科學天空。
揚長避短,懂得取捨。這需要高深的智慧。楊振寧率先垂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