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物理是楊振寧的弱項,他決定另闢蹊徑,最後獲得了成功

2020-12-04 歷史店

提起物理學家,大家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是實驗有趣,接下來思想和行為都極其活躍,而作為首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的物理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實驗物理的高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楊振寧在1945年時,榮獲了獎學金並得以出國,他的目的地就是前往美國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順利地成為該校的研究生。

楊振寧在讀研究生期間,他的導師就是著名的科學家恩裡克·費米。費米在1938年曾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專攻物理原子能方面的研究,被譽為「原子能之父」。

楊振寧此時已經確定了博士論文的方向,他希望選擇實驗物理的課題,最終能獲得博士文憑,因為他覺得學成後他必將回國,而只有實驗物理,才可以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奉獻。

於是,恩裡克·費米將楊振寧推薦到了阿里森實驗室,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實驗物理之路。

然而,楊振寧在阿里森實驗室的研究並不順利,因為實驗物理需要動手,而他所擅長的理論物理,只需要動腦。甚至他的博士導師阿里森都會調侃他,阿里森曾說道:「Where is a pang,there is Yang.」也就是說,實驗室的「噼啪」聲響,都是由楊振寧搞出來的。

阿里森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物理學家,他深深知道,動手的實驗物理和動腦的理論物理,完全就是兩回事。楊振寧雖然加倍努力。可是,他發現自己在實驗物理方面,不僅沒有長處,而且還處在一種事倍功半的狀態。比如,實驗室中有一臺加速器,這臺舊的加速器經常出現問題,可是每次它出問題,楊振寧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發現毛病,而其他的同學則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輕易發現問題所在,這些差距,讓楊振寧開始自我懷疑,自己選擇實驗物理的對錯。

楊振寧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雖然一直在實驗室中辛勤的工作和研究,可是他並沒有獲到等額的回報,甚至可以說是收穫甚微。這一天,愛德華·泰勒來到了實驗室,並直言奉勸楊振寧改變方向,轉回自己擅長的理論物理,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

楊振寧知道泰勒教授的建議是很客觀的,也很有道理,可是他已經在實驗室努力了20多個月,他如果放棄,那可就前功盡棄了。但楊振寧是聰明的,也是睿智的,他經過了兩天的深思熟慮後,他還是決定放棄實驗物理,轉而去進行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

楊振寧回到了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後,果然成效甚大,甚至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不久之後,他發表了《論核反應分布與測量問題》論文,成功地取得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楊振寧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進入了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所,準備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這時,他遇到了一位很默契的夥伴,那就是李政道,兩人一見如故,並最終攜手合作,並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就憑藉「不守恆理論」獲得了物理學最大的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由此可見,楊振寧走出了實驗物理的藩籬,對於理論性物理來說,那是一件大好事。而對於楊振寧而言,及時的轉變研究方向,就是掙脫出了「鳥籠」,而飛向了一片廣闊的科學天空。

揚長避短,懂得取捨。這需要高深的智慧。楊振寧率先垂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子女現狀如何
    楊振寧作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領域有著極高的成就,在1957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開創了新的裡程碑。他的名聲享譽全世界,如今97歲的楊振寧,精神狀態還好。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如此成功的一個男人,他的後代怎麼樣呢?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理論物理,而是實驗物理。1945年,楊振寧來到美國選擇實驗物理進行博士課程的研讀,結果動手能力差強人意的楊振寧總是無法很好地完成實驗。與同期去美國的其他人相比,楊振寧壓根就不是學實驗物理的材料。無奈之下,楊振寧轉投世界&34;愛德華泰勒門下鑽研理論物理。如果不是當初這些意外,楊振寧可能也成不了世界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1942年春天,為了完成學士畢業論文,楊振寧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請吳大猷教授做他的導師 一開始,楊振寧主修的並不是理論物理,而是實驗物理。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使楊振寧拿到諾貝爾獎的成就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了宇稱不守恆的思想,對原本認為天經地義的宇稱守恆提出大膽的質疑。1957年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郭曉明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這是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他拯救不了當代物理,而是遏制危機爆發後的瘋狂。11月3日,第7屆騰迅WE大會現場,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臺上撥動「宇宙的琴弦」。作為世界最負盛名的超弦傳教士,格林是多本科普暢銷書的作者:《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隱藏的現實》……孜孜不倦從事超弦理論的公眾普及。
  • 1957年總理與美談判成功,科學家有望回國,為啥楊振寧不回去
    楊振寧也的確有這樣的實力,他年僅35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許多人一生不可企及的高度,接著他不斷發布科研成果,從相變理論到宇稱不守恆,再到楊-米爾斯規範理論,無數成就堆積成了一個偉人的完整成長史。1945年,楊振寧碩士畢業,打算赴美進修。他原本打算研究實驗物理,但是作為當時以"手殘"聞名的學生,他的實驗過程總是不順利,每次實驗課都伴隨著無數的乒桌球乓。他的導師阿里森曾經吐槽說:"Where is a pang,there is Yang。
  • 楊振寧是目前頂級的科學家,他到底有什麼偉大成就?
    那時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選擇了回國,雖然這些人中有不少渴望自己能夠回到祖國,但是在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的回國夢想一直被不斷推遲,就比方說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目前全世界最偉大的頂級科學家之一楊振寧,那他到底有什麼偉大成就呢?楊振寧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他在國內的時候就已經在相關學科上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因此國家才會選擇將他送往美國求學。
  • 楊振寧是全球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雖說楊振寧剛開始的時候也總是涉獵實驗物理學,但是相比於這個來說,他的技能點似乎都點在了理論物理學方面。後來楊振寧便專攻理論物理,他所提出的先進理論知識令他獲得多次國際大獎,並且他還是我國唯一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楊振寧獲得過諾貝爾獎,為什麼還被噴得這麼慘?
    一周之前,《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刷爆全網,引起巨大爭議。就是做各種實驗。通過實驗發現規律,最後用數學公式來解釋此規律(找到對稱性),牛頓三大定律就是這麼得來的。當時的物理研究幾乎都這樣:反覆實驗—發現規律—找到對稱性。這種研究方法非常好,但越是好方法,就越容易讓後來者產生「路徑依賴」。
  • 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百姓對人才評價標準
    1938年,西南聯大錄取了楊振寧,而楊振寧也選擇了物理專業,就是這個選擇決定了他未來會有一番成就。,中國著名的理論物理研究先驅人物,本科期間,楊振寧就表現出了極強的物理天賦,所以,當他決定讀研究生的時候,有很多老師&34;著要成為他的導師。
  • 當年諾貝爾物理獎被提名最多是義大利的塞格雷,為什麼授給楊振寧
    5.楊振寧,李正道是怎樣發現並提出「弱相互作用裡的宇稱不守恆理論」的。6.其實,1957年物理學諾貝爾獎被提名最多的人不是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正道,而是實驗物理學家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他有什麼樣的傑出貢獻而被那麼多物理學大家看好,被提名最。7. 為什麼塞格雷被提名最多,卻錯失諾貝爾物理獎,最後委員會把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授給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正道。
  • 年度最佳雄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這系列突破獎無需實驗驗證也能獲獎,擺明了就是叫板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只頒給經實驗驗證的科學理論,它不獎勵聰明或成功,而是獎勵正確。成功只是暫時的,正確才能長久,所以突破獎搞了7年多,主要還是超弦教自嗨,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拉贊助的本事一流。基礎物理突破獎拿再多,也頂不了一個諾貝爾獎,而唯一可能通過實驗間接驗證超弦的,就是超對稱理論。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背後:超級對撞機CEPC爭議始末
    除去對於物理學界的重大研究意義,王貽芳還將建設CEPC稱為一項「政治決定」。通過建設CEPC,他希望「中國發起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能成為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支柱、國際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引進和培養基地、國際化的科研體制建設,提升科技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
  • 物理之神楊振寧:少小離家老大回
    但是,我們關注的卻不是他在物理上的貢獻,我們更多人關注的是:楊振寧在82歲時娶了他的28歲的學生翁帆;以及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楊振寧並沒有選擇回國,而他的摯友鄧稼先卻毅然回到了祖國,並為中國的核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面子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還原大師楊振寧真實的一面
    霍金對比楊振寧,你就知道楊振寧的貢獻有多少 一、先看一些對他的不同評價 1. 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次年即獲得諾貝爾獎,成為第一位華人諾獎得主。當然,是吳健雄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楊提出理論的次年1月便驗證了楊的結果,使得楊快速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吳健雄是否應該同時獲得諾貝爾獎,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 楊振寧最後的堅持,阻止中國研究耗資上千億的超大對撞機
    回國之後,他前往清華,復旦,浙大等諸多高校講學,使學子們受益匪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如今,已經97歲的楊振寧先生依然沒有放棄他奮鬥著的腳步,諾貝爾獎,象徵一個領域的最高榮譽,而物理學獎堪稱是含金量最高的一項。
  • 楊振寧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你迅速搞懂
    這樣的事當然不會真的發生,但是這兩件事都可以用來形容困擾了科學家許久的物理謎題,它們最終成就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諾貝爾獎。1957年,他們因為發現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成功摘下諾獎。吳健雄在β衰變方面做過許多精細的實驗,還在其他方面的實驗也都非常拿手,因此被當時的物理學界熟知。因此,她後來不僅被稱作「實驗女王」,還被稱作「東方居裡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正所謂他鄉遇故知,楊振寧和李政道一想到美國還有一位如此可靠的中國學姐,又有著過人的實驗能力,仿佛就是註定要讓他們成名。
  • 張首晟談楊振寧:他勸我學凝聚態物理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張首晟談楊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