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腸癌背後的基因錯誤

2021-02-13 生物醫學中文摘要

隨著腫瘤產生發展錯誤就會頻頻出現,而且每次一旦細胞分裂產生產生兩個細胞,這些錯誤就會發生改變而且不斷變得多樣化;但在某些時候早期事件引發的癌症通常會被直接發現,就拿腸道癌來說,科學界在幾乎30年來都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基因引發腸癌的發生。早在20世紀80年來來自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名為APC的腺瘤樣息肉基因的錯誤拷貝,而且研究者在10例腸癌患者中就發現有8名患者攜帶APC的錯誤拷貝。

當APC錯誤在腸道內皮細胞中發生時就會引發接二連三的生長信號,從而促進細胞失控地複製,進而引發腸癌,而很多年來,研究者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中都肯定了APC錯誤的重要性。在正常的腸道細胞中,APC其中一項關鍵工作就是維持細胞中β連環蛋白的水平處於約束狀態,一旦APC發生損傷,β連環蛋白水平就會增加,使得細胞暴露於多種生長信號中,從而細胞就會一直生長,這些信號被稱為Wnt信號通路,其在腸癌的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腸道可以分為兩部分—小腸組織和大腸組織,此前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關閉腸道細胞中APC的功能就會引發小腸和大腸發生腫瘤。於是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就表示,為了觀察是否APC的缺失會通過β連環蛋白來誘發腸癌,我們檢測了是否工程化地含有錯誤的、活性版本β連環蛋白的細胞可以引發腫瘤。

研究者表示,我們在小鼠機體中測定了E-鈣黏蛋白(E-cadherin)的水平,結果發現,相比小腸而言,大腸中的E-鈣黏蛋白(E-cadherin)水平較高,而且E-鈣黏蛋白(E-cadherin)的水平的增加的確可以幫助清理過多的β連環蛋白,從而抑制腸道中腫瘤的發生。β連環蛋白的錯誤在人類腸癌中並不常見,然而APC錯誤卻在100例患者中的80例患者身上都會發生。

研究者David表示,是否改變E-鈣黏蛋白的清理水平就可以幫助有效抑制腫瘤發生呢?研究者表示E-鈣黏蛋白可以幫助有效抑制腸癌的發生。後期研究者們將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解析引發腸癌的分子機理,他們期望早日開發出治療腸癌的新型個體化療法。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我,關注我喲Nature中文摘要

相關焦點

  • 腸癌篩查再也不用做腸鏡啦!深圳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腸癌的新檢查方式——糞便基因檢測將於明年推行,屆時腸癌篩查可以不用再做腸鏡。&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委會成立 我市將開展腸癌糞便基因檢測&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8月30日,深圳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業委員會成立,成員涵蓋了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約
  • Septin 9 基因甲基化大腸癌檢測適合哪些人群?
    腸癌包括了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腸癌從正常腸上皮過渡增生上皮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的演變過程已較清晰,一般需10年以上。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腸癌的發生與環境、飲食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 補太多營養,腸癌或來敲門
    「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ILF3,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大量攝取周圍營養物質,從而惡性增殖。因此,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更有可能誘發腸癌。」不久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李孟鴻教授課題組在飲食和健康方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印證了「縱口欲而百病生」的古語。
  • 驗便即可篩查腸癌風險 致公黨千份基因檢測惠民項目啟動
    原標題:驗便即可篩查腸癌風險 致公黨千份基因檢測惠民項目啟動來源:膠東在線膠東在線消息,1月15日,由致公黨煙臺市委會發起的
  • Nature:組蛋白修飾錯誤導致癌症發生
    據介紹,癌症多由染色質錯誤識別所致。一種錯誤表達的蛋白與DNA螺旋結構上的蛋白錯誤的結合會啟動錯誤的基因表達,這將導致細胞不受系統檢測而錯誤地生長。幾種不同形式的血癌如急性髓細胞樣白血病就是由於染色質錯誤交換或是染色質異位所致。這樣的錯誤會導致蛋白翻譯過程出錯,產生同源異構的蛋白產物,這些就是染色質識別錯誤或是基因表達調節錯誤的結果。
  • Nature子刊:衰老相關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代謝重塑,加速腸道腫瘤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構建了APC抑癌基因敲除的、OXPHOS系統缺陷的結直腸癌小鼠模型(Lgr5-creER;Apcfl/fl),並具有mtDNA突變。APC抑癌基因的敲除使得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加快且細胞凋亡減少,導致這些小鼠的腫瘤比對照組要大。
  • 臺中最新研究:口腔黏膜DNA可檢測腸癌機率(圖)
    ,就能預測先天得腸癌的機率。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藝人餘天女兒餘苑綺年紀輕又無不良習慣卻得到大腸癌,事實上腸癌不只和生活飲食,也與基因有很大關係。臺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最新研究,找到26個與腸癌相關的遺傳因子,未來醫師只要採民眾口腔黏膜組織做基因檢測,就能預測先天得腸癌的機率。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眾所周知,腸鏡檢查可以篩查腸癌,但是很多人都止步於腸鏡檢查。雖然現在也有無痛檢查,但是檢查的前幾天只能吃流失或者半流食,前一天只能吃一些豆腐、豆之類的無渣食品,正常人餓個三五天下來都有些難受了。而且在腸鏡檢查中,需要先排空腸胃,然後打氣把腸道撐起來,再放入儀器檢查。
  • 大便這樣就得小心腸癌
    腸癌屬於下消化道腫瘤,一定程度上講,與吃得過好有關,因此也被認為是種「富貴癌」。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腸癌發病率略低,但增長速度卻比他們快。三四十年前,大腸癌在我國「癌症殺傷力排行榜」中,居第6位,如今已躍居第3位。廣州疾控中心數據顯示,10年間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50%;30年間,上海大腸癌患病人數也增加了5倍多。
  • 6款產品僅2款「有證」,便便測腸癌靠譜嗎?
    這期我們來說說無創腸癌篩查的話題。前段時間,43歲的《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因晚期結腸癌去世,讓腸癌篩查的話題一度火爆。最近一項大樣本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結果也顯示,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
  • 營養過多攝入可能會促進腸癌發生
    近日,我院胃腸病學李孟鴻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發現,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因此,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將更有可能誘發腸癌,該研究成果將會為腸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 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了解腸癌的早期症狀
    腸癌,相信很多朋友並不陌生,腸癌只要發病還是因為飲食,生活規律還有遺傳導致的,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腸癌的症狀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主要症狀1.腸癌初期以便血為主,其次是大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此外還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產生腸道刺激症狀等。腸癌有很多突出的臨床表現,患者還需多加小心。
  • 千億級市場,腸癌早篩產業迅速升溫,血液、糞便、AI影像等創新檢測...
    從我國發布的腸癌篩查指南和專家共識來看,便隱血檢測和腸鏡檢查是腸癌篩查的常規手段。便隱血檢測無創、簡便,腸鏡檢查準確率高,便隱血檢測陽性之後,可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最大限度保證檢測準確率和簡便性。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糞便DNA檢測和血液DNA檢測開始受到大家的重視,逐漸被納入指南和專家共識之中。
  • 腸癌無創多靶點FIT-DNA檢測技術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
    :5/8224 2018年5月12日,浙江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經多年技術研發,國際領先的腸癌無創多靶點FIT-DNA檢測技術-常衛清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並於近日正式啟動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
  • 11位腸癌患者透露「秘密」:希望這10點經驗幫到你
    記者問了問,前來的老病友大多都是腸癌患者。說起腸癌,這是籠罩在越來越多人頭上的陰影,從全國的數據來看,腸癌發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2017年新發腸癌患者約42萬,因腸癌死亡的患者約26萬。不過,如此殘酷的數據,在這次病友會上毫無意義,在座的病友們從發現癌症至今,已經活了十幾二十年,最長的有30年。抗擊癌症,他們到底有什麼心得?
  • ...與KRAS突變晚期腸癌患者總生存時間延長37.8個月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他們分析了數千名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數據發現:在攜帶KRAS突變的晚期腸癌患者中,與使用其他類型降糖藥相比,服用二甲雙胍降糖的腸癌患者總生存時間延長37.8個月。在不攜帶KRAS突變的腸癌患者中,沒有觀察到二甲雙胍的保護作用。
  • Nature:提高人工合成基因迴路的準確性
    針對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Xiaojing Gao和Michael Elowitz發表一篇「新聞與評論」類型的論文,論文標題為「Synthetic biology: Precision timing in a cell」,並且解釋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如何可能改善對天然基因迴路的理解。
  • 腸癌的前兆有哪些?
    腸癌,近幾年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可能和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腸癌早期的時候症狀多不典型,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所以為了降低腸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今天小九就來介紹一下腸癌的基礎相關知識,以幫助大家做好防患工作。正常情況下,一天幾次大便才正常?
  • Gut:2012世界腸癌統計數據——腸癌發病率與國家經濟水平
    Gut:2012世界腸癌統計數據——腸癌發病率與國家經濟水平
  • Nature genetics|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30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報導了通過遺傳連鎖分析將重疊群分組和排序為假分子的PolyGembler方法。這個方法還提供了一種檢測和修復裝配錯誤的準確方法。使用模擬數據,研究人員證明了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並且優於三種現有的最新遺傳作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