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抗癌二三十年!11位腸癌患者透露「秘密」:希望這10點經驗幫到你

2020-11-25 騰訊網

對醫生而言,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其中的一個答案應該是:能為患者消除病痛。

3月31日上午,陳賢貴在病友會上對著十幾個老病患,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希望你們都能長命百歲,像現在這樣健康,咱們十年後再聚一次。」

陳賢貴是原浙江省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在腫瘤領域工作了50餘年。

事實上,這次特殊的聚會緣起幾個病友的提議,「這麼多年沒見到陳醫生了,我們很想念他,更想讓他知道我們現在過得不錯!」其實,陳賢貴也早有此意,「那就來個小範圍的聚會吧,能來的都來。」陳醫生立馬就發出了「邀請帖」。

消息傳開來,又有十多個病友和家屬加入。於是,有了3月最後一天這個病友會的誕生。

記者問了問,前來的老病友大多都是腸癌患者。

說起腸癌,這是籠罩在越來越多人頭上的陰影,從全國的數據來看,腸癌發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2017年新發腸癌患者約42萬,因腸癌死亡的患者約26萬。

不過,如此殘酷的數據,在這次病友會上毫無意義,在座的病友們從發現癌症至今,已經活了十幾二十年,最長的有30年。

抗擊癌症,他們到底有什麼心得?腸癌是一種和吃密切相關的癌症,在飲食習慣上,又有什麼共同特點?

腸癌發病率上升,便血是明顯信號

上午10點,浙江省腫瘤醫院門診6樓的會議室,笑聲不斷,十餘個病友已經交流了起了。陳賢貴醫生一進門,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有的人甚至飽含熱淚。

富陽的田女士情緒有些激動,眼圈都紅了,她偷偷轉過頭和一旁的老公說,陳醫生真的沒變,還是那麼的慈祥,有親和力。真的不敢相信,我能活到現在,我們還能相見。

田女士今年54歲,距離發現腸癌已經過去了整整26年。「1993年,有一天我上班回家,上樓梯腳一點力氣都沒有,進家門上了廁所,發現便血嚇壞了,趕緊把老公叫回來。後來發現是腸癌,是陳主任親自動的刀。」

說到這裡,幾個病友附和,「對對對,我也是便血發現的毛病。」

72歲的張大伯如今常年居住在雲南,這次專程趕回杭州,就為了見救命大恩人一面。雖然年過七旬,但他身子壯實,說話有力,精神頭也很好,根本看不出曾是癌症患者。

回憶起30年前,張大伯感慨萬分,「當時,我有半年時間一直在便血,嚴重的一次,流了半臉盆的血,這麼嚴重的毛病,陳主任都把我救回來了。」

多年前,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癌症幾乎等於死亡,醫生將患者從死神手上「搶」回來,不僅拯救了一條性命,而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這背後,當然是靠過硬的技術。1963年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以後,陳賢貴醫生一直奮鬥在腫瘤臨床工作一線,從醫50年餘年,獨創了直腸並陰道後壁(或包括子宮及其附件)切除和重建術、陳氏結腸肛管吻合術等新術式。

如今,腸癌發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在浙江,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皆排第四,在上海等大城市腸癌已經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

對此,陳賢貴醫生也提出了警告。除去遺傳,預防腸癌要多從生活習慣著手,調整「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少吃油炸、燒烤等快餐類食物,儘量少熬夜,避免體重超重或肥胖。45歲以後需注重腸鏡檢查。

每頓吃2兩飯,一周吃10種食物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肯定是:什麼東西能吃,什麼不能吃?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十餘個病友先反思起發病前的飲食是不是出了問題。「是不是飲食不規律?」「是不是水果吃少了?」「是不是油炸、油膩食物吃多了?」……

那確診癌症之後,他們又是如何調整飲食習慣呢?記者對來參加病友會的11位癌症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年齡從54歲到79歲不等。

經過分析,發現了以下幾個共同點:

絕大部分患者不喝咖啡或茶,以喝白開水為主,每天保證2杯的攝入量(1杯為500毫升),有的患者會加點菊花、玫瑰在開水裡。

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吃的少,每周吃1~2次,每次1~2兩。據了解,很多年前美國關於結直腸癌預防綱要中就明確指出,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每周吃1~2次海鮮,每次控制在2~3兩,吃黃魚的患者最多,其他還有石斑魚、帶魚、蝦。

每天吃半個或1個雞蛋。

每天吃3頓飯,中晚餐吃2~3兩飯,早中晚餐的僅是比例是1:2:1,也就是說,晚上一般不會吃太飽。

飲食呈多樣化,每周一般可進食10種食物,包括肉類、蔬菜、海鮮,大多選擇當季蔬菜,常見的有青菜、花菜、南瓜、山藥、胡蘿蔔、冬瓜等。

超過八成的患者表示,每天都會吃1個蘋果,其他被提到的水果還有香蕉、橘子、芒果、梨和青棗。

適當補充粗糧,一半患者會食用燕麥、小米、黑米、玉米。

絕對不碰的食物:酒、煙、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糯米類食物。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同時,大多患者還會配合運動。76歲的吳奶奶堅持每週遊泳,54歲的田女士晚餐後要散步一小時等。

腸癌知識

高危對象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即:大便習慣改變,如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50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怎樣早發現?

40歲以上有症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症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FOBT陽性者亦可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歲以上無症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加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50歲以上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

預防建議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適當膳食補充劑,如ω-3,鈣劑;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既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又預防腸癌發生,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戒菸戒酒,避免菸酒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琪 通訊員 王屹峰 葉斌 陳丹、醫世象等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腸癌病人「組團」看望主刀醫生,他們的抗癌飲食經驗不妨來聽聽
    腸癌病人「組團」看望主刀醫生,他們的抗癌飲食經驗不妨來聽聽 原標題:   近日11位腸癌患者組團一同看望他們當年的主刀醫生陳賢貴。
  • ...與KRAS突變晚期腸癌患者總生存時間延長37.8個月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他們分析了數千名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數據發現:在攜帶KRAS突變的晚期腸癌患者中,與使用其他類型降糖藥相比,服用二甲雙胍降糖的腸癌患者總生存時間延長37.8個月。在不攜帶KRAS突變的腸癌患者中,沒有觀察到二甲雙胍的保護作用。
  • 中醫怎樣治療腸癌腹水
    對於腸癌,人們通常都是既陌生又熟悉,它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兩種病症。而腸癌腹水則是困擾腸癌患者的常見症狀。對於不同的病症,所出現的腸癌腹水也不盡相同。近來有很多朋友諮詢我們專家關於晚期腸癌腹水的治療應該做呢?
  • 為什麼都是腸癌,只有他們活下來?每年做對這件事,大大降低腸癌風險!
    ,到了2015年,預估新發病例已經達到了430萬,死亡病例高達280萬,死亡率高達65%。」各國對於腸癌的早期篩查都有明確指南,而我國目前還無明確指南,公眾對於腸癌的認識度不夠。美國大腸癌圓桌會議宣布到 2018 年,實現更大範圍的結直腸癌篩查(普及率達 80%),而中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可能連8%都不到。
  • 同樣是腸癌,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
    早篩查早治療非常重要 腸癌從異常增生發展到晚期癌症, 整個過程長達10-15年。 如果到晚癌, 100個人當中只有10個才能活過5年。 所謂晚期,就是指肝肺轉移。
  • 一群癌症患者成功「自救」的啟示
    在隨後的自我治療中,她又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編寫了兩本抗癌書籍。採訪中,卓承永說:「保持良好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戰勝癌症不是神話。」  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前院長趙平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說,「醫生管來管去,只能管到你在醫院找醫生這一段,很少能管到外面這一段。
  • 幫李宗偉抗癌成功的質子治療 花費要1000萬嗎?
    這至少可以說明,李宗偉的身體情況很好。而治好他的「抗癌神器」,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質子治療。去年9月,李宗偉確診早期鼻咽癌。11月上旬,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就表示身體已恢復健康,身上的癌細胞已經全部消除,將力爭重返賽場,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而戰。此前,李宗偉透露自己一共進行了33次質子治療,每周5到6次,每次25分鐘。治療過程雖然痛苦,但效果也令人振奮。質子治療究竟是什麼?
  • 晚期肺癌患者如何活得更久?這3大方案總有一個適合你—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患上肺癌,還能活多久成了覓友們最關心的問題。能活多久,治療的方案和藥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醫學研究者們一直在努力研究,希望能又好又有效的延長肺癌患者們的生命。 這篇文章就帶覓友們一起盤點一下,一共3種不同治療方案給覓友帶來希望,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方案。
  • 腸癌早篩,2020年的最新策略是什麼?
    早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可高達90%,而晚期則不足11%;對於早期的結直腸癌病變,根治性手術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後,同時減輕國家及家庭的癌症財政負擔。因此,如何建立精準有效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策略是研究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 癌症治療:抗癌神藥PD-1抗體年度盤點
    毫無疑問,PD-1和PD-L1抗體是這幾年腫瘤治療領域最耀眼的「抗癌神藥」,沒有之一。從2014年上市開始,它們就以超級黑馬的姿態橫掃各種腫瘤會議,也陸續獲批了多種腫瘤適應症,包括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癌和膀胱癌;同時在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其他腫瘤的也有很好的臨床數據,獲批僅僅是時間問題。
  • 30年經歷三次癌症!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主任委員史安利:我得出一個...
    史安利,中國抗癌協會理事、康復會主任委員,今年已73歲。從1985年到2020年,史安利教授已經走過了35年的抗癌路。在過去三十年裡,史教授曾先後患有三次癌症:乳腺癌、直結腸癌、乳腺癌,分別在39歲、56歲、68歲。離最後一次患癌,她已經安然度過了5年,達到臨床治癒。
  • MSI檢測雙重金標準:「PCR+毛細管電泳」和「2B3D位點」
    目前,直接對微衛星狀態進行評估的檢測平臺有兩種:PCR+毛細管電泳法(金標準)和二代測序法(NGS)。 本次訪談有幸邀請到安徽省醫學會病理分會主任委員孟剛教授從病理科醫生的角度去解讀MSI檢測平臺的方法評價和選擇建議。
  • 這4點運動建議,幫助腫瘤患者激活「抗癌」基因!
    在防癌、抗癌的眾多方法中,運動是挺容易被忽略的一個,也許是因為運動帶給身體的改變很不容易被察覺,不像食物能給我們帶來飽腹感,藥物能讓我們體會到療效與副作用,運動的「存在感」似乎只有時有時無的汗水和肌肉酸痛才可證明。
  • 美國新型抗癌疫苗研發成功!第1例患者已宣布:腫瘤全部清除
    最近,在梅奧診所研發成功了一種新的癌症疫苗,第一例使用該疫苗的癌症患者,腫瘤已經全部消失了。目前,該疫苗正在臨床試驗中。 梅奧診所成功研發新型抗癌疫苗 Mayo Clinic的醫生表示,這種疫苗可有效清除人體中的癌細胞。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她已經和肺癌搏鬥了11年;他是曾經的肝癌患者...7年來,他們在群裡為大家傳授抗癌經驗......「抗癌管家互助群」,是大家共同的抗癌家園。群裡有來自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名醫指導抗癌。還有十幾年抗癌經驗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祝願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邊的抗癌專家。
  • 抗癌重大突破!中國專家造出了抗癌「利器」,可治療多種腫瘤
    全世界都在研究癌症,但對中國人而言,「抗癌」顯得更加重要,因為癌症已經給我們帶來沉重的負擔。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癌症患病病例總數佔全球將近20%,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2015年新增392.9萬人,死亡人數新增233.8萬人。
  • 抗癌「王炸」組合獲批,10%患者腫瘤完全消失,更多驚喜到來
    療效持續時間方面:中位隨訪18.7個月,患者的中位緩解持續時間尚未達到;而在起效的患者中,69%的患者療效維持了6個月。 所以,對於接受全身性治療後疾病繼續進展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臨床數據,侖伐替尼和PD-1抑制劑Keytruda的獲批,為他們的治療提供了無比有力的武器。
  • 不要隨便懷疑腸癌,有無腸癌指檢一摸便知
    大家對腸癌這種話疾病都是非常害怕的,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夠一直健康。但是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及時去醫院檢查。關於腸癌的檢查當中,有一項就是指檢。都說不要隨便懷疑腸癌,有無腸癌指檢一摸便知。那麼,腸癌除了指檢,還有哪些檢查方法呢?應該怎麼治療呢?如何預防腸癌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小靶點,大希望:十大冉冉升起的新型靶向藥
    第二類就是一些少見的、既往沒有成功靶向藥的靶點,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近年來不斷突破,研製出第一代高效、低毒的靶向藥。2020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新冠疫情橫掃全球。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依然有不少作用於少見靶點的新型靶向藥發布鼓舞人心的臨床試驗數據。本文將選擇其中最有看點的幾大靶向藥,分享給諸位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