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生而言,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其中的一個答案應該是:能為患者消除病痛。
3月31日上午,陳賢貴在病友會上對著十幾個老病患,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希望你們都能長命百歲,像現在這樣健康,咱們十年後再聚一次。」
陳賢貴是原浙江省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在腫瘤領域工作了50餘年。
事實上,這次特殊的聚會緣起幾個病友的提議,「這麼多年沒見到陳醫生了,我們很想念他,更想讓他知道我們現在過得不錯!」其實,陳賢貴也早有此意,「那就來個小範圍的聚會吧,能來的都來。」陳醫生立馬就發出了「邀請帖」。
消息傳開來,又有十多個病友和家屬加入。於是,有了3月最後一天這個病友會的誕生。
記者問了問,前來的老病友大多都是腸癌患者。
說起腸癌,這是籠罩在越來越多人頭上的陰影,從全國的數據來看,腸癌發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2017年新發腸癌患者約42萬,因腸癌死亡的患者約26萬。
不過,如此殘酷的數據,在這次病友會上毫無意義,在座的病友們從發現癌症至今,已經活了十幾二十年,最長的有30年。
抗擊癌症,他們到底有什麼心得?腸癌是一種和吃密切相關的癌症,在飲食習慣上,又有什麼共同特點?
腸癌發病率上升,便血是明顯信號
上午10點,浙江省腫瘤醫院門診6樓的會議室,笑聲不斷,十餘個病友已經交流了起了。陳賢貴醫生一進門,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有的人甚至飽含熱淚。
富陽的田女士情緒有些激動,眼圈都紅了,她偷偷轉過頭和一旁的老公說,陳醫生真的沒變,還是那麼的慈祥,有親和力。真的不敢相信,我能活到現在,我們還能相見。
田女士今年54歲,距離發現腸癌已經過去了整整26年。「1993年,有一天我上班回家,上樓梯腳一點力氣都沒有,進家門上了廁所,發現便血嚇壞了,趕緊把老公叫回來。後來發現是腸癌,是陳主任親自動的刀。」
說到這裡,幾個病友附和,「對對對,我也是便血發現的毛病。」
72歲的張大伯如今常年居住在雲南,這次專程趕回杭州,就為了見救命大恩人一面。雖然年過七旬,但他身子壯實,說話有力,精神頭也很好,根本看不出曾是癌症患者。
回憶起30年前,張大伯感慨萬分,「當時,我有半年時間一直在便血,嚴重的一次,流了半臉盆的血,這麼嚴重的毛病,陳主任都把我救回來了。」
多年前,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癌症幾乎等於死亡,醫生將患者從死神手上「搶」回來,不僅拯救了一條性命,而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這背後,當然是靠過硬的技術。1963年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以後,陳賢貴醫生一直奮鬥在腫瘤臨床工作一線,從醫50年餘年,獨創了直腸並陰道後壁(或包括子宮及其附件)切除和重建術、陳氏結腸肛管吻合術等新術式。
如今,腸癌發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在浙江,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皆排第四,在上海等大城市腸癌已經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
對此,陳賢貴醫生也提出了警告。除去遺傳,預防腸癌要多從生活習慣著手,調整「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少吃油炸、燒烤等快餐類食物,儘量少熬夜,避免體重超重或肥胖。45歲以後需注重腸鏡檢查。
每頓吃2兩飯,一周吃10種食物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肯定是:什麼東西能吃,什麼不能吃?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十餘個病友先反思起發病前的飲食是不是出了問題。「是不是飲食不規律?」「是不是水果吃少了?」「是不是油炸、油膩食物吃多了?」……
那確診癌症之後,他們又是如何調整飲食習慣呢?記者對來參加病友會的11位癌症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年齡從54歲到79歲不等。
經過分析,發現了以下幾個共同點:
絕大部分患者不喝咖啡或茶,以喝白開水為主,每天保證2杯的攝入量(1杯為500毫升),有的患者會加點菊花、玫瑰在開水裡。
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吃的少,每周吃1~2次,每次1~2兩。據了解,很多年前美國關於結直腸癌預防綱要中就明確指出,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每周吃1~2次海鮮,每次控制在2~3兩,吃黃魚的患者最多,其他還有石斑魚、帶魚、蝦。
每天吃半個或1個雞蛋。
每天吃3頓飯,中晚餐吃2~3兩飯,早中晚餐的僅是比例是1:2:1,也就是說,晚上一般不會吃太飽。
飲食呈多樣化,每周一般可進食10種食物,包括肉類、蔬菜、海鮮,大多選擇當季蔬菜,常見的有青菜、花菜、南瓜、山藥、胡蘿蔔、冬瓜等。
超過八成的患者表示,每天都會吃1個蘋果,其他被提到的水果還有香蕉、橘子、芒果、梨和青棗。
適當補充粗糧,一半患者會食用燕麥、小米、黑米、玉米。
絕對不碰的食物:酒、煙、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糯米類食物。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同時,大多患者還會配合運動。76歲的吳奶奶堅持每週遊泳,54歲的田女士晚餐後要散步一小時等。
腸癌知識
高危對象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即:大便習慣改變,如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50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怎樣早發現?
40歲以上有症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症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FOBT陽性者亦可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歲以上無症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加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50歲以上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
預防建議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適當膳食補充劑,如ω-3,鈣劑;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既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又預防腸癌發生,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戒菸戒酒,避免菸酒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琪 通訊員 王屹峰 葉斌 陳丹、醫世象等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