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
1983年3月在湯陰縣城北關新建縣委大院的施工中發現一座宋代磚室墓。安陽地區文管會與湯陰縣文保所聯合對該墓進行了清理工作。清理情況如下:
一、形制
該墓是座北朝南的仿木結構磚砌單室墓。墓頂距地表1.27米,方向南偏西15度,由墓道、墓門、門堂、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長2米、寬0,9米、深5米,為長方形豎井式墓道。方向南偏東25度,與墓門方向形成40度的斜角。在接近底部時,有一個白瓷小碗。
墓室平面呈圓形,南北徑長2.58米、東西徑長2.58米。自門堂底面至墓頂高3.96米。墓底北半部為磚鋪棺床,約佔墓室面積的四分之三。棺床南壁,用六層磚疊澀成束腰須彌座,結構簡單,上下仿和上下朵為兩層臥磚砌成。有壺門柱四根,隔成5個壺門。墓口用兩塊磚封蓋。八根立柱,組成「墓室」八面,分別用磚砌成門窗桌椅等圖案。
二、骨架和葬具
骨架兩具。居於墓室正中的一具,棺長2.32米、寬0.6米一0.92米,棺板厚5釐米,東西橫置。頭向西,俯身直肢,骨架保存完好。男性,年齡約在60歲左右。右側腹下壓著一個婆金銅帶扣,靠近右脛骨處有一個拐杖鐵鑲頭。另一具骨架在墓室的西北隅,小棺長僅1.10米,寬0.34米,頭向西南,骨架零亂。不見隨葬品,僅在乳突骨和一根胸肋骨上發現銅鏽痕跡。死者為50歲左右的女性,當為二次遷葬。
三、隨葬品
墓中出土囂物不多,計有銅帶扣三件,拐杖一件,白瓷小碗四件,小口白瓷瓶和小口黑釉弦紋瓶各一件。
四、結語
湯陰發現的這座仿木結構磚室墓,所用磚料規格統一,長36釐米、寬18釐米、厚6釐米。磚砌四鋪作雙層鬥拱,較為罕見。九根欞子的破直根窗和墓門的封閉方法,均與白沙一號宋墓基本相同。整個墓葬建築規整嚴謹,結構勻稱。長方形和方形的門擠,板門門扇長與寬的此例為2:1與宋代《營造法式》的小木作相符。從瓷器特徵看,白瓷小碗圈足極矮,邊沿較寬,唇部施釉較厚,底部露胎,黑釉弦紋瓶和小口白瓷瓶,高矮適中,胎壁較厚重等,都是北宋時期的特徵。宋代墓室,多為方形、六角或八角建築,象湯陰宋墓的圓形基室,在豫北地區還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