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1983年湯陰北關發掘一座宋代墓葬!

2021-01-08 奇想家

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

1983年3月在湯陰縣城北關新建縣委大院的施工中發現一座宋代磚室墓。安陽地區文管會與湯陰縣文保所聯合對該墓進行了清理工作。清理情況如下:

一、形制

該墓是座北朝南的仿木結構磚砌單室墓。墓頂距地表1.27米,方向南偏西15度,由墓道、墓門、門堂、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長2米、寬0,9米、深5米,為長方形豎井式墓道。方向南偏東25度,與墓門方向形成40度的斜角。在接近底部時,有一個白瓷小碗。

墓室平面呈圓形,南北徑長2.58米、東西徑長2.58米。自門堂底面至墓頂高3.96米。墓底北半部為磚鋪棺床,約佔墓室面積的四分之三。棺床南壁,用六層磚疊澀成束腰須彌座,結構簡單,上下仿和上下朵為兩層臥磚砌成。有壺門柱四根,隔成5個壺門。墓口用兩塊磚封蓋。八根立柱,組成「墓室」八面,分別用磚砌成門窗桌椅等圖案。

二、骨架和葬具

骨架兩具。居於墓室正中的一具,棺長2.32米、寬0.6米一0.92米,棺板厚5釐米,東西橫置。頭向西,俯身直肢,骨架保存完好。男性,年齡約在60歲左右。右側腹下壓著一個婆金銅帶扣,靠近右脛骨處有一個拐杖鐵鑲頭。另一具骨架在墓室的西北隅,小棺長僅1.10米,寬0.34米,頭向西南,骨架零亂。不見隨葬品,僅在乳突骨和一根胸肋骨上發現銅鏽痕跡。死者為50歲左右的女性,當為二次遷葬。

三、隨葬品

墓中出土囂物不多,計有銅帶扣三件,拐杖一件,白瓷小碗四件,小口白瓷瓶和小口黑釉弦紋瓶各一件。

四、結語

湯陰發現的這座仿木結構磚室墓,所用磚料規格統一,長36釐米、寬18釐米、厚6釐米。磚砌四鋪作雙層鬥拱,較為罕見。九根欞子的破直根窗和墓門的封閉方法,均與白沙一號宋墓基本相同。整個墓葬建築規整嚴謹,結構勻稱。長方形和方形的門擠,板門門扇長與寬的此例為2:1與宋代《營造法式》的小木作相符。從瓷器特徵看,白瓷小碗圈足極矮,邊沿較寬,唇部施釉較厚,底部露胎,黑釉弦紋瓶和小口白瓷瓶,高矮適中,胎壁較厚重等,都是北宋時期的特徵。宋代墓室,多為方形、六角或八角建築,象湯陰宋墓的圓形基室,在豫北地區還是不多見的。

相關焦點

  • 長豐宋代古墓群發掘結束 填補江淮宋墓研究諸多空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26日,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長豐縣舉行。參會嘉賓包括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共50餘人。記者了解到,長豐埠裡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江淮地區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結合該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新聞回顧 長豐下塘發掘宋代家族墓葬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
  • 郴州發現罕見並排「雙墓」 為北宋中期墓葬/圖
    本報訊(記者 陳鵬 通訊員 羅勝強)4月6日,記者從市文物處獲悉,經過8天的考古清理,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座宋代墓葬,出土了銅錢、陶牛角壇、堆塑罐、瓷碗等物品10多件。  據市民舉報,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農民建房工地上,發現一座古墓。3月28日,市文物處考古人員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該墓葬坐北朝南,有兩個墓室。墓室既相連,又獨立,此種結構在湖南已發現的墓葬中很少見。  墓室後部均有一龕,呈寶塔形,分別放置陶牛角壇、堆塑罐等隨葬品。
  • 四川瀘州發現兩座宋代古墓,正進行搶救性發掘
    原標題:四川瀘州發現兩座宋代古墓,正進行搶救性發掘澎湃新聞從四川成都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成都發布獲悉,日前,在瀘州市龍馬潭區羅漢街道邱坪村一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在工作中突然發現古墓,隨即通知了相關部門。
  • 專家學者為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發掘建言獻策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26日下午14時安徽省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正式開幕,參會嘉賓包括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共五十餘人。會議開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站站長張義中首先介紹了該墓葬中出土的相關文物情況,其中M1墓葬出土器物共51件,分漆木器、金銀器、陶瓷器和銅器四大類,M12墓葬系該墓群最大規模墓葬,其仿木結構墓門複雜繁縟、豪華奢侈、蔚為壯觀。其中出土器物共20餘件,其中湖田窯青白釉瓷爐當屬精品。另出土墓誌一盒,雖上半部漫漶嚴重,但也為判斷墓主人身份提供了一些有益線索。
  • 這座大墓代表著不詳,墓葬群被發現後,立馬搶救式發掘
    很有趣的一點是,小說中很多墓葬在現實中都有他們的原型,比如說九層妖樓。很遺憾的是,和電影中相似的是,真實的九層妖樓,也早就被盜墓賊們光顧過,而且盜墓賊們對墓葬的毀壞程度非常嚴重。血渭一號大墓是青海地區古葬墓群眾中,最為華麗也最為壯觀的一座大墓,這座大墓於1996年被發現,還成了當年考古界公認的10大發現之一。
  • 鹹陽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其中一座規模較大墓葬隨葬品豐富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22日發布的消息,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其中秦墓75座。兩座規模較大,其中一座隨葬品極其豐富。  63例人骨僅4例個體保存較好進行了古病理學研究  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耿慶剛介紹,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為配合鹹陽市汽車運輸技術培訓學校建設項目,在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 石家莊發掘出17座商代墓葬
    周家莊墓地出土的青銅爵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近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墓地已發掘墓葬22座,其中17座為商代墓葬,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
  • 鹹寧博物館搶救性發掘一座清代古墓 發掘出土百年乾屍
    鹹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 杜培清 通訊員 羅娟)近日,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鹹安區向陽湖鎮廣東畈村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此次發掘是鹹寧市博物館自1976年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唯一人體保存十分良好的百年乾屍。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介紹,目前墓葬內的隨葬品剛開始露出,其下方堆積的厚度超過已往發現的所有墓葬,極有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因該墓葬規格高、保存好,為全面、深入地提取信息、開展研究工作,目前已被整體搬遷至考古實驗室內開展清理。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首次發現蟬形玉器
    央廣網鄭州1月11日消息(記者李凡)繼新發現的縱橫交錯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之後,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又傳出好消息:不久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發現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目前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
  • 四川一座機關食堂下發現古墓,考古隊趕到搶救性發掘,越挖越興奮
    在南北方的喪葬制度中,也能看出差異,北方的古代墓葬中習慣陪葬車馬坑,而南方則流行「以船棺入葬」。船棺葬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中,因為以船形棺為葬具,所以稱為船棺葬,主要分為露天葬和土葬兩種。在今天的四川、重慶等地,主要流行土葬形式的船棺葬。根據考古發掘顯示,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
  • 郴州發現北宋"夫妻墓" 出土銅錢、瓷碗等文物
    本報4月9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陳鵬 羅勝強)記者今天從郴州市文物處獲悉,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清理,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座宋代墓葬,出土了銅錢、陶牛角壇、堆塑罐、瓷碗等10多件文物。    3月下旬,郴州市文物處接到市民舉報,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農民建房工地上,發現一座古墓。
  • 重慶發掘一批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巴文化墓葬
    2020年9月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在本次發掘區內清理出一批代表性墓葬,共發現墓葬28座,磚窯1座,主體遺存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巴文化墓葬。
  • 陝西考古發布宋代墓況,墓穴裡發現貓像,貓是何時出現在中國的?
    有趣的是,最近的陝西考古工作,就發掘出了宋代的一個貓奴墓主。 12月18日,也就是昨天,陝西考古發布展示了部分考古成果,其中寧強縣高家河的幾座宋代墓葬,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 熱水墓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高等級墓葬
    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地表尚保留塋牆、祭祀建築、封土和迴廊等墓園建築,地下部分由墓道、照牆、甬道、墓門、墓壙、墓室組成。墓內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餘件。
  • 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 過仙橋是什麼意思有何寓意?
    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現場圖曝光,5月17日,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寧鄉市寧韶高速二標段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地段對一片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過程中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員在被盜的墓室內發現了少量瓦片和陶片。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的結構、特點推斷這是一個平民墓葬。宋代的墓磚通常比較小,形制簡潔,素麵較多無多雕刻痕跡。並排合葬這個「過仙橋」小窗不僅是寄託來世重生的願望,還有讓兩個墓室之間墓主人的「靈魂」可以在封閉的空間中通氣、聊天解悶的意思。
  • 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出爐
    11月14日,在安徽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介紹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嶽家湖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另有少量宋、明、清遺存,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阜陽市潁州、潁東、潁泉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發現一組東周和金代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近期在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的平遙縣會展、演藝中心項目建設工地成功發掘出一組東周和金代古墓葬。這是迄今在平遙古城附近發掘的年代較早的地下文物遺存,為實證平遙2000餘年建制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貓、聖甲蟲、眼鏡蛇…埃及新發現墓葬,有許多動物木乃伊!
    近日,考古學家在埃及開羅以南約30公裡的塞加拉古墓群,新發現7座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墓葬。這些墓葬裡發現了多個貓咪木乃伊,並首次發掘出聖甲蟲木乃伊。埃及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日前宣布了這一發現。報導稱,這些墓葬的位置在塞加拉第五王朝金字塔附近,墓裡有許多動物的木乃伊,其中甚至包括貓木乃伊。此外,還有眾多鍍金的木製貓雕像,以及貓女神的青銅像。工作人員將貓木乃伊抬出墓葬塞加拉古墓群是埃及大型考古遺址,其中包括距今約4650年的最古老的階梯金字塔。
  • 發現六千座古墓群 戰國末期郫戈出土
    (圖/川報觀察)實習記者符芳萱/綜合報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4日發布,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的10.34平方公裡區域內,發現超過六千座的古代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都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等於地下埋藏了將近一半的「四川通史」。考古團隊還發現保存完整的漢末三國崖墓,這也是近年來三國時期文物的重要發現,建立四川對於三國文化等研究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