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遊科羅拉多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2021-01-11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引子

女兒給我們老兩口報了個旅遊團,去科羅拉多旅遊。看了地圖才知道,我們要去看的不是科羅拉多州,而是科羅拉多高原和科羅拉多河。兩年前,我們曾經參加UCLA組織的地質考察,到過科羅拉多高原。不過,那次是地質考察,了解科羅拉多高原地質演化歷史,這次則是風景觀光,充其量算是地理考察。

地質和地理既有關聯也有差別。古人愛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指的是山川河海、地貌地勢,是地球表層的現今狀態。地質則是指地球表層以及地下乃至地心古往今來的狀態和變化過程。我是學地質的,出於職業習慣,觀光賞景也忘不了戴上我的「地質眼鏡」。

1

世界奇觀大峽谷

旅遊團從拉斯維加斯出發,第一站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被稱為地球上七大自然奇景之一。

大峽谷的奇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平坦、多彩、長壽」。「平坦」是說一層層水平的巖層,像一張張薄餅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足有兩千多米厚,而且不歪不斜地延伸幾百公裡長。「多彩」是說這些巖層的顏色多彩,反映了巖層成分的不同。巖壁上的砂巖有紅色的、褐色的,石灰巖有灰色的、白色的,頁巖多是暗灰色的,花崗巖多是淺紅色的,也有淡灰色的,片巖和片麻巖多是黃褐色和灰褐色的。不同成分的巖層相間疊壓,使大峽谷呈現五彩繽紛的絢麗景色。「長壽」是說這些巖層的年代由上向下,越來越老,時間跨度竟達十幾億年。大峽谷兩壁的上部巖層都是沉積巖,是2億7千萬年至12億年前在海底沉積形成的。這些沉積巖蓋在花崗巖和片巖、片麻巖上。花崗巖是在14至17億年前形成的,片巖和片麻巖的形成年齡則有17至18億年了。這麼古老的巖石任憑几百萬年的風吹、雨打、日曬,甚至地動、山搖、海枯,依然一層層平靜地躺著,保持著絢麗的色彩,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自然奇觀。

科羅拉多河切進大峽谷

大峽谷中能見到這樣多彩長壽的水平巖層,主要是科羅拉多河的功勞。「科羅拉多」是西班牙語,意思是「紅河」,這是由於河流中夾帶著兩岸紅色巖層風化形成的大量泥沙,使河水顯現紅色。科羅拉多河全長2300多公裡,源頭在落基山,那裡是美洲大陸東西兩部分的分水嶺。科羅拉多河上遊有很多支流,最長的支流是綠河。當小科羅拉多河匯入後,對兩岸的侵蝕更加劇烈,形成了約350公裡長的深峽巨谷,谷頂寬度平均16公裡,谷深超過1500米,最深處達2133米,成為世界上最壯觀的河谷景觀之一。

在小科羅拉多河匯入之前,科羅拉多河的河谷比較彎曲,在佩吉鎮附近有一小段河道彎成U形,很像馬蹄鐵的形狀,因此得名「馬蹄灣(Horseshoe Bend)」。更由于格蘭水壩的建成,使上遊水位提高,形成了人工湖,是美國第二大水庫。為紀念1869年首次橫渡科羅拉多河的獨臂將軍鮑威爾(John W. Powell),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鮑威爾湖。這些都成為今天吸引遊客的觀光勝地。我們乘汽艇在湖上轉了一小時,湖面時寬時窄,湖水波光粼粼,時而見獨舟飄過,時而見水鳥飛翔,很是愜意。讓我最感震撼的還是湖邊的巖石,竟發育了十幾米高的大型板狀和槽狀交錯層,那應該是當年的淺海砂壩沉積物。估計遊船上其他遊客都不會注意到這些。搞地質的嘛,看問題總有獨特的視角。

科羅拉多河的馬蹄灣

鮑威爾湖高聳的巖壁上可見大型板狀交錯層

2

精雕細刻羚羊谷

鮑威爾湖岸邊有一個狹窄的山谷,早年間常有羚羊在山谷地區漫步,因此印第安納瓦霍人叫它羚羊谷(Antelope Canyon)。羚羊谷分上下兩段,我們乘坐印第安人的吉普車去遊覽上羚羊谷。遠遠望著谷口,除了看到一條細細的窄縫,並沒發現什麼奇特的地方;進到洞裡才發現,山谷窄得出奇,最寬處不過3、4米,最窄處只有1米多點,兩個人對面行走,只能側著身子通過。難怪進谷前被要求不能帶任何背包、挎包、提包,連三腳架都不許帶。當然,專業攝影師的旅遊團除外,但他們的門票價格要貴得多。

羚羊谷口

羚羊谷內

谷雖然窄,卻很高,從底到頂有20多米。流水的風化作用把谷壁雕琢得凹凸無序、曲折圓潤、剔透玲瓏。如果這是灰巖,人們一定會聯想到太湖石。從谷底向上望去,只見一線藍天,更有些地方幾乎看不到天。這一獨特的環境造成谷裡光線暗淡,從谷頂透進的光亮灑在石壁上,再被石壁砂巖的交錯層理折射,形成了光怪陸離的迷人景色。可惜的是,我們遊覽的當天是多雲天氣,見不到日光直射進洞造成高光效應。

一線天

谷底觀天

別有洞天

洞中奇觀

上羚羊谷總共長150米,遊人一撥一撥地進谷,在谷裡只能一字排開,20多人一撥,就佔了10米的地方,前後兩撥相距最多1米。遊覽完的遊客還要原路返回,這樣一來,使谷裡擁擠不堪。遊客們幾乎沒有在谷裡停留的時間,更不用說去悠閒地欣賞美景了,只有抓緊時機拍照,出谷後再欣賞照片。我們走南闖北玩了那麼多地方,這是唯一一個只能靠手裡的照片慢慢回味的景點了。當然,坐在桌前咂著咖啡,悠然自得地翻看著一張張照片,同樣有身臨其境的陶醉感。

3

神工鬼斧鑿拱門

拱門國家公園是另一種獨特的差異風化地貌。這裡的砂巖也以紅色和黃褐色為主,但這些砂巖層很厚,墊在砂巖層下面的是3億年前海洋中沉澱的鹽層,很容易被風化。當這些鹽層一塊塊風化流失後,直接蓋在上面的砂巖層會一點點脫落,而最上面的砂巖層仍然保持不動。這就像一堵磚牆,下面的磚被掏空了,上面的牆還保留著,形成一個個圓形的空洞,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個拱門。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的跨度達88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拱門,頂上的巖層最薄處只有1.8米。

拱門國家公園裡有大大小小2000多個拱門,最小的拱門跨度只有1米長,而最大的拱門跨度達88米。這些拱門的形狀各異,有單拱門、雙拱門、眼鏡拱門、OK拱門等等,還有鰭狀巖和孤峰,更增加了科羅拉多高原的多彩多姿。

鰭狀巖

眼鏡拱門(左北窗,右南窗)

OK拱門

拱門公園遠景

孤峰

單拱門

拱門看日出(日出前)

雙拱門

拱門看日出(日出後)

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是地標性天然拱門,有16米高。很多拱門已由於長期風化而坍塌,有資料說,1970年以來,拱門國家公園裡已經有40多座拱門倒塌。這座精緻拱門兩側的巖石都已風化掉了,只留下孤立的石拱立在懸崖邊上。這在世界上實屬絕無僅有。可惜的是,就在我們到達公園的前幾天,精緻拱門就因遊客發生事故而被封閉了。真不知我們還有沒有機會一睹精緻拱門的風採。

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維基百科圖片

4

雄偉震撼屬峰林

如果說大峽谷以深峽巨谷稱奇的話,布萊斯峽谷和紀念碑谷的景色可以用雄偉震撼去形容。嚴格地講,布萊斯峽谷算不上「峽谷」,因為它不是河流侵蝕形成的,而是陡崖經雨水和風的侵蝕作用緩慢形成的。紅色、白色、褐色等各色巖石一層層摞起來,再被侵蝕成尖塔、立柱、孤峰,成為色彩繽紛的巖柱地貌,最高的巖柱能有60米。

導遊一大早帶我們趕去布萊斯峽谷看日出。一說看日出,我馬上想到泰山日出,一輪紅日從雲海中噴薄而出,剎那間光芒萬丈,霞光照亮整個天際。那是何等的壯觀!乘著晨曦走在路上,我還在猜想,布萊斯的日出會是怎樣的景象呢?到了景點我才知道,在這裡看「日出」不是看太陽冉冉升起的過程,而是看隨太陽升起,陽光映照在巖柱上的祥和景觀。初升太陽的朝暉撒在奇峰林立的巖柱上,反射出斑斕的色彩,另是一番奇特景象。原來「看日出」還有這樣的玩法!

晨曦中寧靜的布萊斯峽谷

日出後陽光照進布萊斯峽谷

晶瑩剔透的巖柱

紀念碑谷位於納瓦霍(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區。這裡的風景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觀。與大峽谷相比,這裡的「奇」別具一格,是一個由紅色砂巖形成的巨型孤峰群。這些孤峰有的像平頂山,有的像羅馬柱,有的像蘆笙,有的像駱駝,散布在植被稀少的開闊谷底,帶給人們一種荒涼感。因此,很多美國西部片都把這裡選做外景基地,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著名影片《阿甘正傳》中也有紀念碑谷的鏡頭。

我們一路驅車趕往紀念碑谷,看到典型的紅色孤峰景象。車還沒到山前,就見一條大路直指山根,路旁停了些車,遊人們三三兩兩到公路中間拍照。畢竟是美國西部,路上車輛不多,這要是在城裡,站在公路中間就等於自殺!我們的車在路邊停了下來,我們也走到公路中間去拍照、湊熱鬧。雖然天上多雲,但遠山清晰可見,這景色,怎麼看著有點像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呢?

《阿甘正傳》的外景拍攝地,真像新疆的魔鬼城

紀念碑谷位於Navajo保留區

三姊妹峰

紀念碑谷的地標——拳擊套孤峰

沙漠駱駝

我們乘坐印第安人的吉普車在谷中轉了一個小時,只看了冰山一角,就去品嘗印第安風味的午飯了。飯很簡單,盤子裡放上一張餅,活像北京炸油餅,上面撒上蔬菜和芝士末,澆上牛肉豆湯,齊活!說是牛肉豆湯,一盤子菜飯中只發現一小塊兒牛肉,差不多有半個小手指肚那麼大!看來印第安人的生活夠艱苦的。

印第安風味午餐

可惜只有一小塊肉

紀念碑谷的孤峰分成三層,最底下的碑座是薄層砂頁巖,中間的碑身是厚層砂巖,碑頂蓋的是薄層頁巖和粉砂巖。這些紅色的巖層平平地躺著,豎直的節理縫切穿了巖層,堅硬的厚層砂巖不容易風化,都挺立著,但薄層的砂頁巖容易風化,一旦風化成粉,就造成根基不穩,撐不住蓋在上面的厚層砂巖。碑座沒了,碑身也就倒塌下來。由於風化作用強烈,現在能留下來的厚層砂巖並不多,形成眼前的孤峰。再過若干年,恐怕所有的孤峰都會消失,只剩下一片紅色的礫石和沙土,那時這裡就會成為一片沙漠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北緯37度,這是紀念碑谷所在的緯度,也是世界上許多大沙漠所在的緯度。

說到沙漠,其實科羅拉多高原本身就是一個沙漠高原,年降水雨量只有200至500毫米,主要水源就是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我們沿途見到的植被主要是乾草原和矮灌木。從高原向西地勢雖然變低了,但同樣是在北緯37度左右,加上西面的內華達山擋住了太平洋的水汽,使雨影區(山脈的背風面降雨量較少的地區)的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因此這裡成為美國最乾旱的沙漠,叫莫哈維沙漠。不過,這個沙漠依然有山有水有城市,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賭城——拉斯維加斯就建築在莫哈維沙漠裡。

我們住宿的拉斯維加斯神劍酒店

莫哈維沙漠有一種獨特的植物,叫約書亞樹,據說在乾旱環境中能活200多年,生命力真夠頑強的。莫哈維沙漠乾旱、多風,日照時間長,是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理想場地。不少再生能源公司申請建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不過,環境保護人士認為,大規模開發太陽能或風能,需要增建太陽能板、風車等大型設施,這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目前,再生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還沒有找到一個平衡點。

莫哈維沙漠的約書亞樹

太陽能發電實驗基地,

遠遠望去像是一個大湖泊

風力發電實驗基地,山下是戴維斯空軍基地的「飛機墳場」,

為降低腐蝕破壞程度,4000多架退役飛機停放在乾燥的沙漠中

5

66號公路的故事

這次跟團旅遊一直坐在大巴上,先是由拉斯維加斯向西到大峽谷國家公園,再向西北到鮑威爾湖和羚羊谷,然後向北到布萊斯峽谷和拱門國家公園,隨後向南轉,到紀念碑谷,再繼續向南,到史東娜小城,最後回到拉斯維加斯,用5天的時間整整轉了一大圈。在觀賞風景的同時,我們還深深體會到美國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

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是從1956年開始系統修築的。實際上,早在19世紀中期的 「淘金熱」開始時,人們就開始修築通往西部的道路,但那時只是馬車走的土路,是貨真價實的「馬路」。66號公路被稱為美國「母親之路」,其前身在19世紀末就已經成為美國最早的由東海岸通往西海岸的主幹道。從1926年起,美國政府陸續投資把這些馬路連接起來,修建成國家公路,1927年正式編為66號,1938年竣工,歷時十餘年。66號公路東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磯,跨八個州,三個時區,全長3940公裡,曾對沿途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然而,1956年「州際高速公路系統」興起後,隨地形起伏彎曲的66號公路淪落為地方公路,或部分廢棄;取而代之的是又寬又直、擁有四車道的州際高速公路,40號公路、44號公路、55號公路等都基本沿用了66號公路的走向。

66號公路穿過塞利格曼小鎮

被州際高速公路甩棄的路段不再繁華,但那些曾經靠66號公路富裕起來的人們不甘心被拋棄,他們堅持不懈地奮力爭取「母親之路」的生存。只有400多位居民的塞利格曼小鎮就座落在被甩棄的66號公路邊,40號高速公路於1978年建成後,這個被繞開的小鎮逐漸蕭條。但鎮上有位理髮師,名叫安傑爾,多次向州政府寫信,呼籲恢復66號公路。經過十年的努力,1987年州政府終於表態,把66號公路劃為「國家風景道路」,並命名為「66號歷史公路」。從那以後,66號公路名聲大噪,塞利格曼小鎮成了旅遊熱點鎮,被稱為「66號歷史公路出生地」,以66號公路為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小說不斷問世。安傑爾先生也被稱為「66號公路衛士」,受到多家報紙、雜誌、電視臺的採訪。我們專程到塞利格曼小鎮小憩,拜訪了安傑爾先生。他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依然精神矍鑠,每天還騎自行車出行。我和他聊了幾句,告訴他我是從中國北京來的,安傑爾先生聽了十分高興,欣然和我們合影留念。

安傑爾的理髮店已經變成紀念品店

曾在66號公路上奔跑的老汽車

傳奇人物安傑爾先生已經92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

結語

美國大西南的此次旅遊,遍歷了荒沙枯草,深谷高峽,怪石林立,孤峰紅崖,不但讓我們著實領略了典型的西部狂野風光,而且我的「地質眼鏡」使我能夠超越普通觀光客的視角,更從地理和地質方面考察了獨特風光背後的深層成因。

寫於帙芸齋

2019年5月8日

美編:高欣欣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擁有一流的技術平臺,目前已建成地球物質成分與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空間環境觀測野外臺站、古環境數據分析、數據計算處理與數值模擬、深部資源勘探裝備研發等七大技術平臺系列,具備了對從空間地磁環境觀測到地球深部探測與數值模擬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的能力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2018-03-2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能源所研究員、非常規天然氣儲層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執行副主編潘哲君訪問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並於3月22日在研究所作了題為Gas transport in proppant supported shale fracture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有多大?有多重?趣說地質學--認識我們的地球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剛才提到的泰勒斯曾為演繹幾何學作出開創性貢獻,畢達哥拉斯則提出了數學哲學觀,主張「數即萬物」,把事物所具有的量看成事物的本質和原因。希臘人成功地把天文學、地理學、光學、力學等科學領域數學化。古希臘愛奧尼亞學者攸多克索(Eudoxe,公元前395~前342年)和亞里斯多德是同代人,贊同地球是圓球的觀點。
  • 分門別類看湖泊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湖泊是在內動力或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形成的上比較寬廣的天然積水凹地。青海湖瀘沽湖地球表面的湖泊,不論其何種成因類型,湖泊形成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能集水的窪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夠的水量使盆地積水。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著陸。
  • 地質地球所發現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作為古高度計
    因此,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組成(δDwax)能夠很好地記錄生物合成時所利用水的δD信息,從而可以用作新的穩定同位素古高度計。  為了發展這一方法,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博士研究生羅攀與合作導師丁仲禮研究員等對中國武夷(000797,股吧)山、神農架、天山表土裡保存的葉蠟正構烷烴的δDwax開展了現代過程調查。
  • 去亞利桑那州旅遊,會被那裡的地質構造和古老的砂巖所吸引!
    當您發現自己處於令人驚嘆的亞利桑那州市,您將很快被迷人的地質構造和古老的砂巖所吸引。其中一個真正值得一遊的迷人之處是Horseshoe Bend。這個珍貴的自然景點是人們在科羅拉多河穿越亞利桑那州,特別是在頁面西南4英裡的地區追蹤的熱門景點。
  • 地質地球所夏令營「拍了拍」你,聽說這次都能參與?
    問題:地質地球所的夏天是怎樣的?仍如往年一般,今年夏天的地質地球所仍有一個美麗的夏令營活動等著你吶👇時間👇7月13日-7月16日日由於疫情影響,今年我們夏令營改線上啦,在嗶哩嗶哩APP搜索「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或者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啦所以四面八方的同學們大朋友小朋友們都去圍觀啊,記得點波關注
  • 地質地球所等定量論證天然氣水合物無定形相的存在
    豐富的籠子類型和籠子充填狀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在能源、環境、油氣運輸和地質災害預防等領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值得人們像歷史上對煤炭和石油的研究一樣下大力氣研究天然氣水合物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分子動力學學科組郭光軍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於2009年10月6日曾提出天然氣水合物成核機制的籠子吸附假說,預測出水合物在形成過程中應該經歷一個各種籠子結構混雜堆垛的無定形相過渡態。兩天後,Walsh等在Science上發表了第一條水合物自發成核生長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軌跡。
  • 地質地球所提出轉換橫波的Q值估算方法
    比較常見的轉換橫波反Q補償方法是:先估算縱波Q值,補償縱波衰減;再估算橫波Q值,補償橫波衰減。  日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王贇副研究員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學與工程學》(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的論文,提出了轉換橫波等效品質因子的概念,並分析了其與縱波品質因子的關係
  • 圖說地球|撒哈拉之眼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由於較標準的圓型結構,理查特結構一開始被認為是隕石坑,但構造中心地勢平坦,未曾發現有高溫與撞擊的地質證據—柯石英。現在普遍認為,撒哈拉之眼的形成與鹼性巖漿演化作用和大西洋的地球動力學演化存在密切關聯,晚白堊紀鹼性巖漿熱液上侵,沿灰質白雲巖陸架的環狀同生斷裂上侵,引發地表穹隆侵蝕作用,最終形成一個直徑約50公裡的眼球狀構造。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近年來,趨磁細菌的磁小體被確定為細菌細胞器,因此,趨磁細菌研究對認識地球生命複雜性(complexity)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英國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等的研究人員,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對採集於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南北半球不同生態環境中的趨磁細菌進行了組學研究,獲得了上百個趨磁細菌的基因組序列
  •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和28號元素鎳鐵將「殺死」它的創造者因為鐵原子核具有極高的穩定性恆星內部的高溫高壓也無法推動其聚變當聚變停滯萬有引力就重新掌握了主動權中心物質不斷地被壓緊、再壓緊、火星(地球,圖片來源@NASA)▼但正是由於這0.6%的重元素作為巖石行星之一的地球才如此與眾不同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熾熱的巖漿球物質翻滾流動
  • 臺灣遊紅紅火火——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
    臺灣遊紅紅火火——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 (5/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然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格局,是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學科組和國內同行近期在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報導了來自我國東北瑪珥湖5350年的沉積年紋層花粉記錄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希望能找到地質歷史時期的「環境相似型」來推測未來氣候的發展趨勢。40萬年前後太陽輻射變化幅度與未來6萬年相似,是距今最近相似型。因此本世紀初40萬年前後的間冰期的環境演化成為全球古氣候研究的一個焦點,但終因不同地區地質記錄、模型模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至今沒有對這個時期的溫暖程度、間冰期長度等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