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女兒給我們老兩口報了個旅遊團,去科羅拉多旅遊。看了地圖才知道,我們要去看的不是科羅拉多州,而是科羅拉多高原和科羅拉多河。兩年前,我們曾經參加UCLA組織的地質考察,到過科羅拉多高原。不過,那次是地質考察,了解科羅拉多高原地質演化歷史,這次則是風景觀光,充其量算是地理考察。
地質和地理既有關聯也有差別。古人愛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指的是山川河海、地貌地勢,是地球表層的現今狀態。地質則是指地球表層以及地下乃至地心古往今來的狀態和變化過程。我是學地質的,出於職業習慣,觀光賞景也忘不了戴上我的「地質眼鏡」。
」
1
世界奇觀大峽谷
旅遊團從拉斯維加斯出發,第一站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被稱為地球上七大自然奇景之一。
大峽谷的奇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平坦、多彩、長壽」。「平坦」是說一層層水平的巖層,像一張張薄餅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足有兩千多米厚,而且不歪不斜地延伸幾百公裡長。「多彩」是說這些巖層的顏色多彩,反映了巖層成分的不同。巖壁上的砂巖有紅色的、褐色的,石灰巖有灰色的、白色的,頁巖多是暗灰色的,花崗巖多是淺紅色的,也有淡灰色的,片巖和片麻巖多是黃褐色和灰褐色的。不同成分的巖層相間疊壓,使大峽谷呈現五彩繽紛的絢麗景色。「長壽」是說這些巖層的年代由上向下,越來越老,時間跨度竟達十幾億年。大峽谷兩壁的上部巖層都是沉積巖,是2億7千萬年至12億年前在海底沉積形成的。這些沉積巖蓋在花崗巖和片巖、片麻巖上。花崗巖是在14至17億年前形成的,片巖和片麻巖的形成年齡則有17至18億年了。這麼古老的巖石任憑几百萬年的風吹、雨打、日曬,甚至地動、山搖、海枯,依然一層層平靜地躺著,保持著絢麗的色彩,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自然奇觀。
科羅拉多河切進大峽谷
大峽谷中能見到這樣多彩長壽的水平巖層,主要是科羅拉多河的功勞。「科羅拉多」是西班牙語,意思是「紅河」,這是由於河流中夾帶著兩岸紅色巖層風化形成的大量泥沙,使河水顯現紅色。科羅拉多河全長2300多公裡,源頭在落基山,那裡是美洲大陸東西兩部分的分水嶺。科羅拉多河上遊有很多支流,最長的支流是綠河。當小科羅拉多河匯入後,對兩岸的侵蝕更加劇烈,形成了約350公裡長的深峽巨谷,谷頂寬度平均16公裡,谷深超過1500米,最深處達2133米,成為世界上最壯觀的河谷景觀之一。
在小科羅拉多河匯入之前,科羅拉多河的河谷比較彎曲,在佩吉鎮附近有一小段河道彎成U形,很像馬蹄鐵的形狀,因此得名「馬蹄灣(Horseshoe Bend)」。更由于格蘭水壩的建成,使上遊水位提高,形成了人工湖,是美國第二大水庫。為紀念1869年首次橫渡科羅拉多河的獨臂將軍鮑威爾(John W. Powell),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鮑威爾湖。這些都成為今天吸引遊客的觀光勝地。我們乘汽艇在湖上轉了一小時,湖面時寬時窄,湖水波光粼粼,時而見獨舟飄過,時而見水鳥飛翔,很是愜意。讓我最感震撼的還是湖邊的巖石,竟發育了十幾米高的大型板狀和槽狀交錯層,那應該是當年的淺海砂壩沉積物。估計遊船上其他遊客都不會注意到這些。搞地質的嘛,看問題總有獨特的視角。
科羅拉多河的馬蹄灣
鮑威爾湖高聳的巖壁上可見大型板狀交錯層
2
精雕細刻羚羊谷
鮑威爾湖岸邊有一個狹窄的山谷,早年間常有羚羊在山谷地區漫步,因此印第安納瓦霍人叫它羚羊谷(Antelope Canyon)。羚羊谷分上下兩段,我們乘坐印第安人的吉普車去遊覽上羚羊谷。遠遠望著谷口,除了看到一條細細的窄縫,並沒發現什麼奇特的地方;進到洞裡才發現,山谷窄得出奇,最寬處不過3、4米,最窄處只有1米多點,兩個人對面行走,只能側著身子通過。難怪進谷前被要求不能帶任何背包、挎包、提包,連三腳架都不許帶。當然,專業攝影師的旅遊團除外,但他們的門票價格要貴得多。
羚羊谷口
羚羊谷內
谷雖然窄,卻很高,從底到頂有20多米。流水的風化作用把谷壁雕琢得凹凸無序、曲折圓潤、剔透玲瓏。如果這是灰巖,人們一定會聯想到太湖石。從谷底向上望去,只見一線藍天,更有些地方幾乎看不到天。這一獨特的環境造成谷裡光線暗淡,從谷頂透進的光亮灑在石壁上,再被石壁砂巖的交錯層理折射,形成了光怪陸離的迷人景色。可惜的是,我們遊覽的當天是多雲天氣,見不到日光直射進洞造成高光效應。
一線天
谷底觀天
別有洞天
洞中奇觀
上羚羊谷總共長150米,遊人一撥一撥地進谷,在谷裡只能一字排開,20多人一撥,就佔了10米的地方,前後兩撥相距最多1米。遊覽完的遊客還要原路返回,這樣一來,使谷裡擁擠不堪。遊客們幾乎沒有在谷裡停留的時間,更不用說去悠閒地欣賞美景了,只有抓緊時機拍照,出谷後再欣賞照片。我們走南闖北玩了那麼多地方,這是唯一一個只能靠手裡的照片慢慢回味的景點了。當然,坐在桌前咂著咖啡,悠然自得地翻看著一張張照片,同樣有身臨其境的陶醉感。
3
神工鬼斧鑿拱門
拱門國家公園是另一種獨特的差異風化地貌。這裡的砂巖也以紅色和黃褐色為主,但這些砂巖層很厚,墊在砂巖層下面的是3億年前海洋中沉澱的鹽層,很容易被風化。當這些鹽層一塊塊風化流失後,直接蓋在上面的砂巖層會一點點脫落,而最上面的砂巖層仍然保持不動。這就像一堵磚牆,下面的磚被掏空了,上面的牆還保留著,形成一個個圓形的空洞,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個拱門。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的跨度達88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拱門,頂上的巖層最薄處只有1.8米。
拱門國家公園裡有大大小小2000多個拱門,最小的拱門跨度只有1米長,而最大的拱門跨度達88米。這些拱門的形狀各異,有單拱門、雙拱門、眼鏡拱門、OK拱門等等,還有鰭狀巖和孤峰,更增加了科羅拉多高原的多彩多姿。
鰭狀巖
眼鏡拱門(左北窗,右南窗)
OK拱門
拱門公園遠景
孤峰
單拱門
拱門看日出(日出前)
雙拱門
拱門看日出(日出後)
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是地標性天然拱門,有16米高。很多拱門已由於長期風化而坍塌,有資料說,1970年以來,拱門國家公園裡已經有40多座拱門倒塌。這座精緻拱門兩側的巖石都已風化掉了,只留下孤立的石拱立在懸崖邊上。這在世界上實屬絕無僅有。可惜的是,就在我們到達公園的前幾天,精緻拱門就因遊客發生事故而被封閉了。真不知我們還有沒有機會一睹精緻拱門的風採。
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維基百科圖片
4
雄偉震撼屬峰林
如果說大峽谷以深峽巨谷稱奇的話,布萊斯峽谷和紀念碑谷的景色可以用雄偉震撼去形容。嚴格地講,布萊斯峽谷算不上「峽谷」,因為它不是河流侵蝕形成的,而是陡崖經雨水和風的侵蝕作用緩慢形成的。紅色、白色、褐色等各色巖石一層層摞起來,再被侵蝕成尖塔、立柱、孤峰,成為色彩繽紛的巖柱地貌,最高的巖柱能有60米。
導遊一大早帶我們趕去布萊斯峽谷看日出。一說看日出,我馬上想到泰山日出,一輪紅日從雲海中噴薄而出,剎那間光芒萬丈,霞光照亮整個天際。那是何等的壯觀!乘著晨曦走在路上,我還在猜想,布萊斯的日出會是怎樣的景象呢?到了景點我才知道,在這裡看「日出」不是看太陽冉冉升起的過程,而是看隨太陽升起,陽光映照在巖柱上的祥和景觀。初升太陽的朝暉撒在奇峰林立的巖柱上,反射出斑斕的色彩,另是一番奇特景象。原來「看日出」還有這樣的玩法!
晨曦中寧靜的布萊斯峽谷
日出後陽光照進布萊斯峽谷
晶瑩剔透的巖柱
紀念碑谷位於納瓦霍(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區。這裡的風景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觀。與大峽谷相比,這裡的「奇」別具一格,是一個由紅色砂巖形成的巨型孤峰群。這些孤峰有的像平頂山,有的像羅馬柱,有的像蘆笙,有的像駱駝,散布在植被稀少的開闊谷底,帶給人們一種荒涼感。因此,很多美國西部片都把這裡選做外景基地,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著名影片《阿甘正傳》中也有紀念碑谷的鏡頭。
我們一路驅車趕往紀念碑谷,看到典型的紅色孤峰景象。車還沒到山前,就見一條大路直指山根,路旁停了些車,遊人們三三兩兩到公路中間拍照。畢竟是美國西部,路上車輛不多,這要是在城裡,站在公路中間就等於自殺!我們的車在路邊停了下來,我們也走到公路中間去拍照、湊熱鬧。雖然天上多雲,但遠山清晰可見,這景色,怎麼看著有點像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呢?
《阿甘正傳》的外景拍攝地,真像新疆的魔鬼城
紀念碑谷位於Navajo保留區
三姊妹峰
紀念碑谷的地標——拳擊套孤峰
沙漠駱駝
我們乘坐印第安人的吉普車在谷中轉了一個小時,只看了冰山一角,就去品嘗印第安風味的午飯了。飯很簡單,盤子裡放上一張餅,活像北京炸油餅,上面撒上蔬菜和芝士末,澆上牛肉豆湯,齊活!說是牛肉豆湯,一盤子菜飯中只發現一小塊兒牛肉,差不多有半個小手指肚那麼大!看來印第安人的生活夠艱苦的。
印第安風味午餐
可惜只有一小塊肉
紀念碑谷的孤峰分成三層,最底下的碑座是薄層砂頁巖,中間的碑身是厚層砂巖,碑頂蓋的是薄層頁巖和粉砂巖。這些紅色的巖層平平地躺著,豎直的節理縫切穿了巖層,堅硬的厚層砂巖不容易風化,都挺立著,但薄層的砂頁巖容易風化,一旦風化成粉,就造成根基不穩,撐不住蓋在上面的厚層砂巖。碑座沒了,碑身也就倒塌下來。由於風化作用強烈,現在能留下來的厚層砂巖並不多,形成眼前的孤峰。再過若干年,恐怕所有的孤峰都會消失,只剩下一片紅色的礫石和沙土,那時這裡就會成為一片沙漠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北緯37度,這是紀念碑谷所在的緯度,也是世界上許多大沙漠所在的緯度。
說到沙漠,其實科羅拉多高原本身就是一個沙漠高原,年降水雨量只有200至500毫米,主要水源就是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我們沿途見到的植被主要是乾草原和矮灌木。從高原向西地勢雖然變低了,但同樣是在北緯37度左右,加上西面的內華達山擋住了太平洋的水汽,使雨影區(山脈的背風面降雨量較少的地區)的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因此這裡成為美國最乾旱的沙漠,叫莫哈維沙漠。不過,這個沙漠依然有山有水有城市,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賭城——拉斯維加斯就建築在莫哈維沙漠裡。
我們住宿的拉斯維加斯神劍酒店
莫哈維沙漠有一種獨特的植物,叫約書亞樹,據說在乾旱環境中能活200多年,生命力真夠頑強的。莫哈維沙漠乾旱、多風,日照時間長,是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理想場地。不少再生能源公司申請建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不過,環境保護人士認為,大規模開發太陽能或風能,需要增建太陽能板、風車等大型設施,這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目前,再生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還沒有找到一個平衡點。
莫哈維沙漠的約書亞樹
太陽能發電實驗基地,
遠遠望去像是一個大湖泊
風力發電實驗基地,山下是戴維斯空軍基地的「飛機墳場」,
為降低腐蝕破壞程度,4000多架退役飛機停放在乾燥的沙漠中
5
66號公路的故事
這次跟團旅遊一直坐在大巴上,先是由拉斯維加斯向西到大峽谷國家公園,再向西北到鮑威爾湖和羚羊谷,然後向北到布萊斯峽谷和拱門國家公園,隨後向南轉,到紀念碑谷,再繼續向南,到史東娜小城,最後回到拉斯維加斯,用5天的時間整整轉了一大圈。在觀賞風景的同時,我們還深深體會到美國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
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是從1956年開始系統修築的。實際上,早在19世紀中期的 「淘金熱」開始時,人們就開始修築通往西部的道路,但那時只是馬車走的土路,是貨真價實的「馬路」。66號公路被稱為美國「母親之路」,其前身在19世紀末就已經成為美國最早的由東海岸通往西海岸的主幹道。從1926年起,美國政府陸續投資把這些馬路連接起來,修建成國家公路,1927年正式編為66號,1938年竣工,歷時十餘年。66號公路東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磯,跨八個州,三個時區,全長3940公裡,曾對沿途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然而,1956年「州際高速公路系統」興起後,隨地形起伏彎曲的66號公路淪落為地方公路,或部分廢棄;取而代之的是又寬又直、擁有四車道的州際高速公路,40號公路、44號公路、55號公路等都基本沿用了66號公路的走向。
66號公路穿過塞利格曼小鎮
被州際高速公路甩棄的路段不再繁華,但那些曾經靠66號公路富裕起來的人們不甘心被拋棄,他們堅持不懈地奮力爭取「母親之路」的生存。只有400多位居民的塞利格曼小鎮就座落在被甩棄的66號公路邊,40號高速公路於1978年建成後,這個被繞開的小鎮逐漸蕭條。但鎮上有位理髮師,名叫安傑爾,多次向州政府寫信,呼籲恢復66號公路。經過十年的努力,1987年州政府終於表態,把66號公路劃為「國家風景道路」,並命名為「66號歷史公路」。從那以後,66號公路名聲大噪,塞利格曼小鎮成了旅遊熱點鎮,被稱為「66號歷史公路出生地」,以66號公路為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小說不斷問世。安傑爾先生也被稱為「66號公路衛士」,受到多家報紙、雜誌、電視臺的採訪。我們專程到塞利格曼小鎮小憩,拜訪了安傑爾先生。他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依然精神矍鑠,每天還騎自行車出行。我和他聊了幾句,告訴他我是從中國北京來的,安傑爾先生聽了十分高興,欣然和我們合影留念。
安傑爾的理髮店已經變成紀念品店
曾在66號公路上奔跑的老汽車
傳奇人物安傑爾先生已經92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
結語
「
美國大西南的此次旅遊,遍歷了荒沙枯草,深谷高峽,怪石林立,孤峰紅崖,不但讓我們著實領略了典型的西部狂野風光,而且我的「地質眼鏡」使我能夠超越普通觀光客的視角,更從地理和地質方面考察了獨特風光背後的深層成因。
寫於帙芸齋
2019年5月8日
」
美編:高欣欣
校對: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