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提出轉換橫波的Q值估算方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多分量地震勘探能夠同時獲得縱波與轉換橫波資料,既包含了地下的構造信息,又能反映裂縫等各向異性信息以及流體特性,因而有利於提高隱蔽油氣藏與煤炭、煤層氣的勘探精度。但是實際地下介質的粘彈性造成了地震波傳播能量的損耗和高頻成分的吸收,尤其是轉換橫波與縱波相比,其頻帶更窄、主頻更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去研究轉換橫波的Q值估算方法,進而對轉換橫波進行Q補償來提高其解析度。

  縱波的Q值估算與反Q補償已經是一項成熟的處理技術。但是轉換橫波以縱波入射、橫波反射,其頻率衰減同時受到縱波與橫波品質因子的影響,所以縱波的處理手段是無法應用於轉換橫波的。比較常見的轉換橫波反Q補償方法是:先估算縱波Q值,補償縱波衰減;再估算橫波Q值,補償橫波衰減。但是很多情況下都缺乏直接的純橫波地震數據或VSP數據,這也導致了橫波Q值的估算難度。

  日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王贇副研究員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學與工程學》(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的論文,提出了轉換橫波等效品質因子的概念,並分析了其與縱波品質因子的關係,介紹了用縱波品質因子與縱橫波速度比換算轉換橫波等效品質因子的方法,為轉換橫波反Q補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Wang et al. PS-wave Q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P-wave Q values.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09, 6: 386-389)。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有多大?有多重?趣說地質學--認識我們的地球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剛才提到的泰勒斯曾為演繹幾何學作出開創性貢獻,畢達哥拉斯則提出了數學哲學觀,主張「數即萬物」,把事物所具有的量看成事物的本質和原因。希臘人成功地把天文學、地理學、光學、力學等科學領域數學化。古希臘愛奧尼亞學者攸多克索(Eudoxe,公元前395~前342年)和亞里斯多德是同代人,贊同地球是圓球的觀點。
  • 地質地球所提出超低含量超鎂鐵巖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地質地球所提出超低含量超鎂鐵巖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2015-02-05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針對上述情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儲著銀及其合作者通過改進溶樣方法(如圖),主要採用HClO4(沸點高)
  • 地質地球所提出單點衛星方法分析磁繩結構
    比較常見的磁繩結構有太陽日冕物質拋射事件中的大尺度磁通量繩結構(圖1a,圖1b),可攜帶大量太陽風高能粒子進入地球空間中,對通訊導航系統造成較大危害,而在行星磁層磁尾中形成的磁繩則能攜帶行星大氣離子逃逸(圖1c)。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為獲取與其相關的更多信息,在已經進行的貴德-莫壩380公裡深地震測深剖面,及跨崑崙斷裂帶的深反射剖面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中心副研究員徐濤及導師張忠傑研究員等人,沿著貴德
  • 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2020-05-0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淺談地震縱波與橫波及板塊表現
    而地震的縱波傳遞速度比橫波的傳遞速度快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可能應該有誤。大地震的震源所產生的震源縱波和斷裂板塊所產生的剪切縱波都是由於地球內部排出氣體所造成。氣體衝破地殼以前,主要表現出震源縱波特性,氣體衝破地殼以後,主要表現出剪切縱波的特性。
  • 科學家提出人工林生物量遙感估算新方法
    傳統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嚴重受制於清查數據的可獲得性與準確性,而這類數據通常更新緩慢、透明度低,難以涵蓋人工林生物量的時-空動態。近年來,基於統計模型的遙感方法已成為估算森林生物量的重要技術手段,但是受光譜信號飽和、模型外推偏差大、無雲數據獲取困難等影響,該方法在我國主要的人工林分布區-亞熱帶地區的應用存在較大的困難。
  • 數據中心未來負載的估算方法(圖)
    使用這些白皮書提供的表格可以計算要冷卻 IT 設備所產生熱量必需的製冷量。設計者還可以使用該表格創建支持已規劃關鍵負載所需的製冷量。估算電源系統的容量 上述方法中,我們已經確定了兩個重要數字,它們可用來估算為數據中心環境供電的電力系統容量:總關鍵負載和總製冷負載。
  • 地球的年齡是多少?美國化學家提出了鈾
    在啟蒙運動之後,基督教的權威已經搖搖欲墜了,後來的學者們紛紛採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推算地球的年齡。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收集到了很多史前古生物化石,根據這些化石的年份,布豐推測地球的年齡超過7萬5000年。英國地質學家赫頓則提出了「均變論」,認為地球演化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而我們只能解釋和分析每個地質時期的具體變化,但是無法推測起點和終點。
  • 地質地球所提出人類活動是導致我國北方全新世氮循環變化的原因
    例如,較高的δ15N值通常指示較大的氮素可獲得性和更開放的氮循環過程。δ15N和氮素可獲得性之間的聯繫主要受控於氮循環中一些關鍵過程(如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等)對15N的歧視所產生的同位素分餾。當氮素供應高於植物需求時,N會通過上述分餾過程以氣體形式失去,從而導致生態系統中剩餘的N富集15N,即表現為較高的δ15N值。
  • 地質地球所發現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作為古高度計
    根據大氣降水高程效應提供的δ-高度關係,用地表形成的自生礦物中δ18O或δD來估算古高度已經廣泛應用於青藏高原、內華達、安第斯等地區。然而,由於地層中可能缺失合適的自生礦物,加上礦物形成時溫度和蒸發條件的差異以及沉積後同位素交換導致的原生δ信號失真,這一方法仍然受到較大限制。
  •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地球早期演化是地質學研究的前沿熱點之一,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古老地球樣品,這些樣品通常被後期地質作用所改造,傳統地球化學分析方法很難獲得原始信息自182Hf滅絕後,體系不再產生放射性成因182W的積累,因此體系的182W/184W比值受後期地質過程影響較小,可記錄與地球早期演化有關的地質事件。 根據182Hf-182W體系的上述特點,前人對地球古老樣品進行了W同位素研究,在獲得了早期地幔分異和後增生作用的新證據的同時,也提出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範圍內,地幔W同位素組成隨時間的變化是否具有一個普遍的規律?
  • 地質地球所提出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
    目前,關於化石磁小體的形態所蘊含的古環境意義尚存在爭議,其中原因包括缺乏針對化石磁小體的研究實例和高質量觀測數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何況與合作導師、研究員潘永信,對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MD01-2444鑽孔(巖芯長27m,時間跨度為194ka)代表性沉積物樣品進行系統的巖石磁學、生物磁學及電子顯微學研究。
  • 地質地球所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分析實驗室工程師韓文念等人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並於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名稱: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該發明提供了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和方法,其特點是:將包裹體在離線真空系統中爆裂釋放的水樣收集密封於石英玻璃小管,通過高溫裂解元素分析儀的固體進樣器進入高溫反應管釋放並裂解,與TC/EA-IRMS在線測定法相結合,實現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的高通量分析。
  • 鋰離子電池荷電狀態估算的新方法,估算結果快速精確
    為了實現對鋰離子電池SOC的精確估算,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海軍工程大學)的研究人員李超然、肖飛、樊亞翔、楊國潤、唐欣,在2020年第9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提出一種基於門控循環單元神經網絡(GRU-RNN)和Huber-M估計魯棒卡爾曼濾波(HKF)融合方法的鋰離子電池SOC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提出全新地球地質時期:人類紀
    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人類紀,它可能很快將進入官方地質年代表裡。人類紀被定義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即人類已經成為影響全球地形和地球進化的地質力量。根據這一觀點,目前的紀元開始於1.1萬年前的全新世,並應在18世紀末期和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人類紀開始的時間)之間結束。
  •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圖)
    在座談中,路甬祥院長針對油氣資源勘探研究的問題提出了幾點看法,一是認為區域油氣藏成藏理論很重要,要對中生代和古生代的區域地質構造有宏觀的判明和了解,這是判斷油氣成藏規律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發展重、磁、電、震等物探方法的綜合研究,還要發揮研究所在地質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與科學院其它研究所合作,發揮綜合優勢;三是進一步提高方法研究的水平,進一步發展反演算法、計算方法和技術,使觀測到的信息和數據通過有效的模型計算和反演計算重建地下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