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參考消息網6月3日的消息,我國計劃在今夏進行首次火星探測器的發射,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計劃在夏天進行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屆時有「胖五」之稱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運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升空,而美國的新一代火星車「毅力號」也將由運載火箭運上太空。
不少媒體注意到中美兩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間點,並且將今年夏天比作是中美展開太空競賽的時機。那麼這兩架探測器會如期登上火星嗎?它們各自又有什麼看點呢?
天問一號與毅力號,各有什麼看點?天問一號是我國今年四月份發布的行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中的第一個,目標是火星。根據報導,一架將以中國古代著名詩歌《天問》為名的探測器將在7月到8月之間發射,預計明年二月份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成功軟著陸之後將會釋放火星車,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該火星車將是中國首架登陸火星的探測設備,它將對火星的大氣、土壤進行探測,同時尋找水資源的存在。
美國NASA在今年3月5日公布了新一代火星車的名字為「毅力號」,據了解該火星車裝備了最新的機械臂,該機械臂能夠對火星地表的巖石、灰塵進行收集和保護。據了解美國即將執行的火星任務總共耗資達到24億美元,花如此多資金的目的就在於搜尋火星上現在或者過去的生命痕跡。
為什麼都要選在今年的夏天?
實際上規劃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的路線有多種,但鑑於人類目前的航天技術、項目成本以及時間成本,需要選擇一條綜合多種因素的最優路線。這樣的路線一般出現在地球和火星運行到最近距離的時候,科學上也將這樣的軌道稱為「霍曼軌道」。
這個概念最早是奧地利天文學家霍曼在1925年提出的,該軌道最明顯的特點是既內切於火星軌道,又外切於地球軌道。因此想要以最節省成本、最快的方式進行火星探測任務,就必須捉住每隔26個月出現的「窗口期」。
這會是中美的一次太空競賽嗎?筆者是這麼認為的
看了以上的解釋之後,相信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中國和美國會選擇在今年夏天發射火星探測器,實際上就是大家都在爭取發射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期」。而且世界上並非只有中國和美國掌握了火星探測的技術,像俄羅斯、歐盟這些國際和聯盟也是具備的,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和美國之間不存在競賽的說法。即使存在,情況也不再像上個世紀美國和蘇聯那樣。
當今世界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超多強早已取代了兩極局面,全球化越來越深入,各國之間的科技、文化、經濟相互關聯和影響,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網 6月3日 《港媒:今年夏天,中美探測器將競飛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