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丨我國首臺具有高精度時間和角度標記功能可攜式中子發生器研製成功

2021-02-20 中核集團

6月17日,由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委託,中核集團原子能院承制的我國首臺可以實現對出射中子的時間和角度進行高精度標記的小型中子發生器通過預驗收,部分實驗結果優於國際同類實驗,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技術和部分設備實現自主可控,這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了高精度時間、方向標記中子源的自主研發能力,將為中子無損檢測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具有高精度時間和角度標記的中子源是材料檢測的關鍵系統,長久以來國外禁運,國內空白,相關技術一直無法得到突破性進展。在雙方單位的支持和協調下,參研人員努力攻關、通力協作,在今年6月完成整機研製、性能測試和具有實際應用參考價值的兩種演示驗證實驗,成功驗證了裝置的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

該設備由原子能院核數據重點實驗室承擔完成,標記中子源的中子能量為14MeV,這是原子能院自主研發的小型中子源技術實現成果轉化的一個案例,可以為我國國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硬體和技術支持,應用前景廣闊。

驗收會上,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關於中子發生器系統、關聯束探測器系統和演示實驗的匯報,查閱了預驗收報告,並現場觀看了裝置演示,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全部合同內容,達到了技術協議指標要求,已滿足驗收條件,並對項目組的工作給予了一致好評。

據了解,原子能院現已掌握了研發小型中子發生器的核心技術,可根據用戶需求,開發不同類型的中子發生器,包括移動式中子發生器、桌面式中子發生器、小型高壓倍加器等。這些發生器具有體積小、中子能量單色性好、產額高、使用壽命長的特點,可用於中子輻照、中子單粒子效應、中子照相、元素分析等應用技術研究,其應用範圍覆蓋了工業、礦產業、航空、航天、通訊、國家安全等領域。

作者:陳紅濤

攝影:趙鳳泉

相關焦點

  • 首臺國產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13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專家評審會,該所東莞分部研製的我國首臺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成功通過評審,並啟動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專家組評審意見認為,該裝置的成功研製,是我國在癌症治療高端醫療設備整機技術開發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臺裝置自主設計建造,掌握全部核心技術,為下一步建設臨床BNCT治療裝置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顯著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我國首臺弧矢聚焦雙晶單色儀研製成功
    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水冷弧矢聚焦單色器,滿足「上海光源」工程建設的急需,承擔該項研製任務的西安光機所「水冷弧矢聚焦單色器」項目組全體科研人員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中科院瀋陽科儀中心等單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先後攻克了單色器第一晶體高精度定向、切槽、冷焊以及第二晶體肋拱結構等特殊形狀單晶矽精密加工及壓彎聚焦面形控制技術,四連杆柔性鉸鏈設計及傳遞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經討論認為承擔單位完成了實施方案規定的研製任務和技術指標,實現了研製目標,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也稱為四維超快電子顯微鏡(4D-UTEM)或動態電子顯微鏡,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是超快雷射和高分辨電子顯微術有機結合的產物, 超快電子顯微術已經成為國際超快結構動力學和電子顯微學的前沿領域。
  •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該所東莞分部研製成功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啟動了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
  •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我國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2018-09-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腦磁圖(MEG)設備可通過探測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顱外微弱的磁信號,來反映神經活動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過程。與其他腦成像技術相比,腦磁圖設備能觀測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無法獲得的腦功能實時動態信息,空間定位精度顯著高於腦電(EEG),且安全、無創,是腦科學研究中的先進技術手段。腦磁圖在臨床醫學上也有重要應用,例如在癲癇病灶的定位、術前語言功能區定位等領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 高精度光學動態角度測量簡介
    2 圓光柵測角法 圓光柵是角度測量中最常用的器件之一。作為角度測量基準的光柵可以用平均讀數原理來減小由分度誤差和安裝偏心誤差引起的讀數誤差,因此其準確度高、穩定可靠。但在動態測量時,在10r/S 的轉速下,要想達到1的解析度都非常困難。目前我國的國家線角度基準採用64800線/周的圓光柵系統,解析度為0.001,總的測量不確定度為0.05。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在漢研製成功交付使用
    長江網1月3日訊1月3日,長江網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的實用化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作為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其成功交付,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重大突破: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首顆視頻成像體制微衛星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當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二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新華網太原9月8日電(王握文、張航宇)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的天拓二號視頻微衛星,8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與遙感衛星二十一號一同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天拓二號是我國首顆採用視頻成像體制的微衛星,尺寸為515mm×524mm×685mm,重量為67公斤,有效載荷為4臺不同性能的攝像機。
  • 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研製成功 可拓展核磁共振成像醫療應用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12月23日,由合肥工業大學研發的我國首臺「氦三極化靶」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一成果可用於改善現有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足,為哮喘、肺氣腫、肺纖維化等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影像手段,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
  • 我首臺多通道原子磁力計新型腦磁圖原型機研製成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記者從中科院獲悉,近日,該院生物物理所研製出我國首臺基於原子磁力計的新型多通道腦磁圖系統原型機,並成功獲得高質量腦磁信號。這對於了解大腦功能的實時動態過程、空間定位以及腦疾病臨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首臺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選儀
    單細胞拉曼光譜(SCRS)能非標記、非侵入性、無損、全景式地揭示細胞代謝狀態,因此基於拉曼光譜的單細胞分選(Raman-Activated Cell Sorting,RACS),在單細胞研究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Biotechnol Adv,2019)。但是,拉曼譜圖採集時間長、分選通量低等問題,限制了RACS的廣泛應用。
  • 我國成功研製小型可攜式CPT原子鐘—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航天科工203所獲悉,該所研製出了基於相干布居囚禁的量子頻標小型可攜式CPT原子鐘,體積約半個煙盒大小。
  • 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原標題:我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
  • 我國首臺泵後擺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為500噸級長徵9號主發動機奠定...
    新華社6月2日報導,記者2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了解到,我國首臺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 泵後擺技術是我國正在研製中的500噸級火箭發動機液發-480所需要的關鍵技術之一,而液發-480又將是長徵9號火箭的芯級發動機,因此泵後擺技術可以認為是長徵9號項目所需要的眾多核心技術之一。
  • 國內首臺脈衝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在合肥高新區發布
    10月16日,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區召開發布會,宣布國內首臺脈衝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誕生。該產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填補國內空白,在微波脈衝產生、高精度時序控制器、任意波形發生器、探頭設計等核心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在科研和產業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天河一號」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
    和5G安防眼鏡類似,一款電腦使用的是來自於華為的「鯤鵬」處理器,實現了完全的國產化。  據統計,目前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7%。 揭秘「天河一號」算天、算地、算人 超級計算機,顧名思義,是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
  • 中科大團隊兩年攻關:成功研製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記者8月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攻關,攻克了紅外觀測微弱信號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高真空低溫封裝、高精度數字鎖相放大等關鍵技術,成功地研製出紅外光譜掃描的天光背景測量裝置。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該領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時申請專利並獲得授權。
  • 「華龍一號」首臺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6日對外宣布,由東方電機為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研製的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